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古代后期文化教育史-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十七线为十九线,共361粒棋子,着法增加,变化更多。这极大促进了弈 

  棋技术的提高,以后棋盘都定以十九线。沈约的 《棋品序》把魏晋以来的棋 

  谱作了一个总结。 



                                             7。弹棋 



        弹棋,又称作“弹碁”。它是西汉时期兴起的一种棋类游戏。有关弹棋 

  的起源,史书记载不一。《弹棋经序》中说:“弹棋者,仙家之戏也。”汉 

  武帝喜欢蹴鞠,群臣不能谏,侍臣东方朔就用弹棋献给汉武帝,“帝就舍蹴 

                      ① 

  鞠而上弹棋焉” 。又据《西京杂记》中说:“成帝好蹴鞠,群臣以蹴鞠劳 

  体,非至尊所宜。”但汉成帝又特别喜欢蹴鞠。于是刘向就创作弹棋,进献 

  给汉成帝。另外《世说》中又说:“弹棋起自魏室妆奁戏也。”这些说法各 

  不相同,然而,弹棋至少在汉武帝时,已成为宫中的一种游戏,“习之者多 

                                        ② 

  在宫禁中,故时人莫得而传” 。到西汉末年,社会动乱,“赤眉凌乱,西 

  京倾覆”,弹棋才随着宫人的流散而传入民间,经章帝(公元76—87年在 



② 韦曜: 《博弈论》。 

③ 《晋书·阮籍传》。 

④ 《魏书·甄琛传》。 

⑤ 《颜氏家训·杂志》。 

① 《弹棋经序》。 

② 同上书。 


… Page 90…

                                               ③ 

  位)提倡,弹棋之戏“乃盛于当时”。弹棋与弈棋相比较,就是弹棋大多 

  是在贵族中间流行。如梁冀爱好弹棋,“暑夏之夜,露首袒体,唯在樗蒲、 

           ④ 

  弹棋” 。当时达官显贵之家,每有宾客,常以此为娱乐。所以《艺文类聚》 

  中说:“主人前进酒,琴瑟为清商。持壶对弹棋,博弈并复行。” 

        但到东汉冲帝、质帝之后,弹棋曾一度衰落。直到汉献帝 (公元190— 

  220年在位)时,才复设弹棋于宫中,供宫人们娱乐。 

        弹棋作为“张局陈棋,取法武备”,“设兹石矢,其夷如破”,“乘色 

                         ① 

  形巧,据险用智” 的一种游戏,非常受时人喜欢。颜之推也认为“弹棋亦 

  近世雅戏,消愁、释馈时可为之”而加以推崇。弹棋是以“二人对局,黑白 

                                            ② 

  各六枚,列棋相当,下呼上击之” ,也就是摆好棋后,然后用石箭击对方 

  的棋子。这种早期的玩法与后来隋唐时期的弹棋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曹魏时期,在魏文帝曹丕(公元220—227年在位)的倡导下,弹棋在 

  上流社会十分普遍。曹丕在《典论》中说:“予于他戏弄之事少,所喜惟弹 

  棋,略尽其巧。京师有乌乡侯,东方世安张公子,恨不与数子对”。由于弹 

  棋的流行,描写弹棋的文学作品也很多,如蔡邕、曹丕、丁■、夏侯惇等, 

  都撰有 《弹棋赋》,留下了一些脍炙人口的作品。 



                                            8。投壶 



        投壶,是源于古代贵族阶层宴饮中进行的一种游戏活动,“投壶者,主 

                                       ③ 

  人与客燕饮讲论才艺之礼也” 。这种游戏是用壶象征箭靶,用短箭投,中 

  者(投入壶口或穿入壶耳)为胜。投壶源于古代宴会中的“射礼”,《礼记·投 

  壶》中蓝田吕氏注释说:“投壶,射礼之戏也。……且以乐宾,且以习容, 

  且以讲艺也。投壶者,不能尽于射礼,而行其节也。”这说明投壶是由射礼 

  演变而来的。这种游戏,其作用在于“养志游神”,解除疲劳,还可以“合 

  朋友之和,饰宾主之欢”。 

        春秋时期,投壶已经比较流行。据《左传》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 

  载,晋昭公即位,齐、卫、郑等国君入晋祝贺,晋昭公设宴招待诸国君主。 

  在宴会中昭公与齐景公一起投壶,他们每投必中,显然是投壶老手了。又如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记载:“晋侯以齐侯宴,中行穆子 

  相,投壶,晋侯先”。及至战国,投壶游戏日益娱乐化,行礼的方式逐渐被 

  人们忽视了,成为社会上非常流行的游戏之一。甚至在游戏时,“男女杂坐, 



③ 同上书。 

④ 《后汉书·梁冀列传》。 

① 蔡邕:《弹棋赋》。 

② 《艺经》。 

③ 《礼记·投壶》。 


… Page 91…

                                          ① 

  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即边饮酒边玩六博或投壶,以此为乐。 

        汉代的投壶活动,有一个很大的发展,创造出了一种不同于古代的投壶 

  新方法。旧式投壶,广口大腹,颈部细长,“取中而不求还,故实小豆,恶 

                        ② 

  其矢之跃而出也” 。所用之矢,一头齐,一头尖如刺,称作“棘”。“棘” 

  有三种长度,在室内投壶用二尺,堂上用二尺八寸,庭院中用三尺六寸。投 

  壶之前,先指定一人为司射,其职责是裁决胜负。然后由主人拿矢,邀请客 

  人投壶。客人经过几番谦让,方从主人手中接过矢,每人四支。位尊者,可 

  将矢放在地上,而位卑者则须将矢抱在怀中。之后,司射宣布开始投壶,乐 

  队奏乐。每投中一矢,司射放下一“算”,以作记录。“算”又称为“释算”, 

  长约一尺二寸,是计算投中数目的。将全部四矢投完结束第一局。三局之后 

  以“算”的多少决定胜负。这种旧式投壶比较繁杂。西汉中叶出现一种新的 

  投壶方法,“以竹为矢,不用棘也”,并且将豆去掉,每投一矢,“则激令 

                                     ③ 

  还,一矢百余反,谓之为骁” 。这种“骁”法省去了许多繁琐的传统礼节, 

  改变了木制器具的“棘”,而采用弹性较好的竹箭。并且“骁”法去掉壶中 

  小豆,使箭投入壶中立即反弹出来,游戏者按箭在手,继续投入壶中。如此 

  一投一反,连续不断,既提高了投壶的技巧,又增加了投壶的娱乐性。由于 

  这种投法难度较高,一般显贵学士文人多乐于观看。汉武帝时,郭舍人擅长 

  于投壶,一支箭可来回投一百多次,汉武帝把他当作珍宝,常去观看他的投 

  壶。武帝之后,新旧两种投壶方法都流行于世。 

        东汉时,投壶游戏更是流行,达官显贵家有宾客,设宴款待,“对酒设 

  乐,必雅歌投壶”(《后汉书·铫期王霸祭遵列传》),以增添宴会的欢乐 

  气氛。三国时期,投壶仍为贵族、士大夫们所崇尚。《献帝春秋》中说袁绍 

  喜欢投壶,《魏略》中也记载了北地太守游楚时和台郎王弼的投壶事迹。一 

  些文人学士也喜欢投壶,如魏人邯郸淳曾著有《投壶赋》。 

        两晋南北朝时期,投壶活动开展的范围日益广泛。由于当时统治阶级乐 

  游宴、好饮酒,因而投壶这一游戏也愈见精巧。 

       魏晋之际,壶具开始有耳,“耳小于口,而赏其用心愈精,遂使耳算倍 

       ① 

  多” 。这就是说,如果投矢穿入壶耳的话,那么计算“算”时要比投入壶 

  口的多一倍。器具的改变,投壶花样的增多,难度、技巧也就随之加大,但 

  身怀绝技者仍不乏其人。如晋朝大富豪石崇家中有一个婢女,能够隔一个屏 

  风而投中。另外据 《晋阳秋》记载,丹阳县尹王胡之“善于投壶”,竟然能 

  够闭上眼睛而投矢入壶,可见其技艺之高。晋光禄大夫虞潭曾撰《投壶变》, 

  对此游戏大加赞赏。 



① 《史记·滑稽列传》。 

② 《西京杂记》。 

③ 同上书。 

① 《经说·投壶》。 


… Page 92…

        南北朝时期,“骁”投十分盛行,并且出现一些新奇的名目。《颜氏家 

  训》中说:“今则唯欲其骁,益多益喜”,有“倚竿”、“带剑”、“狼壶”、 

   “豹尾”、“龙骨”等新的花样。这一时期,也有一些投壶高手,如齐梁期 

  间,汝南周璝、会稽贺徽能够“一箭四十余骁。贺又尝为小障,置壶其外, 

                             ① 

  隔障投之,无所失也” 。由于统治阶级爱好投壶,一些文人学士甚至因长 

  于投壶而受到嘉奖。 



                                          9。导引 



       导引,又称作“道引”,即今天的气功。它是我国先祖在生活、劳动及 

  与疾病、衰老作斗争中积累、创造的一种自身锻炼方法,是我国一种传统性 

  的医疗体育。导引在我国很早就有,《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记载,唐尧时 

  代,即有宣导法。这种宣导法也就是后来的导引法,即疏血导气,引伸肢体, 

  以达到健体强身的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导引由单一的养形变为养气与养 

  形相结合,不仅仅用于治病,而且逐渐用于健身长寿。 

       秦汉三国时期,导引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大发展,由于许多贵族重视养 

  生之道,使导引之木,更为流行。在医疗方面,由于医学的进步,使得导引 

  得到广泛的重视。 《内经》中记载,如果患有“痿、厥、寒、热”和“息、 

  积”等病,须用导引配合按摩来治疗。此外,还提到“形志苦乐,病生于筋, 

                     ② 

  治之以熨、引” ,即用熨药和导引相配合来治疗筋病。如果患有四肢“重 

                                                      ③ 

  滞”症,则要用“导引吐纳、针灸、膏摩”一起来治疗。东汉末年,华佗 

  指出“导引可逐客邪于关节”,如果“宜导引而不导引,则使人邪侵关节, 

               ① 

  固结难通” 。由此可见,汉人对导引在医疗上的应用有了较深的认识,导 

  引已与按摩、针灸一样,形成为医学的一个专科。用导引治病时,大体是以 

  肢体摆动、屈伸为主,并且往往和按摩、针灸一起配合使用。 

       这一时期,导引在养生方面也有了新的发展。一些养生家主要依靠行 

  气,进行导引,其目的是为了防衰老、延年益寿。关于行气,汉代养生家就 

  采用好几种方法,比如“吹”法,指吹出凉气;“呵”法指呵出热气;“吸” 

  法指匀而长的深吸气。另外,还讲究“胎息”和“龟咽”等方法。“胎息” 

  指的是“息闭气而吞之”的呼吸方法;“龟咽”指的是仿效乌龟的吸气之法。 

  行气时,要注意季节,“春食一去浊阳”,“夏食一去阳风,和以朝霞,行 

  暨”,“秋食一去凌阴,和以沆瀣”。另外,不同年龄的人在早晚行气的次 

  数是不相同的,“年廿者朝廿暮廿,二日之暮二百;年卅者朝卅暮卅,三日 



① 《颜氏家训·杂艺》。 

② 《素问·奇病论》。 

③ 张仲景:《金匮要略》。 

① 《中藏经》。 


… Page 93…

                              ② 

  之暮三百,以此数准之” 。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导引比前代有了较大的发 

  展。一些人为了长寿也积极利用导引作为养生的手段。汉初群臣饮宴之时, 

  张良却消然隐退,“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乃学辟谷道引轻身”,他 

   “不食谷,闭门不出岁余”而沉迷于导引之中。另外李少君、东方朔等也“导 

            ③ 

  气养性” 。据《后汉书·方士列传》载,东汉时期许多方士都是精通导引 

  的养生家。曹操很重视导引,他曾同养生家皇甫隆对导引进行过专门的探 

  讨。魏文帝曹丕也说:“甘陵、甘始各善行气”,“庐江左慈知补导之术” 

  ④。由此可见,行导引在当时是十分普遍的。但是一些方士们常通过导引来 

  追求“长生不老”,依靠“辟谷”来行导引。“辟谷”就是不吃粮食,依靠 

   “食气”来代替吃粮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