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古代后期生活习俗史-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相对而言,印度的肉食结构,以家禽肉类为主。如在许多印度古代文献中, 

多次提到用鹅鸭肉来招待尊贵的客人,就是对这种肉食结构的折光反映。 

     油类 印度居民的饮食生活离不开油料,如炒菜时需用油,制作点心时需 

用油。印度油类品种比较多。印度很早就掌握了种植棉花的技术,其境内棉 

籽货源充足,这是理想的榨油原料。印度人很早就开始食用棉籽油了。印度 

盛产花生,又叫落花生,这是一种产油量很高的植物果实。印度人用花生来 

榨油。在北印度地区,居民还种植油菜,而且产量很可观,当时居民便用油 

菜籽来榨油。动物脂肪也用来作油料。 

     调味品 印度物产丰富,盛产各种香料。印度香料有两大类:其一是用来 

作薰香的;其二是用来作调味品的。印度的两大类香料资源都很丰富,是当 

时印度出口的重要商品之一。印度每年通过香料出口赢得大量利润。我们这 

个时期,印度居民将香料运往非洲、欧洲、西亚、东南亚和中国。印度居民 

喜欢使用这些香料。 

      (2)服饰文化 

     夏季服装 印度古代居民的服装分为夏季服装和冬季服装两大类。印度夏 

季很炎热,居民穿得都比较单薄。夏季服装的质料以棉布为主,因为这里盛 

产棉布;其次,丝质面料服装也很受欢迎。当时印度与中原有着频繁的商业 

交往关系,得到这种布料很容易。 

     印度男人穿得是长袍。袍色以白色居多,其次为浅灰色,基本不见黑色 

服装。长袍没有襟扣,以贯头衫为主。妇女穿得是丽纱。丽纱是印度妇女独 

有的一种服装,这是一块长条形布帛。印度妇女将丽纱由肩到膝,多层裹在 

身上。海得拉省阿旃陀石窟里的部分壁画作于5世纪,对此时印度居民夏季 


… Page 50…

服装的款式有所反映。 

     印度居民夏季通常不穿鞋靴(天气太过炎热),他们赤裸双足去从事各 

种体力劳动。印度僧侣穿鞋和穿袜子,这是印度僧侣服装的重要特征。印度 

僧侣的鞋靴为平底、方口。 

     冬季服饰 印度居民的冬季服装,在款式方面较之夏季没有什么变化,但 

其质料是不同的。居民大都穿服质料较厚的棉布服装,或者穿夹层衣服和皮 

质服装。南部居民主要穿夹层衣服;稍稍偏北的居民穿棉衣 (在印度发现了 

两层棉布夹一层棉絮的遗物,可说是目前所见到的最古老的“棉衣”了); 

在更北的地区,印度居民穿皮毛服装了。 

     发式和帽饰 印度居民发式有男女之别。印度男性居民一旦进入成年,大 

多是将头发拢于头顶,在头顶扎起一个高大的发髻;由于头发很多,而且长 

度不一,除开拢起的头发之外,在头的四周还有一些余散的头发,印度男人 

将这些头发剪短,然后促其卷起。 

     印度妇女发式比男性简单些。未婚之前,妇女多为披发;已婚妇女,则 

将头发拢于脑后,用绳索扎住。在日常生活中,南部印度妇女头上一般不带 

帽饰;外出郊游时,少妇或者少女,喜欢在自己的脖子上套一个花草编织的 

花项圈。花项圈上扎白花、红花或黄花,十分地好看。北方妇女最初没有帽 

饰,受伊朗文化影响,他们大多头蒙纱巾。自■哒人进入印度西北部之后, 

一些时髦的妇女开始在头顶上扣戴帽饰了。以目前所见的资料,妇女帽子主 

要以珠宝为饰,其次以金银为饰,再其次就是丝绸织物了。 

     首饰 印度居民的首饰以金银为主。妇女最常见的首饰是项饰和胸饰,多 

以金、银、珍珠为缨络;其次是鼻饰,即在鼻孔上夹戴一个金银质的饰件; 

再其次是指饰和腕饰,如有手链、臂链、指环等;最后是耳环,通常分为垂 

耳环和吊耳环两种。印度妇女还流行面饰,就是在脸、颊、额等处贴粘饰物。 

面饰多以黄金叶为之,也有金泊者。印度男性公民也戴首饰,以耳饰为主, 

主要是环铛,也有贴金泊于面颊者。 

      (3)居住条件与丧葬习俗 

     民居建筑 印度南北气候差异较大,地域也很辽阔,因而在我们这个时 

期,印度古代民居各地之间存在着差异。 

     南方地区气候炎热,多雨水,居民的居处环境多以要求避雨为主,较少 

考虑御寒功能 (冬季也适当考虑这个因素)。因而,居民在建筑房屋时,并 

不太重视房屋的御寒建设,而只强调防雨功能。因为只考虑防雨功能,所以 

南方居民房屋建筑相对而言要简单地多:在稍稍高敞的地方,将稍粗的木材 

削成木桩,打入地下,数十根木桩组成所谓的地基;在数十根木桩上平铺木 

板,然后再在木板上树栽支架建盖房屋的栋梁,并在栋梁的基础上拴绑檐、 

椽;在檐椽上铺垫茅草;房屋三壁有齐腰的矮墙,正面不建墙,整个房屋不 

设门窗。这种房屋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干栏式房屋。 

     北方地区,印度人多以土坯来建盖房屋的 (比如哈拉帕文化的居民就是 

如此)。在这个时期,或者稍稍早一些,在北方文化的影响下,开始出现石 

质房屋。此时的房屋,从设计上讲,不但追求房屋的宏伟壮观,而且要求房 

屋的建材高档。正是由于如此,近些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印度境内相继发现 

了一些较大规模的房屋建筑遗址。 

     佛教建筑这个时期,印度居民主要信仰佛教,境内有大量佛教建筑。佛 

教建筑所使用的建材以石质居多,如使用石材来建盖礼拜殿堂,建盖修行的 


… Page 51…

禅室,建盖下榻的僧房等。印度居民兴建的佛教礼拜殿堂外观上呈下方上圆 

形式,四周修有回廊。回廊都是石质,通常还在石壁上浮雕或浅浮雕一些佛 

教故事。印度佛教建筑对于西域早期佛教建筑,以及中原早期佛教建筑都有 

深刻影响。 

     丧葬习俗这个时期,由于宗教信仰不同,文化承袭不同,丧葬习俗呈现 

出多彩特征。总的讲来,在丧葬习俗方面,印度人不但相当多地保留了原始 

文化的东西,而且吸收了许多宗教信仰文化。 

     这个时期的印度居民,主要有四种埋葬死者的葬俗。 

     其一,天葬法。一些印度居民相信:人的躯体与灵魂是二体世界,即灵 

魂与肉体是不相干的。灵魂只是寄居躯体之内。由于这种思想意识,印度居 

民流行天葬法:亲人死后,将尸体置于原野上,任往返奔突的野兽或禽鸟撕 

扯食肉。这种丧俗源于印度遥远的古代时期,而后在印度东北部地区长期流 

行。这种葬俗对与其相邻的西藏地区的古代居民有过至深的影响。至到今天, 

西藏境内的一些不太发达的地区,还保留着这种葬俗。 

     其二,水葬法。印度居民相信:在物质世界当中,水是最为洁净的,因 

而,将尸体沉入水中,任水中的鱼鳖食其腐肉,则是最理想的埋葬亲友的方 

法。这种方法产生的时代也很古老,而且是亚洲许多古老部族共同享有的葬 

俗。我们在北亚草原、南亚鱼米之乡、西亚深山老林之中,都能发现这种丧 

俗的存在。关于这种丧俗的传播情况,目前还不能理出一个清晰的线索。 

     其三,火葬法。在亚洲许多古老部族当中,有一种共同的认识:在所有 

物质当中,火是最为纯洁的,因而火葬则是最为隆重和圣洁的葬法。大约从 

公元前500年开始,印度古代居民就接受了火葬习俗。火葬习俗首先是在婆 

罗门教中得到认可,接着在佛教的教义中得到了认可。大概受佛教文化影响 

至深,在我们这个时期,印度的僧俗世界,都喜欢使用火葬。印度居民的火 

葬习俗是这样的:亲友去世以后,先是将尸体洗净,然后将尸体架于一堆干 

柴之上(由于地位不同,干柴的品种是不一样,地位越高,干柴的质量就起 

好。干柴的质量是以其能够产生的温度来衡量的);纵火焚烧尸体之后,再 

从火烬之中拣取未烧尽的骨骸,将其存放在盖好的灵塔之内。 

     其四,最简单的埋葬死者的方法——土葬。这种方法虽然简便易行,但 

是在印度似乎并不十分流行,文献对这种葬法很少反映。考古家发现的土葬 

居民,其社会地位都不太高,或能反映土葬流行的社会阶层。应当说,在印 

度古代时期,土葬是下层居民实行的葬法之一。 

     与中国古代居民完全不同,印度居民在亲友去世以后,通常不为死者服 

丧,当然也就不存在与其紧密关联的服丧制度了,比如守灵制度、服孝制度、 

守陵制度、哭陵制度、守孝时的服舆制度等等。印度与中国有着频繁的政治 

经济文化商业交往,而其丧葬习俗彼此之间从不产生相互影响。这种现象说 

明两个国度有着不同的、都是较为成熟的丧葬习俗和制度。 

      (4)法律、礼仪与禁忌 

     印度是一个古老而又享有文明的国度,其在历史的长河中,自然而然地 

形成了一些反映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潜移默化地反映在印度 

古代的法律和禁忌当中。 

     法律成文的法律是调解和制约各个社会阶层居民利益的根本标尺。早在 

我们之前,印度已经形成了较为严密的,业已形成文字的法律,比如众所周 

知的摩奴法典,全称“摩那婆达摩奢斯坦罗”法典,就是其中的一部。摩奴 


… Page 52…

法典开始编纂于公元前5世纪,是印度各种习惯法的汇编。在我们这个时期, 

摩奴法典还在编纂的过程中。多数专家都认为:摩奴法典最后编定于公元前 

后。 

     我们这个时期,印度的法律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它的宗旨就是镇压农 

民的反抗,维护自己的即得利益。印度法律规定:凡是反对现实政权的人, 

必定要处以死刑 (印度的死刑只有砍头一种);印度的法律没有蹲监狱这一 

处罚,如果犯了小罪,就实行罚款制度 (这一点与中原古代政权不同,而更 

接近于西方古代法律制度);印度与古代中国相似,存在摧残性的体罚制度。 

如果对长者,以及身份比自己高贵的人表现出不恭敬,法律规定可以处罚, 

处罚的程度和方法视其情节轻重决定,可以处以断臂、刖足、割鼻或割耳处 

罚等。和欧洲,特别是与地中海古代国家的法律相近,印度有流放的处罚(中 

国没有这种处罚),如果一位印度居民,无论是什么身份,犯了某些印度法 

律,印度政府有权将其流放到国外去,不允许犯法的人返回本土。 

     礼仪 印度居民有严格的礼仪制度,各个社会阶层都承认并使用这些礼 

仪。平等男性相见,最为普通的行礼仪式为双手合十礼;道上,社会地位低 

的居民遇到了社会地位高于自己的人,必须垂手侧立道旁,待对方走后,才 

能继续赶路;印度还流行舔足和摩踵的礼仪方式,这是最为隆重的礼仪形式, 

只有在对对方表示最大的尊重时才行此礼。 

     禁忌 印度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一些禁忌。禁忌涉及到了印度居民生 

活的各个方面,反映了印度古代居民的思想感情和世界观。印度居民对于宗 

教是很虔诚的,对于有些亵渎神灵的行为,印度居民是无法忍受的。印度居 

民尊右而鄙左,并在行路、让道、坐席、会客中严格遵循这一习俗。印度居 

民比较封建,而且男尊女卑,妇女通常不出远门,若必须出门,则需用面纱 

将面遮住,以防生人去瞅娇容;印度居民等级制度森严,不同等级居民彼此 

之间交往有严格的限制,如种姓不同,或者地位不同,他们通常是不能坐在 

一起的。印度习俗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隔一个等级的居民不能在一起就 

餐,不能皮肤相接触,更不能彼此通婚。印度居民当中有一些贱民,他们通 

常于白天不能上街,若是必须上街,就需在脖子上系一个可以发出声响的铃 

子,以警告过往行人。印度居民很讨厌撒谎,他们在各种条文中都对此事做 

了规定,这种习俗影响到了佛教,于是佛教最简单的五条戒律当中,就有不 

打逛语一条戒律。 

      (5)科学、文学与娱乐 

     科学 印度各族人民在我们这个时期,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文化水平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