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七、北传大乘佛教
处于不同的状况下,亚洲各国的佛教发展情况不同。这一时期,中国的
佛教运动仍在困难中展开。太虚领导的佛教革新运动,与世界佛教运动相呼
应,进一步致力于复兴中国的佛教,并且进一步扩大对外佛教文化交流。日
本佛教进一步在美国拓展,日本的新兴宗教竞相创立教团。第二次世界大战
期间,中国、朝鲜、越南等国受到日本的侵略,同时也受到其文化的侵略,
一些日本佛教组织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信奉北传大乘佛教的各国继续创
立佛教组织,创办佛学院,培养佛教人才,出版佛书和佛教刊物。
1。中国佛教运动
这一时期,中国的佛教运动仍在困难中展开。排佛主张仍然存在。清末
的庙产兴学运动到了民国时也曾屡次有人主张。南京中央大学教授邰爽秋,
于民国二十一年(1931年)提出打倒僧阀、解放僧众、划拨庙产、振兴教育
的四项主张,并组织了庙产兴学组织委员会。尽管如此,太虚领导的佛教革
新运动,与世界佛教运动相呼应,进一步致力于复兴中国的佛教,形成了佛
学研究和教育的三个重心,对藏传佛学开始重视,佛教组织兴起,创办佛学
院培养佛教人才的风气很盛。这时期还出版了大量内容丰富的佛书和佛教刊
物,对外佛教文化交流也进一步扩大。
(1)佛教教育与创办佛学院
中国佛教僧众办学始于20世纪初,而这一时期的办学得到了进一步发
展。
1920年以来,太虚不断地应邀到南北各地进行讲经活动,因四处讲学而
信众日广,声誉日增。他鉴于改革僧制难以实现,就决定创办佛学院以培育
僧界人才。从1922年起,他先后创办或协助创办了武昌佛学院、闽南佛学院、
柏林教理院、汉藏教理院。其中武昌佛学院和汉藏教理院的影响很大,前者
是中国近代佛学史上最早的正式的综合性佛学院。这两个佛学院,都是由太
虚亲手创办,亲自主持,而且时间也都比较长,培养的人才也比较多。近几
十年来,佛教僧侣中的不少较有学问者,大多出自于这些佛学院。而这些学
僧,也大都成为宣扬佛学的骨干力量。这一时间形成了一种举办佛学院的风
气。
1922年创办于武昌的武昌佛学院,是当时最有代表性的中国僧侣教育机
关;1925年创办于福建厦门南普陀寺的闽南佛学院,是一个丛林化的佛学
院;1922年成立于南京的支那内学院,由杨仁山居士的弟子欧阳渐 (竟无)
领导,在梵、藏、汉文献的比较研究上,作出了丰硕的成果。这所内学院分
设学科与事科,分别进行佛教教学的研究和出版藏经等工作;由中年学佛、
誓弘唯识韩清净 (1884—1949)于1924年与人在北京共同创立的法相研究
会,1927年改名为三时学会,成为北方研究玄奘一系的法相唯识学的中心;
并与欧阳渐在南京创办的支那内学院相呼应,遂有“南欧北韩”之称;1932
年成立于四川重庆缙云山的汉藏教理院,影响也很大。此外,还创立了北京
的弘慈佛学院、庐山的法界学院、常州的清凉学院、杭州的明教学院、济南
的佛学社、扬州的觉海学院、成都佛学院等各种佛教学校。这些院校大都在
… Page 41…
30—40年代先后停办。
大量佛学院的创办,形成了近代佛学研究和教育三个重心:一是成立于
1922年的武昌佛学院;一是成立于1922年的“支那内学院”;一是北京“三
时学会”。三者成鼎足之势,都以弘扬佛法为已任,有时也相互论战。“武
昌佛学院”为僧众办学,致力于“佛教复兴运动”,侧重于护法弘法。“支
那内学院”继承居士佛教传统,倡导在家住持佛法之义,侧重于讲学、研究
和刻经,编有年刊《内学》和《杂刊》。“三时学会”为一学术团体,侧重
于研究、恢复和弘扬比较正统的印度原本佛教教义,影印以法相唯识典籍为
主的《宋藏遗珍》,影响颇大。
随着近代藏传佛教在国内的传播,一些佛教学者开始对西藏佛学的介绍
和藏文经典的研究加以重视,出版了一些著作和发表了许多有关西藏佛教的
论文。同时,各地还建立起一批学习和研究西藏佛学的机构,其中著名的有
支那内学院、汉藏理学院和藏文学院。1922年在南京创立的支那内学院,讲
学和刻经并重,倡导利用梵、藏、巴利等各种文字的经藏资料进行研究,为
近代佛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和领域,在学术研究上做出了卓越的成
绩;1924年在北京创办的藏文学院,以学习藏文为办学宗旨,后改为留藏学
法团,成为去西藏学法的团体,专门研究藏密;1932年在四川重庆创立的汉
藏理学院,特别注重藏文学习,设立康藏学习班,十多年中培养出一批汉藏
佛学人才。这些学习和研究西藏佛学的机构,起到了沟通汉藏佛教文化的作
用。
(2)佛教组织的兴起
佛教教育的普及是与佛教组织的兴起密切相关的。20世纪初,佛教组织
不断出现。旨在团结全国僧尼、保护和弘扬佛法的全国性佛教组织“中华佛
教总会”,于1914年遭到袁世凯政府取缔。1929年,太虚法师继承师傅敬
安遗志,创立了“中国佛学会”并任会长,会址设在南京,吸收各方面从事
佛学研究的人士参加,并定期举办佛学研讨会。
近代中国佛学教育逐渐由寺僧而面向社会各个阶层,普及佛教,培养青
年僧伽,造成社会青年和学子学佛、做居士的风气,大量在家信徒的活动形
成一股社会潮流,有形无形地影响着社会变革。居士团体如雨后春笋。创立
于1918年的上海的“居士林”,后又改名为“世界佛教居士林”,为佛教在
家信徒团体。至30年代,“居士林”几乎遍及全国各大城市,在北平有“华
北居士林”,在天津有复兴密宗的居士林,在长沙有“湖南居士林”。
在研究团体方面,创立了绍兴佛学研究会、济南佛学社阅经处、杭州佛
学研究会、镇江佛学研究会等许多研究会。其它还成立了中国佛学会等弘布
佛教的团体。
在修养团体方面,除继承念佛莲社传统的栖云寺莲池海会、济南女子莲
社等外,各地还设立了叫做净业社的团体。此外不以净土为主的一般修养团
体,有世界佛教居士林。
在传教团体方面,有佛化新青年会,它出版月刊《佛化青年》,担当起
传教的任务。其它社会事业方面,开设了孤儿院、养老院、医院等。
近代佛学团体及其研究,与以往的最大不同,是它们已不是纯信仰者的
研究,而是不同立场、水平的研究。在五光十色纷至沓来的近代思想中,佛
学不失为一股引人注目的潮流。
… Page 42…
(3)佛书出版和佛学刊物发行
近代中国门户洞开,西方技术和思想得以传播。佛教界为了维护生存和
宣传发展,也随时代变化而变,出版佛学刊物弘扬佛法影响社会。民国以后,
许多佛教界人士和研究者创办了大量的佛学刊物,研究、介绍佛教思想。据
统计,自1912年至1934年,全国共创办了52种佛学刊物。其中,以创办于
1919年的《海潮音》最为著名。1919年,太虚将觉社的季刊《觉社丛书》改
为《海潮音》月刊。太虚主编的《海潮音》内容最为丰富,发行数量很大,
发行期数最多,历史也最悠久(至今仍在台湾发行)。1923年,欧阳渐创办
支那内学院院刊——《内学》,其学术价值在近代佛学刊物中是最高的。
1929年,上海佛教界发起创办了上海佛学书局,它是中国近代规模较大
的一所专门编辑、刻印、流通佛学典籍的出版机构,设有流通、出版、翻印、
代办四部。它与其它佛典出版机构一起,为佛教文化的复兴起了积极的促进
作用。这一时期,大藏经的刻印事业和佛学辞书出版得到进一步发展。上海
商务印书馆继金山寺僧宗仰翻刻日本弘经书院的《缩刷藏经》之后,翻刻了
《大日本续藏经》,并且从民国二十一年(1931年)起,经4年时间,影印
出版了碛沙不版《大藏经》。民国二十五年(1935年),金刻《大藏经》也
由上海列为《宋藏遗珍》而出版了。1941年编印了《华严经疏钞》;1943
年刊印了《普慧大藏经》。各种类型的佛学辞书也先后编辑出版。1919年出
版了《佛学小辞典》;1922年出版了《佛学大辞典》;1934年出版了《实用
佛学辞典》;1939年出版了《法相辞典》。
(4)对外佛教交流
中国的佛教运动与世界佛教运动相呼应,与世界佛教文化交流进一步发
展。太虚作为这一时期中国佛教领袖人物,不仅在国内办学院,讲佛学,足
迹遍南北,四处宣扬,而且还想在世界范围内开展佛教运动,主要表现在他
倡议成立“世界佛教联合会”(以及“东亚佛教大会”)和“世界佛学苑”。
1924年7月13日,在庐山召开“世界佛教联合会”。出席会议的有中国代
表太虚、常惺、李政纲等十余人,日本代表法相宗长佐伯定胤和帝大教授木
村太贤,还有英、法、德、芬等国的代表数人。会期三天。会上议定明年在
日本召开“东亚佛教大会”。这是太虚开展世界佛教运动的开端。1925年10
月,太虚率领“中华佛教代表团”到日本访问,受到日本朝野、特别是佛教
界的热烈欢迎 (有多达万人的欢迎会)。代表团到日本各大寺院和各佛教大
学(以及某些公、私立大学)访问、讲学。这次访日,同日本各界(特别是
佛教界)进行了广泛接触,增进了相互间的了解和友谊。1928年太虚游化欧
美成行,8月偕翻译起程,9月15日到达巴黎,正式开始了访问法、英、比、
德、美的活动。在法国时借10月20日巴黎东方博物馆召开会议之机,商谈
发起创办“世界佛学苑”。发起人中有太虚代表中国,法国方面有伯希和、
马格尔等20余人,并商定在中、法各设通讯处。“世界佛学苑”虽未正式成
立,但其名义却沿用下来,如柏林教理院等的前面,均冠以“世界佛学苑”;
而武昌佛学院,后来也改为“世界佛学苑图书馆”。太虚于1929年4月3
日离美回国,4月29日回到上海。这次欧美之行,历时7个多月,访问了欧、
美两大陆的5个国家,佛学西播,影响很大。
太虚还率团访问缅、印、锡兰。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当局为了争取
… Page 43…
国际上的同情和支持,想通过佛教这一关系同南亚各国增进交往,于是便有
组织佛教访问团的酝酿。1939年9月正式组成了以太虚为团长(兼任导师)
的、出访缅甸、印度、锡兰(斯里兰卡)等国家的“佛教访问代表团”。12
月在缅甸访问期间,除了同缅甸朝野以及佛教界领袖人物进行晤谈,朝拜大
金塔等佛教名胜之外,更重要的活动是在各种场合发表演说,宣扬佛教,宣
传中国的抗日活动。1940年1月开始在印度的各项访问、讲学活动。1月31
日太虚同尼赫鲁,在十万群众的欢迎游行中,赴摩诃菩提召开的阿育王纪念
大会,太虚被推为大会主席,与尼赫鲁同在大会上发表了演说。2月份到锡
兰进行访问,出席全锡兰佛教徒大会所举行的欢迎大会,与会者也逾万人。
太虚访问携回的法物中最珍贵的是全部贝叶巴利文藏经。其出访的主要任务
是为了宣传抗战,争取国际支持。
中国佛教界为了促进国内佛学的进步,积极鼓励青年僧人出国留学,考
察和学习各国佛学,吸取海外佛学研究的成果。先后有青年僧人到日本、印
度、锡兰 (斯里兰卡)、缅甸、暹罗(泰国)求法留学。其中以东渡日本求
法留学的僧人最多。从1922年到抗日战争爆发,先后有5、6批僧人前往日
本求法。这些僧人和居士学成后回国,传授有关佛法,传译有关国家的佛学
著作,整理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