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水才用土净,有水土净无效。
礼拜要在清真寺大殿举行,穆斯林面朝麦加方向,由教长带领着作站立、
赞颂、鞠躬、叩头、跪坐等动作。然后由教长宣讲教义。
伊斯兰教统治的西亚中亚地区还有其他宗教存在。阿拉伯帝国是有信仰
自由的。阿拔斯王朝时,棕枝主日基督教女子打扮得漂漂亮亮庆祝节日。当
时的哈里发买蒙还写一首诗《棕枝主日巧梳妆》加以赞美。可见伊斯兰教统
治时期的政策是宽容的。
(2)西亚生活习俗
阿拉伯帝国包容了欧亚非三大洲的许多民族和国家,在它辽阔的版图
内,生活着各色人种。伊斯兰教在礼拜、斋戒和道德、生活各方面用戒律使
这广大的地区趋于一致,但是由于历史文化、自然条件的不同,生活习俗也
因地制宜而显出各具特色,从而使阿拉伯帝国的习俗表现出统一性和丰富性
相结合的特点。
①服饰习俗。阿拉伯半岛是亚热带沙漠气候,为了抵御风沙,当地人形
成穿长袍、裹头的习惯。这种把身体裹得严严实实的衣服十分宽大,不仅可
防漫天的黄沙,还可以挡住暑热的侵袭。下摆宽宽大大还利于通风。
阿拉伯男子的衣服包括“利伯丝” (衬衣),“加米丝”即短衫,“古
乎坦”即长袖上衣,“裘巴”即外衣。冬天加上一件外套。
西亚男袍的式样不全相同,尤其在开襟的方式,领子的样式,衣制的长
短上大小一样。从《世界文明史》、《回教世界》之图例看,开襟有中开与
右■之别。《阿里之继位》图中,阿里的袍式为中开襟。《盲诗人鲁达基之
像》鲁达基的袍子也是中开襟,而诗人里面的衣服却是左■,《修筑工程之
图》工人穿的是右■的衣服。《伊斯坦堡清道夫》清道夫的衣服中间开襟,
衣制短小,袍仅过膝,表现出土耳其衣制的特点。衣服领子各不相同,鲁达
基的衣服为直领、巴雅齐德二世的袍子是圆领。中亚多穿圆领衣,《在撒马
尔干清真寺聆听布道的人们》也是穿圆领衣,波斯人更以圆领衣为多。《聆
听回教教理的师徒们》图中之人的服装有直领衣有翻领衣、窄袖翻领衣为青
年人所服用。
阿拉伯牧民的袍制极长,而一般波斯人衣袍只达膝盖以下,可露出一部
分小腿。所有衣袍都系腰带。
外出都穿宽袖上衣,上衣有官吏用的陀拉式;下摆很高的泰拉桑,为学
者教师所用;夹克式的库坦福,为军人所用。中世纪阿拔斯王朝尚黑,后倭
马亚王朝尚白,故我国古籍上有黑衣大食、白衣大食之记载。
《中西文化交流史》(沈福伟著,上海人民出版社)记述唐代时期波斯
男子穿“贯头衣”,“两厢延下关之,并有巾帔,缘以织成。唐俑中有折襟
… Page 45…
胡服男像”。贯头衣为套头衣,用一块大布,于头颈部开一洞,两侧缝住,
肩上有披巾。此书彩图四中的人物图像均头缠白布,服圆领衣,衣袖窄,上
臂处有一圈状装饰,衣长过膝,为波斯之衣服。
我国古籍也记载了西亚服饰状况,如《岭外代答》《大食诸国》节有“官
豪各以金线挑花帛缠头,搭顶(围巾),以白越诺金字布为衣,或衣诸色锦,
以红皮为履”。元《岛夷志略》(汪大渊)记述百姓穿著“男女长身、编发、
穿驼褐毛衫”。《诸藩志》(宋。赵汝适)《大食国》一节记国王衣饰“王头
缠织锦番布、朔望戴八面纯金平顶冠、衣锦衣、系玉带、蹑间金履”。 《岭
外代答》指出:“其国人相尚以好雪布缠头。”关于衣料还指出其国产“越
诺布、金丝锦、五色驼毛段。”天寒“以色毛段为衣”。
平民与贵族衣式相同,但衣料质地相差很大。
一般地说,内衣用埃及麻布,上衣以毛织品丝织品为多。上层喜白色等
单一之色。彩色为奴隶及歌伎所穿。学者及教师盛行戴高帽,一般人用低圆
帽。外面披一宽大的围巾,学者及僧侣用蓝色宽布垂肩。 (参阅《世界文化
史》 (7)142页《天方夜谭的世界》
足下穿靴,一般牧民是赤脚。
西亚男人皆蓄胡须。贵族喜用香料香水。
西亚妇女服饰最大的特点是蒙面纱,裹身体。这是根据伊斯兰教把妇女
全身都看做是羞体的缘故。
中世纪的伊斯兰妇女要穿长袍,披大披巾,即一大方巾,用它裹住身体。
这种大方巾,实际作用是个大披风从头顶直裹到脚面,用它可以掩蔽全身,
一则挡住风沙日晒,二则避免外人看到妇女的身体,脸部有一窄缝,妇女向
外看将窄缝扒开。另有一种斗篷也是从头盖到脚,只在眼部留两个洞,露出
双眼,观看事物。巴基斯坦普什图妇女就穿这种服装。
妇女出门或见客都要戴面纱,面纱是用黑色薄丝做成,透过面纱妇女可
以看到外面的一切,而外人却很难看到她们面孔。
妇女头部要用黑布包起来,这样除了手和脚之外,外人什么也看不到。
除面纱以外,中亚古代有一种帷帽,帽用籐编制而出,周围垂网,为妇
女遮面之用,帽顶涂上桐油可防雨。《中西文化交流史》称此种帽为古国吐
火罗之女帽,曾流行于我国唐宋时代。
妇女蒙面纱之习俗,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世界上许多民族均有这种习
惯,特别是在婚礼及结婚前后一段时间里。结合西亚地理环境、宗教影响,
面纱成为当地妇女服饰一大特色。
西亚妇女有带首饰的习惯,如戒指、手镯、项链、项圈、脚上的套镯等。
男子送妇女的礼物多为首饰,阿拉伯古代俗语有“套在脖子上的项链已够你
受了”,可以证明古代阿拉伯妇女对首饰的重视。
波斯等国服饰习俗对阿拉伯的影响。阿拉伯帝国民族众多,地域辽阔,
进驻农业文化地区,颇受波斯的影响。
阿拉伯帝国一度盛行波斯的礼帽和高筒帽,据《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
称,阿拔斯朝时“波斯的高筒帽成了法官和国家要人戴的帽子,连当时的哈
里发也戴波斯式礼帽,而且在帽子上再缠头巾。他们有时象波斯人一样别出
新裁,在头巾上缠出各种式样,反映出不同的等级和阶层。和波斯相似,当
时,各类人有自己的服装,审判官、法官、警察按级别装束有别:法官穿红
袍,用白色皮毛镶边,头戴白帽。这在《天方夜谭》及历史画卷中都有反映。
… Page 46…
阿拔斯王朝时代经济高度发展,服装显出五彩纷呈之状态。《阿拉伯—
伊斯兰文化史》称,当时人们有穿夹衣、穿长袍、穿巴肯齐的,诗人们穿着
绣花衬衫,或是格子布衣服或黑衣服。尤其是宫廷中充满了四面八方来的女
奴,有亚洲人、非洲人,还有欧洲人。“哈里发和王公贵族的宫殿以及有钱
人的府邸,充满了秉性、习惯、语言各异的不同民族的奴隶。”哈里发“面
前站着20个罗马宫女,这些宫女一个个束着腰带,身穿罗马绸衣,脖颈上挂
着金十字架,手上拿着椰枣树和橄榄树叶子。”中亚来的女奴“买提玛十分
喜欢紫罗兰,她混身香气扑鼻,袖管里也散出花香。”阿拔斯王朝时期宫中
妇女服饰颇有百花齐放之势。
西亚中世纪十分流行在衣服的袖子、带子、衬衣上绣上诗句,特别是绣
上爱情的字句。艾哈迈德·艾敏记述,玛瓦尔迪说,我在穆罕默德·本处见
到一名女奴,在衬衣的缎带上绣上了这样的诗句:情深一片离乡去,路遥白
头不变心。她的衣服上绣着:情侣各在天涯,难见音容笑貌。他还看见哈希
米族的一个名叫欧蕾布的女奴,身穿金丝缎带装饰的衬衣,缎带上绣着:
痴心一片紧相随,
哪管粪土与黄金。
何时赢得情人意,
何时烦恼不相侵。
他们在头巾、帽沿、腰带、手帕、枕头、毯子、床、蚊帐、鞋子、靴子
以及衣服褶皱上都绣上诗句。这也是波斯影响的表现。
伊斯兰教是反对偶像崇拜的,阿拉伯人的衣饰上没有人或动物的图案。
中亚地区的服装。阿拉伯帝国统治时期的中亚地区,我国唐代史称西域,其
穿著我国称为胡服。这种中亚的胡服具有衣长及膝、衣袖瘦窄等特点,腰间
系有皮带,头戴毛毡或皮帽,脚著靴、领式为圆领、翻折领、对襟开领等,
下着竖条小口裤。中亚胡腾舞、柘枝舞、舞衣也都是双袖紧窄的。这几种舞
唐代曾传入中国。当时传入中国的还有各式胡帽,如胡腾舞者所戴的帽是虚
顶织成的蕃帽、柘枝舞者所戴为卷檐虚帽、波斯人戴白皮帽 (参阅《中国古
代服装简史》戴争著,轻工出版社)。②饮食习俗。 《古兰经》关于吃有许
多戒律,如:
对你们禁食的有:自死之物、血液、猪肉、
以及诵读非安拉之名而宰的东西,
还有掐死、打死、摔死、撞死
和野兽吃剩的东西,
—吃你们自宰者不算禁忌—
在神石上屠宰的和用抽签手段也算禁忌 (第五章《筵
席》)。以上所说“在神石上屠宰的”,指克尔伯周围的一些石块,多
神教徒在那里宰牲,以血涂石,献祭给偶像。“用抽签手段”是指多神教几
人共买牲畜,分享牲畜肉所用的方式。《古兰经》禁止饮酒:
诚信的人们啊,饮酒、赌博、立偶像、求签、只是一种恶俗劣习,属于
魔鬼的行为,你们应该远避。
(第五章《筵席》)
《古兰经》昭示人们要吃洁净的有益于健康的食物,污秽不洁之物不能
入口。猪肉在穆斯林看来是不洁净的肉,所以是禁吃的。
《古兰经》允许人们享受安拉赐给他们的口福。伊斯兰教并不提倡禁欲
… Page 47…
主义,但是它反对毫无节制的行为。
中世纪初期阿拉伯半岛的游牧民生活十分艰苦,加上各部族之间的战
争、血仇等,人民没有安乐幸福之可言。自然环境恶劣,粮食少。贝都因人
(牧人)把骆驼、牛、羊看成最重要的财富。他们的饮食中肉类乳类是主要
食品。
牛肉、羊肉、骆驼肉是他们食用的肉类,但是他们不吃外形怪异丑恶的
螃蟹、甲鱼、昆虫。鱼是他们平时及斋戒期间的食品。
阿拉伯人爱吃羊肉,但不吃死去的牲畜,只吃鲜活的肉,在杀牲上规定
宰杀时要口诵安拉,以后专门由清真寺阿訇宰杀。
他们的饭有烤制的饼和饭。《一千零一夜》中记述穆罕默德喜欢吃妇女
们做的肉汤和用面糊蒸制的食品。
烤饼中放油和糖,做出来甜而香腻,是穆斯林们喜吃的食品。饭用糖拌
或用菜和肉拌起来吃。
在吃肉、吃饭时要使用葱和各种调料。
《岭外代答》卷三记大食诸国(即阿拉伯各国)的饮食情况:“食面饼、
肉、酪,贫者乃食鱼、蔬。地少稻米,所产果实甜而不酸”。记吉慈尼情况
为:“食饼、肉、乳酪,少鱼米”,“多畜牧驼,马。”眉路骨惇国“以肉
面为食”。巴格达“皆食饼、肉、酥酪,少鱼、菜、米。”波斯国“烧羊为
食” (《岛夷志略》)。
从以上历史材料看来,一般地说中古时期阿拉伯国家人民的饮食以面饼
为主食,也以肉、奶酪为食。产蔬菜的地区不多。靠近海、河、湖泊的地方
人们能吃到鱼。普通人的饮食尚较单调。
关于酒食《岭外代答》记:“以葡萄为酒,以蜜和香药作眉思打华酒,
暖补有益”。
宋赵汝适的《诸蕃志》《大食》一节,记阿拉伯各国饮食:“民专仰米、
谷,好嗜细面蒸羊,贫者食鱼、菜。”
西亚盛产葡萄、橄榄等,阿拉伯盛产椰枣,这些是他们喜吃的水果。
阿拉伯人原来住帐篷,席地而坐。吃饭则围在地毯上吃。
如果来了客人,按照习惯,款待客人时,主人盘坐在毯子上,客人依次
围成一圈,客人先伸出双手,由奴仆用水壶替客人冲手。吃饭时用手吃,要
用右手抓饭,阿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