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外文学之最-第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早获最佳电影摄影奥斯卡奖的人,是中国人黄宗霑。他1899 年生于广
东台山县,1904 年随父去美国,17 岁开始学习拍摄电影。不久,做了《命运
之鼓》的第一个摄影师并一举出名。从1917 年至1976 年,他为好莱坞拍摄
了100 多部黑白和彩色故事片,其中16 部列入了最佳电影摄影“奥斯卡”奖
候选名单。1955 年以《玫瑰纹身》、1963 年以《赫特》两度获得最佳电影摄
影“奥斯卡”金像奖;1955 年拍摄的《玫瑰纹身》和《郊游》,都获得了《展
望》杂志授予的该年度最佳电影摄影奖;1957 年,他又获得了美国乔治?伊
斯曼艺术节授予的“电影艺术家”称号。他被称为“才华横溢的中国人”。
黄宗霑十分热爱祖国。解放前就曾将自己摄影机上一套心爱的名片镜头连同
自己使用的三角架转让给了中国的明星电影公司。1948 年,他曾回国拟将老
舍的《骆驼祥子》拍成电影。1976 年7 月12 日,这位著名的摄影师不幸逝
世。中国电影家协会和中国世界电影学会为了悼念和表彰他,专门举办了《黄
宗霑生平创作图片展》。
最早获最佳电影音乐奥斯卡奖的人
最早获最佳电影音乐奥斯卡奖的中国人是苏聪。他于1957 年出生在北京
一个音乐世家。1979 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后曾在联邦德国慕尼
黑音乐学院和西柏林自由大学学习。他在电影《末代皇帝》中的作曲,使他
荣获了最佳电影音乐金像奖的桂冠。1988 年4 月11 日,正在留学德国的苏
聪走上了在美国“天使之城”洛杉机隆重举行的第60 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仪
式的领奖台。
最早获外国电影演员奖的人
最早获外国电影演员奖的人,是李连杰。1983 年3 月,日本《优先杂志》
评出“十大外国片”,其中中国电影《少林寺》名列第四。在“十大外国男
明星”中,李连杰名列第四,排在国际影星亨利?方达、保罗?纽曼等人的
前面,成为获得外国电影演员奖的第一个中国电影演员。
最早的电影刊物
最早的电影刊物,是1920 年由陆洁、顾肯夫二人在上海创办的《影戏杂
志》。它是随着中国自制影片的出现而创刊的。到1922 年,又编了《影戏半
月刊》。
最早的电影发展史
最早的电影发展史,是1963 年程季华主编的《中国电影发展史》。全书
两卷,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它记载了自1896 年中国最初放映电影到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中国电影发展的全部过程。该书资料翔实,图文
并茂,长达90 余万字,并附有2000 多部影片的目录和800 多幅珍贵图片,
是中国第一部比较全面、系统叙述中国电影发展历史的著作。
最早的电影展
最早的电影展,是于1987 年9 月11 日至20 日在北京举行的电影展。这
次影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举办的规模最大的电影对外交流活动。来
自4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90 多位电影界人士参加了这次展出。其间它精选的
中国近些年生产的110 余部长短影片(其中故事片65 部,美术片30 部,纪
录片20 部),使各国朋友一饱眼福。
最早的电影节
最早的电影节,是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于1989 年9 月21 日至9 月27
日在北京主办的电影节。电影节期间,展映了全国1988 年至1989 年期间为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 周年而摄制的《开国大典》等40 部优秀影片,
其中故事片20 部,美术、科教、纪录片20 部。
最早的电视节目
最早的电视节目,是北京电视台(1978 年5 月1 日改名为中央电视台)
于1958 年5 月1 日播出的节目。其中有新闻纪录片、科学教育片等。因尚属
实验阶段,尽管节目简单、质量不高,但它却为我国电视事业的发展迈出了
可喜的第一步。
最早播出的国外电视节目
最早播出的国外电视节目,是1958 年5 月8 日由北京电视台播出的德意
志民主共和国为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和为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开始实验
广播而寄来的祝贺词和电视新闻片。
最早的电视剧
最早的电视剧,是北京电视台于1958 年6 月15 日播出的《一只菜饼子》。
它是北京电视台根据许可的短篇小说改编、演播而成的一部单本电视剧。主
要情节是通过女主人公兰英对苦难过去的回忆,教育人们不要忘记过去,珍
惜粮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尽管演播条件极差,但经电视台导演、演员
和摄影师的共同努力,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它的演播成功,标志着中国
电视剧的良好开端。
最早的彩色电视节目
最早的彩色电视节目,是1973 年5 月1 日,由北京电视台经过两年多时
间艰苦努力获得成功播出的彩色电视节目。当时全国可供使用的彩色接受机
共有114 部,其中国产管62 部,采用进口管的52 部。彩色电视节目的开播,
是中国电视事业和电视工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里程碑的重要标志。
最早的电视连续剧
最早的电视连续剧,是中国录制的、1981 年由中央电视台播映的《敌营
十八年》。共9 集,塑造了一个战斗在敌人心脏的地下工作者的英雄形象。
该剧播出后,尽管有人对其内容和情调提出过批评意见,但它毕竟揭开了中
国电视连续剧的第一页。
最早的电视系列剧
最早的电视系列剧,是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根据古典名著《西游记》
改编的、1986 年在全国播放的《西游记》。电视系列剧,又称戏剧集。它每
集人物都有连贯性,而情节却相对独立。全剧往往由一个名演员来演各集的
主要角色,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故事情节却又每集各不相同。这样观
众既可连续收看,也可断续收看。其后,诸如《聊斋》、《三国演义》、《封
神演义》和《水浒传》等大型系列电视剧不断出现,使国人一饱眼福。
最早研究电视剧的专著
最早研究电视剧的专著,是王维超编著的《电视剧初探》。该书对中国
自1958 年以来已有20 多年历史的电视剧进行了研究,为中国电视剧的发展
做出了贡献。
小 说
最早全力创作通俗小说的人
最早全力创作通俗小说的人,是元末明初文学家罗贯中(约1330—约
1400)。名本,一说名贯,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
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其生平事迹不详,仅知其“与人寡合”,
和《录鬼簿续编》的作者贾仲明为忘年交,并与施耐庵一起从事过小说创作。
一说施是他的学生,一说他是施的门人。他生活在元末明初动乱时代,说他
参加过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的幕府,并“有志图王”。朱元璋统一全国
后,转而从事文学的改写和创作。他的作品,在语言的通俗化方面向前大大
迈进了一步。仅今知经他改编润色的长篇小说,除著名的《三国志通俗演义》
外,尚有“说唐”系统小说中最早的《隋唐两朝志传》122 回、《残唐五代
史演义》60 则、《三遂平妖传》40 回等。据说他还为施耐庵的《水浒传》进
行过修改加工。这些作品的语言半文半白、简洁、明快、生动,深受广大读
者的喜爱。
最有成就的通俗文学作家
最有成就的通俗文学作家,是明代文学家、戏曲作家冯梦龙(1574—
1646)。字犹龙,又字耳犹,别署子犹、龙子犹、顾曲散人、墨憨斋主人等,
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初屡试落第,曾有一段“逍遥艳冶场,游戏烟花里”
的生活,对下层人民有所了解,为其编写通俗小说、收集民间山歌起了积极
的作用。曾任福建寿宁知县,清兵南渡时,参加过抗清活动。
他是继罗贯中之后著名的小说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通俗文学作品,
并对通俗文学和民间文学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将它们提到与《孝经》和《论
语》同等重要的地位,认为这些文学“与康衢、击壤之歌并传不朽”而推崇
备至,这对当时鄙视通俗文学的传统观念给予了有力的打击。他用毕生的精
力从事通俗文学的搜集、整理、编写、刊行工作。经他改订、出版的小说戏
曲和民歌,总计不下数十种。在小说方面,他在广泛收集宋元话本和明代拟
话本的基础上,经过加工编成了短篇小说集“三言”(《喻世明言》、《警
世通言》、《醒世恒言》),并改写了长篇小说《平妖传》和《新列国志》
等。在民歌方面,收集整理了民歌集《挂枝儿》、《夹竹桃》、《山歌》等。
在戏曲方面创作了《双雄记》、《万事足》,还修改了《新灌园》、《精忠
旗》、《酒家佣》等传奇剧。还有散曲集《太霞新奏》,笔记小品《智囊》、
《古今谭概》,诗集《七乐斋稿》,曲谱《叶子新斗谱》等。其中“三言”
成就最高,对后世影响最大。它共有120 个短篇,内容大多反映市民生活,
歌颂忠贞不渝的爱情,暴露封建社会的罪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杜十
娘怒沉百宝箱》,是其中最优秀的一篇,也是明代拟话本中成就最高的作品。
书中塑造了杜十娘这个光辉的女性形象。她出身微贱,沦落为妓,备受屈辱,
但渴望自由和爱情,与贪婪冷酷的鸨母进行坚决的斗争,并积资赎身,跳出
了火坑,与外表温顺的纨绔子弟李甲相爱,不料在归家途中,竟被重财轻义
的李甲转卖给了富商孙富。刚烈果断又受尽煎熬的十娘愤恨填膺,悲痛欲绝,
在怒沉百宝箱之后,毅然投江自杀,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无情地鞭笞了那
些重财轻义之徒,愤怒控诉了那个罪恶的封建社会,从而维护了她对爱情的
理想。“三言”的艺术成就也较高,深受时人欢迎,在社会广泛流行。“三
言”不仅对话本小说的传播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且直接推动了拟话本的创作,
明末清初文坛竟掀起了一个收集和创作短篇小说的热潮,“十五贯”、“白
娘子”等还被改成了戏曲上演,广泛流传。
冯梦龙在通俗小说和民间文学的创作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他继
罗贯中之后,使我国文学在通俗化的道路上又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
最伟大的现实主义古典小说家
最伟大的现实主义古典小说家,是清代《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约生
于1715 年与1723 年之间,卒年一说1763 年、一说1764 年,在世不到50
岁。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祖籍辽阳(今属辽宁),汉人。
后为满洲正白旗的“包衣”(家奴)。清朝建都北京后,曹氏家族随从入关,
为宫廷内务府官员,成为显赫的官僚世家。特别从其曾祖曹玺开始,祖父曹
寅,父辈曹颙、曹俯,相继担任了60 多年的江宁(今南京)织造,成为了江
南望族。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皇帝的保姆。祖父曹寅小时曾为康熙伴读,后
为御前侍卫,与之关系尤为密切,他的两个女儿还被送进宫廷作了王妃。康
熙皇帝6 次南巡,其中4 次以织造府为行宫,食住曹家。雍正初年(1723 年),
皇室内部斗争十分激烈,雍正皇帝打击康熙旧人,曹家因此遭到株连。曹俯
以“骚扰驿站”、“行为不端”、“亏空银两”等罪名被革职、下狱、抄家,
全家迁回北京,从此衰落破败。曹雪芹一生恰好经历了曹家盛极而衰的过程。
他出生于江宁,为曹颙独子(一说为曹寅继子曹俯之子),13 岁前在江宁度
过了一段“锦衣纨绔”、“妖甘餍肥”的生活,这使他对高层统治者穷奢极
欲的罪恶有了一定了解。又因曹氏为“书香之家”,藏书极丰,又给曹雪芹
的文化修养提供了极为优越的条件。他少年时即工诗善画,多才多艺。13 岁
迁居北京后,生活贫困,曾从事抄写之类,但也为时不久。晚年移居西山,
生活更为困顿,住处“满径蓬蒿”,过着“举家食粥”的日子。这使曹雪芹
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黑暗和罪恶,更深切地感受到了封
建阶级没落的命运,同时也使他更有机会接触更为广阔的社会现实,使他的
创作有了更为坚实的生活基础。生活的极度困苦丝毫没有消磨曹雪芹的志
气,反使他更加豪放不羁、傲岸嫉俗。同时开始了伟大的现实主义古典小说
《红楼梦》的艰苦创作。“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确是“字
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可惜未及完稿,这位伟大的作家,就因
爱子早殇,悲痛成疾,仅40 多岁,便在贫病交迫之中搁笔与世长辞。
《红楼梦》未完稿题名《石头记》,基本定稿只有80 回,以后的稿子不
及整理便都“迷失”了。80 回稿先在少数朋友中传阅,后以手抄本流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