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古代中期艺术史-第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立希腊化的巴克特里亚王国,疆域最盛时包括阿富汗全境,北及粟特 (索格 

  底安那),东达犍陀罗和印度西北部。在公元前3—2世纪间,大夏这个远处 

  中亚的希腊化国家不仅把希腊文化及艺术的影响大力扩及其地,还因其希腊 

  人王朝已演化为本地独立政权而加强了希腊艺术与中亚艺术的交流,使大夏 

  艺术独具一格。大夏首都巴里黑(希腊人称之为巴克特拉)这时已建设为一 

  个带有希腊色彩的中亚城市,城墙厚实,上建长方形望楼,市区平面规划整 

  齐,类似希腊城市常用的“希波达木斯方格”,王宫与贵族邸宅、神庙和官 

  署、剧场之类还有多用希腊柱式之处。但一般建筑的基本形制仍属中亚特色, 

  以砖石建成。这时佛教已传入大夏,巴里黑已有牵堵波式佛塔之设,但仍按 

  印度之例无佛像制作。 

       最能体现大夏艺术特色的是近年发掘的阿伊哈努姆古城,它位于今阿富 

  汗东北边境的昆都士城附近,恰好是在喷赤河与科克恰河汇流之处,很有战 

  略意义,可能是大夏王国东部地区的首府。此地已接近我国新疆,它的发现 

  对中西文化交流的研究也有重大意义。古城建在两河所夹的三角形高地上, 

  东西宽1。5公里,南北长约2公里。沿河岸以土坯砌筑城墙,城上建望楼, 

  一如巴里黑城之制。城的东部为地势更高的卫城,西部为下城。卫城东南角 

  建有棱堡。在卫城西侧的台地上,有大街纵贯全城南北。城内主要建筑皆集 



①  1877 年在卡巴迪安地区收集到的“阿姆河宝藏”的百余件工艺品是其著例。 


… Page 96…

中在这条大街西侧的下城:中央为宫殿区,面积近9万平方米,包括广场、 

官署、邸宅和珍室库。广场在东北部,面积达14000平方米,四周围以柱廊。 

宫殿区的东、北、南三面分别建有神庙、体育馆及贵族住宅区,大街东侧建 

有剧场及武器库。北城门外及卫城西南部又分别建有神庙和露天神坛。从城 

市的布局及主要建筑形制看,阿伊哈努姆有明显的希腊色彩,但本地传统仍 

居重要地位,因此它是一个典型的希腊化中亚城市。我们在前面论述希腊化 

艺术的章节中已提到阿伊哈努姆作为希腊化世界边陲一城的历史特色,它的 

希腊色彩之浓固可作为希腊艺术影响无远勿届之例,但作为中亚艺术的一个 

纪念碑,它却以其融汇希腊中亚双方因素于一炉而值得我们注意。它的神庙、 

王宫、官署之类建筑因属希腊人统治阶层所用,固为希腊式建筑;此外,市 

场、体育场、剧场等更是希腊特有的制式,在这些建筑中,不仅古典柱式充 

分使用,连不用灰浆而以锔钉和熔铅砌石之法也是纯希腊式的。但是,人们 

也可从这座古城建筑中发现不少属于本地传统的东西,如常用土坯垒墙、剧 

场席位置王族敞廊、神庙立于三梯级高台之上、正殿前置门廊、两侧设配殿 

之制等等,至于较简陋的当地居民的住宅和一般店铺房舍,更是清一色的中 

亚本土建筑了。从建筑及于雕刻等艺术品,我们也可看到同样的情况,北城 

已出土一些浮雕和圆雕作品的残片,虽毁损严重,品种却很齐全,包括石、 

陶、象牙、金属各类,希腊及本土的神像、人像以及两种传统的花纹图案。 

从艺术技巧看,当然希腊一系之作更见精美,本地作品则略嫌平板。神像中 

可以看到希腊的阿波罗神和阿芙洛底特女神之像最受欢迎,前者代表男性的 

端庄俊美,后者显示女性的丰腴灵秀,都可以为本地匠师提供人 体美的范 

例,影响自必深远。 

     大夏和中亚艺术在世界艺术史上的重要意义还不仅限于其具体成就。它 

在长期、多方面的文化交流中吸收外来因素以丰富自己,同时也为相邻各方 

提供了联络和相互影响的便利。特别是把遥远的希腊艺术较直接地介绍于中 

亚,并随之传入南亚和东亚,构成了东西方艺术交流的一股主流。它与丝绸 

之路相并配合,是开启日后的犍陀罗希腊式佛教艺术和贵霸艺术的先驱,流 

风余韵亦及于我国的西域和中原各地。 


… Page 97…

                         九、世界古代中期的中国艺术 



       对比于世界各族人在古代期丰富多采的艺术创造,中国艺术在这段时间 

  也有惊心动魄的发展。首先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群雄并立之际艺术 

  舞台也出现了多样化、世俗化和地区化的缤纷局面;接着,在世界古代中期 

  的最后一个世纪(公元前3世纪),秦国的强大与秦始皇嬴政这个伟大人物 

  的出现,根本扭转了列国纷立的局面而完成了中华统一的大业。秦帝国年代 

  虽短,却是中国艺术在大一统形势下昂扬发展之时,一方面是长城的建立, 

  延袤万里,巍峨多姿,已足可称为古代世界最大奇迹;另一方面则是像阿房 

  宫、兵马俑那样的旷世绝作,以其富丽堂皇的构思和千军万万马的雄图显示 

  了中国艺术成果的丰富和功力的深厚。如果西方的希腊人有幸见到这些巨 

  构,他们编排的“世界七大奇迹”的名单恐怕要有彻底的变动。 

       春秋(公元前770—前403年)和战国(公元前403—前221年)两个时 

  期占了本书所述的世界古代中期年代的绝大部分。从王朝体系看这也是所谓 

  的“东周”时期,周天子东迁洛阳,很快就衰弱到难以自保的境地。东周实 

  际上是诸候的天下,天子名存实亡,列国据地称霸。这种形势对于文化和艺 

  术的发展却很有利,思想上的百家争鸣,艺术上的百花齐放,使春秋战国时 

  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称生气蓬勃之世,与同时期的希腊古典文明的繁荣和印 

  度佛教的兴起完全旗鼓相当。然而,和希腊在古代中期末年已告衰微不同, 

  我们的春秋战国时代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为秦的统一和两汉的辉煌发展奠定文 

  化的基础。因此不仅在古代中期末年我们迎来了雄视古今的秦帝国(公元前 

  221—前 207年),而且中国文化和艺术在接着的古代后期阶段是更上一层 

  楼。到中世纪时,中国艺术和整个中国文明延绵数千年的洪流则更见汹涌澎 

  湃。这一连绵不断、节节升高的发展,正是中国艺术在世界艺术中独有的传 

  统。 

       我国建筑历来以木构为主,由于年代久远,春秋、战国和秦的木构宫室 

  庙堂建筑已无一留存。但从出土的台基、柱础、瓦当等遗物看来,当时我国 

  的城市发展已很有规模,城内宫殿华屋取台榭式建筑形制,以阶梯形的土台 

  为核心,倚台逐层建木构房舍,借土台的层级使各层房舍厅堂聚为一体,远 

  看犹如多层高楼,瓦盖如云,雕梁画栋,蔚为壮观。从已发掘的春秋战国时 

  代都城遗址看,都有相当规模的宫殿建筑的台基,如侯马晋城遗址中的牛村 

  古城内有每边宽52米的夯土台,即一巨大的台榭式宫廷台基。当时最繁华的 

  都市、齐国的临淄城,已有宫城之设,其内有大片夯土基址,中心是一高14 

  米、南北长86米的椭圆形夯土台基,无疑是齐王宫主殿所在。文化水平最高 

  的鲁国曲阜城,也已发现建筑台基9处。面积最大的燕下都,也发现武阳台、 

  望景台、张公台等夯土台基,武阳台高达11米,南北约110米,东西则达 

  140米。台榭宫室而外,这些都城都有繁荣的工商业区和居民区,组成郭或 

  外城,相比于较小的宫城它们也称为大城,而宫城则为小城。大小城之制在 

  战国已相当普遍,而它们结合形成的城市则人口与规模在古代世界都可位居 

                                                          ① 

  一流,如齐都临淄在齐宣王时即有7万户,21万男子 ,全城人口当在40万 

  左右,较希腊最大之城雅典犹大一倍(雅典全国人口连奴隶在内才40万,雅 

  典城本身只有全国人口之半,即20万)。临淄小城东西长1。4公里,南北长 



① 《战国策·齐策》。 


… Page 98…

  2。2公里;大城则东西约4公里,南北约4。5公里。面积居各都城之冠的燕 

  下都则东西约8公里,南北约4公里。有了各国都城发展的先例,到秦统一 

  以后,秦帝国首都咸阳便建造得无比的富丽堂皇,其中最著名的建筑便是阿 

  房宫,现据发掘实测,仅阿房宫前殿的高大夯土台东西即达 1200米,南北 

  450米,仍取传统的台榭式,规模和气势却非前人所能比拟,因此司马迁评 

  论它说: 

             “(秦始皇)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 

       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 

       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河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 

       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阿房宫未成,成却更择令名名云。作宫阿房,故 

       天下谓阿房宫。”② 

  虽然阿房前殿可坐万人的空前绝后的豪华早已烟消云散,我们却可从秦代建 

  筑一鳞半爪的残迹想见其富丽堂皇的全貌。例如,仅仅从瓦当的雕饰中,就 

  可以窥见这些宫室装修的丰富多彩:现存秦瓦当按动物纹样有鹿、鸟、虫、 

  蝶、夔、蝉多种,按植物纹样则有叶、葵、及变形葵等花纹。几何纹样除常 

  见的格、网、三角等类而外,云纹尤为多种多样。瓦当不过是整幢宫室建筑 

  的一个小螺丝钉,瓦当如此,其余雕饰彩画也就可想而知。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活动中独放异彩的是长城的建造。从春秋时期开 

  始,为防御邻国,各地多有长城之筑,这是所谓的“内地长城”。到战国时 

  期,燕、赵、秦等国修筑的长城已偏重在防御东胡、匈奴等族方面,开始发 

  挥以长城阻挡塞外游牧民族侵扰中原文明地区的作用。当时三国分别筑有燕 

  北长城、赵北长城和秦西部的长城。燕北长城的东端在今朝鲜博川一带,秦 

  长城的西端则在临洮(今甘肃岷县),从全局看,基本已有连成一线之势, 

  其北为游牧经济区,其南则是农业经济和城市文明地区,为以后秦始皇筑长 

  城奠定基础。秦始皇统一全国,加强了北部边防的保卫,战国时期的原构或 

  被扩建连接,或被加强增修,更按新形势而修筑许多新地段的新长城,终于 

  建成西起甘肃敦煌、东至辽东碣石的长达6000公里的万里长城。司马迁对它 

  有一段著名的记述: 

             “始皇二十六年,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 

       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 

       逶蛇而北。”① 

  在世界艺术史上,建筑奇迹未有如中国万里长城那样雄伟恢宏的巨构,因而 

  人们把它正确形容为唯一能在宇宙太空看到的地球上的人造工程。它那巨龙 

  般绵亘万里的雄姿,体现着中华民族滔滔不绝的生命力和众志成城的胜利信 

  心,而它在丛山峻岭、悬崖绝壁间顶天立地的结构则显示了中国建筑艺术的 

  智慧与气势。 

       春秋战国时期的雕塑艺术的繁荣发展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雕塑手 

  法逐渐摆脱程式约束,写实生动的倾向日益明显;与此同时,反映社会生活 

  方面亦见开阔、较前大有进步,尤以人物刻画日显丰富,数量增多,并出现 

  了武士、侍从、技乐、舞人等社会地位各有不同且属于平民下层的人物形象。 

  2.雕塑材料的使用更加广泛,除商周艺术擅长的青铜雕铸而外,金、银、铅、 



② 《史记·秦始皇本纪》。 

① 《史记·蒙恬传》。 


… Page 99…

陶、玉、石、牙、骨、木等无不各尽其长,并有综合使用,锦上添花之势, 

而各种材料的制作工艺亦有很大提高,脱蜡法的使用已达炉火纯青之境,金 

银等镶嵌合金工艺和青铜分铸、焊接技法的发展使作品更见奇巧华美。虽然 

由于雕塑形象往往附丽于工艺品上,春秋战国时期的雕刻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