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榆下说书-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已经是一种可珍的“历史文物”了。
岳飞的集子,虽然只是薄薄的一本,但是流传下来了。但秦桧的文集呢?
没有了对立面,要研究历史,就会感到困难。这道理长久以来是很少有人理
解的,真是可惜得很。我自己曾经收藏过阮胡子(大钺)的三种原刻诗集。
几年前就被正人君子指责为“立场反动”,随即抢去了。他们的理论根据是:
阮大钺是历史上著名的坏人,收藏他的诗集,那立场自然就错了。至于为何
还要抢去呢?也很易解。因为这些差不多已经是“孤本”的诗集,能卖出大
价来。总之,他们所尊奉的还是善本的“旧标准”,因而不免总要做出可笑
的事情。
1978 年10 用
诸葛的锦囊
好久不读《三国演义》了,不过印象还在的。特别是诸葛亮,不时要想
到,觉得他委实是一位有代表性的聪明人的典型。
刘备应孙权之邀,过江招亲。诸葛派了赵子龙将军随行,承担保卫之责,
临行之时,交给赵三通锦囊,其中各藏妙计一条。遇到极大困难时,扯开一
观,就会得到解脱困境的妙法。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故事。
我现在只记得那第二次。刘备招亲之后,十分开心。蜜月持续得太久了,
不但全然忘却了荆州,连赵将军也轻易不肯接见。刘备的这种坏脾气,好像
也传给了阿斗,“乐不思蜀”的那一幕,就是乃父东吴招亲的翻版。这是值
得历史生物遗传学者加以注意、研究的。
刘备这种坏脾气的确给赵将军带来了绝大的困惑。他不得已,从怀中摸
出了锦囊。扯开一看,“呵,呵,是了!”马上进宫,谎报曹操大军进攻荆
州。果然有效,刘备终于从粉红色的梦境中惊觉,头脑清醒起来。
千百年来人们都十分佩服诸葛亮,当作神仙,这是上了《三国演义》的
当。即以此事而论,诸葛料到东吴招亲必然会产生这样的后果,是他长久对
刘备进行观察、分析以后获得的结论,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他据此做出
决策,封入锦囊,交给赵子龙去执行,至于这决策是否正确,他其实也拿不
定,还得由实践来检验一番。后来事态的发展,果然不出所料,证明诸葛的
判断与决策是完全正确的,算得是一条个别的客观真理。
同样的事例还有“空城计”。那全过程中的诸葛亮都是心旌摇摇,强作
镇静的。因为他的此“计”正在接受着实践的检验。直到司马懿大军后撤40
里,他才叫出了一声“惭愧”!这说明,实践的检验完成、通过了。但这条
“空城计”的真理性可真短暂得很,司马发现上当之后,马上又杀回来。这
时诸葛如果抱着旧经验不放,照旧坐在城楼上面,无疑就要束手就擒。只是
赵老将军的一支人马的出现,将司马挡了回去。诸葛亮可实在不是一个教条
主义者。
诸葛亮有丰富的知识。在高卧隆中的日子里,他很读了不少书。也并不
像梁效所说,专攻法家著作,他倒是博览的。他一切从实际出发,绝不搞“本
本主义”。当疑难不决时,也绝不从袋里摸出什么鬼谷先生的小册子,寻章
摘句,他只是装作出神似的盯住他那把鹅毛扇只是看(据舞台演出),其实
只不过是在考虑问题,一般观众却偏偏相信扇子上有什么花样,那又是上了
当了。
他也并非一贯正确,有时也会失算的。人尽皆知的是他误用了典型的“本
本主义者”马谡,失守了街亭。马谡的肚子里装满了兵书,背得滚瓜烂熟,
随时能够选出一句来,活学活用。不幸的是他见了鬼,偏偏选了“置之死地
而后生”这一条,结果在“死地”上一败涂地了。韩信的幽灵也不曾给他以
援救。
诸葛亮是实事求是的。他犯了错误,马上给阿斗上疏检讨,“臣明不知
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他总结经
验,严于律己,承担责任,请求处分,同时又斩了“本本主义者”的马谡。
看来好像很触了一次大霉头,失尽了面子。然而不然。他的威信反而更高了,
古今一切看官、读者,从未由此得出结论,说他是个大傻瓜。
如果他反其道而行之,兵败之后,死不认帐,“空城计”不带“斩谡”,
却搬出图书馆里收藏的各种兵家典籍,咬文嚼字,曲解附会,千方百计证明
自己依旧是正确的,那他早就被观众赶下台去了。
千百年来,人们承认诸葛亮是一位可爱敬的典型的聪明人,并非相信了
他的自我宣传。他的集子早就散佚了,经过历代学者的搜辑,也只剩下了薄
薄的一本,而且还不尽可信。人们是从他的毕生实践中得出结论的。
据说过去有些将军都是爱读《三国演义》的,把它当做战争教科书。我
倒有些相信。我也颇想找一本来重读一过,但并非为了学书不成要去改行学
剑,我觉得这本小说里很有些值得注意的思想材料,应该好好学习。
1978 年9 月26 日
怕鬼的故事
很多人都知道,何其芳曾经编过一本《不怕鬼的故事》,前面还写了长
序。编这书的用意是激励中国人民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敢想敢做,发愤图
强,蔑视古今中外一切鬼物。好得很,好极了。这本书里收集了许多从旧小
说、笔记中找来的不怕鬼的故事,它说明,中国人民从古代起,就是有不怕
鬼的传统的,即使是长期在严重的封建、迷信的压迫之下,也没有能熄灭这
一盏思想之灯。
这本书出版以后不久,江青就指使她的同伙借批判鬼戏为名,抛出了批
评“有鬼无害”论的名文。那主要论点之一就是,人们看了鬼戏,就会相信
人世间真正有鬼,就会使迷信思想泛滥? 。害处真是大极了。在这里简单地
归纳一下,大约可以称之为“怕鬼论”,是和《不怕鬼的故事》唱对台戏的。
那结果是不分青红皂白,一切沾点鬼字边的戏曲都不得上演了,发展下
去,就“打倒”、封禁了一切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作品。我这样说,并非夸
大其词,因为江青之流的“理论”与“推理方法”本来就是这样的。他们最
善于抓住“起于青萍之末”的微风,一吹一扇,就能卷起漫天的狂风恶浪,
可惜的是不能持久。就算是12 级以上的台风吧,寿命也短暂得很。
奇怪的是,前两年重印了鲁迅先生的作品,《无常》、《女吊》这两篇
文章却依然在的,不曾遭到“抽毁”的命运。总算这位“女皇”的皇恩浩荡。
这样,在那几年几乎无书可读的时候,我就经常翻翻《无常》和《女吊》,
少说也各看了十多遍了,而至今不厌。记得我每次读到“大概是明末的王思
任说的吧,‘会稽乃报仇雪耻之乡? 。’”就会感到热血沸腾,精神振奋,
坚定了和一切箱魑魅魍魉血战到底的决心。那效果,恰与江青的“理论”正
好相反。后来我渐渐悟出,这就正是使她胆战心惊、切齿痛恨的主要原因。
《女吊》里歌颂的是绍兴戏台上的一个女性的吊死鬼,被鲁迅先生称之
为“一个带复仇性的,比别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强的鬼魂。”这真可谓大笔
特书,在《鲁迅全集》中,还少有同样的例子。
那几年,对江青之流的高论,又哪里有说半个“不”字的自由!不要紧,
还是关起门来读鲁迅先生的文章。原来早在40 年前,先生就为我们预先做出
精确的批判了。他说:
自然,自杀是卑怯的行为,鬼魂报仇更不合于科学,但那些都是愚
妇人,连字也不认识,敢请“前进”的文学家和“战斗”的勇士们不要
十分生气吧。我真怕你们要变呆鸟。
鲁迅不是算命先生,然而他竟看得这么远,这样准。真称得起是英明顶
见,不能不使我深深佩服了。自然,即使是鲁迅,也没有能够料到40 年后上
演的这一火炽的阶级搏斗大剧的性质。鲁迅还是太忠厚了,“呆鸟”这个字
眼使用得不那么恰切,“低估”了这群反革命野心家。我想,问题本来是十
分清楚的。从鲁迅先生开始,没有谁赞成或鼓励过自杀,也没有谁提倡反科
学的迷信。就是“鬼戏”(这个词,就是存心不良的。全世界有谁把《哈姆
雷特》叫做“鬼戏”呢?)人们也只是肯定那些“带复仇性的”和带有其他
积极意义的作品,绝未照单全收,一切皆好。江青之流的攻击不过是诬陷。
江青一伙在前些年害死了不知多少革命者与无辜的人,他们心里又哪能不
怕,怕化为厉鬼的冤魂向他们索命!反动派发了狂,就会一脚把科学踢开,
求神拜佛,画符念咒,无论什么事都是干得出的。
且看他们怎样对待那些在他们的淫威之下死去的人们吧。最早被称为“畏
罪自杀”,后来改良了,改称为“不明政策”。“四人帮”又有什么“政策”,
还不是把一切不是他们一伙的都赶尽杀绝吗?把人搞死以后,连死尸也不放
过。他们绝不吝惜自己身上涌流了来的脓水,就向死难者身上无情地浇去。
陈毅元帅的名句:“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在江青看来,
真也无非是“鬼戏”一路货色。然而它说明的却正是,中国的英雄儿女即使
战斗至死也还是不怕鬼的。实践证明,这不是迷信,而是科学。愤怒起来的
中国人民只一脚就将这批鬼物踏得无影无踪了。
1978 年9 月
西太后与现代化
写下这个题目,自己也不免觉得有些古怪。
孟心史的《明清史论著集刊》中有一篇《记陶兰泉谈清孝钦时事二则》,
是很有趣的文章。它报道了早在1903 年、整整75 年前的光绪癸卯,中国铁
路史上的两项新工程。那时芦汉铁路北段已经工竣,又增修了由京至芦、和
由高碑店至易县的两节。当时芦汉路的督办是鼎鼎大名的“会办商务大臣”
盛宣怀,北洋大臣则是袁世凯。陶兰泉(名湘,是有名的藏书家)则是盛宣
怀委派办理颐和园装电灯和芦汉路北京事务局的大员,算得上极时髦的洋务
好手。
那是75 年前,修铁路和装电灯都是地道的现代化新事物。这两项新建设
都是在西太后关怀之下进行的。我们不能不承认这位皇太后对现代化的兴趣
与关心,但也不能不注意她的特别动机。装电灯是为了在颐和园里更酣畅地
享乐,白天玩不够,晚上再来玩,这时候电灯比起蜡烛之类可就显出非凡的
优越性来了。修铁路则是为了上坟——恭谒西陵。总之,西太后的“洋为中
用”和我们今天的理解是天差地远的。
孟心史记述道:
兰泉承宣怀旨,车中备铁床、茵褥枕被。花车原有卧榻置不用,计
吸鸦片烟非此不适故耳。床横置,面车窗,以巾幔围之。? 。床侧一门,
启之即如意桶。如意桶者,便溺器也。底贮黄沙,上注水银。粪落水银
中,没入无迹。外施宫锦绒缎为套,成为绣墩。(注)
看看这些办法,实在也不能不佩服陶兰泉的干练,确有一些创造发明的
真功夫。花车的卧榻无论怎样讲究,抽起鸦片来总显得逼仄,转动不便。现
在换为铁床,难怪总管太监李莲英事先审查时,要连呼“晓事”了。不过这
一点,是常人也还可以想到的。出色的是用水银铺底的如意桶。那构思之奇
妙,真是常人所不能了。中国的水银矿开采,历史不能说不久。但除了用来
做防腐剂,使尸体不坏(通称“水银葬”)外,只有这一用法最为别致,是
连洋人也不曾想到的。
西太后重视现代化的事例当然远不只此。去过颐和园的人,大抵都看到
过一处十分高大的楼阁式的戏台,这也是当年西太后试验现代化手段的地
方。这座戏台是有转台的装置的,而且在高空还有种种特别设备。不但舞台
场面可以快速转换,避免了落幕换景等等麻烦;连天兵天将的从空而降,也
毫不费力。这自然是机械化的结果。可惜这座戏台久已废弃不用,我虽多次
参观,都不曾见过那实际应用。只是从老太监之流的口中,听到“老佛爷”
在这儿看戏看得如何开心之类的回忆而已。
总之,西太后的关心现代化、重视现代化,是无疑的。而现代化又是要
从洋人那里学来的。而从辛酉以来,她对洋人的态度就有了确实的变化。她
深知“外患固宜亟平,内忧尤当早虑”的道理,而“海疆不靖”,则是由于
“在事王大臣筹画乖方所致”。她看出,花了大笔银子去建设海军,不是个
好办法;还不如用这笔钱来造颐和园,就在这园里搞“现代化”玩玩来得稳
当、实惠。
为什么要关起园门来搞“现代化”呢?那是因为她认识到,现代化是万
万不可公开推广的。一旦公开,蚁民们就会睁开眼睛,看到新事物,想到新
问题,心也就会活起来。那可是对她的江山十分不利的。在戊戌一役,她是
得到过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