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浅层地下水是地下水使用最便捷、最普遍、最大量的水资源。我们通过调查采访了解到,“地下淮河”重要组成部分浅层地下水现状:污染,还是污染!
历史上,淮河流域的确富水,多涝而少旱。平原地区由于比降很小,加上黄河泥沙冲积面积较大,地下水排泄有一定难度,造成浅层地下水位较高。在皖北的阜阳、亳州以及沙颍河、泉河沿岸地区,上世纪90年代前,不少地方挖下一两米即可见地下水。
由于地下水位较浅,加之地质调查不充分,过去政府、水利部门和老百姓,都认为淮河流域大部分地区是地下水富集区。这样,上世纪80年代后,淮河流域开始出现缺水现象,地表水污染日趋严重,各地倡导并扶持城乡群众打井饮用和灌溉。根据淮河水利委员会的统计,到2000年底,全流域地区共打井132万多眼,年开采地下水超过120亿立方米。地下水成为淮河流域城乡的主要饮用水源。
我们进一步采访发现,现在的水利部门开始限采地下水。但近几年,随着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经济能力增强,加之现在流域的河流水视觉和气味均不好,干旱季节甚至无水可流,小城镇、农村几乎全部就地打井饮用地下水。县城以上规模城市,除淮南市、蚌埠部分地区少量地下水可开采外,基本上以地下水为饮用水主体。阜阳市自来水厂原来的饮用水源就以地下水为主。因过量超采,上世纪90年代后期,阜阳把茨淮新河作为新的水源,建成日供水10万吨的二水厂。现在,实际每天供应仅5000吨。除水源不够充足外,水体状况不好,消毒粉气味太重,居民不愿接受,这是主要原因。阜阳城及郊区的居民还是千方百计寻找地下水作为自己的饮用水源。
我们在采访中耳闻目睹了整个流域的人们都在抱怨“水井越打越深、地下水怪味越来越重”。河南、安徽的淮河平原地区,10年前挖一两米就有地下水,现在30米以上基本无水。河南省项城县张寨村民,在沙河边打井,也要打到40米左右,而水质混浊,有气味。上游污染状况最轻、水资源较为丰富的河南信阳市,居住在城郊河河边琵琶山村的一位姓强的老汉告诉记者:“河水又黑又臭,没法用了。花几千元打口井,水味道怪怪的,也不敢送去化验。如果化验说是不能喝的水,难道就不喝水了?”
河南省《淮河流域地质环境调查报告》中称,地下水“水质受污染程度主要表现在味腥臭、咸、苦涩,居民通俗讲法为味怪、水垢大”。
这个有语病的句子告诉我们的不是“污染程度”,实际上是污染表现。
形神相似的“地下淮河”(2)
在淮河流域,无论城乡,这样的抱怨充塞耳畔。
我在淮河流域采访的前两周,因不习惯在饮用水里加盐、加糖,只能像在沙漠中一样,克制饮水。采访中间找机会回到合肥,当晚坐在餐桌边一气喝下两暖瓶开水。
2003年底和2004年初,沿淮四省地质调查部门分别完成了“地下淮河”的污染状况普查主体工作,发现全流域50米以内的浅层水中,目前已有50%以上成为五类水。即和地表水一样,严格意义上不能浇地、不能作工业用,更不能饮用,丧失了“水”的功能。沿淮四省中地表水量最丰的是江苏省环洪泽湖地区。江苏省地质调查院2004年2月的调查结果显示:“浅层地下水水质较差”。其中氟化物大量超标,氨氮、硝酸盐、锰等均超标,锰超标率达46。9%。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副总工程师杨则东介绍,根据他们对淮河流域浅层地下水的调查,“浅层水的污染一方面来源于长期以来的面源污染,另一方面是工业污染的渗透。”我们在采访中获得淮河流域地下水与地质状况的材料后,在上10公斤的资料中,看到了专家介绍的非常明显的规律:其一,工业企业的废水排放进入地下,地表看不到径流,在地下形成污染源。
我们在沙颍河沿岸地区,干流的一些地区,了解到一些乡镇小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利用淮河流域平原砂土松散,将排放的污水存放到一段深沟里。干旱季节,大气蒸发掉大部分水分,部分污染物再下渗到土壤中一部分,剩余的“精华”利用雨季,择机冲刷。这样“零”排放的企业,即使环保部门查出来,处理也较困难。周口市环保局执法监督站张云海告诉我们:“周口80%左右的小企业,排放污水是到不了河里的”。言下之意,这些企业只是污染了周边环境,并没有污染淮河。安徽省地质调查院专家在调查中发现,安徽省涡阳县有一些偷偷办起来的小造纸厂,设于农庄,四周围上高墙,半夜生产。
他们就是利用田边地头的渗水沟,将排放的污水囤积起来。小的企业往往只会有百十米长的污水沟,外行人根本看不出来。安徽省界首市、太和县的铅回收企业,也是属于污水排放量少(但污染度高)的行业。
每到一个企业,就发现后面会有一个大院子,里面有一个大坑,用作存放污水。乍一看,还以为是农家的污水塘。
更让人吃惊的是,在周口沙颍河大闸北面,在城市里面,居然还有一排这样的企业。与安徽、山东部分地区污染企业不同,他们囤积污水的大池塘就在门前,一个接着一个。水深尺余,五颜六色。上面常常漂浮着半固体状的发泡物,偶尔还有一两个半腐烂的误入其中丧命的小动物的尸体。一眼瞟过,顿时五脏翻腾,直是作呕。
我每每看到这种地方,都有毛骨悚然的恐惧感,情不自禁联想到小时候走在农村生产队的大粪坑边的情形:直径10多米、深约五六米,里面存放着全村人和动物的粪尿。表面结起硬硬的壳,周边绿草异常繁茂。小猪、小羊一不小心跌落其中,几次挣扎,即不见顶,硬硬的壳又聚拢起来,恢复死寂。只是十天半月后,会有一个肚子硕大的尸体顶破硬壳浮上来。据大人说,附近村庄经常发生小孩失足其中,其下场如同小猪、羊。这一切,大概是我童年对丑恶、恐惧印象最深的回忆。
其二,城镇生活污染和面源污染。
真正农村的生活污染是可以利用大自然的洁净能力分解消化的。
与其他河流流域不同的是,淮河流域地处中国的中、西部落后地区,流域中心城市最大的是淮南,其次要数蚌埠、周口、枣庄等,人口密集,却没有现代化程度高的大城市。数十个地级市、100多个县城和2000多个有一定规模的乡镇,如同散落在流域27万平方公里上的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污染制造厂:这里每天要排放生活污水、便尿、垃圾等。城市人口的生活水准要高于农村,生活污染物的排放也要高于农村人口。据专业部门的测算,城市人均日产生废水0。22吨以上,农村人均仅为0。08吨。小面积集中排放的生活污染,如同工业污染源,而且无法“关闭”。
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对一些村庄做了调查,发现几乎每个村庄都是地下水的污染源。专业术语称为“点状污染”。
至于农村的施肥、养殖等面源污染,目前尚未列入研究范围,具体情况难有准确的说法。
沿淮四省的地质调查部门采用打井、监测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等方法,对不同环境的上千个点进行抽查,进一步证实了上述观点。
形神相似的“地下淮河”(3)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我们一直以为地下水只是相对稳定的局部的土壤含水。其实不然。地质专家告诉我们:和地表径流一样,浅层地下水是一个循环的系统,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然后按一定的规律循环、排泄。河流就是地下水排泄的结果,而不是我们想象的地下水由河流渗透下去的。一般说来,河底深度,就是当地浅层地下水的最低水位。相反,河流对地下水的渗透非常微弱,最多只是对两岸狭窄地带有一定影响。
按这样的规律,我们任一污染、哪怕滴落在土壤里任一滴污水,也许看起来被土壤吸收,但最终是由大气降水冲刷,或者经土壤渗漏,经过地下水循环,都会汇入河流中,成为污染源之一。
对“地下淮河”的认识和地下水循环系统的认识不足,导致对淮河污染状况认识和评估数字出现一定的差异。
“同是一河污染水,测量数字为什么不一样?”从中央领导,到普通百姓,都注意到现在淮河污染水利、环保两套系统测量出的数字有很大差异。以2003年为例,国家环保总局依据《水污染防治法》对水污染监测的数据,与水利部及其流域管理机构依据《水法》和《条例》对水质,特别是省界水体进行监测的结果大相径庭:COD入河量环保总局数据为71。2万吨,水利部为123。2万吨,接近1994年最高峰时的150万吨,相差近一倍。由此,环保总局认为2000年后COD负荷削减了12。3%,结论是“逐年下降”;而水利部则认为数据与2000时增加了30。6%,结论是“快速反弹”。
如不考虑人为“调控”的因素,几乎相反的结论主要是来自“污染观”的不同。环保部门的监测是“COD入河量”,是河道、排污口在入河口时的量,而水利部门监测的是企业的排污口。(淮河水利委员会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局长姜永年2004年9月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指出,水利部门的数据实际测量的是入河排污口。)也就是说,不进入河道的污染物,环保部门是不做总体统计的。
比如像我们见到众多小污染企业,丁集的皮革企业等,污水关在院子里任其蒸发、下渗,环保部门是没有统计到污染总量数字中去的(80%以上小企业水利部门事实上也没有统计)。地质研究工作者则告诉我们:这是科学常识的错误!任一可能感染水体的污染,下渗到土壤,仍会回到水中,而并不一定要直接“入河”。由此看来,水利部门的测定方法更为科学,更接近真实数字。
实际情况是很多小企业就是钻了“入河”的空子,产生污染而不列入“总量”。周口市环保局环境监理站张云海直言不讳地申辩:“我们地区80%的企业污染是不入河的”。张站长有“高级工程师”职称,有数十年的环境保护行政工作经验,而且是在“周口”这一淮河流域污染的风口浪尖上。足见污染总量测定中的错误观念在环保部门中的影响。
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对地表水没有被污染的地区做了调查,结果认定“水质不好”。调查结论中有一条:“区域上广大农村浅层水属于面状污染,既(疑为‘即’)使无地表水污染的地带,深在10米以上的浅层水水质也不好。”这是有力的例证。
由于淮河流域近20年对浅层地下水的超采,水利工程的影响,地质调查发现,流域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平原地区,浅层地下水排泄系统已开始紊乱,蒸发量大大超过排泄量。这对区域环境影响,还有待研究。
淮河流域的地质环境与水污染调查,每年每省都要耗费大约300-400万元。作为地质层面的调查,相对来说还是非常粗略的。
但专家们一再强调:“调查区土壤中重金属砷、汞、铁、铬、铅等严重超标,大气降水经土壤下渗时,地下水遭到污染。在颍上、周口等小造纸厂企业集中的地带,浅层水中的汞、硝酸盐等物质含量尤其高。
特别是周口地区,1000多平方公里地下水被汞污染,同时影响周边地区。另一方面,地下水的排泄是地表河流水的主要来源,这样又形成交叉污染。”
杨则东忧虑地强调:“土壤和浅层地下水遭到污染后,即使污染源得到控制,自然净化周期也很长。具体需要多少年,尚无研究结论。
在这种情况下,淮河水治理变得越来越困难。”
行将枯竭的“血液”
在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因重污染无法使用的情况下,中深层地下水现在是淮河流域城镇主饮用水源或水源补给地。
根据地质专家介绍,深层地下水(指中层以下部分)重金属元素等含量过高,处理难度非常大,成本很高,不宜作饮用水。甚至作为工业使用都不合适。而且中深层地下水一般都自成体系,受地表影响很小。淮河流域中深层地下水由黏土、“巨厚岩层”与浅层、中层相隔,补给只能靠淮河源头伏牛山、桐柏山地区地下水非常缓慢东流。
实际情况是用一点就少一点。
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开展的“淮河流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