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红楼梦魇 作者:张爱玲-第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想这是因为袭人之去是作者身历的事,给了他极大的打击,极深的印象。而宝黛是根据脂砚小时候的一段恋情拟想的,可用的资料太少,因此他们俩的场面是此书最晚熟的部份。第六十七回已是〃风月宝鉴〃收入此书后才有的,戚本此回已经又改写过,回内的宝黛也还不像作者的手笔。固然早本高低不匀,最初已有的怡红夜宴就精彩万分,第六十七回刚巧是波浪中的一个低槽。但也是宝黛的场面实在难写。结局初改出家的时候,宝黛之恋还不是现在这样,所以不专一,刚去掉了个湘云,又结束在宝玉袭人身上。等到宝黛的故事有了它自己的生命,爱情不论时代,都有一种排他性。就连西门庆,也越来越跟李瓶儿一夫一妻起来,使其他的五位怨〃俺们都不是他的老婆〃。
  第二十九至三十五这七回,添写金钏儿这人物的时候改写过。除了少量的原文连批注一并保留了下来,此外全无回内批。加金钏儿在书名〃红楼梦〃期之前,至迟也是一七四○末叶,此后二十年来不会一直没批过。唯一可能的解释是后来作者再次改写这七回,抽换的几页上的批语当然没去抄录;然后直接交抄手誊清,也没交代抄手将保留的诸页上哪条夹批眉批双行小字抄入正文。因此新改的这七回仍旧只有加金钏前的四条批注。固然作者一向不管这些细节,也可见他重视脂批的限度。
  这七回誊清后也没经批者过目,就传抄了出去,因此迄未加批。想必作者已故,才有这情况,与一七五四年脂砚〃抄阅再评〃,一七五六年畸笏〃对清〃第七十五回,大不相同。迟至一七六一至六二上半年,狱神庙回等〃五六稿〃交人誊清时,畸笏也还看过。
  宝黛最剧烈的一次争吵在第二十九回,此后好容易和解了又给黛玉吃闭门羹,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三十二回宝玉激动得神志不清起来,以至于〃肺腑言〃被袭人听了去,才能够义正辞严向王夫人进言,防范宝黛。第三十四回宝玉打伤了之后黛玉来探视,加金钏时这一场曾经添写梦中向金钏儿蒋玉菡说〃为你们死也情愿〃,最后这次改写又改为向黛玉说〃为这些人死也情愿〃(见〃三详〃),感情于分散中集中,显示他们俩之间的一种奇异的了解。第三十五回回末又预备添写一个宝黛场面──养伤时再度来探──所以回末〃只听黛玉在院内说话,宝玉忙叫快请〃是新改的,与下一回回首不衔接。下一回还没改写就逝世了。写宝黛的场面正得心应手时被斩断了,令人痛惜。
  这七回是二人情感上的高潮,此后几乎只是原地踏步,等候悲剧发生──除了紫鹃试宝玉的一回(第五十七回),但是此回感情虽然强烈,也不是宝黛面对面,而是通过紫鹃。
  仿佛记得石印〃金玉缘〃上的一个后世评家太平闲人代为解释,说这是因为二人年纪渐长,自己知道约束了。这当然是曲解,但是也可见此点确实有点费解──除非我们知道后部的宝黛场面写得较早,而第二十九至三十五回是生前最后改写的。
  逐晴雯后王夫人说:〃暂且挨过今年一年,给我仍旧搬出去心净。〃庚本批注:〃一段神奇鬼讶之文,不知从何想来。王夫人从来未理家务,岂不一木偶哉?且前文隐隐约约已有无限口舌,浸润之谮,原非一日矣。……〃〃不知从何想来〃难道忘了第三十四回袭人说过〃以后竟还叫二爷搬出园外来住就好了〃?但是一旦知道第二十九至三十五回是作者逝世前不久才定稿,就恍然了。难怪批者没看见第三十四回那一段。批者倘是脂砚,根本没赶上看见。
  宝玉养伤期间,支开袭人,派晴雯送两条旧手帕给黛玉。黛玉知道是表示他知道她的眼泪都是为他流的,在帕上题诗。她有许多感想,其一是:〃令人私相传递,于我可惧。〃人是健忘的动物,今人已经不大能想像,以他们这样亲密的关系,派人送两条自己用的手帕,就是〃私相传递〃,严重得像坠儿把贾芸的手帕交给红玉──脂砚所谓〃传奸〃。
  起先宝玉差晴雯送帕,〃宝玉便命晴雯来,〃句下各本批注:〃前文晴雯放肆,原有把柄所恃也。〃这条批使人看不懂。第三十一回晴雯顶撞宝玉,语侵袭人,因为三回后她将要担任一项秘密使命,有把柄落在她手里,所以有恃无恐?
  我一直印象模糊,以为批者还在补叙那次争吵的内幕,〃把柄〃指晴雯窥破了宝玉袭人的关系。〃四详〃后,才知道这就像贾蓉预知鸳鸯借当,与红玉的梦有前知,都是由于改写中次序颠倒。此处经改写后,批者只把〃后文晴雯放肆〃的〃后〃字改了个〃前〃字。
  第三十四回题帕,原在第三十一回晴雯吵闹之前。但是第三十三至三十五回原在第三十六回之后;加金钏儿时,将挨打与挨打余波这三回移前(见〃三详〃)。当时保留下来的几节连着批注,因此那次改写的七回一清如水,没有回内批,除了旧有的寥寥四条。送帕题帕显然是加金钏前的原文,因为有一条批注。这条批提起晴雯吵闹,因此晴雯吵闹也是旧有的。所以这次大搬家还波及第三十一回,晴雯袭人口角原在第三十三至三十五回之后。
  加金钏儿前的原文内容次序如下:茍袭人〃步入金屋〃,黛玉湘云往贺,撞见宝钗绣鸳鸯;湘云回家(第三十六回)。啕宝玉挨打,养伤,送帕;题帕。(第三十三至三十五回──大概只有一两回,加金钏后扩充,添写玉钏尝羹一回。)咮晴雯吵闹(第三十一回)──显然是因为妒忌袭人〃步入金屋〃。这不大合理,因为王夫人抬举袭人,晴雯再不服气也不敢发作。而且袭人〃步入金屋〃后,晴雯这两句精彩对白就不适用了:〃明公正道连个姑娘还没挣上去呢,也不过和我似的,那里就称起'我们'来了?〃这是第三十一回移前之后添写的。
  题帕一场感情强烈,但是送帕题帕也不是宝黛面对面。宝黛见面的场子,情感洋溢的都是去世前数月内改写的。
  第三十四回王夫人派人去叫宝玉房里去一个人,袭人嘱咐晴雯麝月檀云秋纹守着打伤的宝玉,自己去见王夫人。此处〃檀云〃二字是加金钏儿那次改写的标志。添写金钏儿这人物,使晴雯的故事一分为二,晴雯改成孤儿,第二十四回〃晴雯又因他母的生日接了出去〃,〃晴雯〃改〃檀云〃,檀云这名字陌生,因此第三十四回的丫头名单上添上个檀云响应。可见挨打后王夫人传唤一节,这次也改写过。
  第三十六回王夫人说:〃你们那里知道袭人那孩子的好处。〃各本句下批注:〃'孩子'二字愈见亲热,故后文连呼二声'我的儿'。〃这是大搬家前的旧批,彼时显然已有第三十四回袭人见王夫人一节。那次谈话,第一次叫〃我的儿〃是因为袭人识大体,说老爷管教得对;第二次如下:
  王夫人听了这话有因,忙问道:〃我的儿,你有话只管说。近来我因听见众人背前背后都夸你,我只说你不过是在宝玉身上留心,或是诸人跟前和气,这些小意思好,所以将你合老姨娘一体行事,谁知你方才和我说的话全是大道理,正合我的心事。你有什么,只管说什么,只别叫别人知道就是了。〃袭人道:〃我也没甚么别的说,我只想着讨太太一个示下,怎么变个法儿,以后竟还叫二爷搬出园外来住就好了。〃王夫人听了,吃一大惊,忙拉了袭人的手问道:〃宝玉难道和谁作怪了不成?〃袭人忙回道:〃太太别多心,并没有这话。……〃
  大搬家前,袭人本来已经〃入金屋〃,与赵周二姨娘同等待遇了,在这一段内又告密,王夫人只更夸奖了一番。加金钏时,挨打一场添出贾环报告井中淹死一个丫头的消息,所以此处也添写王夫人秘密问袭人,风闻是贾环进谗,她可曾听见。长谈后又加上王夫人的反应:〃正触了金钏儿之事,心内越发感爱袭人〃,因应许〃我自然不辜负你〃,伏下两回后擢升为子妾。这样不但入情入理,也更紧凑有力。
  这是这五六回颠倒搬位的主因。但是这次改写,前引的一段没动,所以忽略了〃将你合老姨娘一体行事〃这句应当删去,因为这件事还没发生。
  多年后,一七六二冬,才又再在前引的这一段插入宝玉迁出园外的建议,先加王夫人这两句对白:〃你有什么,只管说什么,只别叫别人知道就是了。〃引入袭人的建议,使王夫人大吃一惊,以为已经出了乱子,袭人又忙否认。大观园在书中这样重要,而有象征性,宝玉出园是袭人种的因,简直使袭人成为伊甸园的蛇。
  俞平伯指出逐晴雯后宝玉袭人谈话,〃袭人细揣此话,好似宝玉有疑他之意〃,全抄本、戚本作〃疑他们〃,指袭人秋纹麝月结党排挤晴雯,罪嫌较轻,后来才删去〃们〃字。俞平伯认为作者与脂批不一定意见一致,这是一个例子。无疑的,早本袭人的画像光线较柔和,是脂批对她一味赞美的原因之一。
  第二十回宝玉替麝月篦头,被晴雯撞见,各本都有这条长批:
  闲上一段儿女口舌,却写麝月一人。有(按:〃在〃误)袭人出嫁之后,宝玉宝钗身边还有一人,虽不及袭人周到,亦可免微嫌小敝(弊)等患,方不负宝钗之为人也。故袭人出嫁后云〃好歹留着麝月〃一语,宝玉便依从此话。可见袭人虽去实未去也。……
  袭人去时显然宝玉已婚,但是袭人仍旧没过明路,否则不能称〃出嫁〃。
  第六十五回兴儿告诉二尤母女:〃我们家的规矩,爷们大了,未娶亲之先,都先放两个人服侍。……〃第七十二回赵姨娘要求贾政把彩霞给贾环作妾,贾政说:〃……等他们再念一二年书,再放人不迟。〃怎么迟至宝玉婚后,袭人还没收房?倘是因贾赦贾政或王夫人去世而守孝,又怎么能娶亲?
  第三十六回王夫人解释暂不收房的理由:〃一则都年轻,二则老爷也不许,三则那宝玉见袭人是个丫头,总(〃纵〃误)有放纵的事,倒能听他的劝。如今作了跟前人,那袭人该劝的也不敢十分劝了。〃第七十八回王夫人报告贾母已代宝玉选定袭人,主要是因为袭人〃这几年来从未逢迎着宝玉淘气,凡宝玉十分胡闹的事,他只有死劝的〃;又重申暂不宣布的理由:〃……二则宝玉再自(以)为已是跟前的人,不敢劝他说他,反倒纵性起来。〃
  满人未婚女子地位高于已婚的,因为还有入宫的可能性。因此书中女儿与长辈一桌吃饭,媳妇在旁伺候。婢女作妾,似乎在心理上也有明升暗降的意味。还有一层,王夫人不知道宝玉袭人早已发生关系。当时虽然还没有〃结婚是恋爱的坟墓〃这句名言,也懂得这道理,以为不圆房,袭人比较拿得住他。黛玉死后,宝玉想必更自暴自弃,娶宝钗后〃流荡益甚〃(端方本情节)。还是袭人最能控制他──也许有些妾妇之道宝钗不屑为──因此家中不敢放手,收房的事一直拖延下去。
  〃宝玉恶劝,此是(第)一大病也。〃(庚、戚本第二十一回批注),与袭人之间的摩擦为时已久,成为一种意志的角力。袭人一定又像第十九回那样以〃走〃来要挟,最后终于实行了。这局面大概是纪实的。曹雪芹长成在抄家多年后,与书中家境不同,〃时值非常,一切从简〃,这样胶着迟迟不收房,也更近情理些。
  袭人虽然实有其人,嫁蒋玉菡是美化了她的婚姻。小旦虽然被人轻视,名旦有钱有势,娶妻是要传宗接代的,决不肯马虎。花自芳早看出了宝玉袭人的关系,兄妹俩死了母亲,又照老姨娘的例规领丧葬费,不会再去拿她冒充闺女。袭人又并不怎么美,与贾芸红玉同是〃容长脸〃,戚本作〃茏长脸〃,近代通用〃龙长脸〃,专指男性,大概是高颧骨大圆眼睛、劲削的瘦长脸型。大人家出来的人身价虽高,只能作妾,要一夫一妻,除非是小生意人。即使兴旺起来,未见得能容她帮贴旧主。要避嫌疑,也不会来往。
  书中袭人的故事的演变,不论有没有同死的一环,第一个早本内没有袭人迎养宝玉夫妇的事,那时候想必袭人之去也就是她的归结。后来添写她与蒋玉菡供养宝玉宝钗,是否为袭人赎罪?她是否谗害晴雯,不确定,中伤黛玉却是明写(第三十四回)。被她抓住了防微杜渐的大道理,虽然钗黛并提,王夫人当然知道宝钗与宝玉并不接近。但是以袭人的处境,却也不能怪她。试想在黛玉手下当姨太太,这日子不是好过的。纳妾制度是否合理,那又是一回事。太太换了宝钗,就行得通。
  宝玉最后将宝钗〃弃而为僧〃,不能不顾到她的生活无著。如果袭人已经把他们夫妇俩接了去,一方面固然加强了袭人对宝玉的母性,而宝玉不但后顾无忧,也可见他不是穷途末路才去做和尚。这该是添写袭人迎养宝玉宝钗的主因。出家是经过考虑然后剃度的,不是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