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庙冒起一团黑气,随至栋梁轰然堕地,父老乡亲方知童尸乃是宋少帝遗骸,于是取天后庙栋梁作棺木,收少帝遣骸葬于南山脚下。
赤湾宋少帝陵的始建年代,凭传说当在元初,史料典籍均无从查考。如今的陵址,是1911 年由旅港赵氏三支裔孙重修。初为灰沙砌筑,平面呈“凸”字形,长10 米,宽6 米,面向零丁洋,墓碑上刻有“宋祥兴少帝之陵”七个字。墓墙两旁刻有一副楹联:“黄裔于今延宗祀,赤湾长此执皇陵。”墓前有两只灰沙堆塑的镇墓兽。该墓初时赵氏后人历年皆来吊祭,后来便沉寂埋没于草丛林木之中了。
1982 年,赤湾深水港破土动工,在修建与之配套工程赤湾公路时,被人发现此陵。后来,为了保存这一古迹,蛇口旅游公司在深圳博物馆、香港赵氏宗亲会的协助下,对陵址进行了修葺、扩建,全陵由50 余平方米扩大至4400 多平方米,使之成为独立的一座陵园。墓的东侧新立一块1 米宽、2 米多高的泉州白石墓碑,碑文为篆体阴文,风格古拙,为著名书法家商承祚所写。碑背面刻有“崖海潜龙,赤湾延帝”八个大字,字体苍劲,为著名书法家秦萼生手笔。墓前祭坛、祭台系花岗条石铺砌,造型优美,刻工精细。两侧各立石望柱一对,上置石狮。墓的后半部有黄色琉璃墙环绕,墙内有12个花岗石墩柱,颇为壮观。西侧建有圆形花坛、陆秀夫背负宋少帝塑像等建筑。
如今的赤湾宋少帝陵,头枕南山,面临深港,整齐的石阶墓道缘山而上,陵内青草翠柏,佳木葱茏,环境幽静。游览蛇口现代深水港后,乘兴沿公路直抵少帝陵,追忆宋王朝的兴亡盛衰,凭吊南宋爱国将士的英烈忠魂,抚古思今之际,更能激发中华各民族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愫。
道婆有志覆赤子——黄道婆墓
黄道婆,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棉纺织品改革家。这位元初普通劳动妇女,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能在极端歧视劳动妇女的封建社会传名,死后又被建祠立墓留存至今,被后世的人们所尊敬、崇仰、歌颂,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是极罕见的一例。
黄道婆的身世,正统史籍上记载寥寥。后人只能根据元末明初文学家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诗人王逢的《梧溪集》中《黄道婆》诗及序,以及民间传说得以了解。王逢在《黄道婆》一诗的序中写道:“黄道婆,松之乌泾人,少沦落崖州。元贞间,始遇海船以归。躬纺木棉花,织崖叫被自给,教他姓妇,不少倦。未几,被更名乌泥泾,天下仰食千余家。”民间流传黄道婆家贫穷,11 岁便给人家作童养媳,因不堪公婆、丈夫的虐待,独自一人搭海轮逃到海南岛南端的崖州。在那里黄道婆虚心向当地黎族妇女学习纺纱、织布技术,历时30 多年。于元朝元贞年间(1295—1296),取海道回到乌泥泾的家乡。回乡后,便改革纺织生产工具,传授有关轧花车、弹棉椎弓、纺车和织机等技术,还无私地将错纱、综线、配色、挈花等纺织技术教给乡亲们,所织成的被、褥、带、手巾等,上面都有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等花饰,十分精致美观。一时“乌泥泾被”誉满江南,使松江府一带的棉纺织业历经明、清几百年兴盛不衰。
黄道婆去逝后,据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乡人万分悲恸,纷纷集资捐款为她收殓安葬,修祠建墓、塑像立碑。相传每逢农历四月初六黄道婆生日这天,乌泥泾镇方圆几十里的村妇们都要到黄母祠烧香、祈祷,随后给其墓冢培上一抔新土,祈求黄道婆保佑她们多织布、织好布。当地长期流传着一首民谣: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
后人对黄道婆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正如元末诗人王逢在《黄道婆》一诗中所写的那样:“道婆遗爱在桑梓,道婆有志覆赤子。”后人又怎能忘记黄道婆的功绩!
黄道婆的墓,位于今上海县龙华乡东湾村。始建于元代,落成不久,乌泥泾镇上的士绅赵如珪在镇上为她修建祠堂,内设黄道婆塑像。当地人逢年过节都要到这里举行公祭。一些路途较远的先后在当地也兴建了这类祠堂,以祭祀黄道婆。而乌泥泾镇的祠堂与墓最具文化特色,几经兴废,甚至在明嘉靖年间,被倭寇摧毁,不久还是被后人重新建立起来。明万历年间,张之象便称:“吾松之民,仰机利以食,实此道婆发之,苟被甚泽者,无忘追本之恩,则祠不可废也。”到了明天启时,曾任山东右市政使的张所望在捐款修复宁国寺时,特将西偏殿改建为黄道婆祠。他在《移建黄道婆祠记》中写道:“衣食源,妪实开之,等于育我,以母道事之,谁曰不然。”要后人像对待自己母亲一样来祭祀黄道婆。这座祠一直保存到清朝末年。这种将祠堂作为祭祀祖先的场所,是自汉惠帝改制以来,形成的一种全民的习俗,认为死者的灵魂还是在墓中,“祠以祭神”,死者的灵魂还是知道的。当然,这一封建社会的产物,如今早已被淡化了,形成一种追思先贤,激励后人的场所。如在上海中学的“先棉堂”,已是一座大楼的名字了。
黄道婆墓也同那些祠堂一样,在漫长的历史沉浮中,几经兴衰,屡有修缮。1957 年,当地政府拨专款修葺黄道婆墓,将原有墓台加高,墓前设立石凳供桌,并立“元代纺织家黄道婆墓”石碑一通,碑阴刻以墓志。1962 年,有关部门修葺墓地时,增置汉白玉石碑一座,碑上镌刻魏文伯所题“元黄道婆墓”。1984 年,上海市文管会拨款扩建黄道婆墓地,使之成为相对独立的一处墓园。
新扩建的墓园占地600 平方米,坐北朝南。墓园由滴瓦围墙环绕,园内遍植松柏黄杨,一年四季扬青吐翠,环境怡人。青砖砌筑的墓台呈阶梯式逐级而上,墓台正中的墓茔围砌以青石,墓冢之后筑有长17 米、高3。66 米的照壁。整座墓园简洁、朴素、庄重。
数百年来,黄道婆的高超纺织技术为人们所称颂。如果前往东湾村黄道婆墓祭扫瞻仰时,遇到上了岁数的松江地区妇女,说不定她还能唱出那首流传很久的民谣:“黄婆婆,吃是吃,做是做,一天能织三个(匹)布。”听了以后,会对封建社会像黄道婆这样劳动妇女的墓、祠,能留存至今,增加一份理解的,会对中华民族历史上涌现出这样一位杰出的劳动妇女,而深感自豪。
玩珠峰下吊孝陵——朱元璋陵
朱元璋(1328—1398)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元末1356 年朱元璋攻下集庆(今南京)之后,又采纳池州学正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经过十年的磨砺,于1368 年称帝,年号洪武,国号明。朱元璋同历代帝王一样,当政权初步得到巩固后,便开始营建自己的陵墓。
洪武七年(1374),朱元璋颁布了《大明律》之后,亲往都城(今南京)城东钟山巡视,在钟山脚下独龙阜玩珠峰开善寺,看上了这块风水宝地。这里背靠钟山,四周松木如林,登开善寺内高五级的志公塔远眺,山前平川如砥,城内宫墙飞檐可揽。他的随从经过试探,得知朱元璋欲在这里为自己营建百年之后墓圹。不久,开善寺住持仲羲遂以“为见寺居高峻,下临宫阙”为由,请迁新址。朱元璋龙颜大开准奏,遂将开善寺及志公(梁武帝时高僧)墓迁至钟山东南麓(现名灵谷寺)。
明孝陵始建于洪武十四年(1381),第二年马皇后死后葬入。马皇后谥“孝慈”,故名“孝陵”。1383 年建成孝陵殿,1398 年朱元璋驾崩后与马皇后合葬孝陵。当时殉葬宫人十余名,从葬嫔妃四十六人。直到永乐十一年(1413),明成祖朱棣为其父在孝陵神道前,竖立“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明孝陵的修建方告竣工,前后达32 年。
明孝陵建筑大致分两部分:一是导引建筑的神道,二是主体建筑的陵寝。神道从下马坊起,横跨宁杭公路。石坊“诸司官员下马”于本世纪50年代前已毁。从下马坊向东北约一华里,是明孝陵的第一道门“大金门”,原是单檐歇山,上覆黄色琉璃瓦,下为绿色琉璃椽子,石制挑檐,朱红大门,庄严华丽。现仅存四壁及三个拱门。原红门、西江门均已无存。过大金门是朱棣所立“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序,顶部已毁,围绕石碑仅存方形的四壁,犹如一座古城堡,俗称“四方城。”据胡广《游阳山记》载:“永乐三年(1405)秋,因建碑孝陵,断石于都城东北之阳山,得良材焉。其长十四丈有奇,阔不及长者三之一,厚丈二,色黝泽如漆,无疵莹。”这块巨大的碑材,底部已凿空仅留2 处支点与山体相连,据估计仅碑身1 块约重5500 吨,为历代仅见之巨碑碑材。后因故朱棣下令另凿碑材。碑文长达2746 字,记叙明太祖朱元璋举义讨元、平定天下、创建明朝的一生,还提及到朱元璋所生的24 男、14 女的名字。
过碑亭向西北行约百米,经御河至神道。神道前半部两旁是12 对石兽,其后向东折是一对石望柱、四对石人和一座棂星门组成。据说明初建孝陵时,当年负责建造工程的李新曾提议迁走孙权陵,夷平孙陵冈,敞开孝陵出口,拉直神道。朱元璋不愧为一代明主,他很有气魄地说:孙权是条好汉,留下他为我看门!神道就此拐了个弯,绕过孙陵冈(今梅花山),这在中国帝王陵墓制中,是独一无二的。这条拐了弯的神道全长800 米,两旁石刻随起伏的山麓排列,颇为壮观。关于这里的石刻,流传着许多民间神话故事,“石将军做驸马”就是其中一个。当年石像刻好立于神道后,朱元璋的小公主来此踏青,随手将一花环抛到石将军头上,惊喜若狂的石将军以为小公主看上了他,便乘黑夜溜进后宫要与小公主成亲。能说会道的值班太监见状,忙上前诓骗他,说应等天亮让当朝皇帝朱批后,方可行成亲之礼。石将军只好回到神道上等侯。朱元璋得知此事后,立即派人赶到神道上,乘天未亮一刀砍下石将军的头。这个无头石将军直到朱元璋死后,朱棣才给安上。有趣的是1995 年5 月,在南京发掘了一座明代砖室古墓,从出土的1300 余字的墓志看,朱元璋小女儿宝庆公主的丈夫、朱元璋的驸马赵辉便是墓主。据报载:该墓的发掘为研究明代的丧葬制度及纠补《明史》之疏漏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明孝陵的主体建筑,由陵前的石桥、正门、碑亭、享殿、大石桥、方城、宝城组成。原中门和门内左右有廊庑30 间,门外有御厨,左有宰牲亭,右有具服殿,均已毁圮。享殿仅存须弥座台基和清同治时建的一座殿堂。方城是宝城前面的一座建筑,城上明楼顶已毁,现存城体一座。宝城(亦叫宝顶),为一直径约400 米的圆形土丘,封土上植松柏,下为朱元璋和马皇后墓穴。昔日有传说朱元璋死后,为了防止那些盗墓者知道真实墓地,遂制了13 口样式统一的棺椁,由13 支宠大的送殡队伍,分由都城(南京)的13 个城门出去。孝陵所葬不一定是朱元璋的真墓。后来经过科学勘探及参考各类文献,又大致认定朱元璋葬于孝陵无诈。
在明朝,自朱棣发动“靖难之变”迁都北京后,为了表示不忘明太祖朱元璋创下的明代江山,朝廷行文规定:在朱元璋生日、忌日及主要节气时,一年要“五小祭三大祭”,设祠祭署专司其事。陵内曾养鹿千头,鹿颈挂银牌,称“长生鹿”。护陵军曾达5500 多人。
到了清朝,统治者为了笼络人心,加强对汉族的统治,巩固清政权,诸帝南巡时,常来此谒陵,或遣官祭祀。在孝陵正寝大门入口处,现有碑亭一座,是康熙皇帝御笔手书“治隆唐宋”碑。相传康熙三十八年(1699)正月,淮扬一带水患成灾,康熙帝下诏第三次南巡。观察过灾情后,4 月10 日到达南京。第二天传谕内阁:“明洪武为一代创业君,朕前南巡二次,俱特行祭祀,并亲至陵寝礼奠,今巡幸至此,当前往亲祭。”大学士伊桑阿·阿兰泰上奏:前两幸江宁,已亲临致祭,今请不必更烦车驾。康熙帝连连摇手:“洪武乃英雄奋起建功立业之主,不可与他君并,朕当躬巡致奠。”众臣执意不过,康熙帝再次亲往祭祀。返程时,龙驾路过明故宫,只见残砖断瓦的遗址上,遍地蒿草荆榛,许多空地也成了农田菜地,遂止辇在明故宫遗址前徘徊良久,不由慨叹万端。回行宫后,于22 日御书“治隆唐宋”四个大字,赞颂朱元璋的政绩,超过唐太宗宋太祖。次日早,命直郡王、诚郡王率大学士伊桑阿·阿兰泰、户部尚书张玉书同往孝陵,置“治隆唐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