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成的《巨人传》,既非消遣小说,也不是《疮科大全》,而是一部抨击时政、针砭流弊的具有强烈反封建、反教会意义的讽刺文学经典。因为《巨人传》表现了对“人”的尽情讴歌。主人公卡冈都亚和庞大固埃这两代巨人,他们不仅形体魁伟,食量过人,力大无比;而且他们品德高尚,智慧超群。无论他们是在保卫国王的疆场上,还是在风云多变的旅途中,他们都能凭借奇智大勇或超人的力量轻巧取胜。对生活,他们永远乐天自然,纵情享受。对教会,他们的行为极为不恭,极尽揶揄、讥诮之能事。卡冈都亚一脚跨上神圣的巴黎圣母院钟楼,解开裤子撒尿,并将教堂大钟摘下当马铃摇,真可说是大天神权威风。巨人的形象,表面上荒延不经,实际上则充满人的自豪、自信的精神表现,更是人的尊严,人的力量,人的价值的本色绽露。
《巨人传》通过两代人的活动和经历,广泛地揭露了法国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恶行劣迹。统治阶级的穷兵黩武导致侵略战争,给劳苦大众带来巨大的灾难。“穿皮袍的猫”的法官身上挂着张开口的借袋靠贿赂打发时日,它们的法律好比蜘蛛网专捕小苍蝇,不敢招惹大牛蝇。压榨机式的税收制度专门榨取民脂民膏。教会更是万恶之源,比瘟疫还更加使人害怕。“瘟疫不过害人肉体,然这些骗人的东西却毒害人的灵魂”。教皇则更是“对世界的一个威胁”。作品特别突出了教会教育制度的陈腐,揭露其愚民政策是如何窒息人的美好天性。
《巨人传》非常鲜明地表达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境界。它集中体现在卡冈都亚为约翰修士建立的“德廉美修道院”。这里不奉行禁欲主义,男男女女都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人人平等相待,任何人都不可以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这里可以公开相爱,可以自由致富,都可以受到良好的教育。修道院只有一条院规:“随心所欲,各行其是。”这正体现了人文主义个性解放的实际内容。
总之,人文主义理想贯穿小说始终的是对知识的追求。卡冈都亚一出生,就张开嘴巴要“饮”,最后,宠大固埃找到“神瓶”得到的启示也是要“饮”,首尾呼应,一线始终。郭沫若先生曾经指出:“拉伯雷反对封建社会制度,是超越了一般人文主义的概念的……拉伯雷以天才的想象和巨匠的概括,创造出英勇人民的肖像,把他们推到历史舞台口,预言了他们的伟大的未来”。
《巨人传》之所以是法国文艺复兴前期的高峰,首先是由于作者知识渊博,才气纵横。为了表现这些巨人,整个小说的行文风格是大气磅礴,奔放不羁,它本身就体现了文艺复兴精神:“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品质和个性以及精神风貌。其次是小说以幻想和写实的手法,广泛地反映了十六世纪上半期法国封建社会的现实生活。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既饱含浪漫主义激情,又富有人间社会的真实图景。尤其是作品寓庄于谐的艺术风格。小说以夸张、讽刺、滑稽,把生活中的巨大矛盾加以本质的概括,从逗笑、取乐的故事情节中揭示深刻的社会内容。保留了民间文学的特点,语言丰富、粗犷、诙谐而具有表现力。艺术结构有较紧密的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尽管小说没有中心事件,故事背景亦变换频繁,虽由许多故事串连,然作者始终将人物和事件当成故事之间的连接线索,使一个故事既有起讫、各自独立,然全书又成为整体。整个小说围绕一个中心思想:通过描述巨人们的成长和丰功伟绩来热烈赞美人的力量、人的智慧,显示其无限发展的可能性,这在长篇小说的初创阶段,也还是要有高度的艺术匠心的。
拉伯雷倾注二十年心血创作而成的《巨人传》,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融于一炉,辛辣地嘲讽了包括教皇在内的整个天主教会,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腐败,严厉谴责了封建君主穷兵黩武的战争政策,热情歌颂了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人文主义,全面阐述了他理想中的君主制度以及教育和社会结构,其想象之丰富,语言之泼辣,使历代读者为之倾倒。这部作品不仅确立了小说这种体裁在文学上的地位,而且成为讽刺文学的经典,几百年来一直被认为是优秀的文学遗产。拉伯雷的确是激进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巨人。
二、“七星诗社”的两大才子龙萨和杜倍雷“七星诗社”是法国文艺复兴前期一些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诗人组成的一个诗人社团组织的称谓。“七星”,顾名思义,是七位诗人的誉称。由龙萨、杜倍雷、巴依夫、蒂亚尔、佩勒蒂耶、若代尔、多拉等人组成。龙萨是七星诗社的领袖和中心人物。就成就而言,以龙萨和杜倍雷最具影响。前者被誉为法国第一个近代抒情诗人;后者则发表了 《保卫与发扬法兰西语言》一篇宣言而闻名,对法国诗歌的革新有很大的贡献。七星诗社是受文艺复兴前期人文主义影响的一种文学革新运动的产物,它在当时的法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龙萨 (1524~1585)既是七星诗社的领袖,又是当时文坛的坛主。他出身贵族,从少年时代起,就出入宫廷,给王太子当侍童。后因病听觉失灵,改变他从事外交和军务的志愿,决定写诗成名,荣获荣显地位。他曾刻苦学习希腊罗马古代文学知识,并以希腊罗马文学为借鉴,来革新法国诗歌。1550年发表的《颂歌集》,一举而震动诗坛,使其声誉大著。
龙萨的传世之作都是他的爱情诗:《龙萨的情歌》(1552)、《情歌续集》 (1555)、《情歌再续》(1556)。特别是年已五十岁的龙萨写给他新爱恋的爱兰娜姑娘的情诗《给爱兰娜的十四行诗》,被认为是他的情诗中最佳诗作。当你到了垂暮之年,夜晚,你在烛光之下,坐在炉火旁,边理线边纺纱……
那时我已长眠地下,成为没有形骸的幽灵,休息在姚金孃的阴影下;
而你是一个蛰居家中的老妇人,怀念着我的爱情,悔恨自己的不就自大。
要生活啊,信我的话,别等待明天,就在今天采摘生命的玫瑰吧。
也许这首情诗,会被人认为音调哀怨凄凉,感情低沉忧郁,但却是真情流露,情真意切。龙萨不愧为法国第一个近代抒情诗人,他的情诗发自心底,坦率、真诚。特别是格律工整,词藻典雅、华丽,感情委婉、深沉,美学品味高雅,确是心曲的剖白。他虽承袭了中世纪宫廷诗风,然在文采方面有所创新,给当时诗坛带来一股清新之气。
龙萨是法国最早用本民族的语言,而不是用拉丁文写诗的桂冠诗人,但是他的诗歌在西欧各大国的宫廷中却传诵一时。比如他的《致卡桑德拉》:
乖乖,让我们去看看那玫瑰,早晨,他迎着朝阳绽开艳红的裙,看看今晚是否失去了那红裙的皱褶,以及和你肤色一样的青春。
唉!乖乖,你瞧,转眼间它已花瓣缤纷,唉,唉,它的美艳已萎归黄尘!
噢,大自然是它残忍的后妈,这样美的一朵花儿呀。
只从早晨开到了黄昏。
乖乖,相信我的话吧,你正值这鲜花盛开的年龄,又被这绿色的新叶陪衬,采撷吧,快采撷你的青春,否则,它就象这玫瑰花一样,衰老将使你的美艳变成灰烬。
在这首表达对意大利的姑娘卡桑德拉的情诗里,不免有短暂的人生之叹,然却是发自肺腑之言,这和我国的“花开堪折直害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龙萨的情诗之所以为近代人接受,是由于它体现了个人思想的觉醒,后世读者读他的诗,无丝毫隔膜之感,这大概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吧!
杜倍雷 (1522~1560)虽出身贵族,然自幼父母双亡,“受尽凌辱”,青年时期“在黑暗的年月里度过”。他学过法律。1547年结识龙萨后,开始他的文学生涯。他的《橄榄集》(1550)中的许多小诗,虽也表达了人生短暂、须珍惜自己的青春和及时行乐的思想,然在这种极为简朴、优美的抒情诗里,深含着蒙田的深刻的怀疑主义的思想影响。它们一方面表现了对中世纪以来战乱频仍的岁月的反思,同时也是对宗教中虚伪的禁欲主义与苦行主义的反叛与抗议,表现了对自身意识的新的觉醒。《橄榄集》与龙萨的爱情诗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是一致的,这也是他与龙萨的共同思想基础。
杜倍雷于1558年发表的《村戏集》里的《扬麦农民的愿望》又表现了另一番情趣:它描写农夫在扬麦时对轻风的絮语:
用你温柔的呼吸,吹拂着这片平原,使这儿凉风习习,而我扬着麦子,冒着这炎炎烈日。
尽管是短短的几句小诗,却把扬麦农民的愿望表现得恰到好处。也许由于杜倍雷的遭遇没有龙萨那样“一路春风马儿蹄”吧。所以,在《橄榄集》之后,他写出了《村戏集》这类反映劳苦大众农田生活的小诗。也就是说他面向现实,面向人生、扩大了视野,思路产生了变化的产物,这又是他与龙萨的不同点。
杜倍雷的贡献在于:1549年,他发表了有名的宣言《保卫与发扬法兰西语言》,代表七星诗社的主张。这篇宣言是由诗社的诗人共同商议、推杜倍雷执笔撰写的。宣言的要旨如下:认为法兰西民族语言完全可以与希腊、拉丁语言媲美,完全可以用法语写出文学杰作,不过需要设法使法语更加丰富多采;提倡摹仿希腊拉丁作家,至少在诗歌方面,但不主张单纯地翻译古代作品;在法国流行的各种诗歌体栽不值得保留,应当代之以古代诗歌格律;一个诗人不但要掌握写诗的技巧,而且必须具有受之于天的灵感。
应该说,这篇宣言中的论点:主张用法兰西语言,而不用拉丁文写诗,认为吸收民间语言可以使法语更加丰富,这在当时是有着显著的进步意义的。作为法国文学史上的第一篇文学流派的宣言,七星诗社同仁的贡献主要在于:它使法语的规范化工作有很大的进展,促进了民族语言的统一。而语言的统一,对法兰西民族国家的形成又是起了多么大的积极作用。尤其是他们大力推广“亚历山大诗体”,使这种已被埋没的诗体、成为法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更是他们的功劳。
诚然,七星诗社的诗人们大都出身于贵族,与宫廷关系密切一些,思想既不如拉伯雷的激进,也赶不上蒙田的深刻。但他们的在诗歌革新上,在诗歌创作实绩上,在语言规范化上,倒也实实在在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做了许多树桩打基的扎实工作,这就是七星诗社的贡献。
三、文艺复兴前期的其它作家
在文艺复兴前期的法国文学界,除拉伯雷、龙萨、杜倍雷等人之外,还有马罗、阿米欧、拉贝、玛格丽特·德·纳瓦尔、德佩里昂·杜巴尔杜斯等知名作家。
马罗(1496~1544)是法国第一位受人文主义思潮影响而有所成就的诗人。“修辞派”宫廷诗人让·马罗之子。自幼熟读古代希腊罗马文学和法国中世纪文学名著。他受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1526年,因在四旬斋期食肉犯禁被捕入狱,写成著名的讽刺诗《地狱》,把夏特莱监狱比作地狱,把法官比作冥王,对黑暗的司法界加以抨击。
马罗的诗作以讽刺诗针砭时弊,特别是指责教会的反动、贪婪和腐化,最富有社会意义和生活气息。比如用诗简形式写成的《讽刺诗》四首(1532)嘲讽僧侣“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伤风败俗,腐化堕落,并指出教皇是“大土地所有者”。短歌《修女》更是把矛头指向教会:“我询问她,她叫苦不迭,悔恨万分,这些我都明白,可怜的人儿多想过另一种生涯,走出这修道院吧。在这密密的面网下露出惨白的颜色和一副受尽煎熬的面容,而丝毫没有爱情的润泽。于是我说,我吃过这个苦,在那儿要失去多少东西啊,走出修道院吧!”诗人通过对一位修女的刻划,谴责了天主教会的修道生活。马罗的讽刺诗简洁明晰,剪裁有致,具有幽默感和民歌节奏,而且保持了法兰西诗歌语言的纯洁。
拉贝(1524~1566)是法国文艺复兴前期的女诗人。父亲是富有的绳索制造商。她自幼受过良好的教育,多才多艺,娴于骑术、剑术,喜欢冒险。据传十六岁时曾乔扮男装跟随王室军队出征。后与一富有绳索制造商结婚。她在里昂家中组织文社、招待社会名流和文人学士,因称“里昂派”。她写有一部散文体谈话录《疯狂与爱情之辩论》。主要诗作有三部哀歌和二十三首十四行诗,1555年以《里昂路易丝·拉贝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