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黄土下的帝国-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西部的故事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造就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富庶的两河流域文明。黄河、长江这两条母亲河则造就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它们的源头,来自一座叫做念青唐古拉的高大山脉。
  今天,这座山脉处于中国西部的青海省,在2000年前,这里正是秦人盘踞的地方。秦,占据着这条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要道,而这会不会是他们后来统一中国的优势所在呢?西部的地势在秦的统一之路上究竟占据了什么样的位置?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秦国“跨雍、梁二州……为九州膏腴。”司马迁说的则更为生动形象,“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根据当时的史书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刚刚起步的秦国,拥有其他诸国难以比拟的地理优势和经济资源。秦的领地主要位于我国西北部的渭河流域,那里大部分地区易守难攻,函谷关更是成为进出秦国的咽喉,进可攻,退可守。无形中,秦国已经站在了夺取天下最有力的跑道上;而秦国的南部是相对富饶的巴蜀之地,由于“其民质直好义,土风淳厚”,所以并没有向外扩张的领土野心,反到是秦国尽享天府之利,占据了这一产粮大平原。
  从战备的角度来看,秦人最早用铁制武器取代了青铜武器,用骑兵取代了战车,这些举措都使得秦军的战斗力大大加强。先天的优势加上后期的准备,当时的秦国与中国其他国家微妙的关系正如同早先的马其顿与希腊诸城邦。秦虽然面向东方,却是周王朝末期各诸候国中与西方联系最多,也最紧密的一个。
奋起的雄师
  纵观中国历史,从一个居住在秦亭(今甘肃张家川)周围的赢姓部落开始,秦这匹西北大地上的骏马载着文、宁、武、德、宣诸公一路向东疾驰而来,到秦穆公继位时,已经将大半个关中收入囊中,国势也日渐强大。
  而秦孝公(前381至前338)则是另一位值得一提的秦人先祖,正是在他的领导下,秦国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
  经过10年政治、经济等方方面面的改革,“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一跃成为诸侯中的强者。在汉代大才子贾谊的笔下,“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而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秦孝公和商鞅,一个是雄怀大志的明主,一个是满腹才华的谋士,赖此“君臣际会”,在秦国上演了一出改革大戏。历时19年,秦国终于登上了超级大国的宝座。
人质的命运
  在秦国的历史上,不得不提的还有一位君王,他就是秦庄襄王。他在位的时间很短,但经历却十分坎坷。
  秦庄襄王,名异人,后改名子楚,曾经在赵国的邯郸作过十几年的“质子”,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人质。当时的天下,群雄争霸,战火纷飞,各国不得不利用“结盟”这个手段来维持表面上暂时的和平,互派质子就是为了表示彼此剖心置腹的手段之一。表面上看,质子的地位非常尊贵,因为派去做质子的人选基本上都是各国的王室子弟,但实际上,质子的地位很尴尬,因为国与国之间一旦因利益而起冲突,质子是首先遭殃的对象。而在战国末期,七大诸候国实力的消长就似潮汐般起伏不定,各国之间翻脸的速度可能比翻书还要快,今天才歃血为盟,说不定明天就会兵临城下。
  异人的父亲秦安国君有20多个儿子,异人排行居中,再加上又是庶出,所以他只是王孙,却非公子。秦在中原诸国眼中本就是边疆蛮邦,而异人即便在那蛮邦中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物,所以他在赵国简直到了无人问津的地步,没有朋友,没有亲人,就连每个月固定的开支都经常被遗忘。就这样过了十几年枯燥乏味的“质子”生活后,也许是命中注定,异人终于遇到改变自己命运的那个人,他的名字叫吕不韦。
最大的赌博
  吕不韦是韩国阳翟(今河南禹县)的大商人,当年他往来贸易的主要地区是在赵国的首都邯郸。
  赵国从地理位置上看,比邻秦国。战国末期,秦国欲统一天下,远交近攻,首先攻伐的必是赵国。正因为如此,邯郸城在政治上占据了特殊的地位。在公元前3世纪那段动荡的岁月里,邯郸就像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葡萄牙的里斯本一样,云集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一时间成为一座以外交和间谍活动著称的古代名城。在这种大环境下,已经在商场搏击成功的吕不韦开始把自己的眼光投向了政治这个充满诱惑与未知的舞台。被他慧眼识中的不是别人,而是那位几乎快被人们遗忘的秦国质子秦异人。
  春秋时期,越国名臣范蠡急流勇退,从政客转为商人,因而避开了一场杀身之祸,到了战国,却有韩人吕不韦反其道而行之,弃商从政,用自己的金钱和智慧设下了一出至今被后人称道的精彩赌局。
  为了使异人成为自己通往政坛和上层社会的入场券,吕不韦开始巧妙的运用手中的财势。他先是在赵国购置一座豪宅,而后让异人在此地广纳贤士,结交各国的名门贵族,为秦异人制造了“礼贤下士,望之似人君”的声名。这是走的战国四公子的老路,老练的吕不韦自然知道,光靠这些还远远不够。于是,他又以重金收买了大批说客,令这些人在秦国大肆宣扬秦异人乐善好施,宅心仁厚,忠君爱国的种种事迹,不久后,秦国朝野上下都知道了这位贤能公子秦异人的大名。如果在今天,吕不韦的所作所为真可以算得上是一位极好的经纪人了。
  为了完全笼络住秦异人的心,吕不韦不光在政治上为异人冲锋陷阵,更把自己最宠爱的美姬献给了异人。声名上日渐高涨的异人,又整日沉浸在温柔乡中,自然把一切都交给吕不韦处理。
  吕不韦的一番精心策划没有白费,曾经处处遭人白眼的异人终于等到了翻身的一天,他重返秦国,改名子楚,并逐步赢得老王的信任,最终登上了王位,史称秦庄襄王。而吕不韦也因拥立大功而丞相加身,被封为文信侯。
  据史书记载,秦庄襄王去世后,吕不韦“食河南洛阳十万户”,“家僮万人”……真正富可敌国。而在幼主继位后,吕不韦冒天下之天不韪,为自己弄了个“仲父”(类似于西方的教父)的荣誉称号。种种迹象表明,当年吕不韦在咸阳宫庭所受到的礼遇隆恩,在秦国可以说是前无古人。而“仲父”之名,似乎又像是吕不韦给予天下的某种暗示,正因为如此,令后世史学家们对异人子嗣的血统问题一直争论不休。
  在秦庄襄王死后,秦国的命运决定在两个人的手中,一位自然是仲父吕不韦,而另一位不是别人,他就是史称“千古一帝”的秦始皇!
英雄不问出处
  公元前259年,在赵国的国都邯郸,一个男婴诞生了,没有人能够预料到,38年后,他会成为东方的亚历山大大帝。当他最终实现大一统梦想,坐拥天下之后,他称自己为始皇帝。
  始皇因为出生在赵国,所以最初姓赵,又因为是生在正月初一,所以名字叫正,后来改为政。一直等到回到了秦国,才改成国姓嬴。
  据史书记载,始皇出生时,正值赵国的新年,根据赵国特有的风俗,迎新年时,人们会将竹筒丢在火里,烧出劈劈啪啪的声音,以象征来年的兴旺。这一天,整个邯郸城内喧天的锣鼓声和爆竹声震耳欲聋,似乎满城男女老少都在庆祝这个婴儿的诞生。中国的史官总爱用出生祥瑞来暗示英雄的不凡,对于小赵正来说,难道冥冥中真的有某种安排么?
  也许始皇真的是上天赐给秦国的宝贝,当他还在母亲的肚子里时,秦国就打了一场大胜仗,这就是战国末期规模空前,并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惨烈战役之一的“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中,秦军共歼灭赵军45万人,使六国中最强劲的对手赵国再没有与之对抗的实力,为东出函谷关铺平了道路,而它更为深远的意义是,以无坚不摧的战斗力极大的震慑了其它五国,为秦日后完成统一华夏的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就是为始皇帝的千秋大业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不堪回首的的童年
  公元前258年的正月秦赵两国正式签署了一份停战协议。这一年,小赵政(秦始皇)刚满1岁。
  然而,和平只是战争的序幕,仅仅9个月后,背信弃义的秦国就又一次发动了对赵国的战争。这一次,秦军直接包围了赵国的国都邯郸。秦公子异人(子楚)在赵国的安宁生活终于被打乱了。虽然自己已经成为秦国太子的嫡世子(第二顺位王位继承人),离王储只差一步之遥,但是对于邯郸势在必得的秦昭襄王根本没有将这个孙子的安危考虑在内。
  一方面是绝不妥协的秦国大军,另一方面是很有可能迁怒于自己的赵成王,公子异人的境况变得十分危急。此时,正是吕不韦,凭借着自己平日里用重金精心织就的一张关系网,历尽千辛万苦将公子异人送回了秦国。
  可是年幼的始皇与母亲赵姬只得暂时留在赵国。从此,小赵正的生活里没有了父亲的陪伴,这样风雨飘摇的日子,一过就是好几年。难道说上苍真的已经安排好了人世间的一切吗?是不是成大事者,一定要经历常人所没有的磨难?
  “人在异乡为异客”,作为人质的儿子,嬴政幼小的记忆里充斥着他人的白眼,儿时的赵国玩伴也经常以“杂种”耻笑他。尽管嬴政身边的大人们对他的身世都缄默不语,但已经获得自由的父亲迟迟不肯接自己和母亲回到秦国团聚这一事实,从侧面说明这一切的猜测也许真的不是空穴来风。
  历史留给我们太多的空白,在今天看来,即便是白纸黑字的书写,也难免有个人感情掺杂其中,太多说不清的故事,随着岁月的流逝,迷散在了风中,留给今天的只是一个又一个的谜团。
  不论嬴政真正的父亲到底是谁,这个谜团随着秦帝国的覆灭已经无从稽考。正像历史学家克罗齐曾经说过的一样:“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
  然而我们却能知道,没有父亲陪伴的孩子,就好像断了羽翼的雏鹰,日子凭空多了几分坎坷,也多了几分挣脱命运的倔强。也许这正是始皇日后性格乖戾,脾气暴躁的根本缘由,也是他拥有极端征服欲和创新意识的动力所在。
  
第二章  帝国的崛起
  
  “看哪,这些从远方来,这些从北方从西方来,这些从秦国来。”
  
   —《以赛亚书》
  在世界上最负权威的英文版《圣经》里有一句话——“fromthelandofSinim”。“Sinim”是希伯来文音译词,也是现代Sinology(汉学)等词的字根。中文版《圣经》的翻译者们将它译成了秦国。这是发音上的巧合?还是真的有上帝预知了中国要被一个叫秦的国家所统一?
13岁少年的梦想之旅
  公元前249年,秦孝文王去世,公元前246年,秦庄襄王去世。不长的时间内接连失去两位君王,秦国的重担落在了只有13岁的嬴政肩头。由于年幼,所以国家大事几乎都是由赵太后和相国吕不韦在把持。
  据《史记》记载,嬴政即位后短短几年时间里,秦军攻城掠地,国家版图不断扩大,但与此同时,重要将领王齮、蒙骜的先后去世,以及不断出现“冬雷”、“彗星”这样的异象,预示了秦国国内正在酝酿一场惊天动地的大变动。
  公元前238年,22岁的嬴政,按照秦国的传统举行了成年加冠典礼。这位血气方刚、年轻气盛的国君甫一亲政,就迅速平定赵太后第一宠臣长信侯嫪毐的叛乱,并将太后幽禁,这是他收回权力的第一步。而对于那位权倾朝野的“仲父”吕不韦,嬴政则是更为不满。在不动声色的罢黜了吕不韦的相国之职后,他没有善罢甘休,又提笔写了一封信给吕不韦:“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徒处蜀!”看到这封冷酷决绝的亲笔信,吕不韦自知死不可免,仰天长叹,饮鸩自尽。
  从此,再也没有人能够阻挡住这位英姿勃发的年轻帝王,发誓要改写中国历史的秦王嬴政即将踏上了一条血雨腥风的不归路。
 难道是天意
  公元前230年,秦国遭遇了50年内的第二场地震,对自然科学知之甚少的秦国百姓惊恐莫名,不知上天又要降下什么样的旨意?
  “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正是在这一年,嬴政率领着千万铁骑挥戈东进,发起了自己统一中国的总攻。
  长年征战,使得六国的综合国力已经大大被削弱,面对厉兵秣马、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