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黄土下的帝国-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呈一椭圆形凸块浮于皮上。美仑美央的设计,以假乱真的造型,完全可以与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相媲美。
  从技术的角度看,这2乘铜车马的铸造连接工艺,也同样巧夺天工。两辆铜车马由7000多个零件组成,接口近7500个,焊接口1000多个,带纹接口300多个。铜车马的连接组装方式主要由直接浇注成型与可卸机械连接两大类组成。
  《周礼·考工记》中记载:“故一器而工聚焉者,车为多”。说明车是部件最多、工艺最复杂的器物。根据专家们考证,经过2000多年的岁月洗礼,铜车马的腐蚀深度不超过万分之一毫米,秦陵铜车马无疑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科技和工艺制造技术。2000年前的秦朝工匠仅靠手工劳动竟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着实让世界为之折服,也当之无愧地成为那个时代的“青铜之冠”。
1996年6月,发现石甲坑
  1996年6月的一天,正是酷暑前难得的清爽天气。抱着半郊游的心态,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的几名学生来到秦始皇陵实习。很随意的一铲中,却似乎有了一些微小的变化。在这一铲的泥土中,隐约有一些红烧土与木炭灰的痕迹,学生们顿时兴奋起来。
  红烧土与木炭灰是考古工作的指南针,它们是高规格陪葬坑的标志。当年出土兵马俑的地方,土地断层中就有红烧土的存在,难道说,这里是另一处地下兵团么?
  经过漫长的勘探工作,考古人员精心的挖开了一个153平方米的小坑,令他们大为不解的是,这个坑内并没有兵马俑,而是摆满了数以万计的石质盔甲,这是什么样的墓藏坑?坑内为什么只有石甲而没有俑呢?
  这座陪葬坑位于始皇陵封土东南200米处的内外城垣之间,占地面积13000多平方米。是迄今为止秦始皇陵园城垣以内发现的面积最大的陪葬坑,与外城以东的兵马俑一号坑面积相当。
  从坍塌的坑边看,这些石甲衣与兵马俑的排列方式一样,都是每4件一排,样式也与兵马俑身上所穿的甲衣相同。这是十分有趣的发现,难道说,这些甲衣是为埋在不远处的秦俑做的么?但是,秦俑是死物,它们怎么能自已穿上甲衣呢?
  这个考古发现迅速传遍了全国。于是,人们又一次把目光聚焦在秦始皇的身上。
  《史记》中记载的巨大陵墓就是赢政经营来世的最好证明,可是,人们已知的发现会不会只是陵墓的一部分呢?石甲衣又有什么用途呢?
  首先,考古人员希望找到甲衣的制作方法。
  现代的切割手段最小可以将石片切至0。5公分,可是,甲衣上的石片大多只有0。3公分的厚度。可见,古人不可能对石甲进行大批量的机械加工,要想做出石甲,只能一片片的用手工磨制。
  解决了甲片的制作,考古人员还有一关,古人是如何在甲片上打孔的呢?这种石灰石材质极脆,在打孔中十分容易碎裂。只有不断的浇水,才能保证顺利工作。3名考古人员整整用了3个月的时间才完成了一件600片甲衣的制作。于是,人们计算,如果这10000多平米的陪葬坑内全部为石铠甲,那么至少需要3600人干上整整1年。
  可是,秦始皇为什么要耗费如此大的人力与物力去制造没有实战用途的甲衣呢?结论只有一个,这些石甲衣与兵马俑一样,只是秦始皇陵墓的冥器。
  有专家推断,兵马俑是始皇帝的地下军团,而石甲坑正是这个军团的武备库。用8000陶兵陶马做护卫,以上万件石甲衣为武备,自人类抒写文明史以来,再没有那一位帝王能有如此大的手笔,在地下埋藏这样一支绝无仅有的生力大军。
  然而,秦始皇的真正用意是什么呢?考古学家认为,这8000兵马面向东方,随时准备出击。如果西方六国的君主在阴间复辟谋反,这些军队,将用来与反叛者进行殊死决战。
  不难想像,秦始皇的真正用意是,可以在死后一统冥界,在阴世间继续千秋万世的伟业……
2000年6月,出土文官俑
  2000年6月,又一座特殊的陪葬坑被发掘,对秦陵的研究也再一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这座地坑的墓道内摆满了陪葬战马的尸骨,主室是与实物等比例大小的房间,除了宽敞的大厅外,一侧还备有厢房。考古人员对这些出土的陶俑进行了精心的修复,令他们大为不解的是,出土的12个陶俑没有一位是身穿铠甲的战士,他们头戴长冠,衣袖翩翩,双手都笼在袖中,腰带下似乎还挂有一些小器件。这些小物件是做什么用的?这个陶俑的穿着为什么与兵马俑相差的如此悬殊呢?
  经过专家的研究发现,这些陶俑应该是不同于武士的文官俑。他们是秦陵第一次出土的文官陶俑,这对秦始皇陵的研究意义重大。要想了解这12个陶俑的含义,首先需要知道他们做的是什么样的官?
  答案就在坑底,一些铜钺引起了考古人员的注意,钺在秦朝是一种法制和强权的象征,在当时,持钺者应该掌司法。经过修复,其中2个陶俑恰好露出持钺的架式。原来,这里是秦始皇的司法机关,12陶俑是各司其职的司法官员。
  秦始皇以法制代替人制,秦朝的刑罚之重为历朝历代之首。在湖北省云梦县发现的秦代竹简中记录到,如果士兵不能按时归还政府的借贷,论律当斩。制定和推行严厉的法典,是秦始皇治理乱世的根本国策。始皇帝把这个倚为左右手的司法部门带入地下,当然是要在阴间继续推行他以法治国的理念。
  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2000年来静寂安祥的秦陵犹如显影的照片,逐渐还原着历史的颜色。
  近年来的不断发现一次次震撼着考古人员的心灵。内城之中出土的铜车马为帝王出巡所用,百戏俑如同娱乐场,内外城之间的珍禽异兽坑就好比宫廷苑囿,而远离宫城的兵马俑正是守卫京都的禁卫军。
  秦始皇在地下建筑的原本就不仅仅是一个陵墓,而是大秦帝国的缩影。考古人员认为,如今已经挖掘的陪葬坑只是秦陵的一部分,估计出土的秦陵文物还不足地下埋藏的十分之一。
  2000多年前,秦人开彊拓土,以其坚韧卓绝的毅力、坦荡豁达的胸襟缔造了统一强大的帝国。而后,他们赋予这些陪葬物以生命力,直到今天,仍以呼之欲出的气势,震惊着整个世界。
传说中的地宫
  
  “秦始皇帝葬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石椁为游馆,人膏为灯烛,水银为江河,黄金为凫雁,珍宝之藏,机械之变,棺椁之丽,宫馆之盛,不可胜原。。。。。。”
   —《汉书·楚元王传》
  
  “始皇葬骊山,。。。。。。被以珠玉,饰以翡翠,中成游观,上成山林。”
   —《汉书·贾山传》
  
  “始皇葬郦山。。。。。。下锢三泉,周回七百步,以明月为珠。鱼膏为脂烛,金银为凫雁。金蚕三十箱,四门施徽,奢侈太过。”
   —《三辅故事》
  “始皇冢中,以夜光珠为日月,殿悬日月珠,昼夜光明。”
   —《三秦记》
  
  “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骊戎之山。。。。。。。上画天文星宿之象,下以水银为四渎、百州、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势。宫观百官奇器珍宝充满其中。”
   —《水经·渭水注》

  史书说:“始皇既平六国,凡平生志欲无不遂,惟不可必得志者,寿耳。”
  始皇帝想要万年长生,在首都咸阳,是众人皆知的秘密。他派遣一位方术之士徐芾,带领500童男童女出海寻求长生不死之药,却一去再也没有回来。是旅程艰险还是徐芾畏罪潜逃,后人已不可知。但是,随着美梦一个又一个的破灭,方士们的信口雌黄终于激怒了“一心求仙”的始皇帝,这无疑是引发“焚书坑儒”重要原因之一,只是始皇不便言明罢了。
  当不死的梦想幻灭后,秦始皇要为自己注定的命运去做其它安排了。如果不能求得今世长生,那就只有经营来世轮回。
  近30年来,秦陵附近的每一次出土都让世界为之倾倒,可是让史学家们大为不解的是,即便像兵马俑这样的“世界第八大奇迹”,在司马迁的笔下也找不到一星半点的痕迹。因此专家们推测,只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和地宫中的埋藏比起来,现在已经出土的一切都显得不足道焉。
  秦陵地宫,一个埋藏地下超过2000年的神秘宫殿,究竟是不是另一个“人间仙境”?
地下谜城
  多年来,秦陵考古队对地宫的探索始终没有停止过。自然的侵蚀再加上人为的因素,大家都在担心,地宫到底有没有被破坏?
  地宫是秦始皇陵墓建筑的核心部分,主要用来放置始皇帝的棺椁和随葬品,因此可以肯定是位于封土堆的下面。但是具体在什么位置,人们就不得而知了。
  值得庆幸的是,经过近2年的几次重大发掘,秦陵地宫的位置逐渐得到了确认。据考古调查资料显示,在距离现在的地表2。7—4米的地下,已经探测到了地下宫墙:它东西宽392米,南北长460米,总面积竟然达到18万平方米。宫墙的高和宽都大约是4米,四边正中有斜坡门道,门道已用夯土填实。这四面宫墙的中心部位,无疑就是秦始皇棺椁的停放地——玄宫。可是地宫到底有多深呢?
到底有多深
  司马迁在《史记》中谈到了地宫的深度:穿三泉,下铜而致椁。什么是穿三泉呢?从字面上臆断,可以解释为穿过了三层地下水。秦始皇陵附近的水文资料表明,第一层地下水距地表约为16米,所以,这个陵墓的深度最少应该在16米以上。
  有一种说法认为,地宫的深度至少在50米以上,其重要的依据是湖北大冶发现的战国时期古铜矿竖井,其深度已达50米,而且解决了通风、排水等问题,说明早在战国时期,中国人就已经掌握了地下50米的工程技术。
  考古学家袁仲一则根据始皇陵附近秦代水井的深度,以及秦以后汉代陵墓的情况,提出地宫深度大约是在2330米之间。他的推测还有一个现成的实例,就是离这里不远的陕西凤翔县的秦景公大墓。秦景公是秦始皇的先祖,曾经统治秦国达40年之久,其陵墓的规模是秦代墓群中极具代表性的。从1976年开始,考古工作者用了整整10年时间,发掘了秦景公陵墓,经勘测,秦景公大墓深度为24米。
  那么,秦陵地宫到底有多深呢?
  秦始皇陵考古队最近的一个重要的发现表明,在陵墓的东、南、西方向都存在着厚厚的夯土建筑,最深处位于陵墓的南端,达39。4米,最窄处在陵墓西侧为23米。经过分析,考古队认为这是地宫的防水大坝。通过计算,地宫的深度应该小于30米,否则,地下水将从高处渗入地宫。考古队的这个结论,与袁仲一先生的观点非常接近。但这毕竟也只是一种有理有据的推测,真实的情况还有待揭晓的一天。
种种蛛丝马迹
  关于始皇陵地宫的相关情况,最早的历史文献便是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述,在目前尚未深入勘测和发掘的情况下,他简短的描述几乎是研究者唯一的参考资料。
  司马迁向我们展示了地宫富丽堂皇的情景:地宫穿三泉而建;有穷奢豪华的陪葬品;有以水银来表现的百川江河大海;有各种机关弩矢;玄宫顶部装饰天文星宿之象,地上模拟有统一后的中国疆域图;还有用鲸鱼油做成的长明灯,照亮了整个地下世界,经久不熄。。。。。。
  秦始皇,这位纵横捭阖的“千古一帝”,发70万劳工,耗时38年修筑了世间绝无仅有的地下王国。他的地宫之奢华,构造之复杂,一定令人难以想象。难道那些超乎寻常的文献记录,没有引发盗墓者的垂涎么?
  从史书的记述来看,秦始皇陵园的确遭受过几次大的破坏,通过对陵园部分陪葬坑的发掘,也发现了被盗的痕迹。考古人员在陵园周边的钻探,也常发现有火烧土和被焚烧的木炭遗迹,这一切,证明陵园的附属设施的确曾经被焚毁过,那么,秦始皇陵地宫有没有遭到破坏呢?
水银的妙用
  司马迁对地宫结构的记载中唯一可验证,且已经验证的就是关于水银的叙述。在1981年至1982年期间,研究人员曾经对秦始皇陵园进行了大规模的汞含量测试,在封土中心1。2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一个强汞异常区,最高汞含量为陵墓外其它地方的8倍,秦始皇陵封土中的汞异常,是地宫大量存在的水银挥发所致,这证明了司马迁所记地宫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内容应该并非缪语。春秋战国时期的齐王墓、吴王阖闾墓,都曾有过墓中存储水银的记载,秦始皇陵墓里的水银含量据探测,远远高于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