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万维宇宙全书第三部分-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实际上本论的奇点仍是个假设,因为地球在宇宙的膨胀过程中,不可能一点都没有碰撞现象,地球对奇点的漂移速度和漂移方向都在变化,所以这个奇点漂移需要修正,要考虑物体对奇点位置的变化而修正。
  结论:因为物体是处于不断复杂运动中的,所以物体对应的奇点也是不断漂移的。
  3.漂移不同
  本文是为了解开狭义相对论悖论专门建立的一种理论,为了阐述理论所以用两个物体漂移速度都是C来解释的,实际上单元宇宙物体对奇点的漂游速度不可能全部是C,因此存在其他物体是2C、3C的多种情况,只是我们观察受地球漂移的控制导致看不到超过C的结果。
  结论:本论最大的贡献是解决光速为什么最大和为什么是这样数值的问题,而不是利用公式推论类似相对论的结论。漂移本元打开了光速的限制,也就论证了时空旅行是可行的。
  六、惊人推论
  根据漂移理论,时空旅行是能够完成的,即宇宙不存在要限制速度的规律,只是因为地球对奇点的漂移速度为C,导致C成为我们观察到的极限速度,在特定的情况下,能推论出超过光速的结论。
  本论关于孪生佯谬、奇点漂移、漂移不同、时空旅行等理论没有全部展开表述,因为这个论文全部的内容是很长的,也非常专业,全部展开就破坏本书理论的结构对称,显得本书各章之间的内容不对称。
  宇宙漂移论与空间相对论结合,能产生更奇特的起源理论——万物缘起论,该论可以解释质量、能量、速度等物体的特征是怎么来的,即宇宙为何演化万物,质能公式的本元是什么?
  本书第二版随着各章理论的全面升级,宇宙漂移论将全面展开,空间相对论也将升级,解开广义相对论的困惑。
  本论创于2000年9月12日,云寒当时感觉宇宙相对论是非常正确的,光速不变违反宇宙相对论、也违反宇宙异质论,为了解开这个矛盾,必须要重新解释狭义相对论。因此很短的时间形成宇宙漂移论的漂游本元,成功解释狭义相对论的错误和成立的原因。
  作为终极宇宙理论,必须要解开生命之谜、灵魂之谜,否则这个理论是无法称为终极的,因此本论一直没有发表。随着后续问题的解开,作为一个整体宇宙理论终于可以逐步系统发表了。
  章结:本章通过光速悖论,阐述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基本理论。通过铁笼原理,说明光速不变和光速最大是因为存在观察限制,这个限制是地球对奇点的漂移速度,正是这个速度导致出现狭义相对论的成立。
  本章的漂移本元理论,不仅能统一狭义相对论的各种结论,也打开了时空旅行的大门,为神奇的时空旅行提供参照方案,随着宇宙漂移论与空间相对论的升级,万物缘起论将横空出世。
  本章核心:阐释狭义相对的困惑,探索时空旅行的方法。
  万维宇宙全书第三部分  第十二章 宇宙波动论
  第十二章 宇宙波动论
  假如一个人不被量子理论感到困惑的话,那他就是没有明白量子理论。
  ——玻尔
  一、波动悖论
  玻尔是量子理论的创始人,他为什么说这句话,因为连他自己也没有搞清楚为什么存在波动。
  1。 幽灵悖论
  微观世界曾经被认为和宏观世界一样是确定的,原子被认为是缩微的太阳系,其内部的构件像精确的时钟一样运转。随着科学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原子世界充满了含糊和浑沌。电子这样的粒子根本就没有一个清晰的轨迹,在这个时刻如果我们发现它在这里,那么下一个时刻它却到那里,无法判定在某个时刻它在哪里。
  不仅是电子,所有已知的亚原子粒子,甚至是原子,我们都不可能知道其具体的运动规律。也就是说,我们日常体验到的真实可感知的物质,是由幽灵一样的量子组成的。
  爱因斯坦一直对量子幽灵感到不安,他宣布:“上帝并不掷骰子。”为了攻击量子理论,爱因斯坦设想了一个实验,实验原理是:大群的幽灵不是独自行动的,而是共同行动的。假使一个粒子一分为二,其两半的碎片可以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作反向运动,运动到相当远处,每一个碎片都具有其同伴的印记。比如一半的碎片以顺时针自转的方式飞去,那么,另一半碎片就要以逆时针自转的方式朝相反的方向飞。
  幽灵理论认为:每一个碎片都有两个幽灵,碎片A有两个:一是顺时针,一个反时针;碎片B也有两个:一是顺时针,一个反时针。在没有被观察前,一共存在四种粒子,一旦观察后,A如果是顺时针,那么就成为确定的粒子,不再有两个幽灵了,B也立即成为确定的粒子,而且肯定是反时针。
  爱因斯坦的观念是两个粒子距离非常远,一旦对A进行观察,那么B是如何知道A的状态被确定,而且立即自己就变成实在的,不再是幽灵呢?
  玻尔回答是,人们不可能把世界看成是由许多分离的碎片构成的。在进行实际测量之前,A和B必须看作是单一的整体,即使它们相隔几光年之遥,这的确是整体论。
  科学实验结果证明了,玻尔赢了,爱因斯坦输了。幽灵打败了相对论,也导致更大的悖论,我们所谓真实的世界既然是建立在幽灵的基础上,那么这个世界还是真实的吗?
  2.猫的悖论
  量子幽灵也导致出现更大的悖论,薛定谔提出一个著名的猫论。
  设想有一个箱子,里面有一只活猫、一个装有镭的容器及一个装有氰化物的小瓶也放在箱子之中,镭原子会发生衰变,它的发生只能从几率的意义上加以预测。在这个装有活猫的密闭箱子里,如果镭发生衰变,它触发的信号能使一把预先定好位置的榔头落下,打碎小瓶,使氰化物从小瓶之中释放出来,从而杀死猫;如果镭不发生衰变,小瓶也不会破碎,猫会活下去。
  按照常识,猫是非死即活;但是按照量子理论,由箱子和其中一切物体所组成的系统,是由一个波函数来描述的。所谓波函数就是说这个猫在同一时刻是既活又死,是不确定的,如果我们不去打开箱盖去看这猫,那么它既不是活的也不是死的,这种状态似乎是荒谬的。
  薛定谔认为观察的作用不仅明显地在现象中注入了一种主观因素,某个人必须打开箱子去看这只猫,而且它也迫使猫不可逆地接受这两种可能性之一,要么玻璃瓶完好无损、猫安然无恙,要么瓶子被打碎从而猫死去。
  猫论的核心是:系统状态本身是不确定的,观察本身能导致系统从不确定转为确定。爱因斯坦说:“我不可能想象,只是由于看了它一下,一只老鼠就会使宇宙发生剧烈的改变。”
  这个悖论还可以继续进行升级,既然我们认同猫是因为人的观察而被确定生或死的状态,如果说有一个人去观察,那么就会出现波函数塌崩的事情。
  如果有两个人同时去看,比如云寒和寒云一起去打开箱子,假如猫是死的,那如何判断是谁将这可怜的猫确定为死的状态呢?是谁杀死了它,是云寒还是寒云?如果是云寒,那么仍然有个问题,为什么是云寒?而不是寒云?即使你能解释是云寒干的,如果有1万个人同时观察,那么如何确定是谁干的呢?
  这就是大名鼎鼎、威振科学界的“薛定谔的猫”,而这个悖论即使是薛本人也只是坚持有这回事情,至于为什么,他也搞不清楚,否则他也就不需要与爱因斯坦进行多次论战了。
  3.衍射悖论
  光子和电子都具有神奇的波动性,即如果存在两个缝隙,那么它就出现衍射现象,即一个电子可以同时出现在两个地方,它能知道有两个缝隙,而且很规矩地执行衍射理论。
  电子的运动称为电子云,说明电子的运动是不可以预见的,既然它是不可预见的,那么它在衍射时又为什么这么老实,不抗拒命运的安排呢?这命运又是谁给它们的呢?
  结论:波动悖论之所以无法解释,因为这已经涉及到宇宙本元的特征,任何不能了解宇宙本元神奇特征的理论,都会被自己的理论所困惑,只有理解宇宙本元的理论才能解开这个悖论之谜。
  二、波粒二重
  波动两重性是量子理论的核心,任何物质既是波也是粒子,这是量子理论的基础思维,也是量子世界的奇特特征。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光电效应论文,说明光子是粒子,即能量是非连续组成。光电实验表明照射在固体金属表面上的光,可以使金属发射出电子,这些电子的能量不随光的强度变化而变化,而是随光的颜色变化而变化。爱因斯坦认为,能量是以微小份额的形式由光线携带的,他把这称为“光量子”。光线的强度越大表明有越多的量子,所以能从金属中打出更多的电子,频率比较高的光意味着更大的量子,所以逃逸出来的电子会具有更大的速度。在某一量子尺度下,电子就完全不能够获得足够的能量而离开金属表面。
  光电效应说明光是由微粒构成的,这原是牛顿支持的一种观点。光的粒子说早在1678年就已经被荷兰惠更斯的波动说所取代了。光的波动说看上去是如此优美,它清清楚楚地解释了一系列光学现象,例如折射、反射和干涉等现象,因此人们不愿意放弃。
  19世纪杨氏双缝实验,当一个光源发出的光,投射到一个开有两条狭缝的不透明的屏上,这两条狭缝就像一个二次光源。光穿过它们之后继续传播,最后投射到一个屏幕上,形成明显的明暗相间的带状条纹,这是一种典型的干涉作用,是光的波动本质的一个最好说明。
  如果只能用一个光子,那么必然是只能穿过这两个狭缝之一。可如果把单独的光子一个接一个地向这两条狭缝发射过去,并记下它们到达屏幕的位置,最后我们会得到以前用一束光照射时一样的干涉图样。这说明,一个单独的光子会因为它的波动性质而对两条狭缝都有感觉。
  1923年,德布罗意提出任何物体都具有波动两重性,德布罗意的物质波方程式推出:波长为入=h/p=h/mv。为什么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看不到广泛的波动效应?因为根据方程式,粒子的波动性决定于它们的质量,质量越大则相应的波长越小。对于原子而论,这一波长相对于它们的尺度来说很大,而对于通常的物体来说,这一波长就小到了微乎其微,所以看不到这样的现象。
  波粒二重性导致非常奇特的特点,比如电子是具有典型的两重性,它无处不在,同时又无所在,这已经是神话中上帝的定义了。因此,波动性说明电子根本不像一个物体,它的行为只能用几率来描述。
  1927年,海森伯提出著名的“不确定性原理”,这个原理认为自然界存在一个测量精度的极限,不可能同时准确测量两个量。对于电子,如果知道它的位置,就不知道它的速度;同样,知道它的速度就不知道它的位置。
  不确定性原理意味着,我们对一个量测量得越准,则另一个共轭量的不确定性就越大。把这两个不确定性联系起来的常数,是普朗克常数,即△x△p≥h。假设将一个电子的位置测量到奈米(10…9米)的精度,那么动量会变得这样的不确定性,以至于人们不能预料一秒钟之后电子是否比100公里还近!
  不确定性原理也导致另一个神奇的推论,即沸腾的真空:当空间越小,那么不确定性就越大,因此真空是沸腾充满活力的。在空间所有各处,真空场的能量永无止尽地在发生涨落现象,足够大的能量涨落可以使得粒子—反粒子在瞬间生成,而且能力涨落越大,粒子对生成得就越迅速。
  结论:波粒两重性是观察结论,我们一直缺乏核心理论解开宇宙为什么存在波动两重性。
  三、波动本元
  1.波动地球
  在时空旅行论中,云寒论述时空旅行存在混乱地球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如果公元2000年的地球与公元1900年的地球之间有严格的因果关系,那么就意味这个地球是混乱的,它会随着公元1900年的地球变化而变化。
  实际上因为时空分离,公元2000年的地球与公元1900年的地球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那么出现这样混乱地球的几率是很小的。不过既然公元2000年的地球可以有无限个,那么新的问题出来了。
  如果云寒二号想通过时空旅行机到来公元2000年的地球,那么他面临的地球是不确定的,是有无限个地球。如果他在时空旅行机上设定公元2000年的地球时,时空旅行机的显示屏幕上并没有一个清晰的图形,屏幕上的地球图形是波动的,波动就代表它有无限的可能。
  结论:虽然我们生活的每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