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离青山李白墓20 公里的采石矶上,还有一座李白衣冠冢。传说李白晚年常来江边的矶头上,饮酒赏月,对江吟诗。在一个皓月当空之夜,醉时跳江捉月,沉于江中。尸体漂于青山,葬于青山,其衣冠被江上渔夫捞起,葬于采石镇内。1972 年被迁葬于采石矶上。墓前碑刻“唐诗人李白衣冠冢”几个大字,既苍劲有力,又隐飘逸脱俗之气,为现代著名书法家林散之手书。山下有太白楼一座,初为唐代纪念李白常游采石矶而建。李白衣冠冢与太白楼,吸引了历代游人。许多诗人骚客游此,常将李白投江捉月的传说故事加以发挥,仿佛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之死,只有按传说故事的结局才符合李白的归宿。最具代表性的要算宋代诗人梅尧臣诗:“采石月下逢谪仙,夜披锦袍坐钓船。醉中爱月江底悬,以手弄月身翻然。不应暴落饥蛟涎,便当骑鲸上青天。”采石矶上的李白衣冠冢,太白楼和青山的李白墓、太白祠构成了一实一虚相互映衬的独特的墓葬人文景观,共属李白墓所引发的墓葬文化组成部分,是无可非议的,也为历代所认可的。
一抔黄土埋诗圣——杜甫墓
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以其真实感人的诗作,反映了唐代从开元盛世转入衰弱的历史进程,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荒淫,被后世尊为“诗圣”。他的诗对后世影响极大。杜甫早年过着“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入仕途后屡遭坎坷,于45 岁弃官举家迁入四川成都。他的晚年是在颠沛流离、贫病交加中度过的,他在一首诗中写道:“贫病转零落,故乡不可思。常恐死道路,永为高人嗤。”贫病潦倒中的“诗圣”,万万想不到,当他59 岁溘然长逝后,不仅在他故世之地湖南耒阳,在他故乡河南巩县,就连湖北、陕西,甚至四川等地,相竟出现了八座杜甫墓,真是“一抔黄土世人尊”,杜甫九泉之下,该当欣慰了。
随着时间推移,杜甫墓孰真孰伪成了一桩历史悬案,且有激烈之势。其中以湖南省耒阳、湖南省平江、河南省巩县争论尤烈,各说各的理,广征博引,凿凿有据。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墓葬文化现象,不仅反映了自古以来中国人的“入土为安”的思想,反映了各地人民对伟大诗人的追思之情,还反映了中国墓葬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
持湖南省耒阳一说者认为:杜甫于唐大历五年(770)四月,乘船下郴州,投奔当时在郴州做代理刺史的舅父崔伟,因遇洪水,在耒阳的方田驿(今耒阳市高炉乡龙王庙)困居五日之久。耒阳县令闻讯派人赠以酒食,不久,杜甫客死耒阳。聂县令便令人建墓立碑,以示对杜甫的纪念,不仅有县志为凭,还有戎昱诗可佐证。戎昱与杜甫同时代,与杜甫素来交好,在杜甫死后二年,戎昱漫游湖湘经过耒阳时,留下了《耒阳溪夜行·为伤杜甫作》(《全唐诗》第四册卷二第3026 页)。《旧唐书》、《新唐书》等典籍均有文字记载。近人郭沫若亦持此说。
持河南巩县一说者认为:杜甫受困耒阳,得其县令所赠酒食后,因水势不退,便掉转船头,顺流直下衡州。在衡州稍事逗留后,又沿江而下,在洞庭湖附近的船中与世长辞。死后因杜家家境贫困,无力安葬故里巩县,故暂葬湖南平江县南30 华里的小田村。直到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其孙杜嗣业遵先人之嘱,将灵柩由平江县迁葬于巩县故乡邙山岭上(今康店乡康店村西、山头村东)。当嗣业扶灵柩路过荆州时,拜请当时著名诗人、荆州刺史元稹为其祖父撰下墓志。墓志写道:“嗣子曰宗武,病不克葬,殁。命其子嗣业,嗣业贫,无以给丧,收拾乞丐,焦劳昼夜。去子美殁四十余年,然后卒先人之志,亦足难矣。”意思是杜甫死时,次子宗武,因贫病交加,无力将父亲灵柩运回故里,宗武便让儿子杜嗣业选择适当时候迁葬。嗣业不料也贫困交加,直到杜甫死后四十多年才完成宗武的嘱托,真不容易啊。《耒阳县志》有文载道:“元和中(813),其孙嗣业迁葬巩县,元微之(元稹)为志。”
至于湖南平江县小田村的杜甫墓,则有清李元度《杜墓考》为证,认为是“旅殡岳阳”。《中国名胜词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年10 月版)将杜甫墓的条目,列入了湖南平江县。
杜甫“诗骨”究竟埋于何处?何时能解开这个谜?恐怕还需时日,也许终不能解。杜甫晚年携家离开四川,流浪于湘湖一带,是各说的共识。最具权威的工具书之一《辞海》在杜甫条目中,干脆称“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看来还有待出土文物以及考古学者们的努力了。近来有人试图从杜甫晚年踪迹行程中揭开这一谜底,也不失为一种尝试:杜甫从四川来到湖南,除了投奔他的舅父崔伟,还去了衡州,打算探望他的好友、时任衡州刺史的韦之晋。769 年夏天,因天气太热,杜甫身体不适,加上韦之晋已改任潭州刺史,他便转道潭州。在潭州韦府见到了韦之晋,当韦之晋到江边船上回拜杜甫后不久,韦之晋竟猝然而逝。杜甫含泪写下了《哭韦大夫之晋》;第二年春天,在潭州,杜甫不仅受到郭受的盛情款待,还见到了唐玄宗时代著名的音乐家李龟年,杜甫和他曾有旧交,旧友重逢互叙昔日之情,不仅潸然泪下。为此杜甫写了一首《江南逢李龟年》的绝句:“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诗中流露着对开元时代的怀念。不久,潭州发生兵变,杜甫在朋友苏焕的劝说下,再次南下衡州,投奔新任刺史的阳济。不料阳济刚刚奉命去潭州讨伐兵变,杜甫的大儿子又不幸病死,一连串的打击和旅途辛劳,使杜甫满怀悲愤,奋笔留下了长诗《入衡州》。之后他便乘舟南下,离开了这个使他伤心的地方,到达耒阳。因此,杜甫死后是不可能葬于四川,更不可能葬于陕西的。各地的杜甫墓,都是当地人民借以表达对“诗圣”的崇敬与追思之情。
每年清明前后,在湖南和河南巩县的杜甫墓前,都有当地杜姓与群众前往祭扫。国内外的学者、游人因仰慕杜甫的诗作,前往参观游览络绎不绝。
江南的“地下宫殿”——南唐二陵
六朝之后,中国历史在短暂的五十余年中,先后出现五代十国的局面。
其中李芃(888—943)自称是唐明皇李隆基十六子永王璘的后裔,逼杨溥退位,于公元937 年建立南唐,定都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南唐先后续三主,历时39 年,在唐宋之交,群雄四起,割地称霸的乱世中,南唐仅算偏安江南的一个小朝廷。然而,南唐的中主李璟(916—961)与后主李煜(937—978)父子俩,虽做不好皇帝,但词却写得好,词中不少句子已成为名句。南唐烈祖李芃的钦陵与李璟的顺陵,在历史上曾一度泯灭,不知墓址何在,1949 年发现后,经发掘、考证,南唐二陵是迄今发现的江南最古、最大的“地下宫殿”,成为南京南郊的又一胜迹。
钦陵是南唐开国皇帝李芃和皇后宋氏合葬的陵寝。李芃本名徐知诰,徐州人。出身孤贫,初为杨行密养子,受杨氏诸子排斥,转为当朝权臣徐温养子。937 年夺取帝位,改姓李,改名芃。李芃晚年信佛、道,梦想长生不老,却不料因吞食“仙丹”,中毒身亡,时年56 岁。他的四子李璟继位,选择南京著名风景点牛首山一支脉——祖堂山南麓,营陵以葬之。据说钦陵是由南唐才子大臣江文蔚与韩熙载主持设计的。李璟执政后不久,强大的后周势力不断侵犯南唐,直接威胁金陵安全。李璟迫于当时的严峻形势,也为了保全安逸的生活,不仅去其帝号向后周称臣,还献表割地以示诚意。961 年6 月,45 岁的李璟在郁郁寡欢中客死南昌。李璟在词方面造诣较深,风格明快自然,意境较高。“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都是他词中的名句。李璟死后,其子李煜继位。当时后周已被宋赵匡胤所灭,李煜一面向宋请复李璟帝号,一面亲将李璟灵柩迎回金陵,在国运衰败,财力空乏的动乱年代,勉强为李璟建“顺陵”于钦陵之西侧。975 年,南唐被宋所灭。李煜同他父亲一样,是个会写词,不会当皇帝的人。据说当年金陵被宋破城之时,他还在石头城上填词“樱桃落尽春归去。。”,之后他袒胸出城称降,受封“违命侯”,迁居东京(今河南开封)。身居北方的李煜,非常怀念金陵,著名的《虞美人》词就是在这种心境下完成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首词也成为这位亡国之君的催命符,在他42 岁生日时,被宋太宗赐毒酒害死。死后未能回金陵祖堂山安葬。
南唐被宋灭后,历经数百年战乱沧桑,南唐二陵竟渐不知所在。1949 年当地乡民开山取石被无意发现,经南京博物院及有关部门发掘、考证,从出土的玉哀册、石哀册上,才被确认为李芃的钦陵、李璟的顺陵。钦陵分前、中、后三个主室,由21 米的墓道贯通。前、中二室附东西侧室各4 间,后室附东西侧室6 间,连同主室共计13 间。前室柱、枋上彩绘依稀可见,据说这种用矿物质研成的颜料,绘出的藻顶图案,在国内同类彩画中,是迄今发现较早的。进入中室,在北壁门上,有石梁一通,上刻大型“双龙戏珠”浮雕,鳞甲飞动,祥云缭绕。大门两侧,各有一浮雕守门将军,披甲执剑,足踩祥云,恭谨中透着威武。后室是安置李芃及宋氏棺椁的地方,全系青石所筑,形制格外讲究。墓顶有彩绘的日月星辰,虽大半漫灭,但细心观察,还有几处星斗熠熠可见。据介绍,墓顶早先可见东方朱红的太阳,西方淡蓝的月亮,南是南斗,北是北斗,大小星辰多达一百余颗。四壁施以米色,八根石柱承着斗拱,原也有彩绘,现已难辨。放置棺椁的石座两侧,雕有三爪飞龙及各种图案花纹,十分精细。大青石砌筑的地面,凿有蜿蜒纵横的江河山岳。整个墓室呈现“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帝陵装饰传统,颇有秦汉规制的风范。顺陵亦分前、中、后三室,规模及装饰略逊钦陵,形制相仿。
南唐二陵在历史上虽屡遭偷盗,1950 年发掘时,仍出土文物640 余件。男女各式陶俑、动物俑、陶瓷器等,品种多样,特别是玉、石哀册,弥足珍贵。这些文物及陵寝本身,对于研究唐宋之际的建筑、绘画、雕刻、陶瓷、服饰、陵制等有着特殊意义。
1981 年以来,南唐二陵得到大规模修葺:古色古香的大门迎面矗立,陵墙顺沿山势起伏环绕,大门内三条石径均可达两陵,其间花木丛中,有仿唐文物陈列室、四方碑亭、现代人手书二主词碑廊等建筑镶嵌其间。从远处望去,祖堂山烟岚如黛,南唐二陵与山色浑然,确是江南一处历史名迹。人们在此驻足留连,反思南唐短暂的历史,不禁会感慨万端,浮想联翩的。自发掘后,中外游客及领导人来访甚众。
鹤林寺前元章魂——米芾墓
镇江,是我国江南的一座历史名城。这里“一水横陈,连冈三面”,独特的地理环境,被宋代大画师米芾赞誉为“城市山林”。因而他以南郊山水为蓝本,认为“南山可做画材”,作画不求工细,多用水墨点染,“天真发露,怪怪奇奇,枯木松石,时出新意”,创造了独具一格的“米氏画派”,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以致数百年来,镇江鹤林寺前的米芾墓,前来瞻仰、凭吊者代代不绝,就连海外日本的各级书道协会、书画界人士到镇江后,也必徒步前往米芾墓拜谒,以了心中宿愿。
米芾,字元章,也称米襄阳、米南宫。祖籍太原,后迁襄阳,定居于润州(今江苏镇江)。因母亲曾在王府侍奉过宣仁皇后,恩荫补为浛光县尉,历知雍丘县、涟水军,太常博士,知无为军。曾得宋徽宗召见于便殿,赐对析画,颇得徽宗赏识,擢授礼部员外郎,出知淮阳军(今江苏邳县)。他能诗文,精鉴别,其书法颇得王献之意趣,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更因首创“米派”画风,被后世尊为“杰出的艺术大师”。
米芾一生有两大特点:其一不入流。爱穿唐服,头戴高冠,坐轿时将轿顶揭去,露出半截帽子在外,招摇过市,见者无不大笑。无为军(今安徽无为)治所有块巨石,形状奇丑,米芾见了欣喜万分,说:“此石可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