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鞯闹缚兀率隽斯赜谌松杂善降取⒆非笮腋5闹髡牛从沉舜蟾锩跋θ嗣遣桓试偈芊饨ㄗㄖ坪吞熘鹘袒岬耐持危蠡竦米杂山夥诺脑竿P∷登阕⒘硕哉庖话楸绲娜客椋颜舛阅昵嗳说南喟硐值谜娉细腥恕⒑锨楹侠怼S绕涫亲髡呓说母星槭澜缱魑栊吹闹饕韵螅饩秃凸诺渲饕遄骷仪丛鹑说母星榛疃煌B蟛唤霭涯信嗄甏空娴陌椋魑呱械那椴偌右愿杷蹋叶阅信魅斯址岣坏母星椋髁思钢碌拿杌妫梢运嫡獠啃∷凳敲涫档摹笆闱槭薄T谄裘稍硕奈难Ю铮缎掳彗菜俊繁硐至饲苛业母鲂越夥诺木瘢白晕摇碧岣叩匠揭磺械牡匚弧5鹿烁璧略倒庋痪浠埃骸奥罂剂艘桓鲂率贝!�
三、哲理戏剧的代表作家——博马舍
博马舍 (1732~1799)是哲理戏剧杰出的代表,由狄德罗开创的哲理戏剧,在博马舍手上进入成熟的时期。他一生虽创作的剧本不多,但其质量算得上是上乘之作。特别是“费加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费加罗的婚姻》是启蒙运动中戏剧的代表作。
《费加罗的婚姻》写于1778年。第一次公演于1784年,正是资产阶级大革命爆发的前夜。博马舍以资产阶级的激情,将这种情势,艺术地再现于
《费加罗的婚姻》里。主人公费加罗与伯爵夫人的使女苏姗娜恋爱,在即将结婚的时候,阿勒玛维华伯爵威吓利诱,提出所谓要享受“初夜权”的问题,企图破坏苏姗娜的清白,破坏费加罗的婚事。费加罗在苏姗娜的帮助下,争取伯爵夫人站在他们这一边,并把伯爵所利用的人,一个个地拉了过来,设下圈套,使伯爵的阴谋破产,当众出丑。最后,喜剧在男、女主人公婚礼的狂欢中结束。
伯爵不仅是道德败坏的贵族典型,而且是封建权力的化身。通过他的失败,剧本表现了旧制度全面崩溃前夕贵族阶级丑恶、虚弱的本质。费加罗是大革命前夕法国社会“第三等级”的化身。剧本通过费加罗之口,对旧制度的不合理,给以尖锐的嘲弄和猛烈的鞭挞,发出强有力的反封建的呐喊,宣传资产阶级的平等自由,为即将来临的资产阶级大革命呼风唤雨。费加罗对伯爵的胜利,显示了法国大革命前夕人民群众的乐观情绪。记得当年拿破仑曾经说过:“《费加罗的婚姻》就是进入行动的革命”。不出所料,剧本公演后的第五个寒暑,果然爆发了1789年的资产阶级大革命。
博马舍的戏剧代表作,不仅表达了光明世纪思想,富于时代气息,而且在艺术形式上亦有很高的造诣。就《费加罗的婚姻》而言,整个戏剧情节合乎逻辑,全剧结构亦非常紧凑。对话生动活泼、机智、恢谐。人物性格鲜明,刻划细致。尤其是民间小调的歌曲和节日的舞蹈问串其间,形式奔放、活泼。在地点、环境和人物衣着的描绘与交待上,也较为真实具体,对后来的现实主义戏剧的发展有较为深远的影响,对于古典主义戏剧向近代戏剧的过渡,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此外,博马舍还是狄德罗“严肃剧”理论的继承者,基于他有札实的创作实绩作后盾,从而立论更显得具体、深刻。博马舍论述的面虽赶不上狄德罗的宽广,理论水平和思想境界也赶不上狄德罗的高,但在论及这个新的戏剧样式问题的范围内,博马舍却以言词凌厉,语势浩荡著称,几为狄德罗所不及。
博马舍最精彩的言论是在他的《论严肃戏剧》一文里,对严肃戏剧所作的辩护,其论证的思想步骤极为清晰。归纳起来有下述四点:
1。不能根据古代的清规戒律来差别现实的戏剧形式存在的合理性。
2。无论从反映真实还是从道德教育的职能来看,以往的悲剧和喜剧都不如严肃剧。
3。过去的戏剧之所以也有受欢迎和感动人的处所,就因为它们已部分地体现了严肃戏剧的精神。
4。严肃戏剧是一种从我们日常生活中取材来打动我们感情的戏剧,它用真实而自然的手法打动我们。
正是这些凌厉出色而又贴切的语言,为后世“正剧”的定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人们往往尊他为“正剧”的开山祖师。
四、光明世纪时期的其它作家
圣西门 (1675~1755)是光明世纪前期知名的作家。他写的《回忆录》对后来的法国文学有一定的影响。此书叙事自1691年他觐见路易十四后到军队服役时起,至1723年摄政王逝世后他归隐时止,前后共计三十二年。尽管在《回忆录》里作者持论不无偏颇之外,记事亦难免有失实之嫌,然圣西门观察敏锐,深入人物的内心活动;抑郁爱憎之情,又贯注到他的笔端。写人物有时只寥寥几笔,既能轮廓分明,栩栩如生,写场面则喧闹纷杂,生动自然。将路易十四宫闱的人物、事故、用浓重的色彩,鲜明的对照,生动的形象,构成一幅真实感人的画卷。文字又不拘古典法则,用词亦不问雅俗,句法不守绳墨,粗扩,热烈。他的艺术风格开浪漫主义先河。
马里沃(1688~1763)光明世纪前期著名的剧作家。他主要创作喜剧,共写了三十多出。他的喜剧主要写贵族青年的爱情,大抵有一个聪明的仆人从中撮合,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 《爱情与偶遇的游戏》(1730)是这类喜剧中的代表作。它主要描写贵族小姐西尔维娅在等待前来相亲的男青年多朗。他们都改变成仆人和使女,以便更好地观察对方。两人相会后,产生了爱情。最后脱下仆人和使女的伪装,倾心相爱。马里沃的喜剧语言以优雅著称,人物心理刻划也比较细腻,因此,演出效果很不错。
普雷沃神甫 (1697~1763)的小说《曼侬·菜斯戈》 (1813)也是一部描写爱情的名著。小说描写一对青年男女热恋而身败名裂的故事。十七岁的格里欧骑士邂逅年青姑娘曼依·菜斯戈,两人一见钟情。但这位姑娘贪图享乐,羡慕虚荣。格里欧为了满足她的奢求,荒废了正业,赌博、行骗,曾两度入狱。格里欧的父亲设法使曼侬流放美洲,可儿子却追随前往。最后,曼侬葬身沙漠,格里欧形影孤单地返回法国。小说用平淡的笔墨,写一个意志薄弱的人为了爱情的堕落,也写出了这对恋人周围的人的贪婪奸诈。故事真切感人、笔力酣畅。
布丰 (1704~1788)既是作家,又是博物学家。他花了四十年时间写成三十六巨册的《自然史》,因笔锋富于感情受到普遍的赞扬。其中的《自然的分期》是一部史诗。作者对狮、虎、熊、豹、狼、狗、狐狸的猎食,海狸的筑堤,用形象的语言,作拟人的描写,生动活泼,至今犹为人所喜爱。
他在《风格论》中提出了一个作家必须将自己的思想载入不朽的文字,始能不为他人所夺,而垂于久远。思想是公物,而文笔 (风格)则属于作者自身。科学在不断进步,科学论点被新的研究成果超过,而文章风格却是后人无法代替的。法语中一般所说的“文如其人”或“文即其人”,就是从布丰的名言“风格是属于个人的”中引申而来的。
沃维纳格(1715~1747)传世之作是他的《格言集》。此书主题是应该怎样做人。它的基本精神表明作者虽然度过不幸的一生,最后尽管默默无闻地离开人世,可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使他对于人生毫无辛酸不平之感,也没有悲观失望的情绪。《格言集》以明朗、坦率的风格见称于世。
圣皮埃尔 (1737~1814)系卢梭的得意门生。其代表作是《保尔和维吉妮》 (1787)。作品描写一对少年男女纯真的恋爱故事。以法兰西岛(今毛里求斯)的茂林丰草,花木禽兽,瀑布流泉,海涛山风为背景,使小儿女的缠绵情意和海外风光相互陪衬,谱成一曲扣人心弦的田园恋歌。小说结尾时,以微吉妮从法国探亲归来,她乘坐的大船受到狂风暴雨的袭击,结果全船人葬身海底。保尔哀伤过渡,不久也一病不起。这对青年人的幸福美梦以悲剧告终。此书对同时代作家以及后世作家都产生极大的影响。十九世纪初期夏多布里昂的小说《阿达拉》同这部小说就极为相似。
弗洛里昂(1755~1794)是寓言诗人。他最著名的作品是一百余篇寓言诗,大多发表于 1792年。这些诗对法国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贵族的自私、贪婪、凶残和伪善都有所揭露。比如在《猴子和豹》中,豹是王公贵族的化身。豹口头上通情达理,表示一切动物都平等,但它的爪子却沾上了猴子的鲜血。寓言诗命意亲切、文笔朴实、简洁流畅。对大自然描写生动。
谢尼耶 (1762~1794)只活了三十二岁。他的诗作,大多是后人从其遗稿中整理编集而成。主要有 《悲歌集》和《牧歌和田园诗集》。其中著名诗篇有写于狱中的 《年青的女囚》、歌颂荷马的长诗《盲人》和《乞丐》等。他的诗歌在题材与格律方面,有希腊文学的影响。
总之,光明世纪的文学,以启蒙运动的文学为主流,以鲜明的政论性、哲理性、民主性、人民性、现实性著称。在启迪理智,廓除蒙昧上起到了开导头脑的作用。哲理小说、哲理戏剧是启蒙运动的文学产物,这是它的功绩。只是过分侧重于思想性和教育性,从而使作品不无宣传品化之嫌。
第六章 浪漫主义运动时期文学
浪漫主义运动是对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一种回响,法国革命胜利后所确立的资产阶级专政和资本主义社会秩序,却宣告了启蒙运动理想的破灭。“和启蒙学者华美约言比起来,由 ‘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 (恩克斯)启蒙运动直接引发出浪漫主义运动。
1798年,法兰西学士院正式承认“浪漫的”这一法语词汇,这是法国浪漫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从此,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表现于文化和艺术的各个部门。法国浪漫主义运动,虽起步稍晚于德、英等国家,但由于它更直接、更深刻地经受了大革命的影响和革命后社会的思想激荡,相对而言,表现出更鲜明的革新精神和政治色彩。
法国的浪漫主义运动有前、后期之分。1830年以前为浪漫主义开创阶段,以抒请诗的成就最为突出。1830年以后,则是浪漫主义运动高涨时期,小说、诗歌、戏剧等均取得巨大的成就。只是从三十年代以来,由于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双头并行发展,这就不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雨果的后期创作,是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一、前期的浪漫主义运动
1。开拓中的“双璧”
波澜壮阔的法国浪漫主义运动,开创者为斯塔尔夫人和夏多布里昂。前者为法国浪漫主义理论的建立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后者却以自己的创作实绩:《阿达拉》的发表,一举震动文坛,标志着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成熟。因此,他们两人被誉为开拓中的“双璧”。
斯塔尔夫人 (1766~1817)出自名门闺秀。自幼聪颖好学,受卢梭思想影响很深。她思想敏捷,学识丰富,尤善言谈,是当时巴黎上流社会中的一位名流。她曾结识德国的浪漫主义者——斯雷格尔兄弟,从而使德意志人对于浪漫主义文学的理解流播到法兰西。
斯塔尔夫人著名的论文《论文学》(1800)和《论德意志》(1810)猛烈地批判了古典主义凝固不变的文艺法则;主张用社会历史的比较方法来研究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文艺形态;并认为得力于大革命的北方浪漫主义文学要比南方的古典主义文学,更有个人的独创性和民族独特性,因而也更有动情的力量;她还希望法国人对德国的歌德、席勒抱一个虚心学习的态度。很显然,斯塔尔夫人的这些论述,为法国的浪漫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斯塔尔夫人的创作有长篇小说《黛尔菲娜》(1802)和《高丽娜》(1807)。
《黛尔菲娜》系书信体小说,描写一位年轻贵族姑娘受卢梭的思想影响,对贵族社会生活不满,希望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她不顾一切地爱着贵族青年雷翁斯。因社会舆论的干预,雷翁斯还是同别人结了婚,不久雷翁斯虽然知道自己错了,但没有勇气同妻子决裂,后来雷翁斯被革命判处死刑,黛尔菲娜服毒自杀。小说表现了斯塔尔夫人对传统婚姻制度的否定,认为妇女应当有爱情和生活的自由的权利。
小说《高丽娜》也同《黛尔菲娜》一样,是描写个人情感同贵资产阶级社会道德原则的冲突的,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