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德国"女总理夫人"-默克尔-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战者喷气机和三架直升机的空军飞行编队将随时听从女总理调遣。女总理可谓威风八面。
  不过,对这位新总理的称呼似乎有些麻烦。德国政府礼宾司建议称呼默克尔为“女总理夫人”,直译成中文已有点语病了,但礼宾司官员强调这是对女性总理的尊重。据说,将来若是写给女总理的书信,正确的抬头应该是“尊敬的女总理夫人”。至于国际间的公文,正确的抬头则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女总理夫人、博士安格拉默克尔阁下”。
  与默克尔的无限风光相比,失落的施罗德则显得黯然伤神。还在10月12日,施罗德在汉诺威出席工会会议。会上,他含着眼泪说:“我肯定不会在下一届政府中扮演任何角色,肯定不会。”——虽然社民党主要领导人希望他继续留在政府内,最好出任副总理或外交部长,但施罗德表示,他不愿在默克尔手下干,“那不是我为人生所作的规划。”《明镜》周刊说:“谁都知道施罗德不会去做新政府的副总理或外交部长,他是那么傲气,那么有雄心,那么在意权力,有名无实的职位对他来说是一种羞辱。”
  在做“告别演说”时,施罗德情绪激动,泪光闪烁。不过他很快控制住了情绪,开始为自己的内外政策辩护,这位学徒出身的前总理认为美英实行的自由经济政策在欧洲行不通,并警告默克尔不要效法美英,认为那将造成一个缺乏人道主义的社会。
  10月14日,施罗德前往法国,与法国总统希拉克共进“告别宴”。施罗德在步入巴黎爱丽舍宫前,对老友希拉克说:“让我们不要太伤感,否则,我们就要掏出手帕了。”


“女总理夫人”(2)


  11月19日,施罗德在家乡汉诺威参加了军方为他举行的欢送典礼。三军仪仗队和军乐队列队从施罗德面前走过,同时演奏施罗德最喜爱的一些曲目。在挑选这些曲目时,施罗德夫人多丽斯提供了若干建议。当乐队奏起一首施罗德喜欢的老歌《MYWAY》时,在仪仗队士兵手持的135支火把映照下,施罗德热泪盈眶。
  11月22日议会投票选举新总理,施罗德也投下了他最后一票——因为此前他已宣布,投完票后他就将辞去议员职务,他表示他不愿当后座议员,而要把位置留给年轻人。人们相信,由于他后来表态支持默克尔担任总理,他的一票将投给默克尔。
  “从工人阶级的孩子到总理,这是一段漫长的道路。”社民党主席明特费林曾这样为施罗德作总结。现在,施罗德自称是个“自由人”了。关于他卸任后的去向,人们有很多猜测。也许他会去重操律师行当,也许会像他的意大利朋友透露的,去学油画,因为他已经买了不少画布。施罗德自己也曾告诉媒体,他准备写回忆录。最新的消息是,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在12月9日宣布,施罗德已出任该公司一个俄德合作的天然气管道建设项目的董事长。施罗德表示对新的工作“非常满意”。但这也招来了德国舆论对他与俄罗斯总统普京非同寻常的密切关系的批评。自普京掌权以来,施罗德和普京一共会见了32次,可说是私交甚笃。
  不管怎么说,61岁的施罗德已经“悲壮地”离开了德国政坛,他的时代已经结束了,而德国的一个新时代已经拉开了帷幕,这就是默克尔时代。


“欧州小姐”(1)


  随着默克尔上台,德国媒体评论说,德国政治进入了香水时代——“德国小姐”的风采会让日耳曼人耳目一新,她会像涂抹香水一样不时地推出新政策,但由于她的“无权女王”状态,政策可能来不及落实就挥发了。
  例如,默克尔曾提出土耳其不能成为欧盟完全成员国的政策,已随着土耳其的入盟协议最终敲定而成为废纸一张。从新政府构成看,社民党占据了8个重要的部长位置,犹如8堵高墙,使默克尔在推行自己政策时难免受到掣肘。在外交方面,施罗德的“和平政治”也似乎已成为德国的外交教条,默克尔在大选中倡导的亲美疏俄的外交路线恐怕执行也难。在经济上,由于社民党不放弃“社会公正”的原则,默克尔激进的新自由主义改革看来也得有所收敛。默克尔能干满四年吗?有人甚至断言,默克尔最多只能干到6个月,就得下台……
  但是,分析家也指出,不能低估默克尔的能耐。乐观的评论家认为,默克尔将会把最糟糕的图像从德国身上抹去,改善整个国家的低迷情绪。不管人们如何评说,默克尔上任伊始,就按照她周密思考过的计划开始工作了。
  就在被联邦议会选举尘埃落定的第二天,默克尔闪电般出访,在欧洲掀起了一阵令人眼花缭乱的“女性外交旋风”。
  默克尔秉承德国历届政府首脑的传统,把出访的第一站选在法国巴黎。在爱丽舍宫前,法国总统希拉克以绅士风度的吻手礼迎接她的到来。当希拉克将自己的胳膊搭在默克尔肩上时,默克尔则将手臂环绕在希拉克腰间,二人微笑合影。早在2001年,希拉克就在爱丽舍宫接待过时任基民盟主席的默克尔,当时他们还只是泛泛之交。而这次,希拉克对默克尔表现出相当热情。默克尔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对于发展两国关系非常有信心。”站在她身边的希拉克则表示:“对于这份伟大的友谊我们深为感动,法德关系不同寻常。如果我们的关系有所疏离,欧盟将会运行不畅,欧洲就会犹如一辆坏掉的汽车。”但分析家也注意到,默克尔没有谈到施罗德时期经常强调的德法轴心,她只提到德法是欧盟重要大国,应该起到发动机作用。
  当天下午,她又乘专机到布鲁塞尔。但她没有先去拜访欧盟首脑,而是直接来到北约总部,与北约秘书长会面。舆论认为,默克尔是在给美国和欧盟发信号,德国政府将重新加强与美国的关系。默克尔承诺德国军队将积极配合北约行动,在反恐斗争中发挥作用,但默克尔也强调,今后德国不会派兵到伊拉克。随后,默克尔会见了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他们的中心话题是欧盟内部的财政争执,默克尔表示德国会在这个问题上积极进行协调努力。后来的情况证明,默克尔说到做到,果真妥善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此外,默克尔还表示要加强与欧盟小国的关系。德国官方也随后宣布,默克尔还将访问波兰并在柏林与捷克总理会晤。
  从布鲁塞尔回到柏林小事休息后,24日,她又飞赴英国与布莱尔首相会面。由于对伊拉克战争的不同立场,前德国总理施罗德与布莱尔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默克尔此行意在弥补裂痕。默克尔对布莱尔说,德国十分看重与英国保持良好关系,并建议恢复两国间自1998年红绿政府上台以来停止的定期会谈。
  27日,默克尔又马不停蹄地访问了西班牙。
  默克尔的这次欧洲之行体现出了德国外交政策的延续性,也展现了默克尔的外交风格,这就是更重视平衡,在个人魅力上重在建立坦诚气氛。
  默克尔通过欧洲之行,展示了她作为德国女总理的新形象,显示了她的外交天分,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头彩。
  在内政方面,默克尔深知,要重振德国,关键在于能否使德国这个欧洲曾经的经济发动机强力运转。11月30日,默克尔在议会发表首次施政演说,表示希望在10年之内,使德国在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和教育方面重新跻身欧盟国家前三名之列。
  结合默克尔在其他场合提出的主张,可以看出她为振兴经济开出的药方。
  最出人意料的,是她一反选举前提出的“减税”口号,宣布自2007年开始,将增值税率从16%提高到19%,年收入超过25万欧元的单身个人和年收入超过50万欧元的夫妻,税率由42%提高到45%。默克尔解释说:“我们根本没有减税的空间。我们必须承认政府的财政状况比噩梦还糟。”
  同时,在今后四年,将通过出售国家在电信和邮政部门所持的股份以及不动产,以获得540亿欧元的收入。与开源对应的是节流。默克尔宣布,在2010年前削减大约8000个岗位,约占政府公务人员总人数的2.5%;取消政府工作人员的圣诞节奖金,削减公交补贴,从2007年开始,政府不再提高养老保险补贴,2008年后将不再提供医疗保险补贴。政府还规定,企业录用人员的试用期从6个月延长到2年。
  默克尔为解决德国经济问题,可谓是下了猛药。仅增税一项就招来一片骂声。但骂归骂,默克尔是铁了心要改变所谓的“莱茵模式”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莱茵模式”强调劳工权利和福利措施,从儿童津贴、病假补助、医疗保证、住房补贴、失业救济到养老保险等,国家几乎包下了一个国民从摇篮到坟墓的所有福利。这固然是好,但也造成企业劳动成本和失业率居高不下,政府财政不堪重负。一些失业工人的社会福利待遇甚至超过低收入者的收入,致使一些人宁愿在家呆着,也不愿从事低收入工作。媒体曾报道,一个社会救济金领取者长年居住在美国佛罗里达州风景优美的海边,优哉游哉,而德国政府每个月都给他汇去衣食无忧的救济金。更有甚者,一个参保者服用“伟哥”以“提高生活质量”,其昂贵的药费经法院判决,由保险公司承担。“莱茵模式”成了养活懒汉的“大锅饭”,默克尔下决心要做的,就是“现在就开始采取一些不太受欢迎的措施,以免明天面对更不得人心的结果”。在要“福利”还是要“活力”的两难选择中,默克尔体现了她铁娘子的一面。


“欧州小姐”(2)


  德国最新的一份民意调查显示,只有38%的民众认为默克尔政府将给德国经济带来复苏,58%的民众认为这是不可能的。究竟可能不可能,出水才看两腿泥,人们拭目以待。
  默克尔履新一个月,便遇到了一系列棘手的问题。凭借高超的外交和政治手腕,这些难题在她手里一一化解。
  一件是人质事件。11月29日,德国电视台报道,一名德国妇女在伊拉克被劫持。劫持者威胁,除非德国政府停止同美国支持的伊拉克政府合作,否则他们将杀死这位妇女和她的司机。这名德国妇女叫苏珊奥斯特霍夫,43岁,是一名考古学家,说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语,自2003年起,她志愿在伊拉克医院工作。由于默克尔曾表示,德国新政府将继续执行前政府帮助伊拉克在境外训练其安全部队的政策,这一绑架事件使默克尔面临考验。默克尔当日严厉谴责绑架事件,要求绑架者立即释放人质。默克尔表示,德国外交部已成立了特别危机处理小组,政府将竭尽所能,确保人质的人身安全和健康不受伤害。第二天在议会演讲时,默克尔指出,恐怖主义是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德国将继续坚定地毫不松懈地打击国际恐怖主义。默克尔强调:“我们不会容忍敲诈。” 
  在经过一番努力后,德国外交部长施泰因迈尔12月18日宣布,在伊拉克遭绑架的女考古学家苏珊奥斯特霍夫已经从绑匪手中解脱。目前她在德国驻巴格达大使馆中得到妥善照顾,健康状况良好。但他并未透露奥斯特霍夫如何获释的细节。据说德国政府为此支付了一笔赎金。
  施泰因迈尔说,绑架者也已经宣布计划释放奥斯特霍夫的司机。
  人质危机顺利解决,默克尔出手就漂亮地得了个高分。
  另一件事是关于德国人马斯里案的。德国籍黎巴嫩裔公民哈立德马斯里现年42岁,家居德国的乌尔姆市。2003年12月31日,他休假途中在马其顿和阿尔巴尼亚的边界被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特工人员秘密逮捕,被怀疑为“基地”组织高级成员。此后他曾被带到阿富汗关押受审。据他本人事后说,在关押中他受到虐待。但马斯里与恐怖活动没有任何牵连,中央情报局显然搞错了。据报道,很可能是发生了重名的错误。2004年5月底,马斯里在被绑架5个多月后,被悄悄释放。
  马斯里被绑架秘密关押受审事件在2005年初就被美国的《纽约时报》报道出来,事件本身已不新鲜。但是在欧洲舆论纷纷追究美国在中东欧设立秘密监狱、无视欧洲国家主权秘密运送恐怖嫌疑分子穿越欧洲领空、领土之时,该事件作为一个典型的例子受到舆论界的格外重视。
  自从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以来,德国和美国的政治关系就陷入持续冷淡的状态。施罗德下台、默克尔上台本来是修复德美关系的一个契机,然而,马斯里事件却使得这种修复变得复杂起来。默克尔必须对这一事件表明态度。
  适逢美国国务卿赖斯为平息闹得沸沸扬扬的“黑狱事件”到欧洲游说访问,赖斯也对德国作了访问。12月6日,默克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