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挣扎向前;但是,脚却愈渐沉重,不听使唤。
他们累得坐在地上,并且向舍利弗求救,舍利弗即向前为他们宣说「四谛法」,工人听了如梦初醒,大家都被舍利弗降伏。从此工程进行顺利,如期完成祇树给孤独园的兴建。也正因为有这一段兴建的过程,佛教的经典里才会常常看到「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的经文。
这段工程的建设,真是倍受障碍,而障碍源于外教徒的嫉妒,但到头来他们还是被降伏了,心魔终究无法于正道法中生存啊!
一位年轻比丘的遭遇
在佛陀的僧团中曾发生一件事——有一位好乐佛法的年轻比丘,原本对佛法很精进,很用功追求真理,心境也常在静定之中。但是,人的心念有时却像海浪一样,遇到强风就兴起狂涛大浪。
有一天,他出去托钵,走到城里时,看到一群穿着很艳丽,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女人。当他的眼睛扫视过这群女人时,被一位身材、面貌、穿着都很美丽的少女吸引住了,这位比丘顿时被色欲摄住,一直注视着那群嘻笑的女人,直到她们走远了。
从此他的意识中常常有那位少女的倩影浮现,那群艳丽美女的影像也一直在他的脑海中重现。
他日思夜暮,以致日常生活失去正常的作息,他食不知味、辗转难眠、仪容不修,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他的同伴不忍心看他堕落,都关心地问:「你到底怎么了,为什么这么没精神呢?看你现在落魄邋遢成这样,和以前精进用功的样子实在判若两人,到底为什么?」经过很多人的关心探问,他才将心事说出来:「我很惭愧,因为我的眼根被色所迷,那色相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无法消除,我很痛苦,也很懊恼啊!」
比丘们觉得他很可怜,但是他们无法辅导他,于是劝他去见佛陀。但是这位年轻的比丘说他不敢见佛陀,比丘们就半强迫地带他到佛陀面前。佛陀看到他肮脏邋遢的样子,就问比丘们:「发生了什么事?」
有一位比丘回答:「佛陀啊!他被色相所迷惑,现在心中充满了苦闷。」
佛陀很慈悲地问那位年轻的比丘:「你是不是如他们所说的被色所迷,因此心生苦闷呢?」
那位比丘抬起头,注视着佛陀,佛陀鼓励他说:「你尽管说吧!」
他看到佛陀的慈容,忍不住从内心发露忏悔、泪流满面。他说:「佛啊!确实是这样,我的眼根没守好、被女色吸引了,现在内心充满烦恼,觉得很不快乐。因为觉得自己很不清净,看到人就抬不起头,为何内心会有污秽的念头呢?我很忏悔,所以面对任何人、任何事都不能自在。」
佛陀慈祥地说:「只要你懂得忏悔就能恢复清净,就像你现在流下的眼泪一样,可以把邪念完全洗清。你还年轻,定力还不是很坚固,难免有凡夫之欲。以前也有修行很久,已得五通、具有禅定的人,因为短暂散心而迷失;你才出家不久,凡夫之欲短暂的现前,这不算什么。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你要赶快面对现实,整理好仪态、调整好心念,多亲近僧团的道侣,心里不要有挂碍就可以恢复以前无欲自在的日子了。」
年轻的比丘听到佛陀的教导,他想:佛陀说比他修行更久、功夫更深的人,有时也会遇到这种境界,何况他自己修行尚浅,所以就比较安心了。于是脑海中的那些形象忽然间随风飘散了,忏悔惭愧的眼泪,真的洗净了他心中的污点。烦恼扫除后,他抬头挺胸、露出和以前一样欢乐自在的笑容,他顶礼佛陀,也向同修们致谢感恩。他说:「我不再被色所迷了,我会好好顾守心念,稳住定力,希望从此可以净心向道。」
佛陀所教导的也就是「净心向道」,这是佛陀弟子中的一则公案,因为大家都是由凡夫地而入佛门,凡夫的习气谁能没有?只是有的人较少现前,有的人则长久无法排解,一直让外境困住心境。而学佛就是要学得境界现前时,能够明朗地透视它,心不被境所转,这才是真功夫。
频婆娑罗王捐林地
佛陀开始宣扬佛法时,弟子渐渐增加了,僧团也逐渐扩大。不过,他们的生活非常简单——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居无定处。有一次佛陀带着僧众来到首都王舍城。那里有一片竹林,国王频婆娑罗王听说悉达多太子已成佛,而且来到竹林一带正要度化众生,国王很欢喜地去迎接。
见到佛陀,频婆娑罗王欢喜地说:「很高兴见到大觉圣者,记得您要出家前曾和我约定——您成道后要回来度我。现在您终于来了,所以我赶紧来拜望,您的威仪德行,真的让我无比敬仰。」
佛陀说:「久违了,当时你以喜舍之心,愿意分半个国家予我,可见你真的有大舍之心,能够大舍,即有大福!」
国王说:「我平生有五个愿:第一、当我身为太子时,希望有一天加冠接掌王位,此愿已满。我接掌国政后又立愿要以德领政,使人民安居乐业,这第二愿也已达成。第三个愿,希望能有圣人出世,而且能够亲见圣人,现在我有幸遇见大圣世尊,所以,这个愿也达到了。第四个愿,希望世尊能给予开示。第五个愿,希望不只听闻佛法,还能彻底领会,从内心深刻地体会真理。」
国王又说:「今天似乎能完全满足这些愿望。『人生无常,无一物实为我有』——佛陀讲的道理,我已深深体会。不过,现在我又有所求。」
佛陀问:「你还有何愿未满呢?」
国王说:「希望佛陀收我为在家弟子、拥护佛法。」佛陀即为他皈依。国王又说:「我另有一个心愿,但愿佛陀慈悲应允……,希望明天能迎请佛陀和僧众到王城接受我们的供养。」佛陀也答应圆满他的心愿,这是佛陀第一次接受国王的供养。
隔天,浩浩荡荡的队伍进入王宫,频婆娑罗王非常虔诚地以弟子之礼供养佛陀和僧众。供养之后,国王又说:「佛陀,我非常欢喜,因为,所求的愿都已满愿了,现在想再求一愿……。」
佛陀问:「你还有什么心愿呢?」
国王说:「佛陀您带着僧众居无定所,这不是很辛苦吗?这次您来到王舍城住在那片竹林中,那个地方您喜欢吗?我想把这片竹林捐出来,让您和僧众安住在那里,」佛陀欢喜地说:「难得你有喜舍之心,从最初见面直到现在都是如此,你有这喜舍的大愿,我当然很欢喜!」
从那时起,佛陀和僧众就在竹林安居弘法修行,于是有很多人到那里听经闻法。有一位长者也常常去听闻佛法,他看到佛陀和僧众住在林中,下雨时就会受到雨露的侵袭,他很不忍心,因此向佛陀要求说:一是否容许我向居士们呼吁,在竹林下建筑房舍来供养佛陀和僧众?」
佛陀问比丘们意见如何?大家都很欢喜。于是,竹林中房舍一间间地盖起来了,总共有六十间静室,这是佛陀和僧众第一个安居之所,一切建设都来自听法的居士,他们闻法欢喜捐弃贪念、布施供养,这都是由「喜舍」之心所成就的,也因此佛法可以久住人间教化众生。
圣者的真谛观
佛陀出生于娑婆世界,他所拥有的是富有、幸福的人生,但也目睹印度四种阶级悬殊、待遇不公平的族姓。所以,他不求自己的享受,想追求人们心灵的解脱。终于,他离开王宫,探寻超越人生价值观的真谛,追求真理、追求妙法!
除了佛陀有超越常人的智慧之外,也有不少人有探求真理的心愿。悉达多仍在王宫时,他经过一段长时间的辛苦挣扎,他有父亲、姨母、妻、子、有家业国政,种种责任都落在他身上。他发心出家时,要费尽多少心思?家庭、父王、姨母怎肯放人呢?在他未出家时,王族亲眷知道他有这种倾向都非常苦恼。最后,太子终以智慧突破名利亲情的束缚。
他离开王宫出城的消息不径而走。其中,有一位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他是国师之子,其族姓也很高贵,但他常想:净饭王是一国之王,太子将来是掌政之君,而我本身将来也是国师(因为,当时印度的身分地位是世袭的)。但是,人生即使是一国之尊,也不过是忙忙碌碌;像父亲贵为国师,同样整天烦恼忙碌,最后又能得到什么?人生的价值为何?
太子出城的消息传来,他非常震惊,对于太子的勇敢、毅力,他十分敬佩,也很向往。那时,他有三十位知友,常常在一起研讨婆罗门教的道理,这三十位当中,弥多罗尼子的智慧才识最超群,他不只透彻暸解婆罗门教的道理,而且会讲解,所以,他们皆以弥多罗尼子为领导者。
太子出家的消息带给他心灵强烈的震撼,所以,他和朋友们讨论研究——从世间的财、色、名、食、睡,一直到名利、地位,这些到底能给人什么?又讨论到人除了生、老、病、死,其它一切都很不平等。而他们也曾立志要解决人生不平等的观念和事实,但要如何平息人与事的竞争呢?讨论的结果是:对于人生的假相必须看开。于是,三十人约好一同出家去了。他们离家之后,到很多地方参访,然后皈投于婆罗门教之中,于灵鸶山的附近建精舍论道修行。
悉达多太子历经五年的参学:六年的苦行,终于证悟人生宇宙的真理,成为大觉者,然后他先到鹿野苑度化五比丘,接着度化耶舍长者子,这消息又传开了。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得知后很欢喜,因为太子已经成佛,他告诉其它朋友,并提议大家一起亲近佛陀。于是三十人就前往鹿野苑求佛陀为他们皈依,皈投于佛陀座下,和五比丘等一起修行。
自从他们加入僧团后,佛陀向大家说:「你们都知道弥多罗尼子智能超群,他的记忆强盛、辩才无碍,将来我的弟子之中,他是说法第一。」弥多罗尼子初到僧团,佛陀即对他寄予厚望,期望能借重他的智慧辩才,以佛法来教化众生。
这群圣者对人生的看法是如此超然,对世间的名利富贵,一点也不眷恋,他们心中所系念的是苦难的众生,一心追求解脱苦恼的方法,也是为了度人而出家;他们为心灵苦闷、流转生死的众生而修行。像这样的圣者,他们了解自己、看透人生,进而为救度众生而努力!
学佛者也应该如此,世间什么最有价值?其实,外在的物质没有一项是人们能「永久」享有的,所以,我常常说「人生没有所有权,只有使用权!」最重要的是:追求真理,唯有真理才有无量无边的价值!
长者布施的故事
当我们在发挥良能时即是最快乐的时候,如果执着于「所拥有的」就会很苦。佛陀在世时,常常告诫、警惕弟子们心中要时时存有慈悲,时时要口说好话、心存善念,并精进做好事,这是佛陀时时教化我们的,他也讲了一个小故事,警惕当时的弟子们。
佛陀说:「人生,什么是因?什么是果?在因果中着重的是一个『缘』字,我们要时时与人结好缘;要结好缘就要时时做好事,才会有善的因缘果报。」可见有「如是因缘」才会产生「如是果报」。
在王舍城内,有一位非常富有的长者,这位长者的历代祖先都十分乐善好施,但是,传到第八代时,行善的工作却完全停顿下来,因为第八代的主人认为——自己的产业为什么要不断地去布施?家财应该要不断地累积下来才对,为什么要不断地消耗掉呢?他一直想都想不通。
他执着于自己的想法,认为现在有一万贯的家财,可以累积为二万、三万、五万,不断地累积。所以,他打定了主意,将祖先留下来的一间大斋堂烧掉,这个斋堂有很大的厨房、食堂,原本是供贫困者用餐的地方;每隔三天即发动很多人来煮食粥饭,供应城内贫困的人,这是他的祖先代代传下来的布施方法。
第八代主人认为这太浪费了,因此,他就一把火烧掉了斋堂,决心不再行善布施:除此之外,还一毛不拔,三餐都吃腌渍的食物,连一滴油都舍不得拿出来用。他对自己都这么严苛,可以想象,他对妻女、佣人更是十分刻薄。
有一天,他在路上看到一位衣服穿得很破烂的人,手中拿着已酸掉的酒,坐在石头上喝着酸酒自得其乐。当他走过时,闻到一股酸酒的味道,突然觉得十分羡慕,心想:如果有一口酸酒喝,一定非常的过瘾。但是,又想:如果在家中喝酒,酒味被闻到,每个人都想来喝一杯,那家里的酒很快就会消耗完了。所以,他就忍着不喝;这种忍馋的心态,比没想到喝酒时还要苦上好几倍。
过去他都没有想到酒窖里有酒,日子也是一天天的过了。现在让他想起地窖的酒,他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