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近代火炮的仿制,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自 1868年至1873年为第一个阶段,
主要是在江南制造总局炮厂仿制前装滑膛枪,4年多时间造出各型钢铁炮110
多门。自1874年至1900年为第二阶段,江南制造总局又仿制当时世界上最
先进的阿姆斯特朗前装炮,到1888年共造出91门。这一时期虽然其他厂局
也仿制过前装炮,但大都是轻型炮,且数量少、质量差。1884年以后,一些
军工厂局开始仿制更先进的阿姆斯特朗式、克虏伯式、格鲁森式等后装线膛
炮。其中江南制造局炮厂制造的几种克虏伯式后装炮,具有钢材质量好、制
… Page 86…
艺先进、便于机动、射速快、威力大等特点,装备部队后受到好评。随着火
炮的发展,炮弹的仿制也经过主要制造供前装滑膛炮发射用的实心弹和球形
爆炸弹、同时制造前装炮弹和后装炮弹和专造供克虏伯式山炮发射用的榴弹
三个阶段,产量也很可观。仅江南制造总局在1874年至1894年的20年中,
便制造各种炮弹近41万枚。当时许多军工厂局除重点制造枪炮外,还生产了
相当数量的地雷和水雷。所制地雷通常由铁制外壳和壳内装药组成。江南制
造总局于1874年最先造出水雷,并于1882年专门设置了水雷厂。此外,天
津机器局和福建船政局也制造了不少水雷。这些地雷和水雷主要用于陆上要
地和海口要塞的防御。
(3)兵器近代化对晚清军事的影响
大量近代兵器的不断购买、仿制和装备军队,给 19世纪下半叶的晚清军
事带来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在军队的编制体制、军事训练和教育、作
战方式及海防建设等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
①陆军武器装备的更新。陆军武器装备的更新,最早可以追溯到曾国藩、
李鸿章所率的湘军、淮军购置洋枪洋炮。从1854年至1856年,湘军购买外
国火炮达1800多门。淮军装备的洋枪洋炮,在数量和质量上比湘军还要稍胜
一筹。到太平天国起义被镇压时,6万余淮军的武器装备已从新式枪炮与旧
式枪炮、冷兵器并用,过渡到基本上全部使用新式前装滑膛枪炮的阶段。在
中国军队装备的更新上,湘军和淮军可以说是开了由古代向近代演变的先
河。
中日甲午战争前,清廷先是在京畿八旗兵中装备新式枪炮,由英国教官
进行使用洋枪洋炮的训练。随后从1856年开始,又给驻防直隶的1。5万练军
配置近代前装枪炮,按洋法编练。此后,直隶清军的兵器装备进一步发展,
到1890年前后,已由过去的冷、热兵器并用,一变而为全部使用先进的毛瑟
后装枪和克虏伯后装炮,成为当时中国装备变化最快、武器最好的一支部队。
但从全国看,其余地区的练军仍未摆脱火器与冷兵器并用的状况。在太平天
国和捻军起义被镇压后,一部分湘军、淮军被清廷保留下来,改编为驻防各
大城市和要地的国家经制兵,亦称防军。1870年前,防军所用枪炮因购自许
多不同国家,种类很多,装备杂乱。经过整顿,到1890年前后,装备也有了
很大变化,特别是专门编制了独立炮队,将火炮集中使用,可谓一大进步。
甲午战争中,清军被用西法操练的日本军队打败。惨痛的教训,使清廷
进一步看到了改革军制、改善装备的迫切性,于是决定从1895年起编练新式
陆军。新建陆军主要以德军的编制装备为模式,装备了新式枪炮,成为马、
步、炮、工、辎重为一体的合成军。其中以聂士成在直隶编练的武毅军的装
备最为精良。武毅军约编1。3万人,有各种口径的后装单发和连发毛瑟枪1。02
万支,后装连发曼利夏枪1。14万支,马克沁机关枪2挺,各种口径的克虏伯
炮80多门。1898年,清廷又将北洋各军约6万人全编为武卫军。武卫军不
仅轻武器比较先进,所装备的火炮已可以按作战需要分为步兵野战炮、炮兵
野战炮和野战重炮、攻守城炮、山炮等不同类型,从而基本上形成了陆军完
整的火器装备系统。总之,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军的主要部队已不
仅改革了编制,装备亦得到了更新,从而结束了新旧枪炮混杂、火器与冷兵
器并用的落后状况,进入了近代火器时代。
②近代海军的创建。近代海军在中国的出现,是中国人为抵御列强的海
… Page 87…
上侵略而向西方学习的结果。但它从酝酿、萌芽到初建,却走了漫长而曲折
的历程。
中国近代海军的创建,是以中国人近代海防思想的发展为基础的。在鸦
片战争前,清政府奉行的是重陆轻海的传统国防思想,与此相对应,实行的
是禁海政策。但是,英国人通过鸦片战争由海上叩关进而破门而入的无情现
实,使林则徐、魏源等一大批先进的中国人领教了有海无防的痛苦,同时也
唤醒了近代海防意识。到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则更清醒地看到中国与西
方在军事上的巨大差距。早在1864年,洋务派首领之一的李鸿章便已看到:
“外国利器强兵百倍于中国,内则狎处辇毂之下,外则布满江海之间,实能
①
持我短长,无以扼其气焰。”左宗棠也指出:“自海上用兵以来,泰西诸邦
以机器轮船横行海上,英、法、俄、德又各以船炮互相矜耀,日竟其鲸吞蛮
②
食之谋,乘虚蹈瑕,无所不至”。“西洋各国恃其船炮横行海上,每以其所
③
有做我所无,不得不师其长以制之”洋务派的智囊人物薛福成对当时的外患
讲得更为透彻:“自古边塞之防,所备不过一隅,所患不过一国。今则西人
于数万里重洋之外,飙至中华,联翩而通商者不下数十国。其轮船之捷,火
器之精,为亘古所未有。恃其诈力,要挟多端。违一言而挟衅迭生,牵一发
①
而全神俱动。”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因而洋务派明确提出,为防止西方国
家的侵略,必须“军事自强”;而要“军事自强”,则必须加强海军和海防
建设。于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建立新式海军的问题,也就被提上议事日
程。
虽然清政府早在19世纪60年代就有了建立海军的打算,并且此后洋务
运动所兴办的军事工业也为近代海军的诞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清政
府对建立一支近代海军缺乏明确的认识和完整的构想,决心不大,所以 10
年间进展缓慢。1874年,日本派兵进攻台湾。这一事件使清政府强烈感受到
来自海上的威胁。经过上上下下一场筹建海军的议论后,1875年,清政府终
于决心每年拨白银400万两作为海防经费,任命两江总督沈葆桢、直隶总督
李鸿章为南、北海防大臣,负责筹建新式海军。当时议定,首先集中力量建
成北洋水师,然后一化为三,10年之内完成北洋、南洋、粤洋3支水师的创
建工作。在迷茫、徘徊了10年之后,中国海军开始步入初建时期。
海军建设方针确定后,李鸿章即向西方国家购买军舰,开始组建北洋海
军。南洋海军的组建因经费问题起步较晚,但在沈葆桢的督办下,实力建设
虽然质量不高,在数量上却日有所增。与此同时,福建、广东两省依靠自己
的力量,也着手组建本省海军。这期间,为培养海军人才,还建立了天津水
师学堂,并选派学生赴英、法学习。到1884年,中国的海军已初具规模。然
而,就在这一年爆发了中法战争,孤拔率领的法国远征军成了中国海军的第
一个敌人。马江战役中法军的突然袭击,使福建海军几乎全军覆没,福建船
厂也遭受重大损失。这又一次的强烈刺激,促使清政府从中吸取教训,决心
“大治水师”,并于1885年作出两项决定:一是设立海军衙门,任命醇亲王
奕䜣总理海军事务,庆郡王奕䜣、直隶总督李鸿章为会办;二是先在北洋练
① 转引自《中国近代海军史》,解放军出版社1989 年版,第47 页。
② 同上书,第47 页。
③ 同上书,第48 页。
① 同上书,第47 页。
… Page 88…
精军一支,此后次第兴办。北洋练军之始,即著李鸿章专司其事。沈葆桢去
世后,有关海军的一切规划和专款使用大权全落到李鸿章手中。由于具有这
样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北洋舰队很快得到扩充,并于1888年10月正式成
军,其实力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1888年部分海军专款被慈禧太后挪用于修
建颐和园,此后新建海军也就基本上停止了发展。清政府筹建海军的结果,
计划中的粤洋舰队根本没有建立,只在广东和福建分别搞了两支小舰队;南
洋舰队也没有发展起来,难以在海上独立作战;而真正建成的、具有一定海
上作战能力的舰队,就是北洋舰队。各舰队的大体情况是:
广东舰队:守备广东沿海海域,由两广总督掌管。共有大小舰只19艘,
其中10艘购自外国,9艘由本国仿造,多数船体较小,故整个舰队只能在近
海巡防,没有海上作战能力。
福建舰队:守备浙江、福建、台湾沿海海域,归闽浙总督和福州船政衙
门掌管,受南洋大臣指导。共有各类舰船20艘,其中6艘购自外国,14艘
由福州船政局制造。舰船比广东舰队大,但多为木质,钢舰甚少,作战能力
不强。
南洋舰队:守备江苏沿海及长江一带水域,由两江总督掌管。共有大小
船只26艘,12艘购自外国者,14艘国内仿造;1000及1000吨以上者3艘,
2000吨以上者7艘,其余皆在700吨以下;17艘为铁船和钢舰,其余为木质
和铁胁木壳船。其实力强于广东和福建水师,是仅次于北洋舰队的第二大舰
队,但由于缺乏大型铁甲舰充任主力,故仍不能在海上独立作战。北洋舰队:
是清政府的主力舰队,装备最好,实力最强,守备辽东半岛、渤海湾、山东
半岛一带海域,由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指挥。共有铁甲舰、巡洋舰、炮船、
鱼雷艇、运输船27艘,其中5艘系福州船政局制造,其余22艘均购自外国。
除6艘为木质与铁胁木壳船外,其余全是钢质和铁质船。27艘舰船中,载重
量在1000吨以上的4艘,2000吨以上的5艘,7000吨以上的大舰2艘。全
队舰艇共装备舰炮300余门、鱼雷发射管50余具,具有枪械、舰炮、鱼雷等
海战火器相结合的比较完整的火器装备系统。北洋舰队还在大沽、旅顺口、
大连湾、威海卫等地修筑港口,旅顺口和威海卫成为北洋舰队的两大基地。
这是其他舰队所无法比拟的。
晚清四支舰队的创建,标志着中国旧式外海水师退出历史舞台。但是,
由于清王朝的腐败,国家财力物力艰难,晚清海军在19世纪80年代末至90
年代初未能得到新型钢铁甲舰的补充和更新,结果日益落后于同时创建的日
本海军舰队,加上舰队指挥官无能,训练不严,纪律松弛,终于在中日甲午
海战中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以至战后连海军衙门都撤了。后来虽经重建,
但实力地位已大不如前。
③军事训练、教育和作战方式的变革。随着晚清陆军武器装备的不断更
新,军事训练和军事教育也出现了相应的变革。开始主要是从一些部队中抽
调部分精壮的兵弁组成训练队,由西方教官进行使用洋枪洋炮的训练,尔后
再将他们作为骨干返回原部队传教。1874年以后,这种新式训练的规模和内
容进一步扩大,从组织训练队变为训练一部分成建制的营、哨、队,从单一
的操练逐步扩大到在课堂上进行相应的理论教育。不久,又发展为开办各类
军事学堂,至1887年,已经设立江南制造总局操炮学堂、北洋武备学堂、广
东水陆师学堂等三所陆军学堂。这些学堂对入学的学员主要讲授数理化基础
知识、枪炮的构造和使用、炮台营垒的构筑方法等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