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旋转的第四堵墙-欧美戏剧史话(上)-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随着对现实认识的加深,莎士比亚深深感到现实的发展和自己的人文主义理想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因而在他创作第二期的作品中,揭露批判的力量加强了,剧作的情调和风格发生了变化,带上了悲愤沉郁的色彩。这一时期的剧作主要是悲剧,他创作了《哈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和《麦克白》四部杰作以及其他一些剧作,从而被公认为世界一流的艺术家,超越了时代界限,成为永远流芳的大文豪。

  《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是莎士比亚的第一部悲剧,是他悲剧创作的最初尝试,虽然与后来的其他创作比起来显得十分幼稚,但仍显示了莎士比亚多方面的才能和艺术特色。莎士比亚的另一部早期悲剧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它在主题思想与艺术风格上,与莎士比亚早期创作中的喜剧相接近。故事叙述了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的爱情悲剧。凯普莱特家的朱丽叶违背家庭的意志,和蒙太古家的罗密欧秘密结了婚。后来,朱丽叶的父母把她许配给另一个人,为了逃避即将举行的婚礼,朱丽叶饮下一种吃后就会假死一段时间的药水,让大家以为她真的死了。在这之前,罗密欧由于在决斗中杀死了凯普莱特家的亲属,已被迫逃出维洛那市。他在外地听到朱丽叶的死讯,也信以为真,立刻悄悄赶回家乡。他走到朱丽叶的尸体旁边,悲痛万分,以为他的心上人已经死了,便自杀殉情。不久朱丽叶苏醒过来,看见罗密欧已死,悲痛之余,也自杀相殉。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灵枢前,多少年来不共戴天的蒙太古和凯普莱特两个家族终于和解了旧怨。通过这部爱情悲剧,作者谴责了封建家族的内讧和封建的包办婚姻,歌颂了罗密欧和朱丽叶敢于追求爱情自由,甚至以生命为代价,换来了新生活的准则——和平、友谊和爱情准则的胜利。

  《裘力斯·凯撒》是另一部继《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之后,以罗马历史为题材的历史悲剧。罗马的独裁统治者凯撒是个爱慕虚荣,体态残弱,老朽不堪的老头。他的专横制度引起共和党人的不满,他们在政治家凯歇斯与理想主义者勃鲁托斯的领导下,在元老院中刺死了凯撒。凯撒的侄儿安东尼利用人民对凯撒遇刺的怜悯,纠集力量对共和党人发动反攻。共和党人虽然崇尚民主、自由、但他们的这种意识反倒成为战场上的障碍,在安东尼的几次进攻后,共和党人彻底失败,在历史的潮流面前他们想扭转乾坤的计划也由此流产了。这部悲剧的性质和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凯撒是个了不起的伟大人物,如果他没有野心,不搞专制独裁,会使国家兴盛发达,但是他专横的性格和不断膨胀的野心成为他的致命弱点,最后导致他的个人悲剧。其次,勃鲁托斯这样一个完美的理想的政治人物,本可以成为国家的栋梁,但由于种种主观和客观上的原因而一败涂地,使他所代表的民主共和制遭到夭折,这是令人惋人惜的历史悲剧。再其次,是人民群众在政治上的幼稚和不觉悟,缺乏独立的判断力,为了一点小恩小惠而被人所利用,他们亲自杀害了捍卫他们利益的共和党人,断送了自己的民主、自由和解放的机会,却把专制统治重新套在自己的身上。从这部悲剧中反映出莎士比亚对他那个时代的政治事件的态度,以及他对英国历史命运的思考。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复仇的故事。悲剧的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丹麦国王的王子,他在德国的威登堡大学接受人文主义教育。一天,他接到父王暴死的消息,匆匆赶回丹麦奔丧。不久,他的生母又同新王——他的叔父结婚,这使他原已悲痛的心情陷入极其阴沉的状态。当他问父王的死因时,新王告诉他老王是在花园里被毒蛇咬死的。这时,老王的鬼魂出现了,告诉他真正的凶手是新王克劳狄斯,并嘱咐他替父报仇。接连而来的几次打击使哈姆雷特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动摇了他以前的人生观。他要为父亲报仇的愿望渐渐转变为一种伟大的社会责任心:应当改变这个让犯罪和不义者、谎言和伪善猖獗一时的社会,改变这个充斥着谄媚者和阴谋家的世界。哈姆雷特一方面盘算着如何复仇,一方面害怕事情暴露。为了隐藏自己的思想,他假装发疯。新王害怕自己的阴谋被他发现,多次派他的同学和情人——奥菲利娅去试探他,结果一无所获。有一次,戏班子进宫演出,哈姆雷特乘机改编了一出阴谋杀兄的旧戏文,用来试探自己的叔父。他的叔父克劳狄斯果然做贼心虚,戏没演完就匆匆告辞了。自此以后,新王克劳狄斯更加害怕事情真相暴露,宫内大臣波洛涅——奥菲利娅的父亲向他献计,说让自己监视偷听哈姆雷特母子的谈话。哈姆雷特与母亲谈话,发现幕后有人在监听,以为是新王克劳狄斯在偷听,便拔剑向幕后的阴影刺去,刺死了波洛涅。新王利用这事件为借口,派哈姆雷特到英国去,欲借英王之手杀死他。哈姆雷特在途中甩掉两个监视者,偷偷返回了丹麦。回来之后,他闻知自己的情人奥菲利娅因为父亲被刺、情人远离溺水而死。这使他更加痛恨新王克劳狄斯。而新王煽动波洛涅的儿子雷欧提斯为父亲和妹妹报仇,不明真相的雷欧提斯听信谗言,认定哈姆雷特杀害了自己的父亲和妹妹,要与他进行决斗。在两人的决斗中,他还想用了毒剑、毒酒致哈姆雷特于死地。结果,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两人双双中了毒剑,王后饮下毒酒而亡,新王也被刺死。哈姆雷特在临危的时候,要求他的好朋友霍拉旭把他亲眼看见的这一切事情,即危及人们命运的丹麦宫廷中的谎言、恶习和罪行公诸于世。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在世界文学史上获得称誉的扛鼎之作。它所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许多人从各个方面去探讨它,得出各种结论。可见,《哈姆雷特》是一部“多层次”的作品,家庭、爱情、友谊、社会关系,义务、复仇、信义等等这一切主题都被有机地编入情节之中,因此它被称为政治悲剧、以道德问题为基础的复仇戏、哲理剧本等等。

  但这些问题的研究无不集中在悲剧主人公哈姆雷特的身上。他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在当时新文化中心的威登堡大学接受人文主义教育,有着自己的一系列人文观。可是父亲的猝死,母亲的改嫁以及鬼魂出现三件骇人听闻的事使哈姆雷特恍然大悟,对人世间的罪恶加深了解,导致他对生活的美好幻想突然破灭,动摇了他以前对人生的全部观点。本来他认为生活意义在于相信美好的理想,首先是相信人,但现实生活中人的行为与他的理想并不一致,他看到人的堕落,决心要扭转这一混乱的局面,拯救整个濒于崩溃的国家。因此,他与新王克劳狄斯的个人仇恨冲突超出原有的个人恩怨范围,从更大层面上来讲,哈姆雷特要替父复仇,肃清整个国度,改造整个社会道德体系,与新王阴谋杀死哈姆雷特,继续维持现有罪恶局面的矛盾对立,变成了两种道德原则和社会原则的斗争。他想铲除以克劳狄斯为代表的强大的邪恶势力,只好装疯卖傻,以隐蔽自己的思想,躲过对方的耳目。此外,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哈姆雷特具有文艺复兴时代的科学方法论思想,他必需获得证实克劳狄斯罪行的现实依据,因而,他采用“戏中戏”的计划,进一步证实了新王的罪行。一旦证明的结果是正确的,哈姆雷特立即行动。只是由丁他要寻找消灭邪恶的正义手段,错过了在新王祈祷时把他杀死的机会,反而引来了新王的阴谋。最终因中了新王的毒计而牺牲,“重整乾坤的责任”终于没有完成。

  哈姆雷特的悲剧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悲剧,从理想到现实的冲突,“重整乾坤”的志向与强大的敌对势力的冲突,构成了悲剧的基础条件。虽然他是受到人民爱戴的王子,但他在宫廷中是孤立的,既无权力,又无兵马,唯一可以说知心话的朋友只有霍拉旭一人。而新王心怀鬼胎,对他戒备森严。哈姆雷特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自然是困难重重。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他把名誉放在生命的前面,因此他不愿在国人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弑杀新王,落得个身败名裂。正是他放弃了这个机会,反而遭来了新王的阴谋诡计,最终受害。哈姆雷特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他所处的时代缺乏先进知识分子必然胜利的条件,因此哈姆雷特的努力与抗争最后以悲剧终结,这是整个时代历史命运使然。同时,哈姆雷特把复仇和为民除害、为人民谋幸福等重大问题联系,使这部悲剧跳出了复仇的框框,更具有时代意义和历史意义。最后,哈姆雷特以自己的死赢得了对旧制度、旧势力的道义上的胜利,鼓舞着后继者继续前进,这正是悲剧的魅力之所在。

  《哈姆雷特》还塑造了克劳狄斯、波洛涅、奥菲利娅、霍拉旭等不同性格的典型人物。克劳狄斯的阴险狠毒、笑里藏刀,波洛涅的昏庸老朽、趋炎附世,奥菲利娅的天真无邪、纯情柔弱,霍拉旭的理智冷静,正义聪颖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这些人物形象与哈姆雷特的对比,衬托,更突出了作品的主题。另外,这部悲剧在情节安排上也独特之处。剧中三条线索联在一起形成一个复线结构,三条线索齐头并进,以哈姆雷特为父复仇为主线,兼写雷欧提斯与福丁布拉斯的副线。同时,作者还敢于突破古典主义戏剧理论的清规戒律,把喜剧因素与悲剧因素融为一体,在情节中勾勒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奥瑟罗》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摩尔人奥瑟罗凭着英勇的精神和显赫的军功,成为威尼斯城邦才能卓异的统帅,这引起了贪图利禄的依阿古的嫉妒,他一心想破坏奥瑟罗的成功,不断地挑拨奥瑟罗与他妻子之间的关系。奥瑟罗的妻子——威尼斯姑娘苔丝蒙娜倾心于奥瑟罗的崇高品格和尊严,越过种族偏见,家庭传统以及门第的藩篱,把自己的命运与奥瑟罗结合在一起。可是,奥瑟罗听信依阿古谗言,认定妻子对自己不贞,妒火中烧,把她杀死了。不久,真相大白,奥瑟罗在极度的悲痛中自杀身亡。

  这部悲剧最为突出的待点是它精巧的艺术结构。《奥瑟罗》的结构分为内在结构和外在结构,内在结构所包含的是人类思想领域中爱情、嫉妒和阴谋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阴谋产生嫉妒,嫉妒毁灭爱情,爱情又能引起阴谋,这三者互相作用,互为依托,是人类精神历史上一方面的缩影和概括,具有总括性。外在结构则是剧本中主要人物奥瑟罗、伊依古、苔丝狄蒙娜三者之间复杂关系,在这三个具体的人物中,伊依古对奥瑟罗极为嫉妒,一心想破坏他的幸福,奥瑟罗极其看重妻子苔丝狄蒙娜的坚贞,深恐她有外遇,而苔丝蒙娜却把伪善的依阿古看成自己的知心朋友,希望他能够拯救自己的家庭。这两重结构不仅每一重自己本身联系密切,环环相扣,两重之间不可分割,联为一体。它构成了悲剧的整体,显示出完美无缺的结构美。

  《李尔王》也是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年迈的李尔王把王国均分给两个大女儿,对于自己的小女儿却格外歧视,没有给她一点赏赐。其实,他的两个大女儿阴险毒辣,为了取得父王的赏赐,假装十分孝顺,而小女儿为人正直,不懂献媚随俗,才遭到父王的冷落。当李尔王拥有权王的时候,他自以为两个“孝顺”的大女儿和那些“忠诚”的大臣们能够保证他晚年安然享福。李尔王的两个大女儿,高纳里尔和里根,在取得王位和权利之后勾心斗角,但她们首先把矛头指向年老的李尔王。她们把年老的父亲从宫殿中驱赶出来,接着合伙准备谋杀自己的老父。忠于李尔王的小女儿嫁给法国国王为妻,一心要营救掌握在两个大女儿和狡猾的朝臣手中的父亲。李尔王被逐出宫门后,在下层社会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在与穷苦人民的接触中他认识到自己的过错,以及人民生活的疾苦,他醒悟出宫廷的罪恶和王权的邈小。最后,小女儿前来搭救自己的老父,在一次残酷的斗争中,他们父女双双身亡,但罪恶深重的敌人也受到了同等的惩罚。这部悲剧展示了一个残酷的野兽的世界,充满着阴谋、恐怖、残杀、混乱和忘恩负义;其目的在揭露原始积累时期的利己主义,批判对于权势、财富的贪欲。同时悲剧也反映了当时广大农民流离失所的英国现实。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最后一部。野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