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起名改名实用全书 作者:林木-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名法15。业务命名法16。求洋命名法  第十八章  企业起名规则1。企业起名6种类型2。企业起名13条要则3。企业起名4个条件4。企业起名10点要求  第十九章  商品命名规则1。商品命名3种方式2。商品命名10个要则3。商品命名7个忌讳第二十章  风 格 起 名1。用自己名字做一个品牌2。往家四周想一想3。起个梦幻式的品牌名4。幽默名字卖幽默5。怪异起名赚新奇6。“来福”精神一弹穿心7。艺术化命名情调取胜  第二十一章  类 别 起 名1。商铺起名,重在人缘2。景观起名,因地制宜3。汽车命名,彰显尊荣4。大厦命名,宜大宜稳5。小区命名,文化为基6。书房命名,透出书香主菜单第三篇人 名 改 名第九章  为什么改名1。不喜欢原名的粗俗、难听起名是常例,是每一个人一生都要经历的;改名却只是偶尔为之的特例。然而,从另一层意义来说,改名也是起名,是重新起名,只不过基础不是“一张白纸”,而是放弃或希望少用原名而重新另起。因此,改名也实属正常之举。孩子初生之时,起名只能由父母长辈去完成,所取的名字也都是根据他们的性情爱好取得, 孩子长大后可能不一定喜欢,也不一定能体现孩子的性情、志趣,因而可能会改名,在前些年的农村,人们有给孩子取丑名的风气,以为丑名能够消灾避邪,等孩子长大读书后,觉得 名字难听、粗俗,因而重新起名,有时候是自己改名,有时是父母主动请人帮助改名。本来有的孩子叫狗剩、铁蛋、黑妞等,上学后自己又改名为志坚、江波、思媛等。鲁迅先生的 伯父本来叫“仲升”,北京话发音“仲生”,与“众生”相同,众生又有牲畜(众牲)的味道 ,含有骂人意味,所以不愿意用。遂改名伯升。
      第三篇人 名 改 名第九章  为什么改名2。追求新的时尚时风时代风潮也是改名的原因之一。思想文化之风的转变,必然会影响到一些人,如清末的革命党人,投入革命队伍后改名,章太炎、蔡孓民等名字的出现都是这种新思 想的产物。蔡元培本来是前清进士、翰林院编修,字鹤卿,思想转变后,改字孓民,表示为 炎黄的孓遗之民。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渡留学之风渐盛,受之影响也有人改名,比如本书已说到的例子:著名作家 巴金原名李芾甘,在巴黎留学时,一度崇尚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因此从二人 的名字中的首尾各取一字,成现名。教育家陶行知少年时崇拜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思想,故名知行,留美后又受实验主义的影响,认为凡事并非知而后行,而是行而后知,于是又改名 行知。
     在当代,因时代的影响而改名的也不少,其中影响最大的恐怕属“文化大革命”时期。“文革” 之风盛行之时,许多人纷纷起名卫红、学青、学彪、爱越、爱兵、永革、继革、卫东等。随 着 林彪、江青等人政治生命的终结,那个时代结束后,这些名字便显得可笑滑稽,再一次改名亦在所难免。
      第三篇人 名 改 名第九章  为什么改名3。因人而异的改名原因一般情况下,改名是出于自愿,出于自己对新事物的追求和热爱,但偶尔也有人被动地改名。汉语同音字较多,偶然写了别字,又不便于纠正,就只好将错就错地用了。著名的地质学 家李四光的改名就是如此。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4岁时赴日本留学,不小心在护照姓名栏里填上年龄“十四”。
     护照不能涂改,于是他就将“十”字添笔改为“李”,“四”字无法改。但“李四”这名太不雅观,他无意间抬头看到“光被四表”的横匾,就在“四”后边加了 一个“光”字,“四光”有四方皆光明的意思,也算一个不错的名字。不过,这种被动改名纯属意外之误,另外的情形是非改不可。 在封建时代,皇帝、上司的好恶关系到一个人的身家性命,皇帝不喜欢,名字就得改。有个叫杨村的人参加科举考试,有人说他的名字与反叛 首领的名字相同,应当改名,否则怕难考中,于是此人改名为杨非林。清代康熙年间,有位满族人叫揆叔,虽然已经死了,但雍正还是讨厌他。于是有一位叫张冰瑾的学名也叫揆叔的 人怕忌讳,去掉揆字,改名为叔。孙中山原名孙文,字载之,因追求革命,流亡日本后,为继续从事革命,遂改名中山樵。此外,封建时代的避讳制度也迫使许多人改名、换姓。这些更为常见。如汉代蒯彻因避武帝刘彻改名蒯通;东晋王衍因避成帝讳而改名夷甫;南齐萧道先避讳高帝萧道成而改名景先; 五代后唐的杨檀因名字的后半部犯明宗李存檀(此字去掉木字旁)讳而改名光远……
      第三篇人 名 改 名第九章  为什么改名4。改名要注意科学、健康现在书摊上出现了一些描写姓名和命运关系的书,这些书的内容都是讲姓名如何能决定人的命运。取什么样的名字能当官、能发财;取什么样的名字会倒霉;甚至名字不好还会克夫。这些书还介绍如何用字来预测人的一生,诱导人们通过什么八卦之类来给孩子取名等等。这些 带有迷信色彩的书对社会危害不浅。他们所说的姓名决定人的命运,是没有科学根据的,是他们主观想像出来的。也有的是以某种没有任何科学根据的迷信书籍中的玄论为根据作出的推断,这种推断自然荒谬了。唯心主义的姓名学,明眼人会觉得很荒唐。作为一个21世纪的现代人,拥有当代最先进的科 学知识,不能相信迷信。
      第十章  改名的思路1。以长辈意愿改名自古以来,人们便提倡“子继父业”、“子承父志”和孝道为先的封建传统理念,这同西方有着截然的区别。西方有句俗话:“美国人无父母。”意思是说美国孩子早早地就有独立意 识。不仅是在美国,而且在西方儿女成人便开始独立,按照自己的方式和爱好、价 值观生活,虽然也有像诺贝尔这样的人物子继父业,但毕竟很少,而中国却很讲究这一点。在某种程度上,儿女成了父母长辈意志和愿望的延伸,前辈们没有完成的事业和心愿,便想 在儿女的名字上体现,以此鼓励他们去继续拼搏奋斗,或光宗耀祖,这对我们的家庭、社会便如同一部永远写不完的历史被人们一代一代地续写下去一样。
     父母长辈的意愿因人而异。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时代和身世,不同的经历和情感纠葛,都会产生不同的意愿。因此父母长辈的意愿是无法一一分类的。下面举例加以说明,供读者 参考。
     鲁迅的原名为周樟寿,字豫才,是他的祖父福清在京所取。后改名为周树人,意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是他在1898年在南京水师学堂读书时,一位当学堂监督的本家爷爷为他 改取的。
     徐志摩,著名诗人,在他幼时的某一天,有一个名叫志恢的和尚曾在他头上前后摸了一遍,说:“此人将来必成大器。”他父亲为应这个预言,1918年送他出国时更名为“志摩”红线女: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她原名邝健廉,自幼练戏,刻苦用功,深受老师喜爱,老前辈靓少佳夸他:“这个孩子将来准保有出息,她多像《红线盗盆》中的女红线,干脆就叫 ‘红线女’吧!”从此她便更名为“红线女”。15岁主演《绣襦记》,一炮而红,名扬海内 外。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父母长辈的意愿是多么殷切而厚重,生活中人们的名字大多体现了他们父辈的期望和嘱托。父母长辈的意愿即便各自不同,但也应是好的或健康的、积极向上的 期望和心愿,那些消极的、对儿女有不良影响的名字将是很不恰当的,如一些宣扬财利和名望的思想情感等。
      第十章  改名的思路2。以地名改名国画大师齐白石拜师学艺时,请胡沁园先生给他改名,胡先生说:“离你家不到一里的地方有个驿站叫白石铺,白石铺虽无名山大川,可田园风光倒也十分美好,我看你叫白石山人吧 !”但四字有些罗嗦,所以在题画时,他常常只写“白石”二字。久而久之,他便以“齐白石”为名。这种以地名为名的习俗一般都有一段历史,或是父母还有太多的牵挂,或是名字主人自己难 以割舍曾经经历过的那段情怀,于是都以寄托思念为主来起名字,令人每每想起,都不禁感到幸福和留恋。因此改名时,此类改名法不妨作为一种考虑。
     第十章  改名的思路3。妙想偶得改名从某种意义上说,改名字作为一种创作活动,像创作诗歌散文一样需要借助机遇和灵感。“ 文章本天然,妙手偶得之”。
     改名也是如此,有时人们冥想苦思,搜肚索肠,终却一无所获,而有时灵机一动,却能“妙想得”地得一新鲜而有趣的名字来。刘伯承元帅是在他曾祖父去世后出生的,家人初为他起名孝生,后取名明昭、伯承,既有继 承先辈之意,又巧用了汉语的宾语前置法。
      第十章  改名的思路4。向人求赐改名有许多人的名字都不是父母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文化低,对改名不内行;也可能求人“赐名”,图个荣耀吉利,或是以示感恩纪念,或是求人指点迷津,以觉悟解惑,或是为了立身行事的方便。“赐名”者各个阶层都有,有皇帝圣谕钦赐,也有“金枝玉叶”口谕传诏,有私塾先生,有亲朋长辈,有传艺恩师,也有云游僧侣,有豪儒名士,也有刀剑行侠……求人“赐名”的礼仪也更是多种多样。有的举家斋戒数日,然后设香摆案,布置酒,以待“ 赐名”者的到来;有的孩子降生去求名,孩子周岁去接名,有的到郊外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 ;有的盛宴招待“赐名”者……何坤求名于毛泽东而得“长工”;李隆郅求名于邓中复而得“立三”;刘大田求名于恩师而得“开渠”;张正权曾出家投佛而得“大千”;牛俊国求名先辈而获“得草”……可以这样说,求人“赐名”在古代由于人们对权威、对古圣先贤的敬仰所致,而在当今则是 对改名文化习俗的一种尊重,对先进文明的一种借鉴和后代前途命运的一种深切关注和殷切期望。无论是对于那些才疏学浅的人来说,还是对于那些学富五车的人来说,都未尝不是件 可行之事。
      第十章  改名的思路5。显著特色改名这里举一个有趣的例子,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原名张英杰,艺名金豆子,但为何又改名盖叫天了呢?原来他自幼就仰慕艺名叫“小叫天”的谭鑫培,于是给自己改名,“我就 叫小小叫天吧。”不料在座的人瞧不起他,在一旁冷笑说:“哼,你也配叫这名!敢与谭鑫 培比!”因其年少气盛,两人当面就顶起嘴来。他想:能把人看死吗?我不仅可以继承前辈的艺术 ,我还要自成一家,“盖”过叫天,独树一帜,就这样,他凭着个人的勇气,用上了“盖叫 天”这三个字,他在近70年的艺术实践中,果然创造出独具风格的艺术派——“盖派”。
     男人改名不仅体现了男人的操行、志向,而且体现了一种宏大高远的进取精神。对男性名字 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审美要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上激烈竞争的状态,也是对与女人一道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男儿们一种莫大的鞭策和鼓舞。
      第十章  改名的思路6。以文章、诗词改名以文章、诗词改名,需要较深的文化修养,需要一定的文学基础,但是它也是极有效的一种改名方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特别是文化事业的发展,民族文化水准逐渐提高, 人们将会更加喜欢选择词章中的字义改名。 “雨巷诗人”戴望舒,原名戴朝宗。望舒取自楚国诗人屈原作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即神话中的驱月驾车的神,后来成为月的代称。邹韬奋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新闻记者、出版家,他原名邹恩润,因其一生的主要活动都用“韬奋”这个笔名,他的原名反被淹没。关于韬奋一名,他曾向人解释过:“韬”是韬光养晦,“奋”是奋斗不息,用以自勉的意思。郭沫若曾就他的笔名作为一副藏头联:“韬略终须建新闻,奋飞犹待读良书。”现代作家张恨水,原名张心远,恨水一句也寓含着一段深意。南唐后主李煜《乌夜啼》词云:“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长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 长 恨水晚东。”张恨水幼年酷爱词章,读了李后主此词,从中悟到光阴像流水一样白白逝去。 “恨水”一名会使我们感慨光阴如水流逝,务须严格律己。无产阶级革命家王若飞,原名王运生,幼年崇拜民族英雄,当他从《木兰辞》中读到“万里 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名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