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五千年事物由来总集--经济分册-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夫向自己控制的农民,根据其土地好坏征收一定数量的实物。“敛”是国家 

向农民随时任意征派杂税。统治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可以横征暴敛,而农民 

对所受的田地没有所有权,甚至连稳定的使用权也没有。公元前594年,鲁 

国实行了按土地亩数征税的“初税亩”。其后,各国陆续推广。后来,随着 

手工业和商业的进一步发展,捐税的种类日益增多,征税的方式也不断改变。 

以唐朝为例先后实行过均田制、租庸调制和两税法。不管哪种方式,都是民 

众挣扎于苛征暴敛之中的新罗网。明代后期,实行了“一条鞭”的新税法。 

它是以州县为单位,把所有的田赋、劳役以及多种杂捐,统统折合成银两, 

归并成一个总数,然后按本州县田亩分摊,向土地所有者征收。清初,继续 

沿用“一条鞭法”。1713年,清政府下令,依照康熙五十年各地所报人丁数 

字,作为丁银的固定税额,后来又演化为将丁银并入田赋征收,丁银和田赋 

都按田亩征收。这种“地丁合一”是我国古代封建赋税制度的最后形式。 

      “赋”是税收制度的另一种形式。最初,“赋”是国家在战争中时期征 

收的车马和军需,称作军赋。后来,赋与税逐渐混合在一起,赋也不再是原 

有的含义,范围扩大了。汉代对成年人和未成年人所征的人头税就分别称作 

 “算赋”、“口赋”。明代中后期,赋税主要指田赋。除了赋税外,地方官 

吏还要把当地的土特产进献朝廷,俗称“进贡”。早在周朝就有“任士作贡” 

之说。贡品范围很广,价值大小不等,完全取决于帝王的需要和喜好。纳贡 

区域遍及全国内地、边疆、甚至被征服的外域国家。 


… Page 47…

                                工资的由来 



     现在我国每个公职人员,都可以按月领到本单位发放的现金工资,作为 

对公职人员一个月从事工作或劳动的报酬。这种按月发工资的办法,早在先 

秦时期就已出现。不过那时所发的不是现金,而是实物,主要是粮食,称作 

 “禄”。在这以前,夏商周时期的“禄”是按人口多少分配,相互之间差距 

不大。到了战国时期,“禄”的分配就有很大悬殊了。比如:齐国陈仲子的 

哥哥年终食禄万钟(钟合六斛四斗),这是厚禄;秦国的范睢曾提到的“斗 

食”之人,年禄不满一百斛,这是薄禄。到汉代,“禄”改称为“俸”,仍 

发粮食,以“石”或“斛”为计算单位。到东汉殇帝延平年间,才改为“半 

谷半钱”,月俸改为“月钱”,有详细严格的按品位发放月钱的规定。唐代 

以后,薪俸才逐渐改为全部发现金。明代中叶,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 

官俸改为薪金,当时称“月费”,继而改为“柴薪银”,“薪水”即由此演 

变而来,现在一般称为“工资”。 


… Page 48…

                                奖金的由来 



     奖金是一个古老的经济分配范畴。从现有资料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 

会的转化时期,是古代经济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 

系发生一定的变革,伴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和货币的出现,奖励开始作为一 

种新形式跻身于分配领域。在我国春秋时期,墨子就主张:把“劳”和“功” 

作为赏和禄的必要条件,做到“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使“劳者得息”。 

在东周末年,货币的行用渐广。各诸侯国为了激发将士向上进取、英勇作战, 

奖金被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国策,逐步推行起来。据墨子《号令篇》记载:“人 

民守城有功,女子赐钱五千,老小赐钱一千。”这里是我国古代最早利用奖 

金形式施奖的记录。尔后历代都普遍地采用与此相似的奖赏措施,尤以建议 

和军功方面为多,并日趋制度化。 


… Page 49…

                               三联单的由来 



     据说,“三联单”这种比较科学的财贸手续,在300多年前的清代初年, 

政府征收赋税时就已经实行了。 

     清初,曾沿袭明朝旧制,政府部门凭鱼鳞册(土地册)和黄册(户口册), 

向人民征税,贪官污吏往往巧立名目,私自向老百姓摊派各种苛捐杂税。这 

对于刚刚夺取政权,急需巩固封建统治的清政权是不利的。顺治年间,对纳 

税手续做了一些改革,即先向纳税人发出通知单,同时发给盖有“铃印”的 

 “截票”(即二联单),交税时,“就印字中分”,“一给纳税户,一存有 

司”,其目的是防止官吏作弊。但是,负责征税的地方官,特别是那些直接 

经手人,手段毒辣,往往以各种藉口,“将纳户票强留不给”,然后翻脸不 

认帐,再次征税或敲诈勒索。 

     为了杜绝这种现象,公元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清政府把二联单改为 

三联单。征税时,将三联票一存州县,一给差役,一留纳户,“各有凭证, 

彼此无争,以防弊端”。当然,这种办法不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客观上 

对人民有一定好处。 


… Page 50…

                                “ ”的由来 



     在单据金额前面,按规定都要写上一个“ ”,为什么呢? 是人民币 

的符号。我国1948年12月1日开始发行的人民币,是以元为单位的,元的 

汉语拼音YUAN,我国用它的第一个字母“Y”加上两横为 ,规定为人民币 

的符号。 


… Page 51…

                                买办的由来 



     买办指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服务的中间 

人和经理人。“买办”一词,源于我国明代,当时,专指宫廷供应的商人, 

后凡官府中从事采购的人员都称为“买办”。后“买办”又成为招待外国商 

馆中办事人员通称。鸦片战争后,外国在华洋行中雇用中国人做他们的代理 

人,这些人便被称为“买办”。外国侵略者从雇用“买办”来进行侵略的活 

动中,得到了好处,便逐步使其制度化——买办制度。从此,外国侵略者与 

中国人打交道,都照例物色代理人。而买办也利用外国资本主义的特权和影 

响,自己经营工商业,从而取得直接剥削中国劳动人民的利润收入。 


… Page 52…

                                 幌子的由来 



     幌子原称望子,是我国北方商店、饭店等的标志。幌子的起源年代已无 

从可考。幌子的来历主要与气候有关。北方寒冷,从前商店无陈列窗,冷天 

紧闭窗门,甚至要挡上棉布门帘,顾客在外根本不知道店内经营内容,故产 

生了作为标志的幌子。 


… Page 53…

                            “小康”一词的由来 



     此词古代共有三种解释。(1)早在西周的时候,小康一词即已出现。《诗 

经》上的《大雅·民劳》中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句子。在这里,小 

康是生活比较安定的意思。(2)儒家把比“大同”思想较低级的一种社会称 

作小康。《礼记·礼运》上说:“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 

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 (贵族世袭)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 

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设置) 

田里。”这里描绘的是在夏禹、商汤、周代的文王、武王、成王、周公治理 

下出现的盛世。(3)指家庭经济比较宽裕,如宋人洪迈所著《夷坚志》卷一 

就有“(刘)痒……久困于穷,冀以小康”的话。现在我国领导人在谈话中 

有时用小康这个词,十分形象地描述了本世纪末我国将要出现的广大人民安 

居乐业、家庭经济生活比较富足的喜人景象。 


… Page 54…

                             中国会计师的由来 



     中国从外国引进的会计制度只有60多年的历史,在这以前一直沿用传统 

的中国式会计簿记。最早引进会计师制度和领到会计师证书的是谢霖会计 

师。谢霖生于清朝末年,江苏省武进人,早年留学日本,在早稻田大学攻读 

商科。从日本回国后便在大清银行、中国银行就职,任总会计。谢霖最早在 

中国银行、交通银行设计推行新式的银行会计制度,打破了我国银行使用的 

传统簿记,为中国会计领域开辟了新天地。当时,由于中国没有律师和会计 

制度,凡有关中外诉讼,多由中外法官会同审理,遇到经济方面的争执,均 

由外国会计师仲裁。1918年6月,谢霖备述理由,向北洋政府财政部和农商 

部建议,制订了会计师制度。同年9月7日,农商部颁布了《会计师暂行章 

程十条》,并随即颁发给谢霖第一号会计师证书。 


… Page 55…

                               “点卯”的由来 



     点卯即报到的意思。 

     何以称“点卯”?封建时代,每日卯时(上午5—7时),皇帝早膳后吃 

水果的时候,太监要递上牌头,红头牌上写的是宗室王公姓名,绿头牌上写 

的是副都统、副都御史以上官员的名字。这些官员在朝房候驾,等待传唤, 

这即俗称的“点卯”。皇帝不拟接见的就把牌子翻过去,未翻的就是早朝要 

接见的官员了。 

     后人用“点卯”一词,代指应付点名后而实际不上班工作的人的作法。 


… Page 56…

                             古代休假制的由来 



     我国的休假制度由来已久。从汉代起,政府机关便规定每5天休息一日, 

称“五日休”。唐代改为“旬休”,每10天休息一日。在休假日里,政府机 

关的办公活动还是照样进行。譬如汉代的霍光在休假时,就往往让上官桀去 

代其办公。 

     除定期的休假日外,还有节假日。唐代时中秋节给假3日;寒食清明4 

日;明代冬至给假3日,元宵10日。此外还定有“急假”,官吏用以处置紧 

急家事,一年可以60日为限。对官吏的假日,历代均有严格的规定。唐代规 

定三品以上假满之日,须到衙门报到,否则罚俸禄一月。有的人还因此被罢 

免官职。 

     轮到休假的人,在休假日当然可以自由活动。不过,人们通常是利用休 

假日洗头、洗澡。所以,古代的休假日又称“休浴”或“沐浴”。 

     到了清朝初年,随着西方的传教士和天主教传入我国,“礼拜天”这一 

宗教用语开始在我国出现。辛亥革命后,我国开始实行7天一次的星期日休 

息制。 


… Page 57…

                                会计的由来 



      “会计”一词,远在大约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770年之间的西周时代 

就已经出现了。据史书记载,我国古代有为王朝服务的会计,有专职官吏专 

司其事。春秋时代的孔子就曾经当过管会计的委吏。据考证,会计在当时的 

基本涵义是:既有日常的零星核算,又有年终伊总核算,月计岁会。后来有 

人总结为“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把“会”与“计”两个字联起 

来,就成为总核算与零星核算的一个综合体了。 

     当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时,在原始计量的基础上,计数、计量的方法 

和形式都有所改进,使当时最简单的会计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到了战国时代,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使封建经济得到发展,也促进了会 

计的发展。当时用竹简木牍刻写的“籍书”、“计书”的帐簿已经出现,并 

用“入”和“出”作为记帐符号。 

     到了唐代,工商业比较发达,经济繁荣,对外贸易和造纸业都有所发展。 

这时我国会计开始传播到日本等国家,报表和帐簿也普遍使用纸张。同时对 

于当时的所谓“国计”也有一定的文字资料记载。 

     到了宋代,官府中的官吏们报销钱粮或办理移交,要编造“四柱清册”, 

实行“四柱结算法”。所谓四柱就是指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四项数字。 

比作支撑物体的四根柱子,认为柱柱紧要,缺一不可。四柱之间的关系是: 

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因此,从旧管和新收的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