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主的基础;1945年圣诞节讲道涉及普世教会与普世和平。教皇宣称,他关注
的是公正的、持久的世界和平,他理想中的国际新秩序应平等地保护所有国
家及少数民族的安全与生存权利,他还涉及到公正的社会、社会财富的合理
分配以及建立公平的经济秩序的问题。他还特别提到了裁军问题。
二战爆发前,圣座于1939年5月初呼吁波兰、德国、英国、法国和意大
利五国协商解决波德、法意之间的矛盾。8月24日圣座发表声明认为,“什
么也不会因和平而失去,一切都会在战争中失去”。9月13日《罗马观察家》
刊登文章称圣座尽了一切可能来维护和平或者至少避免战争立即爆发的危
… Page 13…
险。直到1939年9月1日意大利仍宣称自己不加入战争,这在很大程度上要
归功于圣座的努力。然而圣座的一切努力都未能改变意大利于1940年6月
10日宣布参战的结局。1940年6月25日法国沦陷,教皇呼吁英、德、意进
行“公正而可敬的和平谈判”。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12月7日
日本袭击珍珠港,战争扩大为世界范围的大战。教皇庇护十二世于1941年9
月对教皇庇护十一世于1937年3月19日颁布的关于共产主义的通谕《神圣
的救主》的神学解释在此时表现出突出的政治含义,它克服了北美天主教徒
在参与战争支持苏联的良知上的犹豫。然而圣座方面并不这么考虑,特别是
教廷的教会事务部秘书塔尔蒂尼于1942年9月22日致函泰勒表示,不论是
希特勒还是斯大林都不是和平主义者,他们谁也不会让欧洲社会大家庭放
心。“如果斯大林赢得了战争,他将成为吞并整个欧洲的雄狮。”1942—1943
年冬季,苏联红军大败德军于斯大林格勒,教皇认为这是谈判媾和以防苏俄
强大的有利时机。1943年5月30日塔尔蒂尼致函圣座驻英国代办认为,“两
种危险威胁着欧洲和基督教文明——纳粹主义和共产主义。两者都是物质主
义的、反宗教的、极权的、独裁的、残酷的和穷兵黩武的”。只有第二次世
界大战同时消除这两个威胁,未来的欧洲才能找到和平。如果其中一个在战
争中未被消灭,欧洲国家之间和平而有秩序的共存是不可能的,而且在不远
的将来,一场更为严酷的战争将降临到欧洲人的头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比一战更为严酷,而且它给人们精神上带来的沉重打击
也是史无煎例的。教皇意识到这是教会不能逃避的挑战。问题不是是否应该
帮助而是如何提供帮助。战争一开始,梵蒂冈很乐意参与战争失踪者的寻找
工作。1939年在罗马教廷国务院第二部成立了信息局,由助理国务卿即后来
的保禄六世负责,并出版月刊《教会》。1941年11月在国务院第二部又成
立了援助委员会,由蒙蒂尼负责。圣座帮助德国和意大利国内受纳粹迫害者
的活动从战前开始,战争期间一直没有中断。二战中被屠杀的犹太人达500
万之多,但逃亡出来的95万人中有70%—90%得到了天主教会的帮助。
(3)罗马教廷与法西斯的结盟
①意大利。 《拉特朗条约》的签定也标志着罗马教廷同意大利法西斯的
结盟。1919—1921年意大利“红色恐怖时代”导致法西斯于1922年在意大
利上台。意大利法西斯党魁墨索里尼曾是一个极端的反教权主义者。他曾著
《枢机主教的女儿》揭露天主教会高层教士的腐化堕落。1919年12月12日,
作为 《米兰人民报》的编辑和法西斯分子,他在报纸上撰文,“我们党要求
政教分离,取消天主教会的一切特权,没收教会财产。……宗教教育必须限
制在教堂里进行。”这些言论曾招致罗马教廷的强烈抗议。然而他在 1921
年4月24日的演讲中却发表了截然不同的看法,“当看到别的国家搞国家教
会时,我很不安,因为这将意味着亿万人民不再朝向罗马。”同年 6月21
日他又在意大利议会上说,“我宣布,罗马帝国的传统和拉丁传统是以天主
教会为代表的。”1922年2月6日他在圣伯多禄广场观看新教皇庇护十一世
当选后举行的赐福仪式时惊叹道:“自由主义政府不懂得教皇的普世性,真
不可思议。只有它才是整个罗马帝国的继承人,代表着意大利历史和传统中
最大的光荣。”他预言随着新教皇当选,双方关系及意大利政教关系将得到
改善。对于法西斯来说,教会的支持同样是很重要的,法西斯主义也需要上
帝来帮助其维持统治。1922年10月28日当墨索里尼作为内阁总理讲话时,
… Page 14…
声称自己是“受上帝之命”来施行统治的。在谈论宗教自由政策时他强调,
“要特别关照天主教,使之居于主导地位”。
1922年墨索里尼依靠黑衫党人用暴力镇压工人运动,屠杀大批共产党
人,博得天主教会的好评。当时的英国外交大臣奥托·拉塞尔爵士说,“梵
蒂冈最终看到,唯有墨索里尼才能把国家这只船驶入平静的海面,他赋予意
大利所期望的强有力的腕臂”。教皇指望墨索里尼领导的意大利取代奥匈帝
国作为梵蒂冈的靠山。1923年,墨索里尼公开承认自由派政府在宗教问题上
犯了错误,他恢复了在公共场所悬挂十字架的做法,在学校、法庭、体育场
馆等公共场所,十字架与国王像并列挂在一起。1926年天主教方济各修会创
始人方济各逝世 700周年纪念日,墨索里尼破例派出专列火车供梵蒂冈使
用,而且梵蒂冈派出的枢机主教在方济各出生地阿西西受到意大利方面 21
响礼炮的欢迎。这位枢机主教在演讲中称赞墨索里尼是“提高了意大利在世
界上声誉的人”,是“得到天主保佑的人”。1924年,教皇庇护十一世下令
解散反法西斯的意大利人民党。这个在1919年成立的由天主教徒组成的政党
是意大利第二大政党,在1924年的地方选举中危及法西斯党的地位,因而法
西斯分子指责梵蒂冈支持人民党,教皇马上公开声明撤消支持,人民党总书
记被迫于当年7月辞职流亡国外。1925年梵蒂冈官方报纸《罗马观察家》发
表文章称赞法西斯,说它“历史现实感和政治影响特别突出,毋庸置疑,高
于小党派的一切旧观念”。1929年《拉特朗条约》的签定是双方达成谅解、
相互合作的显著标志。随着该条约的签定,圣座同意大利王国建立了外交关
系并互派大使。
1929年3月意大利举行的全国选举中,天主教会当局指示它的信徒投法
西斯候选人的票,全国85%以上的选民支持法西斯的新议会。在30年代中
期,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近于热乎。法西斯在纪念其勇士和英雄时甚至开
始采用《圣经》语言。墨索里尼在为《意大利百科全书》第一版撰写的“法
西斯主义”词条中写道,“法西斯主义是一种宗教观,根据这种观念,人是
通过他和最高教义、和一种客观意志的内在关系来认识的。这种客观意志超
越个别的人,使他上升为宗教社会自觉的一员。那些只认为法西斯制度的宗
教政策是权宜之计的人,根本不了解法西斯主义除了是一种管理制度以外,
还是而且首先是一种思想体系。……法西斯国家对一般的宗教事务,特别对
那个认可的宗教,即意大利天主教,不是漠不关心的。这个国家没有神学,
但有道德;在法西斯国家里,这个宗教被看作是最深刻的精神表现之一。因
此,它不但受到尊重,而且得到保护和支持。法西斯国家没有创立自己的‘上
帝’……法西斯主义尊重修士的、神圣的、英雄的上帝,也尊重人民天真幼
稚和最简单的心灵所见所求的上帝。……”
圣座同意大利之间的关系并非一帆风顺,双方也时有冲突,因为双方从
本质上说都是极权主义者。1931年,法西斯政府公开指责教会插手社会事
务,墨索里尼于5月29日发布行政法令解散了所有天主教青年及学生组织。
教皇庇护十一世通过外交途径抗议无效,于6月29日发表《我们不需要》通
谕,谴责法西斯敌视教会,抨击墨索里尼政府垄断青少年教育的政策不仅完
全违背了家庭的自然权利,也完全违背了教会的超自然权利。然而教皇又声
明自己并非反对法西斯党。1938年危机是法西斯左翼在地位巩固之后对教会
发起的更公开的挑战。它涉及反犹问题。1938年11月17日,法西斯政府通
过一项法令,否认犹太人同天主教徒在教堂举行的婚礼具有民法上的效力。
… Page 15…
教皇认为这种对犹太人的歧视性政策违反了天主教会的信仰,也违背了1929
年双方签署的政教协定的原则。
②德国。希特勒于1933年1月30日被任命为内阁总理,3月23日便声
明其政府对基督教及教会的友好态度。3月28日德国主教团发表声明,废除
关于禁止国家社会主义的禁令,4月10日,德国副总理巴本向圣座表示了签
定和约的意图。而教皇庇护十一世也希望希特勒能挑起反共的大旗。对德国
天主教会当局来说,他们急于让双方达成协议,因为他们担心希特勒随时都
会对此失去兴趣,他们希望用立法的形式保护教会不受愈演愈烈的反天主教
浪潮的伤害。双方经过三个月的谈判很快便达成协议,7月20日,帕切利代
表圣座,巴本代表德国分别在条约上签了字。然而,8月德国法西斯开始大
规模迫害犹太人,教皇严厉谴责这种行为“不仅是对道德而且也是对文明”
的违背。条约签署后,希特勒的宣传工具称它标志着教皇对国家社会主义的
承认,而德国天主教会则松了一口气,庆幸在最后一分钟避免了一场大灾难,
认为“德国天主教会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强大”。协定保证了德国天主教会
的独立及教会事务不受希特勒的干预,教士们仍有权宣讲教义,从事宗教指
导,施行圣事礼仪。完全为宗教、文化及福利目的的天主教组织受政府保护,
但是,天主教教士不得从事政治活动。1935年7月,第三帝国成立了教会事
务部,负责处理政教关系问题。到了1937年,德国天主教会共有25名主教,
11500个教区。
虽然签定了协议,但双方之间的冲突不断。1937年3月14日教皇发表
《火焚的焦虑》通谕,于3月21日圣棕枝主日在德国各天主教堂宣读,此乃
天主教会反对希特勒法西斯的最著名教皇文件。教皇在通谕中向全世界表
明,德国的天主教会正在为生死存亡而斗争;这些遭受迫害的德国天主教徒
正处于黑暗之中;不要迷惘彷徨,教皇同你们站在一起。同《我们不需要》
通谕相比,《火焚的焦虑》的措辞更为严厉。然而同1931年一样,教皇也不
希望把路走绝。1939年教皇庇护十一世去世时,德国天主教会的状况仍未见
改善,相反,天主教青年组织及教会学校被禁止,在1938年后德国新占领的
地区,德国拒绝采用 1933年条约的原则而且拒绝另签协定。同其他列强一
样,圣座对1938年11月德国反犹太行动也没有外交上的抗议,虽然它对意
大利法西斯政府的“种族立法”的反对达到了顶峰。
(4)新托马斯主义
由于现代主义的冲击,天主教会出现了一批反正统的天主教神学家,他
们支持以现代哲学、历史和科学知识对传统教义和《圣经》进行批判性研究
的观点,主张抛弃经院哲学的权威,要求政治民主和改革教会体制。其中最
著名的代表人物有卢瓦齐 (1857—1940)和白龙德勒(1861—1949)等人。
他们的观点被罗马教廷斥之为“异端”,卢瓦齐还遭到绝罚。然而天主教当
局也不得不对现代主义、对天主教会内部神学革新的要求作出回应。自 19
世纪末教皇良十三世发布通谕《永恒之父》号召“重建托马斯主义”并将它
确立为天主教会的正统神学时起,新托马斯主义最早为比利时枢机主教曼尔
西埃(1851—1926)所倡导。它在20世纪上半叶的著名代表人物有法国的马
利坦、日尔松和德日进等人。法国哲学家马利坦 (18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