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台湾作家研究丛书]第四卷吴浊流:面对新语境 作者:石一宁-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石一宁 著
 绪 言
 第一章 淡泊生涯荆棘多
 第一节 家族自广东来
 第二节 读公学校
 第三节 师范生
 第四节 照门教书时期
 第五节 在贬谪地
 第六节 包办的婚姻
 第七节 辞职抗议
 第八节 在大陆
 第九节 在黎明前的黑夜
 第十节 山河复旦泪依然
 第十一节 创办《台湾文艺》与吴浊流文学奖
 第十二节 雄心未已身先去
 第二章 介入精神与中国民族主义
 第一节 介入文学与中国民族主义文学
 第二节 小说:介入的写作与讽刺的艺术
 第三节 诗歌:民族形式与性灵
 第四节 散文:历史和文化视角
 第三章 台湾新文学的丰碑
 第一节 《亚细亚的孤儿》的故事
 第二节 《亚细亚的孤儿》的双重主题
 第三节 《亚细亚的孤儿》的叙事
 第四节 《亚细亚的孤儿》的结尾问题
 第四章 知识分子的激情与理性
 第一节 建设新中国的激情
 第二节 知识分子的理性反思
 第五章 “中国文化风格”与民族认同
 第一节 “中国文化风格”和“中国文化格律”
 第二节 “台湾意识”还是“中国意识”?
 附录:“吴浊流文学奖”(1966—1976)颁奖概略
 主要参考书目
 后 记
第一章 淡泊生涯荆棘多  
  此章系根据吴浊流自撰年谱、有关回忆文章、游记、杂感及自传体小说《无花果》《台湾连翘》等写成。一般认为,《无花果》和《台湾连翘》采用自传体小说形式乃是为了应付戒严体制下的新闻出版审查,而涉及吴氏个人经历的部分,大抵是真实的。如吕新昌《铁血诗人吴浊流》(台北,前卫出版社1996年4月初版)、蓝博洲《吴浊流的文学原乡——西湖》(台湾,苗栗县西湖乡公所1999年5月)二书即持此立场。钟肇政《铁血诗人吴浊流》一文(发表于“吴浊流学术研讨会”,1996年10月5日,台湾新竹县立文化中心)认为,《无花果》大多以吴氏自身经历为主;《台湾连翘》“干脆就说是自传,或许也不算太离谱。因为书里每个句子、每个字,都平平实实,几乎可以说毫无虚构的成分”。许俊雅《小说/历史/自传——谈〈无花果〉〈台湾连翘〉及禁书现象》一文(发表于“吴浊流学术研讨会”,1996年10月5日,台湾新竹县立文化中心)亦云:“吴老这两本书有大半生平事迹见诸其随笔杂文或与其他小说相呼应,基本上,应是有意为历史做见证,并无捏造、说谎、虚构之情实。”为了更接近真实,本书介绍吴氏生平尽可能优先考虑年谱、回忆文章、游记、杂感所提供的材料;同时,也适当参考和采信吴氏生前友好所撰述的有关回忆录。  
第一节 家族自广东来  
  1804年(清嘉庆九年),广东镇平县(今蕉岭县)兴福乡的客家人吴卓官携妻挈子渡过台湾海峡。吴卓官即为吴浊流的高祖,赴台时年五十一岁,其子吴庆荣时年仅九岁。吴家人到台后,先在台北的大稻埕住三个月,接着搬到新庄住了四年,最后定居于新竹县新埔镇的下林排。 
  远离故乡,来到陌生的海岛,吴家人生活上面临着极大的艰难困苦。然而他们的血管中流淌着客家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在穷困面前不愿低头,而是为发家努力打拼。他们在下林排开荒垦地,种甘薯,养猪鸭,很快就赚了钱。吴卓官发财后便盘算买田置地。此前大茅埔全境仅值八十元,小茅埔则只需三十元即可从当地原住民手中买过来。然而因大小茅埔只是一片草长蛇窜的蛮荒之地,起初并没有人要。以后该处发现了泉水,地价立即飞涨。吴卓官无奈,只好以五百元的价格买下大茅埔的四分之一。他在较潮湿的地段修了三口蓄水池,开造水田,稳固家业。 
  吴庆荣继承家业后,兼经营油车工厂,获利甚巨。大茅埔的土地几乎都被吴家买下了。吴家处于鼎盛期时,从村头的土地公祠起往北十公里内的稻田以及村后绵延起伏十几里的山峦都属于吴家所有。当初吴卓官到台时的全部财产仅是身上的一套衣服而已,经过荜路蓝缕的创业拼搏,吴家竟成了当地首富,人生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吴庆荣有五个儿子。幺子吴芳信为吴浊流的祖父。吴庆荣请了两个秀才到家中教儿子们读书。吴芳信的哥哥们有的读书读到三十二岁,吴芳信则读到二十四岁。吴芳信年轻时曾游历广东和香港,还曾做过一阵时期的丸药商,四方游走兜售,颇为博见多闻,为人也慷慨大度。吴芳信嗜赌,终有一次在宜兰豪赌失手,被迫卖掉了大茅埔的二嵌全部的田地。幸而儿子即吴浊流之父吴秀源还算争气,毅然肩起当家责任,当中医、人参行商,经营药店、碾米厂,搞橘子栽培……拼命工作和赚钱,最后将吴芳信卖掉的田地差不多又都买了回来。 
  吴家虽然到吴芳信一辈,家道已是走下坡路了,但生活毕竟还是平静的。而甲午战争的爆发,则粉碎了吴家和所有中国人生活的安宁。 
  1894年2月,朝鲜东学道发生农民起义,日本乘机出兵朝鲜。7月25日,日军突然袭击朝鲜半岛海面的中国北洋舰队舰只。接着,又进攻在朝鲜的中国军队。8月1日,清朝政府对日宣战,甲午战争肇始。1895年2月,威海卫被日军攻陷,举国上下寄以厚望的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清政府被迫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战败的清政府已无讨价还价的余地,只得接受日本的全部条款。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全权代表伊藤博文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讲和条约》,因签约地点在马关春帆楼,通称《马关条约》。《马关条约》规定,中国承认朝鲜完全自主;割让辽东半岛;赔款二万万两;允许日本人在内地设厂制造;增开通商口岸;中国将“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以及“澎湖列岛”和当地的堡垒、军器、工厂及一切公物,永远让与日本。 
  马关签约,中国举国震惊。从4月中旬至5月初,各级大小官员以至督抚将军、宗室贝勒共五百多人次上折上书共一百多件次。御史高燮、礼部主事罗凤华、兵部主事何藻翔等均上书反对这一条约。侍读奎华等一百五十六人联名上书指出《马关条约》是“五大洲未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局”。礼科给事中丁立瀛等指出:如果放弃台湾,就是失民心,“民心一失,何可复收”。广东举人康有为、梁启超等联络正在北京应试的各省举人集会上书。在都察院前,举人上书请愿的队伍长达一里多。由梁启超、林赞统领衔的八十一名广东举人在上书中大声疾呼:台湾是祖国的门户,岂可拱手让与侵略者。他们强烈要求清廷命令李鸿章订正和款,不要割让台湾。康有为发动赴京会试的十八省举人联名上书,反对割让台湾,要求迁都抗战,变法图强,这就是有名的“公车上书”。 
  清政府丧权辱国的行径,使当时正在大陆的台湾同胞悲愤填膺。正在北京参加科考会试的台湾举人汪春源、罗秀蕙、黄宗鼎等,会同在清廷中任职的台湾进士叶题雁、李清琦,联名上书都察院表示强烈抗议。呈文中有云:“今者闻朝廷割弃台地以与倭人,数百万生灵皆北向恸哭,闾巷妇孺莫不欲食倭人之肉,各怀一不共戴天之仇,谁肯甘心降敌!……不知弃此数百万生灵于仇敌之手,则天下人心必将瓦解,此后谁肯为皇上出力乎?……今一旦委而弃之,是驱忠义之士以事寇仇,台民终不免一死,然而死有隐痛矣!……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但求朝廷勿弃以予敌,则台地军民必能舍生忘死,为国家效命。……”汪春源等台湾举人还悉数参加了康有为发动的“公车上书”。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台湾,更是激起台湾民众的愤怒。台北民众鸣锣罢市,绅民拥入巡抚衙门,表示“桑梓之地,义与存亡”,“万众一心,誓同死守”,“宁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5月底,日军在基隆东北登陆。台湾巡抚唐景崧化装逃回厦门,台北不战而降。但台湾军民反对占领的斗争却在全台轰轰烈烈地掀起。各地义军纷起,著名的有徐骧、姜绍祖、吴汤兴、胡嘉猷、江国辉、苏力、黄娘盛等各支义军。以刘永福为首的黑旗军以及新楚军等部清军也加入了抗日的行列。从1895年5月至10月,台湾义军和清军官兵坚持了近半年的武装抵抗,历经大小一百多次战斗。日军前后出动了七万大军,付出了包括近卫师团长北白川宫能久亲王以及第二旅团长山根信成在内的四千八百名官兵死亡、两万七千人负伤的惨重代价。日军的伤亡人数比在甲午战争中多出将近一倍。而一直到日据台湾二十年后的1915年8月的焦吧哖余清芳事件被平息,台湾汉人武装抗日运动才宣告终结。本章有关甲午战争、反割台运动、台湾抗日运动和台湾光复初期历史的叙述,资料来源如下: 
  蔡尔康:《中东战纪本末》,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第一册;转引自浙江省高等师范院校《中国通史讲义》协作编写组编著:《中国通史讲义》,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7月初版。 
  陈孔立编著:《简明台湾史》,九洲图书出版社1998年1月初版。 
  戚嘉林:《台湾真历史》,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1年1月初版。 
  安然:《台湾民众抗日史》,台海出版社2003年9月初版。 
  1900年6月2日,即日据台湾后的第五年,吴浊流出生。取名吴建田,号饶畊。上有两兄一姊。四岁时,因妹妹出生,母亲照顾子女和家务事忙不过来,便让吴浊流与祖父同住。这一偶然的安排却对吴浊流的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祖父吴芳信可谓吴浊流人生的第一位蒙师。台湾人民武装抗日运动极大地震撼和感动着吴芳信。他虽然没有直接投身反抗日本人的战斗,但内心对日本人充满了愤恨,对祖国的眷恋之情则更加强烈了。他将浓郁的民族意识灌输给了年幼的吴浊流。他让吴浊流牢记吴家的故乡是广东省镇平县兴福乡卢阿山口排子上。他的房间经常有客人光顾。其中一位塾师是熟客。这位塾师常常抚着吴浊流的头,考问他的故乡在哪里。每当吴浊流能迅速流利地答出来,塾师就欢喜得眉开眼笑。塾师还时常对祖父说些吴浊流听不懂的话,如“否极泰来。总有一日,复中兴”之类,说完又与祖父相对叹息。祖父也常常在吴浊流面前自言自语:“暂时一等,恢复中原。” 
  吴浊流六七岁时,随祖父到枋寮参观义民庙的祭典。祖父告诉吴浊流,住在义民庙附近十四庄的人,都是义民爷的子孙。奉祀在庙里的义民爷,是为了保卫这十四庄而和外敌作战牺牲的。与日本人作战殉难的英雄,也被放在义民庙里一同奉祀。祖父向吴浊流介绍了义民爷的种种壮烈事迹后,教导说:“我们都非像义民爷那样勇敢不可。怎样的大敌来都无所谓,要勇敢地作战。一旦村中有敌人攻进来,大家都要合力拼命战斗。这就是义民爷的精神。”吴浊流:《无花果》,(台北)草根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01年10月初版第7刷,第15、16页。 
  与家族有关的另外几件事情,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吴浊流幼小的心灵—— 
  日军初登陆时,有六个河南籍的清兵流落到新埔镇,有人将他们领到在地方上势力较大的吴家,吴家便将河南兵保护起来。最后,吴家决定由吴浊流的父亲吴秀源与村中五名壮丁一起将河南兵护送到北埔的姜家参加抗日。吴秀源晚年还时常将此作为光荣经历跟子女谈说。 
  家族中有一位伯父曾参加过抗日战斗。日本人获悉后,因抓不到本人,便凶恶地下令:如果本人不自首,家族中要有一个人出来顶罪。祖父吴芳信为了一族人的安危挺身而出,他横下心来抱着“杀身成仁”的念头,去见了日本当局。所幸祖父是见过世面的读书人,巧与日本人一番周旋,竟得释放无事。 
  1907年,台湾发生了北埔事件。在新竹以南的北埔月眉庄,以蔡清琳为首,打出“复中兴”的旗号,发动隘勇一百多人,进攻警察分遣所和派出所,并且攻入北埔支厅,杀死日本警察等五十多人。台湾总督府派兵镇压。就在这个时候,当局强征吴浊流十九岁的长兄到树圮林(竹东)做监督夫役。这是一日黄昏,日本警察、保正、甲长一起到吴家发布的命令。如果不去,就会被视为反抗而被捕。长兄临行前,祖父点香向祖宗及天神爷报告,祈求保佑长孙平安。吴浊流的母亲则在房间里偷偷哭泣。长兄带上几件衣服,慌慌张张地跟着警察、保正和甲长上路了。吴浊流跟着祖父、父亲和二哥到大路上送别。在回家的�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