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新竹县
长和宫 在县治北门口街,乾隆七年,同知庄年、守备陈士挺合建,祀天后,嘉庆二十四年修。
水仙宫 在长和宫之侧,同治二年,郊商捐建,祀夏禹。
地藏庵 又称岳帝庙,在东门后街,道光八年,同知李慎彝、守备洪志宏倡建,祀地藏菩萨并东岳大帝。
天公坛 在东门内,咸丰元年建,祀玉皇上帝。
北极殿 在竹北一堡芦竹庄,道光九年,林功成倡建,祀玄天上帝。
金阙殿 在竹北一堡客雅庄,乾隆间建,祀玉皇上帝,后祀三官。
慈天宫 在竹北一堡埔庄。先是,金广福设隘垦田,尝祈神佑,至咸丰三年乃建庙,中祀释迦,以天上圣母、神农大帝、文昌帝君、三山国王诸神而旁祀。淡水同知李嗣业、垦首姜秀銮、姜荣华三人同治十三年修。
文昌祠 在竹一堡新埔庄,道光二十三年,举人陈学光倡建,祀文昌,春秋致祭,并为乡人士文社。
文武庙 在竹南一堡大南埔庄,道光二十五年建,祀汉忠义侯关羽。
文林阁 在竹北一堡高梯庄,光绪二年建,祀文昌,为乡中学宫。
五谷大帝庙 在竹南一堡五谷王庄,嘉庆二年,业户张徽阳等倡建,祀神农。
三山国王庙 在竹北一堡树杞林庄,嘉庆十五年,开垦粤人建,同治九年修。此外尚有数处,均为粤庄所祀。
三圣宫 在竹南一堡顶街头庄,咸丰四年建,祀开漳圣王、开台圣王、保生大帝。
龙凤宫 在竹南一堡草店尾街,祀王审知,称开闽圣王。按审知河南固始人,唐末为福建观察使,帅军入闽平乱,封琅琊王,固始人从之者众,唐亡,天下俶扰,遂自立称闽王。台多漳人,故祀之。
褒忠庙 在竹北二堡枋藔庄,称义民亭。先是,朱一贵、吴福生等役,各县俱建义民祠,春秋致祭。而林爽文之役,庄人赴义而没者颇多,诏赐褒忠之额,乃建此亭。五十三年,林先押等建庙,以祀粤籍义民,并祀三山国王。同治二年,巡抚徐宗干晋“同心报国”之额,光绪十四年,巡抚刘铭传亦晋“赴义捐躯”之额。
集义亭 在竹北二堡新埔庄,光绪三年建,祀死事义勇。
褒忠祠 在竹南一堡头份庄,光绪十年,头份以南百二十庄人张维垣等捐资万金合建,祀朱一贵、吴福生、林爽文等役死事义勇。
军大王庙 在竹北一堡埔尾社,同治六年,庄人建,以祀先民,无以名之,而称为军大王。按此地原为番界,瘴疠披猖,而我先民冒危难,辟土田,以殒殁于斯者,不知凡几,故后人建庙祀之,以安其灵,亦以追念遗烈也。光绪十五年重建。
万善庙 在竹北一堡大窝庄。先是,咸丰五年,庄人建于三重埔庄,以祀拓殖番地而死之人。光绪三年,改建于此。
竹莲寺 在南门巡司埔,祀观世音。先是,移民初至,仅建小刹,其后业户王世杰,乃捐地以建,为新竹最古之寺。道光五年,绅士林绍贤修之。迨同治五年,绅士庄荣升、汤奇才等又募捐重建。
金山禅寺 在竹北一堡金山面庄,乾隆五十年郭、陈、苏三姓始设隘防,事开垦,结茅祀佛,以祈福佑。咸丰三年乃建寺,曰香莲庵。同治间复建之,以寺前有泉,称灵泉寺,又名金山禅寺。
卷二十三 风俗志
连横曰:六艺,圣人之书也,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之时,王熄《诗》亡,孔子伤焉,故为其书,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其用弘矣。夫拘于天者,不足以治人;泥于古者,不足以制今。风俗之成,或数百年,或数十年,或远至千年,潜移默化,中于人心,而萃为群德,故其所以系于民族者实大。夫夏人尚忠,殷人尚质,周人尚文,一代之兴,各有制作。是故食稻者其人柔,食麦者其人刚,食稷者其人狭,所食不同,而秉气异焉。台湾之人,中国之人也,而又闽、粤之族也。闽居近海,粤宅山陬,所处不同,而风俗亦异。故闽之人多进取,而粤之人重保存。唯进取,故其志大,其行肆,而或流于虚。唯保存,故其志坚,其行陿,而或近于隘。是皆有一偏之德,而不可以易者也。缅怀在昔,我祖我宗,横大海,入荒陬,临危御难,以长殖此土,其犹清教徒之远拓美洲,而不忍为之舆隶也。故其轻生好勇,慷慨悲歌,十世之后,犹有存者。此则群德之不坠,而有系于风俗焉,岂小也哉!
岁时
立秋之前一日,有司豫塑春牛,置于东郊之外,至日往迓,谓之迎春。
男女盛服观,衣香扇影,杂喧满道。春牛过处,儿童争摸其耳,或鞭其身,谓可得福。迎春如在岁首,尤形闹热,宛然太平景象也。
元旦,各家先洁室内,换桃符,铺设一新,三更后,开门祀神,燃华烛,放爆竹,谓之开春。次拜长上,晋颂辞。出门访友,投刺贺,见面,道吉祥语。客至,飨以甜料槟榔,一品即行。亲友之儿女至,以红线串钱赠之,或百文数十文,谓之结带。是日各家皆食米丸,以取团圆之意,或绝荤,祀井门灶,爆竹之声,日夜不绝。
初二日,祭祖于家。新婚者以是早往外家贺春,设宴飨之,婿归赠以仪。
初三日,出郊展墓,祭以年糕甜料。自是日至暮春,墦间之地,往来不绝。
初四日,备牲设醴,烧纸马,谓之接神,市肆始开门贸易。
初九日,传为玉皇诞辰,各街演剧致祭。自元旦至望日,摚鹬遥嗌梵垩缈停ハ喑牾。侨〈壕平槭僦狻
元宵之夕,自城市以及乡里,点灯结彩,大放烟火,竞演龙灯。士女出游,笙歌达旦。各街多设庙会,而台南郡治三山国王庙,则开赛花之会,陈列水仙数百盆,评其优劣,亦雅事也。《赤嵌笔谈》谓元宵未字之女,偷折人家花枝竹叶,为人诟詈,以为异日必得佳婿。此风今已无矣。
二月初二日,为社公辰,各街多醵资致祭,群聚䜩饮,谓之头衙。而以十二月十六日为尾衙。头始也,尾终也,衙集也,谓春东作而初集也。故乡中尤盛,商贾亦然。
三月初三日,古曰上巳,漳人谓之三日节,祀祖祭墓。而泉人以清明祭墓谓之尝墓,尝春祭也。祭以饽饼,治牲醴,挂纸钱,归乃食之。饽饼以曲为衣,内裹蔬肉,炸油者谓之春饼。尝墓之礼,富贵家岁一行之,常人则两三年一行。妇孺归时,各插榕枝于髻,以祓不祥。
三月十九日,传为太阳诞辰,实则有明思宗殉国之日也。以面制豚羊,豚九头,羊十六头,犹有太牢之礼。望东祭之,帝出乎震也。家家点灯,欲其明也。亡国之思,悠然远矣。
二十三日,天后诞辰。南北乡人多赴北港晋香,粤庄尤盛。自春初至月杪,旗影鸾声,相续于道,晋香之人,盗不敢劫,劫之恐神谴也。
五月初五日,古曰端午,台人谓之午日节。插蒲于门,湔艾为汤,以角黍时果祀祖。妇女带茧虎,以五色丝制鸟兽花果之属,儿童佩之,谓可辟邪。沿海竞龙斗舟,寺庙海舶皆鸣锣击鼓,谓之龙船鼓。从前台南商务盛时,郊商各醵金制锦标,每标值数十金,先数日以鼓吹迎之,各选健儿斗捷,观者满岸,数日始罢。
六月初一日,人家以米丸祀祖,谓之半年丸。或以望日行之。
七月初一日,谓之开狱门,各家致祭。自是日至月杪,坊里轮流普度,延僧礼忏,大施饿鬼。先放水灯,以照幽魂。尚鬼之俗,漳、泉为甚,糜钱巨万,牢不可破。
七月初七日,古曰七夕。士子供祀魁星,祭以羊首,上加红■,谓之解元。值东者持归告兆,以羊有角为解,而■形若元字也。富厚之家,子女年达十六岁者,糊一纸亭,祀织女,刑牲设醴,以祝成人,亲友贺之。入夜,妇女陈花果于庭,祀双星,犹古之乞巧也。
十五日,谓之中元。台人以清明为春祭,中元为秋祭,冬至为冬祭,各祀其祖,必诚必腆,非是者几不足以为人子孙。
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各祭社公,张灯演戏,与二月初二日同,春祈而秋报也。儿童建塔点灯,陈列古玩。士子递为䜩饮,制月饼,朱书元字,掷四红夺之,以取秋闱夺元之兆。夜深时,妇女听香,以卜休咎。
九月初九日,谓之重阳。以麻粢祀祖。儿童放纸鸢,系以风筝。自朔日起,人家多持斋,曰九皇斋,泉籍为尚。
十月十五日,谓之下元,人家有祀神者。
冬至之日,祀祖,以米丸粘门户。前一夕,儿童塑鸡豕等物,谓之添岁,犹古之亚岁也。
十二月十六日,祀社公,谓之尾衙。工人尤盛,以一年操作至是将散也。而乡塾亦以上元开课,尾衙放假。外出之人,多归家度岁。
二十四日,治牲醴,焚纸马,各祭所祀之神,谓之送神。至明年正月初四日,如前仪,谓之接神。翌日以为天神下降,鉴察人间善恶,莫敢亵黩,语言必慎。
除夕之日,以年糕祀祖,并祭宅神门灶。以饭一盂,菜一盂,置于神位之前,上插红春花,以示馀粮之意。先数日,亲友各馈物。是夕燃华烛,放爆竹,谓之辞年。閤家围炉聚饮,炉畔环钱,既毕,各取钱去,曰过年钱。陈设室内,以待新年。
宫室
台湾宫室,多从漳、泉,城市之中,悉建瓦屋,以砖垒墙,比邻而居,层楼尚少。以地常震,故其栋梁必坚,榱桷必密,可历百数十年而不坏。堂构之谋,其虑远矣。
富厚之家,各建巨厦,环以墙,入门为庭,升阶为室。大约一厅四房,房为两厢。厅之大者广约一丈八尺,上祀神祇,或祀祖先,可为庆贺宴飨之用。房之左,长辈居之,仆婢居于两厢。合族而处者,则巨厦相连,旁通曲达也。
乡村之屋,架竹编茅,亦有瓦屋,土墼为墙,久而愈固,棘篱环之,以畜鸡豚,所谓五亩之宅也。前时垦地之人相聚而居,外筑土围,以御番害,故谓之堡。而澎湖则处于水隈,故谓之澳,所谓四隩既宅者也。
澎湖近海,筑墙皆用硓砧。生于水滨,似石而脆,螺蚌巢之,亦可煅灰。价廉用广,取之不竭,以船载来,府治亦有用者。
台湾虽产材木,而架屋之杉,多取福建上游。砖瓦亦自漳、泉而来,南北各处间有自烧,其色多赤。
屋脊之上,或立土偶,骑马弯弓,状甚威猛,是为蚩尤,谓可压胜。而隘巷之口,有石旁立,刻“石敢当”三字,是则古之勇士,可以杀鬼者也。台之富家少建庭园,或于宅内略植花木。然如台南府治吴氏之园,亭台水石,布置甚佳。而飞来峰尤胜,垒石为山,幽邃曲折,虽居城市之中,而有丘壑之趣。若竹堑林氏之潜园,则为一时觞咏之地,文酒风流,及今已泯。而雾峰林氏之莱园,依山筑室,古木萧森,颇有自然之妙也。
衣服
台湾多燠,南北稍殊,夏葛冬裘,尽堪度岁,故无狐貉之需。而仕宦之带来者,仅于迎春用之。然春日载阳,野花已放,负暄之献,汗流浃背矣。南北气候,大甲为界。大甲以下,愈南愈暖,至恒春而燠,故冬不衣裘。其上则愈北愈寒,基隆亦有积雪。今则人烟日盛,地气为温,立夏以后,全台俱热,皆衣葛布矣。
地不种棉,故无纺绩,尺缕寸帛,皆自外来。而男女多用素布,乡村则尚青黑,以其不易缁也。青黑之布各地自染,澣之不褪,外省之人甚珍重,以为土宜。盖以溪水清澄,白能受色也。沿海渔户悉以薯榔染衣,其色为赭,渝水不垢。所业不同,则所服亦异,固可一望而知也。
绸缎之属,来自江、浙,绅富用之。建省以后,杭绫盛行,局缎次之。
大都以蓝为袍,以玄为褂,亦有怡红公子,惨绿少年,争华竞美,月异日新,则五花十色,所尚不同矣。
海通以后,洋布大销,呢羽之类,其来无穷,而花布尤盛,色样翻新,妇女多喜用之。若泉州之白布,福州之绿布,宁波之紫花布,尚销行于乡村也。
衣服之式,以时而易。从前男子之衣,皆长过膝,袖宽四五寸。自同治季年以来,衣则渐短而袖渐宽,有至一尺二寸者,今则渐复其初矣。
红闺少妇,绣阁娇娃,选色取材,皆从时尚。台湾以红为瑞,每有庆贺,皆着红裙,虽老亦然。嫠妇侧室,则不得服,其礼稍杀。
男女成婚之时,先卜吉日,延福命妇人,以白布为制衣裤,谓之上头服,取其洁也。婚后收之,没时以此为殓。
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