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绘,无不又为性格的刻画起到了辅助作用。正是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巧妙地处理了静与动的关系,就使得从大场面的铺排到个体形象的塑造更趋和谐,从而取得了完整统一的艺术效果。
这种艺术效果整体地反映出来,就形成了独特甚至有些奇特的风格。从秦俑三坑所反映的内容看,既不同于送葬的“刍灵”,也不类于一般的随葬俑。因为它不是缩小了比例的小件,也不是放大了倍数的个体雕像,而是追求真实的塑型。就仿照现实生活中人与马的原形而塑造出的秦俑来看,这确实属于一个时代的奇迹,其创作技巧也是极为罕见的。就其创作手法而言,如果说采用的是“圆雕”法,似乎不太贴切,采用“泥塑”法,又不全在乎情理。因为秦俑重在于塑,而且还是一种特殊的塑法。这种特殊性表现在,俑身并非以木轩草绳为骨,用黄泥一点一点地添加,或者一点一点地削减,而是采用泥条盘筑,用多型多式的范模,通过贴、捏、刻、划成型,再经窑烧成陶,最后绘彩才成为一尊塑像。从表现形式上来看,秦俑所透视出的主要是塑和绘而不是雕,由此也可称为“塑绘”。鉴于这种“塑绘”同“彩塑”又有区别,所以恰当的称呼似应作“陶塑”。在中国雕塑史上这种由秦俑开始的艺术手段,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它标志着雕塑艺术完全从装饰工艺中独立了出来,并开创了以人为体的艺术表现的先河。就其以写实的手法塑造出秦军气壮山河的英雄群像而言,可说是中国历史上用雕塑形式纪念战绩的最早的也是最成功的尝试,其艺术上的地位和意义,不但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艺术发展史上都占有光辉的一页。
当然,作为大型群体塑绘艺术的秦俑,也无可讳言地存在着不少缺憾。
除了整体风格基调的沉郁、压抑和悲凉外,在造型上也是优劣参差的。有的陶俑结构松懈,不合人体比例关系。如臂短及腰长,有短颈压肩者,有窄胸猿臂者,也有手大特甚者。而有的则动作异常,不明其用意。如有左手环握而拳眼外翻或者向上者,有半握拳而四指如矩者,也有曲肘环握如按者。这些均不是握其兵器的正常姿势。尤为突出的是,有些俑的形象欠佳并不乏概念化。如相貌雷同有如父子或孪生兄弟,有许多不同的个体都可找到不止两件重复的形象。有些武士俑的形象相当丑陋,几乎到了猥琐的地步。如一个车御俑的身躯如柴,四肢僵直,嘴歪眼斜,同其重要的身份极不相称。还有数量不少陶俑的双眼与耳轮的连线并不在一个平面上,这个缺憾当然不是窑烧或修复所造成的变形所致。还有的表情游移,同肃穆的军阵主题极不协调。
有些陶俑毫无表情,呆板木然,有些又表现出神不守舍、犹疑不定的情形,这种复杂多样的面部表情,反映在这样一个肃穆整齐的军阵中是极不应该的,也是与秦军勇猛威武的整体精神相悖的。也有研究者认为,正是这些表情不同,如“轻愁”、“隐忧”、“讥消”、“憨笑”的具体体现,才反映了秦军的现实状况,从而更具写实主义的艺术特点,反映出的军阵更真实,也才更像现实中的军阵和军人。
不管怎样解释,从一个大型的群雕艺术作品考虑,出现了这些与主题思想不协调的形态和表情,就势必损害以致破坏了整体的呼应关系。
造成这种缺憾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有一点却不容忽视,那就是秦王朝的历史背景和艺术家们当时所处的环境。只有在这个历史的大背景下去审视秦俑艺术,对缺憾的原因才能更见分明。
的确,艺术产生于劳动实践。原始人类的艺术兴起,主要集中到对物质产品进行美的加工上面,如陶器的形态和上面的图案等。在对美的加工过程中,又渗透着对图腾的崇拜和鬼神的敬仰。进入阶级社会后,从事艺术劳动的下层人民,除美化生活之外,更多的是适应统治者“制器”的需要而作装饰。秦俑艺术从工艺美术的范畴中脱颖而出,自然是由无数不知名的艺术劳动者适应了时代需要而作的一种新探索。需要指出的是,这时的文人艺术并未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民间艺术的基础之上。这种独立的艺术形式,经过秦汉几百年的发展之后,至三国以后才出现了以文人为主体的专业艺术家。由此可以看出,整个秦代尚处在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和艺术队伍的形成阶段,同时也是专业艺术家产生的前夜。也正因如此,殷周以来鄙视艺术劳动的史、古史及士大夫们不可能去总结劳动人民的经验,也不会上升到理论高度来指导艺术。固然先秦的美学思想或多或少地影响艺术创作,但美学并不等于美术,秦代的雕塑工匠们还只能根据祖传的经验,自己的观察和体验来从事劳动。因此,参差不一的艺术作品便在这个时代中同时出现了。
秦俑三坑的陶俑清楚而明晰地告诉后人的是,这是一个范模分作、组合安装的组合体,这个组合体的制作过程,跟用零部件组装一台机器几乎没有什么区别。艺术创作本来是一种高级而复杂的思维活动,如果不是其中有艺坛高手作巧妙精到的处理,陶俑势必会成为各部规格不一,整体不能配套的拙劣作品。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甚至是极为重要的因素是,在秦代严刑厉法的恶劣劳动条件和生存环境下,工匠们的艺术劳动带有很大的被动性,其对作品的热情和创作激情也必然受到极大的压抑。从留传至今的史料和秦俑坑考古资料表明,建自秦王朝统一前后的兵马俑坑,在这里从事艺术劳动的人群,除秦国原有的艺术人才外,绝大部分都是以徭役的形式征发自六国的工匠。由于陵园的工程量极为庞大,除了工师(师傅)领导的工匠外,同时还把有技艺的“工隶臣”也编入其中。于是,在这些成分复杂的人群中,有相当一部分心怀国破家亡之恨,遭遇家世零落之难,身受鞭笞奴役之苦,常存惩罚治罪之忧,因而把陶塑的烧制不是当作一门艺术创作,而只能是当作一种苦役来完成。由于工师和官吏们严格的监视和要求,这些在心灵上受到压抑的民间艺术劳动者,不敢过多地随心所欲,让陶俑缺陷百出,更多的是把自己的情绪融入所创造的艺术之中。于是,整个秦俑军阵透视出一股哀愁、隐忧、愤怒、形似而神不足的韵味,也似乎是一种历史环境中的必然。
当然,秦俑三坑的几千件陶俑中,真正属于劣质的或者说是不成功的作品,毕竟是为数不多的一小部分,而劣质和雷同的艺术形象也只限于一般的士兵俑,整体的俑群特别是各级将军俑,其逼真生动的形象、鲜明光亮的个性,完全可以作为一代艺术奇葩而留传千古。
玉虽有瑕,但毕竟瑕不掩玉,浩大的秦俑军阵以其构图、气势、造型之美将以无可替代的地位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自1974 年3 月西杨村农民发现第一块陶片到1977 年10 月,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的8000 名地下大军,以磅礴的气势和威武的阵容,接受了当今人类的检阅,它的出现,如同一轮初升的太阳,使沉浸在漫漫长夜的东方古老帝国的神秘历史,再度灿烂辉煌。
当新华通讯社频频发射电波,向全世界报道这一东方文明的盛况时,西方新闻界也不甘寂寞地发出了足以令人同样震撼的讯息:
希腊通讯社报道:“1977 年11 月,希腊弗吉纳村发现一座巨型墓葬。
据考古学家鉴定认为这座墓葬可能是2300 年前亚历山大大帝的父亲、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墓葬……”意大利广播公司报道:“截至1977 年12 月底,意大利历史名城庞贝的考古发掘工作已走过了战后30 年的历程。这座罗马时代由于火山爆发而湮没的城市,经过考古学家的科学钻探,已完全掌握了整座城市的形制和布局,许多殿宇的残骸在发掘中得以保护……”相互交映、此起彼伏的电讯,又唤起了人类对久远历史的记忆,3 个最伟大的古代帝国再次步入人们的瞳眸。马其顿——罗马——中国,3 颗耀目的星斗又在20 世纪人类的心中升起。
第五章 三颗太阳同时升起
秦陵兵马俑是世界上伟大的奇迹之一。它表现了人类在过去、现在和将来是多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和相似的。
——国际特奥会主席史维法
光照三洲的帝国
公元前356 年,在希腊北部马其顿的一座王宫里,诞生了一个婴儿。这就是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的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就在亚历山大出生之日,远在世界东方的一个诸侯国秦,已从栎阳迁都咸阳,并通过“商鞅变法”悄然崛起,开始了蚕食山东六国逐渐统一天下的行动。马其顿原是希腊北部一个野蛮、落后的部落小国。经过亚历山大的父亲腓力二世的默默治理,这个民族逐渐强盛起来。
就在腓力二世雄心勃勃地要征服波斯帝国时,却被他的部下刺杀身亡。
20 岁的亚历山大以他超人的果敢和才智肃清了杀父的党徒,并于公元前336年继承了马其顿王国的最高统治地位。
亚历山大继位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率军出征波斯,完成父亲未酬的遗愿。
但未等亚历山大的大军起程,希腊中部便出现了叛乱。为稳定自己已经得到的控制希腊联盟的地位,亚历山大不得不改程先率军平息叛乱。远征波斯的大军在平息叛乱后的公元前334 年才走出希腊本土。
亚历山大从小就有爱马的习性,他远征波斯率领的3。5 万人的军队均为骑兵,战马几乎成为他缔造帝国大业的主要作战工具。公元前334 年,亚历山大的铁骑踏上小亚西亚,同波斯军队交锋。在长达一年多的厮杀中,波斯军队最终抵不住亚历山大铁骑的进攻而败退。波斯主力团也在伊索斯战场被击溃,皇后、皇太子均被俘。
亚历山大抓住战机乘胜前进,直扑特罗斯城。具有战略眼光的亚历山大知道,要想击败波斯帝国就必须消灭波斯舰队,要消灭波斯舰队,就势必先攻克特罗斯城,一旦拿下特罗斯城,舰队后路已绝,便成瓮中之鳖,无力交战,消灭波斯指日可待。
波斯帝国同样深知特罗斯城在整个战争中所处的重要地位。所以当亚历山大的大军展开攻势时,遇到了波斯驻特罗斯城军队理所当然的顽强抵抗。
亚历山大见陆上攻击不能奏效,便把军队调集到海上实行猛攻。但特罗斯城仍岿然不动,亚历山大再次把军队分成两路,分别从陆地和海上一齐猛攻,这种双管齐下的战法使用了7 个月之久,城堡依然未克。
亚历山大不愧是世界古代军事史上杰出的英雄。他绞尽脑汁冥思苦想,终于悟出了破敌的要领。他命令将士在海上修筑起长长的突堤,直通特罗斯城下,然后在突堤上安装木梯等攻城器具。这显然是把古代土木工程学的技术应用到攻克城堡中的天才的军事杰作,以后成为罗马时代攻城克坚的军事教课书,罗马帝国也正是如此得益于亚历山大的军事战略思想和灵活多变的战术,才在世界格局的争斗中迅速崛起的。
一切准备就绪,亚历山大登上突堤,望着面前几百架宽长的木梯和一捆捆绳索,对夜色笼罩下的特罗斯城发出一声淡淡的冷笑。
亚历山大的军事天才得到了验证,特罗斯终于在强大的攻势中失陷了。
波斯国王大流士派使节向亚历山大求和,提出的条件是:释放波斯族王族妇人,并由波斯给予赎金;自幼发拉底河以西的地域全部割给亚历山大。
亚历山大拒绝了这种求和,他率领大军沿巴勒斯坦海峡挺进,南侵叙利亚,占领腓尼基,随后登上埃及的领土。此时的埃及已沦陷为波斯的殖民地。
对亚历山大的到来,埃及百姓表示了热烈的欢迎。亚历山大利用在埃及过冬的时间,建造了举世闻名的亚历山大城和亚历山大灯塔。这座城市直到今天仍繁荣不衰,成为地中海第一大商港。而被安提巴特命名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亚历山大灯塔,在安然无恙地屹立了1000 年之后,于公元796 年的大地震中沉入海底,再也没有复出。
第二年春天,亚历山大再次踏上征程,亲率47000 名士兵由埃及东向,几乎没有遭到任何抵抗便抵达两河流域。同年的10 月1 日,在商加米拉平原同卷土重来的波斯军队主力进行了决定性的会战。两军各自摆开阵势缓缓向前移动,亚历山大军队的右翼首先向波斯军展开正面攻势。亚历山大故意延长右翼佯装主攻波斯左翼,波斯军急忙抽调大量中央军队增援左翼,结果中央空虚,而且与右翼形成了间隔。亚历山大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以精锐的骑兵突然楔入敌军中央,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