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神话的题材;在一些高级贵族的墓葬中,我们发现了一些与安息高级贵族同
样的丧葬习俗——在死者脸上蒙盖金质面具。
… Page 43…
四、古代印度居民的生活习俗
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5世纪的七百年间,居住在恒河和印度河流域的各
个民族和部落大多数都已经进入到了阶级社会。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区,相继
归属于几个封建性帝国;南印度地区,阶级社会已经进入到了较为成熟的阶
段。
北印度绝大部分地区,在这七百年间,相继被几个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所
统有,他们依次是孔雀王朝 (公元前4至前2世纪末叶)、巽伽王朝(公元
前185—前73年)、甘婆王朝 (公元前73—公元28年)、贵霜王朝 (1世
纪中叶至5世纪下半叶)、笈多王朝(4世纪初——5世纪末叶)和笈哒帝国。
在我们这个时期,南印度地区已经形成了国家形态,它们都位于印度的
南部最极端,这就是珠利耶、般荼和鸡罗。珠利耶的首都是卡维里帕提那姆,
般荼的首都是马都拉,鸡罗的首都是提鲁迦鲁。据文献记载,这三个国家分
别由两个民族建立,兴建珠利耶般荼的是坦密耳族,兴建鸡罗国的是马拉雅
拉族。除了这三个国家之外,在南印度的历史上,还有过三个强大的国家,
它们是4世纪上半叶的强国帕拉瓦(首都是建志),稍晚兴起的国家伐卡塔
卡斯,和位于伐卡塔卡斯稍南位置的鲸伽国。本书以介绍北印度地区居民的
生活习俗为主,适当介绍南部印度诸国居民的生活习俗情况。
1。印度居民的社会组织
种姓制度进入到封建社会以后,印度还继续保留着奴隶社会时期的种姓
制度,并对其有所发展。种姓制度最初是氏族、部落、出身的含意,进入到
奴隶社会时,种姓制度赋于社会制度的涵义。印度最初只有四个种姓,即婆
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到了我们这个时期,由于种姓的分化或者衍
化,每个种姓又有进一步地分化,从而又出现了瓦尔那制度,也即形成了许
多类似于亚种姓的种姓部落或姓氏。印度的种姓制度对印度居民政治生活、
经济生产、日常起居影响至深。奴隶制度与其他国家的奴隶制度相比,印度
奴隶制度有许多共性的东西。如印度奴隶的来源与其他国家相同,或来源于
战俘,或来源于卖身为奴,或来源于举债为奴,或来源于犯罪为奴,或来源
于家生奴。与其他国家的奴隶制度相比,印度奴隶制度有自己的特点。如印
度法律规定:除了可以将社会地位低鄙的低级瓦尔那或者边远地区的“蛮人”
沦为奴隶外,印度社会还可以将社会地位相高的瓦尔那氏族中人沦为奴隶;
印度法律规定,低一级的瓦尔那不得以高一级的瓦尔那为奴隶;严禁贩卖未
成年的雅利安人为奴隶,否则将要处以罚金;印度不但国君、贵族,以及商
人可以拥有奴隶,就连农村公社也同样可以拥有奴隶。农村公社拥有的奴隶
属于公社的整个财产,奴隶在公社里主要从事与公共事业有关的繁重体力劳
动。公社有权鞭打奴隶,有权将其处死,有权将其出卖。
据各种资料,印度奴隶主要在国王的农庄、较为艰苦的水利工程、手工
业作坊,以及家庭中从事劳务活动。家务劳动包括在地头碾谷打稻、在作坊
里制作乳酪、在油坊榨油、在家畜圈里照管家畜、以及编席、纺纱、织布等。
奴隶出入印度所有的生产行业,成为最主要的劳动力之一。除了在上述诸行
业从事生产劳动外,相当数量的奴隶还在服务行业从事劳动,如做饭、洗衣、
修理花园、充当保姆等。这些奴隶的工作,多与直接生产无关。在这些行业
… Page 44…
中,女奴人数要比男性奴隶人数多。
此时的印度虽然已经过渡到了封建社会,但是还有大量奴隶存在,这是
印度社会的一个特点。这种特点在东方国家多有反映,比如在中原地区,到
了南北朝时期,封建地主也在家里蓄养许多奴隶。这些奴隶虽然在生产中占
一定比例,而且其数量不在少数,但是并没有改变整个社会的经济性质和社
会性质。
农村公社按照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此时的印度与中国的古代有些
相同,是中央集权制国家 (当然他们彼此之间也有相当大的差异)。国王是
土地的最高的所有者。如《摩奴法典》就称:印度国王就是大地的主人。塞
琉古王朝的使臣美伽斯蒂尼也说:印度全国的土地都是属于国王的。
国王和贵族直接占有的土地在全国的土地中所占比例并不大,在相当多
的土地上,印度农民都是生活在农村公社里。农村公社是由氏族发展而来,
还没有完全摆脱原有的氏族关系,但是已经由血缘关系转化为地缘关系。在
农村公社里,广大的农村公社社员彼此之间地位平等,他们集体劳动,平均
分配产品,并集体成为国王或封建贵族的剥削对象。国家或者贵族,大都对
农村公社实行租税剥削,即将收成的六分之一,有时是四分之一用于租税。
印度的农村公社长期存在,对印度社会产生很大影响。它有力地保护了
封建社会的国有土地制度,严重地影响了私有土地的发展,巩固了封建地主
阶级国家对于土地的最高所有权,妨碍了印度社会发展的进程。
2。印度居民的经济生活
农业公元初的几个世纪,印度的绝大部分地区,农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
展。首先,农业技术较之以前有了很大进步。据不完全资料,这时的印度居
民已经掌握了有关土壤的基本知识:已经学会了分辨土壤,将土壤分成水浇
地、旱田、肥田、贫脊土地、休耕地、荒地几大类。印度居民还掌握了轮作
技术和施肥:他们将贫脊的土地分出不同等级,然后根据地力分成三年休耕
地、二年休耕地等;为了使庄稼长得茂盛一些,印度居民已经掌握了用草木
灰肥作底肥,用发酵过的粪便当作追肥的技术。
其次,农业作物的品种较之以前更加丰富了。据不完全资料,这时的农
作物品种有水稻、旱稻、小麦、二粒小麦、大麦、黍、豆、甘蔗、芝麻、花
生和胡麻等。
这个时期,印度居民的农副产品丰富了,比如果树、蔬菜、瓜豆等,都
较以前品种增多。大量文献证明,这个时期,印度居民已经开始种植香蕉、
苹果、梨、桃子、葡萄、杏、核桃、扁桃、樱桃、芹菜、韭菜、豆角、蕃茄、
土豆、江豆、南瓜、冬瓜、黄瓜等。
畜牧业印度的广阔土地较为平坦,较少山地和坡地,没有理想的发展畜
牧业的场所,故而此时的畜牧业经济,就像历史上的许多时期一样,在整个
经济生活中不占重要地位。在印度,虽然没有大规模的畜牧业经济,但是却
有较为发达的家畜饲养业经济。印度居民饲养的牲畜有马、牛、羊、猪、狗、
鸡、鸭、鹅等。
手工业这个时期,纺织业、金属加工、木器制作、建筑和造船业都有发
展。首先,与农业经济直接相关的手工业经济,比如棉纺织业、榨油业等,
率先得到发展。
… Page 45…
印度是生产棉花最古老的国度,这个时期,印度的种棉业发展很快,与
种棉业配套的棉纺织业也有很大发展。文献记载,这个时期出现了鸯伽、羯
陵伽、迦尸等棉纺织业中心。除了城里的手工业工场之外,印度农村手工业
中有纺纱和织布。他们生产的布匹质料虽然不如城市,但是完全可以满足农
村居民生活的需要。
除了利用棉花织布以外,印度居民已经使用棉籽榨油。棉籽油不但富有
油类所需的所有物质,而且具有香味,是印度居民喜用的食用油之一。印度
居民还用芝麻、菜籽和花生榨油。
冶铁业是新兴的手工业部门,同时也是发展最快的手工业部门。印度居
民何时使用铁器,目前还是一个未知数。考古学家在印度境内发现了公元前
1世纪前后的遗物,说明印度人至少在公元前1世纪前后已经知道使用铁器
了。文献记载,印度居民掌握冶铁技术是间接从中原人那里学来的:中原的
汉王朝与中亚的古代国家在西域一带发生了战争,中原部队失利,一些汉人
被俘;中亚古代国家通过这些俘虏知道了冶铁业,并掌握了冶铁业;中亚古
代国家再与中原的汉王朝作战,失利,向南迁入印度,就将这种技术传到了
印度。印度虽然冶铁技术起步较晚,但他们迎头赶上。在印度境内,考古学
家们相继发现了许多属于5世纪前后的冶铁作坊,同时在德里发现了5世纪
的巨大铁柱。这一切都说明,印度冶铁工业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快速地发展。
印度有着丰富的铜矿资源,而且从公元前15世纪起就开始使用铜器,这
就使得印度居民对冶铸铜器十分地熟悉。在这个时期的遗址中,考古工作者
相继发现了许多铜器,从生产工具到饮食器具,应有尽有,说明印度的采铜
冶铜铸铜业是比较发达的。
建筑行业此时正处在黄金时代:阶级分化加剧,富人们需要建盖华丽的
殿堂;佛教兴盛,大量佛教寺院有待建盖;社会经济发展,许多公众设施需
待改建。和西方完全使用石材不同,印度古代建筑并不完全使用石材。印度
居民有着自己特点的建筑学和建筑物。印度此时的大型建筑很多,这在唐代
高僧玄奘《大唐西域记》里有生动的记载。近些年来,考古学者在印度做了
许多工作,发现了许多遗址,比如摩揭陀的首府华氏城,城垣长达15公里,
宽约3公里,城墙上共建了570多座城楼,反映了印度建筑业的发达。还有
商质的佛塔(公元前1世纪)、德里的铁柱、那西克地方的宏伟的庙宇,也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印度古代建筑业的发达。
印度造船业是随着中西交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印度的造船业主要集
中在印度东南部、南部和西南部沿海地带。主要是生产海船。印度海船运载
能力相当强,不但可以一次乘载旅客数百人,而且续航能力极强。印度船只
漂洋过海,向东,可至中国沿海的南部海域,与沿线的缅甸、老挝、越南、
菲律宾等国家发生商贸关系;还乘着季风,漂越印度洋,向西,来往于埃及、
非洲中部、地中海、欧洲和印度之间,与当地居民发生密切的商贸关系。中
国有位著名佛教高僧,名叫法显,是位与唐代高僧玄奘齐名的历史人物。4
世纪末,他由陆路进入到印度,去学习佛法,而后,在若干年后,他又伴随
一些漂洋过海的商人,取道海路,由印度南部海岸乘船返回中国。
印度手工业有一个与他国不同的特点,即所有的手工业,原则上控制在
国家手中。国家投资兴建手工业作坊;派遣官吏管理手工业生产,以官价买
走手工业产品。与国家手工业作坊相比,农村辅助性的手工业经济在印度手
工业经济中并不占主导地位。
… Page 46…
城市与前一段时间截然不同,这个时期,大城市开始出现了,并在经济
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中国古代城市完全相同,印度城市并不完全是在手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个时期,印度最为繁荣的大城市就是
华氏城。这座城市方圆约45平方公里,整个城垣由木质城垣环围。除了华氏
城之外,在印度境内,还有好几十座规模很大的城池。印度大城市内,手工
业虽然发达,但是其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市场,而是为了满足统治阶级的消
费,故而城市经济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印度的诸大城市内,主要聚居着统治
阶级和官署衙门,还有为他们服务的手工业者。
商业贸易此时的印度已经有了较为发达的商业贸易活动,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各大城市之间交换频繁了,出现了一系列专营某种商品的手工业城
市,如专门纺织的城市,专门制做酒的城市等等;城市开始与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