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80 年代,欧洲竟有五种改编本,其中最著名的伏尔泰的《中国孤儿》, 1755
年还在巴黎正式演出。1759 年,英国著名演员谋尔飞又在伏尔泰的剧本的基
础上进行了加工整理,并在伦敦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赵氏孤儿》及其以
后传入欧洲的其它剧作,对启蒙时期的欧洲文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最早反映重大题材的传奇剧
最早反映重大题材的传奇剧,是明代文学家王世贞(1526—1590)的《鸣
凤记》。作品描写以夏言、杨继盛和邹应龙为首的朝臣对严嵩父子出生入死
的斗争,揭露严嵩父子专权误国、迫害忠良、侵夺人民的罪恶以及当时专制
政治的腐朽和残酷,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和时代感,在明代传奇中是一部比
较优秀的作品,它首开传奇表现重大主题之先河,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但作品艺术水平不高。
最早反映市民政治斗争的戏剧
最早反映市民政治斗争的戏剧,是清初戏曲作家李玉(约1591—约
1671)、朱素臣、毕万后和叶雉斐创作的《清忠谱》。它也是我国十大古典
悲剧之一。它以天启年间特别是1626 年东林党人和苏州人民反抗阉党魏忠贤
的黑暗统治的斗争为题材,暴露了以魏忠贤为首的反动统治集团祸国殃民的
罪恶,歌颂了周顺昌等东林党人的正义斗争,成功地描绘了人民群众支持正
义,反抗暴政的优秀品质,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和强烈的时代气息。它成功
地塑造了一个刚直不阿、急公好义、不畏权势、勇于斗争、至死不屈但又具
有忠君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周顺昌,也成功地塑造了城市人民群众的英雄形
象,其代表人物是颜佩伟。他是一个很豪爽、重义气、有胆识、爱憎分明、
疾恶如仇、具有毫不妥协的战斗精神的苏州市民。作品第一次把市民的政治
斗争搬上了舞台,真实地展现了一幅轰轰烈烈、声势浩大的群众斗争的历史
画卷,其场面紧张激烈、可歌可泣、扣人心弦,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它在
我国戏曲史上也是第一部“事俱按实”的历史戏。作品所写苏州实事,不仅
重要事件有历史根据,而且一些细小情节也有事实依据,相当部分还是作者
耳闻目睹的现实。作品主题突出,线索分明,全剧25 出均按周顺昌及苏州市
民的反对魏党的斗争进行,没有多余的人物和情节。它在清代舞台上有着重
要的地位,在改编成京剧《五人义》后,流传更广,对后来的《桃花扇》等
影响颇大。
最早反映工人斗争生活的作品
最早反映工人斗争生活的作品,是清初戏曲作家李玉(约1591—约
1671)的戏剧《万民安》。主要描写纺织工人的抗税斗争,揭露统治者剥削
工人的罪行,歌颂他们为争取自身利益而斗争的反抗精神。可惜剧作未能流
传。
现存最早的词话
现存最早的词话,是1967 年在上海嘉定出土的明成化年间(1465 年—
1467 年)北京永顺堂所刊《新编全相说唱足本花关索出身传》等13 种词话,
其形式是散文与韵文交织,或全部韵文。韵文基本为7 字句,间有10 字句(以
“三、三、四”10 字句组成的唱词)的小段。
最早的弹词
最早的弹词,是明代文学家杨慎(1487—1559)所撰长篇弹词《廿一史
弹词》。共10 册。它取材于正史,用浅近的文言写成。唱文每句10 字,后
系以诗或曲,一段略似一回。今传有清雍正年间(1723 年—1735 年)刊本,
清人张三异为之作注。战国时期荀况所著《成相辞》3 篇,采用民间歌谣体,
杂用三、四、七言等句式,形式与后世弹词大体相同,被人们誉为“后世弹
词之祖”,但它并非文人有意创作作为演唱之用的弹词作品,而《廿一史弹
词》,才是最早的弹词。
最长的弹词
最长的弹词,是清代女作家李桂玉(原籍甘肃)等人于清宣宗道光年间
(1821 年—1850 年)所著《榴花梦》。全书360 卷,每卷2 回,回回有目,
共约500 万字。最后3 卷由“浣梅女史”(女作家杨美君和翁起前合署的笔
名)续成。它是一部未经刊印的大型抄本。作品以唐朝为历史背景,叙述女
主人公桂碧芳建立边功、痛责昏君庸臣的故事。它长期作为弹词传唱,没有
一句对白,多用7 字句的韵文写成,采用明白晓畅的通行文语,文笔活泼秀
丽,韵如环扣,节律相称,堪称中国近代弹词佳作。其完整的抄本,目前全
国仅有4 部,其中最完整的一部,是作者后代让售给福建省文化局戏剧研究
所、现珍藏在福建文联资料室的原抄本。
现存最早最完整的鼓词
现存最早最完整的鼓词,是明代诸圣邻撰的长篇鼓词《大唐秦王词话》,
又叫《唐秦王本传》或《秦王演义》。共 8 卷, 64 回。叙述秦王李世民(唐
太宗)翦灭群雄建立唐王朝的历史故事。通篇散文和韵文交织。有明万历(1573
年—1620 年)、天启年间(1621 年—1627 年)刊本。
最早的诸宫调
现存最早的诸宫调是宋代无名氏诸宫调残本《刘知远传》。大概为12
世纪的刻本。原书早已失传。1907 年至1908 年,俄国科滋洛夫探险队在发
掘中国西域黑水古城时发现残本,藏于列宁格勒。1958 年4 月苏联政府赠还
中国,现藏北京图书馆。残本共42 页,有《知远走慕家庄沙陀村入舍第一》、
《知远别三娘太原投军第二》、《知远充军三娘剪发生少主第三》(仅存两
页)、《知远探三娘与洪义厮打第十一》、《君臣弟兄子母夫妇团圆第十二》
共四则多。
最著名最完整的诸宫调
最著名最完整的诸宫调,是金章宗时(1190 年—1208 年)戏曲作家董解
元所作《西厢记诸宫调》,又名《弦索西厢》或《西厢?掐弹词》。据唐代
元稹所作传奇《莺莺传》改编而成。作者在崔莺莺和张生爱情故事长期流传
的基础上,从根本上改变和提高了原作的主题,赋予崔、张爱情故事以新的
思想意义。作品塑造了两组关系复杂而对立的人物形象:崔莺莺和张生为争
取自由结合同封建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红娘和法聪为他们能实现美好追
求给予了同情和支持;老夫人和郑恒是封建势力的代表,作者给予了讽刺和
揭露。在这些人物形象上不仅表现了作者的进步倾向,而且为以后戏曲小说
中类似人物的塑造提供了先例。作品还增加了许多重要的情节描写崔、张争
取美满爱情的过程,这不仅丰富了故事内容,重要的是突出了作品反封建的
主题。其结构宏伟,情节曲折,善于运用曲词、说白记叙人物和事件,描绘
景物,渲染气氛,并细腻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曲词朴素而流畅。它不仅
是现存三种诸宫调中首尾最完整的一种,而且是宋金时期传世的一部唯一完
整的讲唱文学作品。它历来以其艺术的独创性与其在文学史上的巨大影响,
受到论者的重视。它尤其对元杂剧的影响颇大,故有“北曲之祖”的美称。
后王实甫赖此加工提炼,改编成为了光彩夺目的元杂剧《西厢记》。
最早的京剧
最早的京剧,是在清乾隆年间的1790 年安徽名艺人高朗亭率徽戏三庆班
入京演出时,采京腔等众家剧种之长而形成的新剧种。高朗亭的徽戏在京演
出时,在与其它剧种的竞争中,吸收了京腔(北京乱弹)和当时在京演出的
秦腔(川、陕梆子)、昆曲等各剧之长,并在同名剧种合班演出时又极大地
提高了演出艺术,初步形成了与北京当地语言和风俗习惯相结合并融唱、念、
做、打为一体的新剧种。它很受北京观众的欢迎,不仅很快在北京扎下了根,
而且迅速壮大了起来。后来,人们称这一剧种为“京剧”。
最早的话剧
最早的话剧,是五幕剧《黑奴吁天录》。它是近代早期话剧活动家和剧
作家、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的发起人和组织者曾孝谷(1873—1937),
根据林纾、魏易1901 年翻译的美国著名作家斯托夫人在1851 年发表的同名
小说改编而成。1907 年6 月1 日,由春柳社李叔同和欧阳予倩等人在日本东
京首次演出。原名《黑奴吁天录》,又译《汤姆叔叔的小屋》,主要揭露黑
人奴隶的非人生活和蓄奴制的残暴。它是美国第一部具有鲜明民主倾向的现
实主义作品。话剧改编本对原著作了较大改动,删去了贯串全书的基督教人
道主义思想,将解放黑奴的结局改为黑人杀死奴隶主后逃出美国。剧本紧密
结合时代要求,揭露社会黑暗,反抗民族压迫,深受观众欢迎,在当时产生
了很大影响。田汉说它“对唤起我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有过很大的贡献”,它
“展开了中国话剧运动的第一页”。在此之前,曾孝谷还与春柳社成员编演
了根据法国作家小仲马描写妓女思想感情及希望和绝望的小说《茶花女》改
编的话剧第三幕。
现代最早的话剧
现代最早的话剧,是胡适(1891—1962)所作《终身大事》。1919 年3
月载于《新青年》第六卷第三号上面,副标题是“游戏的喜剧”。它是应在
北京的美国大学同学会中国会员宴会演出之需,在一天之内先用英语创作完
成的一个短剧。它通过田亚梅与陈先生的恋爱婚姻,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宣
传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恋爱观。特别是田亚梅置父母封建迷信观念于不顾,大
胆地向他们宣称自己的终身大事自己决断,最后终与陈先生如愿以偿自由结
合。在此之前,虽有“幕表戏”演出,但无话剧剧本,《终身大事》开了我
国话剧创作的先河,并对当时冲决封建主义桎梏总潮流起了积极的作用。
最早走上国际舞台的话剧
最早走上国际舞台的话剧,是老舍的话剧《茶馆》。初载于《收获》1957
年7 月创刊号上。1958 年4 月,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搬上了舞台。1979 年,
该剧院应邀赴联邦德国、法国、瑞士、日本等国访问演出获得巨大成功,被
举为“东方艺术的奇迹”。仅在联邦德国首次演出后,谢幕就达24 次之多、
7 分钟之久。它还被译成了英文,登上了美国戏剧舞台。该剧通过圆滑、精
明的王利发对祖传字号“裕泰茶馆”呕心沥血地惨淡经营,却终不能挽回其
衰败的历史命运的经过,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表现了
作者的唯物史观。剧中“葬送三个时代”的重大主题,使3 幕戏分别展示了
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解放前夕3 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使人们看到了旧社会
的黑暗与腐朽和新社会的光明与希望。作者匠心独运,全剧仅通过一个小小
的茶馆,就展示了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和光怪陆离的社会众生相,使这个
茶馆成了中国近代社会和历史的缩影。剧中人物70 多人,多而有序且性格鲜
明,栩栩如生。其语言高度个性化,深沉委婉,幽默诙谐,富于哲理,具有
很强的艺术概括力,是一部真正具有民族传统与现实主义精神的经典著作。
文艺界说它是“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话剧舞台出现的第一流作品中最前列的几
个之一”。外国朋友看后指出:“我们以前以为中国的舞台艺术只有京剧或
杂技,还有一些歌舞。现在才知道,中国不但有话剧,而且有这样高水平的
话剧。”1982 年,《茶馆》还被拍成了彩色电影故事片在全国放映。
最早的新秧歌剧
最早的新秧歌剧,是王大化、李波、路由所作《兄妹开荒》,原名《王
小二开荒》。1943 年在延安演出,1945 年出版。它采用秧歌的形式,但摒弃
了旧秧歌中常有的丑角及男女调情的成分,代之以新型的农民形象和欢乐的
劳动场面。全剧风趣诙谐、活泼欢快。憨厚朴实的哥哥和爽直泼辣的妹妹边
歌边舞,生动形象地反映了边区大生产运动中热气腾腾和蓬勃向上的生活场
面,富于浓郁的泥土气息和民俗情趣,给人以焕然一新的强烈印象。毛泽东
和朱德观看演出后,给予了热情的鼓励。歌剧很快传遍了全国,为杰出的新
歌剧《白毛女》成功的创作准备了重要的条件。
最早的新歌剧
最早的新歌剧,是现代剧作家、诗人田汉(1898—1968)的《扬子江暴
风雨》。它也是最早反映反帝斗争的新歌剧。1938 年出版。它以上海“一?二
八”战争为题材,第一次以歌剧的形式谴责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歌
颂了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思想。
最著名的新歌剧
最著名的新歌剧,是在1945 年4 月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为向党的七大献
礼集体创作的五幕歌剧《白毛女》。它由贺敬之、丁毅执笔作词作剧,马可
等作曲。它在写成后,在延安首次演出获得成功。毛泽东和周恩来等领导同
志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