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寂寞的王朝:东汉帝国往事-第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灭收服,这是符合天下大多数黎民利益,也是应该得到历史肯定的。
  (二十一)冯异挂帅
  建武三年三月,刘秀在宜阳收服了樊崇的十几万大军,中原大局基本上得到巩固和稳定之后,刘秀终于长出了一口气。此时,刘秀纵观全局,审时度势,作出了一个大致的战略判断:
  北线战场,彭宠虽然盘踞在渔阳,声势很大。但是根据刘秀对彭宠的了解,他认为此人器量狭小,没有并吞天下之志。彭宠起兵造反,不过是为了谋求富贵而已。而且他的所谓匈奴、鲜卑等外援,只是贪图他的金银美女,并不是真心帮助他。另外,上谷太守耿况等人的部队也正在与彭宠作战,对其进行了有力的牵制。为了保住渔阳老巢,彭宠绝不敢轻易倾巢出动,率领幽州骑兵南下。而且,真定、中山一线已经在汉军手中,防线严密。因此,刘秀判断,彭宠根本无力南下攻击邯郸,倾巢出动南来的可能性极小。因此,刘秀在北线基本上采取守势,暂时不考虑对其发起攻击。
  东线战场,盖延、马武等人已经紧紧围住了睢阳,威震青、徐。梁王刘永以及苏茂、周建等人已经势穷力孤,不足为虑。樊崇的赤眉军主力覆灭后,青州一带的流民军虽然人数不少,但是派系复杂,群龙无首,成不了多大的气候。盘踞在青州剧县一带的张步虽然势力比较大,但是此人也没有远大志向,只能守住目前拥有的地盘。因为梁王刘永已经遭到沉重打击,没有了刘永的支持,张步也不敢孤军西犯。而且,刘秀已经加紧了政治攻势,收取民心。青州一带的民心已经倾向于洛阳。因此,刘秀认为,扫平青、徐,取得东线战场的全面胜利,基本已成定局。因此,他对东线方面也是比较放心。
  南线战场,是刘秀作战的重点。为了解除颖川、南阳、荆楚一带敌人对洛阳的威胁,刘秀已经派出了吴汉、耿弇、贾复等大将率领汉军主力在四处征战。到了建武三年的春末,诸路将领捷报频传,南部地区虽然还有邓奉、秦丰、田戎的叛乱没有彻底平定,但是也已经基本上处于稳定状态。
  唯一让刘秀担心的是西线。自从邓禹的西征军全军覆没之后,虽然新任征西大将军冯异在崤山脚下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歼灭、俘获了赤眉军八万多人,取得了西线战场的空前大捷。但是,西线战场的被动局面还是没有得到更本扭转。
  从全局战略高度看,延岑等人与天水的隗嚣、巴蜀的公孙述以及河西的窦融互相呼应,已经取代赤眉成为祸害关中三辅的主要势力。而且,延岑的军队随时都有可能东来,直扑弘农郡,将会对京师洛阳构成重大威胁。
  不仅如此,从政治上看,刘秀自称是新天子,是堂堂正正的汉室继统之君。如果长期不能平定以原来的京师长安为核心的三辅地区,政治感召力就会急剧下降,将会在政治上出于极其不利的地位。此外,盘踞在天水的隗嚣、称帝于巴蜀的公孙述,一直对长安三辅虎视眈眈、垂涎三尺。一旦这些人占据了长安,并以此为据点,将会对刘秀产生巨大威胁。
  因此,西征关中已经成了眼下的当务之急。必须要派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才能够承担如此重任。那么,谁来担当这个重任呢?
  前文已经说了,刘秀早就有了主将的初步人选―――时任征西大将军、驻扎在弘农郡一带的冯异。但是,西征主将人选还是没有最后确定。究竟是何缘故呢?
  简单地说,主要是刘秀想看看冯异西去后的表现再说。
  冯异当时出发时,是以偏将军、阳夏侯的身份去弘农前线的。当时,刘秀虽然赏赐了马车、七尺宝剑,但是,此时的刘秀似乎还没有就主将人选最终拿定主意。
  至于冯异当上征西大将军,已经是两个多月以后的事了。虽然冯异被刘秀紧见派到弘农时,在临行之前刘秀也对他谈了一番关于西征的具体意见。但是还不能说就是定论,只能说是个意向。刘秀这样做,完全是为了先考验一下冯异,看看他在对赤眉军作战的表现再说。
  刘秀的打算是,如果冯异表现好,就让他接替邓禹,正式出任西征军主将。如果表现得不好,就权当当时什么也没说,另派他人也不迟。冯异以偏将军的身份出征,就足以说明刘秀的顾虑。后来,刘秀得到冯异在弘农狙击赤眉军六十多天,为刘秀紧急向黾池、宜阳一带防线的部署赢得了时间之时,才下诏任命他为征西大将军。
  主要原因是,前任主将邓禹给刘秀的教训实在太深了。刘秀已经是皇帝了,如果再次败北。如何向天下人解释?
  后来,当刘秀看到冯异以孤弱之师,取得了崤山、黾池大捷之后,刘秀才下定了决心。但是由于赤眉军主力已经东犯,刘秀忙于指挥作战,因此一直没有下达正式西征的作战命令。
  直到刘秀褒扬冯异“奋翼黾池”的诏书下达之时,才能说明西征主将的人选才水落石出、尘埃落定了。
  为什么刘秀如此谨慎呢?在白白耽误了两年多时间,搭上了西征军两万将士、成千上万无辜三辅民众性命而换来的这个教训,实在是太深刻了。刘秀不是傻瓜,他绝不会在一个地方跌到两次。通过反思邓禹惨败的教训,他终于彻底想明白了。
  他认为,西征长安的主将人选,不仅要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而且还要有卓越的大局意识和敏锐的政治判断力。从这个角度看,这个任务对西征军主将素质要求极高,任务也是相当艰巨。
  攻取长安三辅,不仅要打好政治仗,而且要打好军事仗。用流行的话说,政治与军事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前任主将邓禹就是因为个人能力问题,特别是军事素质低下,才造成了第一次西征的惨败。因此,一手硬、一手软的跛足将军是不能考虑的。
  其实,可供刘秀的选择非常有限。此时汉军名将虽多,能够独当一面的却很少。细论起来,无非是大司马吴汉、虎牙大将军盖延、刺奸大将军岑彭、骠骑大将军景丹、建威大将军耿弇、征西大将军冯异等六人而已。此时,景丹已经病死,吴汉、岑彭、耿弇正在南征途中,盖延正在青州、徐州一带平叛。在军事能力、招降抚慰、民政处理诸项都过硬,综合能力超强的帅才,只有岑彭、冯异二人。此刻,冯异也就成了唯一的人选,也是最合适的人选。因为无论从哪个方面说,冯异的条件都是其他诸将无法比拟的。
  冯异与吴汉为首的诸将相比,有如下几个特点:资格最老、军纪最好、能力最强、私德最佳、功勋最大。而与之极不相称的是,冯异与汉军其他将领相比,官爵最低、提拔最慢、军队最少、待遇最差。
  令人肃然起敬的是,冯异将军对此毫无怨言。无论官爵高低,无论接受了什么任务,他总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如果说冯异在战场上是一只猛虎的话,在朝廷里却是一只默默耕耘、不计酬劳的老牛。
  冯异是最早跟着刘秀出道打天下的老臣,他屡屡再危难之中,对刘秀出手相救。每次在关键之时,都是他挺身而出,出奇制胜,力挽狂澜,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大难题。
  远一点说,要是没有冯异的竭力奔走,刘秀不要说取天下,就连河北都去不了,很可能早就成了刘玄的刀下之鬼。要是没有冯异的赤诚追随,刘秀很可能在逃出蓟县的路上,冻饿而死。要是没有冯异在洛阳、孟津一带作战时的妙笔生花,不要说刘秀此刻能够站在洛阳发号施令,就连能否保住邯郸也都是问题。
  近一点说,要是没有冯异在华阴、崤山、黾池一带的拼命狙击,刘秀在关东的防线根本没有时间布置,更别提消灭樊崇的二十多万流民军了。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刘秀对于冯异似乎是有意冷落。冯异在刘秀手下,特别是到了河北以后,冯异的军队最少、地位最低、提拔最慢。他的官爵,甚至比以前还有所下降。
  比如,在刘秀称帝后,连耿弇这样的小年轻都做了建威大将军。新来投奔刘秀的贾复到了没多久,就当上了执金吾这样的高官。而多年追随刘秀的老臣―――冯异,仅仅是在平定王郎之后得到了一个“偏将军、应侯”的爵位。
  登基仪式结束后,刘秀下诏让诸将推举大司马人选,无论是论资格还是论功劳,冯异做大司马应该是当之无愧。但是,由于冯异为人一向比较低调,而且从不结交私党,一心为国。也许是应了孔子那句“君子周而不比”的话,从不私结朋党的冯异,竟然连一张提名票都没得到。
  当时,诸将有的推举景丹,有的推举吴汉。两人的推荐票大体相当,这可难坏了刘秀。最终,刘秀通过反复权衡利弊,还是让吴汉做了大司马,与吴汉同列大将军的景丹当时就对此面露愠色。
  刘秀看出了景丹的不满,安慰景丹说:“景将军是北州大将,确实是个人才。但是吴将军有建大策之勋,又带兵杀了苗曾﹑谢躬,功劳很大。按照朝廷的旧制,骠骑大将军这个官职一般是由大司马兼任。现在朕把它们分开吧!”于是,刘秀下诏任命吴汉为大司马,而以景丹为骠骑大将军。即便如此,景丹都觉得刘秀亏待了他。堂堂北州大将,竟然屈居在前安乐令吴汉之下,真是丢了身份!一直有些忿忿不平。
  几个月之后的建武二年二月,刘秀封赏功臣,定封景丹为栎阳侯。景丹一看吴汉得到了四个县的封邑,自己才一个,更加不满。刘秀得知后,安慰他说:“今关东故王国,虽数县,不过栎阳万户邑。夫‘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故以封卿耳。”意思是说:如今关东各县的地域都非常狭小,就是几个县的人口土地,也抵不上栎阳一个县。俗话说:“富贵之后不回故乡,简直跟穿着华美丝衣在夜间行走。”朕将你的故乡作为封邑,是特意这么做的。真可谓是衣锦还乡、无上荣耀啊!经过反复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景丹这才心里稍稍平衡了一些。
  景丹做到了骠骑大将军都觉得不满意,冯异呢?他是怎么想的呢?
  刘秀在鄗城称帝前后,冯异虽然短暂地做过“孟津将军”这样的临时职务,事后却依旧是一个小小的偏将军。直到建武二年的春天,刘秀才给冯异封了一个阳夏侯,仍然是个偏将军。
  在操办登基仪式的过程中,由于熟悉朝廷法典制度的大司徒邓禹不在军中,懂得朝廷礼仪的人极少。当时,冯异是一手张罗的主持司仪。他带领诸将验谶、上表、劝进,真是呕心沥血,宵旰历胆。可是,当刘秀做了皇帝之后,封赏犒劳、加官进爵却没他的份。
  论资格,景丹、吴汉根本无法与冯异相比。冯异要是跟他一样想的话,还不要气炸了肺?
  在个人待遇问题上,冯异一直非常淡泊。无论刘秀封不封他、是否给他升官,他都安之若素、处之泰然。他之所以如此,是有着重要而深刻的思想原因的。
  冯异是基层官吏出身,目睹了王莽暴政给民众带来的无尽灾难,也亲眼看到了更始政权的腐败无能。他对民众的苦难忧心忡忡,感到异常痛心。
  在遇到刘秀之后,他认准了刘秀是一位千年难遇的旷世明君,认为只有他才能扫平群雄、重新统一天下,拯救天下万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此后他卖力地为刘秀效力,既不是为了自己将来能够名垂青史,更不是为了光宗耀祖。
  他一心以天下苍生为念,哀怜民生遭受的无尽苦难。他一心要早日结束战争,还给老百姓一个太平世界!老百姓真是太可怜了!为了他们,自己受点委屈算什么呢?因此,在冯异看来,自己的官爵高低、得到的赏赐多少、刘秀对自己的宠爱程度,都不重要。这些功名利禄,无非是过眼烟云而已。
  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但是,他却连一句豪言壮语也没留下。人生在世,最可宝贵的品质之一就是“言行一致”。世上有五种人,第一种是“说了再做”,第二种是“做了再说”,第三种是“说了不做”,第四种是“做了不说”,第五种是“既不做也不说。”
  孔子说过:“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句话的意思是:遇到事情,等做完了之后再说。孔子是从教化民众的角度看问题,提倡的是第二种―――“做了再说”。而冯异则不然,他属于第四种――― “做了也不说”。
  “行胜于言”,冯异是用实际行动来向世人证明:我冯异一心为了再造河山、复兴汉室!而不是为我个人的私利!
  对于个人得失,冯异从来都不计较,从来都不居功自傲,不与诸将正功,素有“大树将军”的美名。同时,严格约束部属,不得扰民,严紧抢掠。体恤士卒,关心士兵的疾苦,深得军心。
  由此来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