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果以及近东各国发展全国性的基督教教派联合事业。随着运动的发展,第三
世界教会本色化运动也得到较大成果,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在第三世
界新教传教区工作的传教人员90%是当地人。1928年,国际宣教协会在圣城
耶路撒冷召开世界大会,主题是针对非基督教思想和生活体系的基督教讯
息;宗教教育;新老教会之间的关系;种族冲突中的基督教福传;工业问题
与基督教福传;农村问题与基督教福传以及国际传教合作等。针对工业化产
生的问题,会议授权组成以戴卫斯为首的社会与经济研究和咨询部。1938年
12月,该协会在印度马德拉斯召开世界大会,会议主题包括信仰的权威;发
展中教会;福音主义;教会生活;教会的经济基础以及教会与国家等。从1921
年到1942年,穆特一直担任着该协会的主席。
在宣教工作中各教派在教义上的差别的确存在,这就给宣教工作带来混
乱,因而信仰与体制组织应运而生。该组织于1920年8月在瑞士日内瓦召开
预备会议,将近80个教会派遣代表参加了会议。法国、德国新教各派都没有
派代表,瑞士新教各派拒绝派正式代表出席会议。会议决定成立以在菲律宾
传教的美国圣公会主教查理·布林特 (1862—1929)为首的“续行委员会”
负责世界大会的筹备工作。1927年8月3日,世界信仰与体制大会在瑞士洛
桑召开第一届会议,有来自127个教会的40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分别代
表正教、圣公宗、归正宗以及自由派教会。会议由布林特主持,主要讨论了
教会合一的召唤;教会给予世界的讯息即福音;教会的本质;教会的共同信
仰;教会的教职队伍;礼仪以及基督教世界的合一和现存教会的关系等。1929
年,英国圣公会约克大主教威廉·坦普尔继任世界信仰与体制执委会主席。
1937年8月,该组织在苏格兰爱丁堡召开第二届世界大会,有来自122个教
会的4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的主题包括主耶稣基督的恩宠;基督的
教会与上帝的真言;基督的教会:神职和圣事礼仪以及教会在生活和祈祷中
的合一等。会议对生活与事工组织提出的成立世界教会联合会的倡议做出了
积极的响应。
生活与事工运动试图加辟蹊径。该运动提倡“教义有别,服务联合”。
在索德尔布鲁姆大主教的倡议下,它于1919年在荷兰海牙附近的奥德瓦森奈
… Page 30…
尔召开了教会促进国际友谊世界联盟(1914年8月1日成立于瑞士康斯坦
斯)会议,开始筹备“生活与事工”组织。1925年,生活与事工世界大会在
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会议。这是第一次规模盛大的教会合一大会,参加会议
的有来自30多个国家的90多个宗派的600位代表,除了罗马天主教会 (只
派遣了几名观察员)外,各大教会都派遣正式代表出席了会议。分别以亚历
山大里亚牧首和耶路撒冷牧首为首的几个正教会代表团的出席使这次会议更
具有重要意义。来自中国、日本和印度等六个国家的年轻教会的代表也出席
了这次会议。会议主题包括上帝对人的意图和教会的责任;教会和经济和工
业问题;教会和社会和道德问题;教会和国际关系;教会和基督教教育;基
督教团体的合作方式和联合尝试等问题。1930年后,该大会成为固定机构活
跃于瑞士日内瓦。1937年,“生活与事工”运动在英国牛津召开了第二届世
界大会——教会、社团与国家大会,与会者包括来自世界上40多个国家120
个宗派的300多位代表。会议主题包括教会与社团;教会与国家;教会、社
团、国家与经济秩序;教会、社团、国家与教育;普世教会与民族世界。这
次会议提出了同世界信仰与体制大会联合创建世界基督教会联合会的提议,
得到世界信仰与体制大会的积极响应。
1938年,两个组织的领袖们在荷兰乌特勒支召开的联合会议上讨论了世
界联合会的章程,并选举了以坦普尔大主教为主席、荷兰平信徒神学家霍夫
特为总干事的世界教会联合会“临时委员会”。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世界基督教会联合会的筹备工作被迫中止。
教会促进国际友谊世界联盟 1929年在捷克斯洛伐克召开国际和平大
会,有500名代表出席,是世界联盟史上的盛会。1931—1937年,世界联盟
同“生活与事工”组织在瑞士日内瓦联合办公,它们有共同的秘书长,一个
联合青年委员会,合办一个刊物《教会在行动》。然而在1938年,当“生活
与事工”组织同“信仰与体制”组织决定联合成立世界基督教会联合会时,
世界联盟决定不加入而单独活动。
在天主教方面,教皇庇护十一世于1928年发表《论世俗事物》通谕,宣
称促进实现基督教会合一的唯一途径是“帮助那些脱离基督的唯一真正的教
会的人回归这个教会”,也就是说要所有非天主教会的基督教派别合一到天
主教会的大一统中来。罗马教廷的这种毫不妥协的态度使天主教会直到 20
世纪60年代仍留在基督教会合一运动的外边。
在正教会方面,君士但丁堡普世牧首府于1920年1月在牧首职位空缺期
间由圣主教会议颁布主教会议通谕,号召各基督教会就普遍关心的具体问题
召开会议进行协商,建立“教会团契”,服务于慈善事业合作及神学对话。
除了俄罗斯正教会莫斯科牧首区外,大多数正教会都派代表参加了1925年的
斯德哥尔摩会议和1927年的洛桑会议。
基督教青年运动也是教会普世合一运动的重要部分。1939年在荷兰阿姆
斯特丹召开了第一届基督教青年世界大会,会议是由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
基督教青年会世界联盟、基督教女青年会世界联盟、生活与事工普世青年委
员会以及促进教会友谊世界联盟共同赞助召开的。参加大会的有1500名青年
代表,由霍夫特担任主席。会议分为七个主题小组:民族世界中的基督教青
年;民族与国家中的基督教青年;经济秩序中的基督教青年;基督教青年与
种族;基督教青年与教育;基督徒婚姻与家庭生活;教会:本质与使命。
… Page 31…
四、正教会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由于国内政局的变化,一些著名的正教神学家
和宗教哲学家移民西方,在欧洲建立了一些正教的神学研究及教育机构,这
些人和机构对西方神学同东方正教神学的交流对话起了很大的作用。
1。俄罗斯正教会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俄罗斯正教会圣会议于当年秋季决定恢复
牧首制。11月5日,莫斯科都主教吉洪当选牧首。1918年1月19日苏维埃
法令宣布实行国家同教会分离、教会同学校分离的政策,把教会及宗教团体
的财产没收归人民所有。1918年7月13日苏维埃宪法第13条确认了政教分
离原则,并赋予公民进行反宗教宣传的权利。1919年9月俄国发生饥荒,继
而国内战争爆发,牧首吉洪禁止教士参与政治冲突,但他也反对政府将教会
财产没收,用于赈济灾民。因此他从1922年5月到1923年6月之间遭到监
禁。政府下令解散教会当局,并通过支持建立“活力教会”以分裂和瓦解俄
罗斯正教会。吉洪决定同政府和解并合作,在一份声明上签字表示:“从现
在起我不再是苏联的敌人了”。1925年吉洪去世前提议的负责牧首区事务的
终于在1626年全面竣工。
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总面积18,000多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
堂。它那银白色的穹顶,金灿灿的大厅,圆锥体的巨大石柱,一扫哥特式教
堂那尖削出世和阴森恐怖的格调,而倍感开朗清新、和谐典雅。整个教堂,
从上至下,清晰活泼地展现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那高高的十字架建筑
体,它又由柱体基座、柱式围栏、椎体构件和十字架组成。第二个层次是直
径达42。34米的圆型穹顶,它主要由半圆的穹顶和桶状的柱廊组成,穹顶上
辟有玻璃窗;四角上则是规格小巧的类似穹顶,衬托着大穹顶,使其更加醒
目突出。第三个层次便是巴西利卡式大厅、大厅门外由黑色石料砌成数级台
阶,台基上立有古罗马式巨大石柱。大厅内的拉丁十字平面,纵深183米,
两翼各宽137米。内部墙面镶嵌彩色大理石,并有大量的壁画、雕刻等艺术
品装饰。穹窿顶正中有宝珠形的日月圆心;整个内顶绘有天花彩绘,通过玻
璃窗射入的光线充足而愈显富丽。大厅中央还有一座高达29米的金色华盖,
在4根描金铜柱的两根主柱上,装饰着许多攀援在树枝上的小天使;华盖内
置放着展翅飞翔的金鸽。从地面到十字架顶端,通高137。7米,比起任何哥
特教堂,都更加高大宏伟、壮丽辉煌。
1655年至1667年,G·L·伯尼尼又主持修建了教堂入口广场。广场由
梯形和椭圆形平面组成,地面用黑色石块铺成。其轴长198米,周围由284
根塔斯干圆柱和88根方柱组成的柱廊环绕。柱高18米,柱顶各有一尊大理
石雕像,好似英俊威武的卫士组成的仪仗队,在广场日夜值勤。
扩建后的圣彼得大教堂,规模宏伟、气势连绵、高低错落、富丽多姿,
它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几代艺术家天才创作的结晶,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
筑的一座丰碑。
小桑迦洛除了参与建造罗马圣彼罗大教堂外,还在1515年至1546年设
计建造了罗马法尔尼斯府邸。这座府邸建成了一座封闭式院落,内院周围是
券柱式回廊;入口、门厅和柱廊都按轴线对称布置,室内装饰富丽豪华;外
… Page 32…
墙体宽56米,高29。5米;分为3层,用线脚隔开;顶上的出檐很大,但和
整座建筑比例合度。府邸正面对着广场,气派庄重。被认为是文艺复兴盛期
的典型府邸建筑。
A·帕拉第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的著名建筑师。他在1549年建于维
琴察的巴西利卡和1552年建造的圆厅别墅,是这一时期的优秀代表。圆厅别
墅采取了古典的严谨对称手法,其平面为正方形,四面都建有门廊,正中是
一个圆形大厅。顶上为缓坡瓦顶,正中覆盖坦孤圆形屋顶,端庄古朴中富有
清新气息。
除了宗教建筑和世俗建筑以外,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园林建筑,还有
美第奇别墅(1458—1461年)、埃斯特别墅 (1550年)、朗特别墅 (1564
年)等佳绩,使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艺术更富有诗情画意的人文色彩。
法国在16世纪,由于深受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影响,便从哥特式向文
艺复兴式过渡,建筑家们巧妙地把文艺复兴建筑的细部应用在哥特建筑上,
形成了本国的文艺复兴建筑特色。1519年至1547年建造的尚堡府邸和1528
年至1540年建造的枫丹白露离宫,是典型的代表。尚堡府邸原是法兰西斯一
世国王的猎庄和离宫,建筑物的平面布局和主体造型保持中世纪的传统,建
有角楼、护壕和吊桥;但建筑物的外形采取水平划分和细部线脚处理,则是
文艺复兴式的了。
德国在16世纪下半叶,也采取在哥特建筑上安置文艺复兴亚宗教研究院
得以竣工,会议还讨论了教士队伍的构成以及教会合作体系的建设等。
阿尔巴尼亚东正教会于1922年宣布自主,1937年4月宣布自治,得到
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的认可,称阿尔巴尼亚自治正教会,在教会礼拜仪式中
使用阿尔巴尼亚语,小部分使用希腊语,总会设在地拉那,教会领袖领有“地
拉那和都拉斯都主教及全阿尔巴尼亚大主教”的头衔。1938年约有成员20
万人,占人口的10%,设有一个都主教区,四名主教,200名神父,29座修
道院,两个修院。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于1946年成立前,该教会有近50
万教徒,占全国人口的19%。大主教克里斯托弗(1937—1949)被新政府罢
免。
塞尔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