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文学思想研究”。全书10 卷50 篇38000 字。它包括总论、文体论、创
作论、批评论4 个部分。总论4 篇,主要阐述“文原于道”的原则,是全书
的理论基础;文体论21 篇,分别探讨骚、诗、乐府、赋等35 种文体,诠释
每种文体的名称和特征,说明它们的起源与演变,评论作家作品的优点与缺
点,指出其写作方法。其分体的详细、论述的系统周密都远远超过曹丕与陆
机。它既是文体论的探讨,又是前人创作经验的总结,为建立作者自己的理
论打下了基础。创作论19 篇,分论创作过程、作家个性风格、文质关系、写
作技巧、文辞声律等类问题,其所论的详密深刻,亦远远超过陆机。批评论
5 篇,从不同角度对过去时代的文风、作家的成就提出批评,并对批评的方
法作了专门探讨,是全书的精采部分。最后一篇是全书的序和跋,说明这部
书的名称、写作目的、基本内容以及作者对过去文论的意见和对以后读者的
期望等。全书虽然分为4 个方面,但理论观点首尾一贯,各部分之间又互相
照应,如他在《附会篇》所说:“众理虽繁,而无倒置之乖;群言虽多,而
无棼丝之乱。”其体大思精,在古代文学批评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其书把文
学的发展与政治的变迁相联系,全面、系统、深入地论述了文学的许多重大
问题,着重抨击了当时日益泛滥的形式主义文风,主张文学须有社会政治内
容,主张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应该并重,而又尤以内容为重,并认为“文变
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学的演变发展,都与时代政治有关,比较全
面地说明了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作品首尾联贯,条理井然,析理绵密,逻辑性强,语言典雅华丽。近人
范文澜称其“剖析文理,体大思深,全书用骈文来表达致密繁富的论点,婉
转自如,意无不达”。
刘勰继承并发展前人进步的文艺思想,比较全面地总结了前人的创作经
验,概括和分析了那个时代的文学现象,建立了文学批评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把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尽管书中存在对浪漫主义作
家作品评价欠当等弊端,但它仍然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一部光辉的巨
著,对唐以后诸如陈子昂、杜甫、白居易、韩愈等作家和批评家产生了很大
的影响。
最早的新文学大系
最早的新文学大系,是现代编辑、出版家赵家璧(1908—)主编的《中
国新文学大系》。1936 年出版,它对“五四”文学革命至1927 年期间的“新
文学理论的发生、宣传、争执,以及小说、散文诗、戏剧诸方面所尝试得来
的成绩”,进行了整理、保存、评价。共10 卷。其中有胡适选编的《建设理
论集》,郑振铎选编的《文学论争集》,茅盾选编的《小说一集》,鲁迅选
编的《小说二集》,郑伯奇选编的《小说三集》,周作人选编的《散文一集》,
郁达夫选编的《散文二集》,朱自清选编的《诗集》,洪深选编的《戏剧集》,
阿英选编的《史料?索引》。蔡元培为其写了总序。所选编创作方面的7 卷,
共收小说81 家的153 篇作品、散文33 家的202 篇作品、新诗59 家的411
首诗作、话剧18 家的18 出戏剧,这些作品反映了新文学发展的基本轮廊和
脉络。无论是语言和手法,还是形式和内容,都具有不同于传统文学的鲜明
的特点,使我们看到了“五四”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所进行的深刻变革,
以及这场变革在最初10 年间的创作实践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由于编者都亲
自参加了文学革命的新文化运动,并为之而作出了可贵的贡献,故所作“大
系”倍受人们珍视。
最大最全的文学辞典
最大最全的文学辞典,是《中国文学大辞典》。它是由马良春、李福田
任总编,杨镰为古代文学主编,裴效维为近代文学主编,张恩和与徐乃翔为
现代文学主编,蒋守谦、何火任为当代文学主编,100 多位专家、学者经过3
年的共同努力,于1991 年初完成、10 月出版的一部大型文学工具书。共8
卷,其中正文7 卷。全书1750 万字,共收词目33000 多条。它是《辞海?文
学分册》的10 倍多,是《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的13 倍多。书中古
代文学、近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各占1/3 的篇幅。所收时间上起先秦、下至当
代的1987 年。它贯穿中国文学整个发展过程,涉及一切文学现象,包括古代
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也包括少数民族文学、民间文学、
台港文学,凡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作家、作品、思潮、流派、
社团、期刊、运动等,亦博收精选入典。总之,它集中华民族古往今来浩如
烟海的文学浪花于一典,不仅满足了广大文学爱好者的需要,而且给文学研
究者也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最早的文学家专业辞典
最早的文学家专业辞典,是现代文学史家谭正璧(1901—)的《中国文
学家大辞典》。1934 年由光明书局出版。该书详细介绍了6851 名中国文学
家的生卒年月及生平事迹。共140 万字。它在国内外都享有较高的声誉。
最大的文学家辞典
最大的文学家辞典,是《中国文学家辞典》。它由北京语言学院《中国
文学家辞典》编委会编成。先后分别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和四川文艺出版社出
版。全书分为古代和现代两个部分。各部分又分为4 个分册。现代部分起自
“五四”,讫于当今。1978 年开始印发古代第一分册的征求意见稿,至1985
年8 月已全部出版。书中对在文学史上的某一时期或某一领域有过影响的中
国历代作家和文艺理论家、文学史家、文学翻译家均作为立目对象。其辞条
内容包括职称、原名、笔名、生卒时间、籍贯、生平简历、文学活动及其作
品等等。辞条编排以姓氏笔画为序,并附有汉语音序目录。茅盾生前为其题
写了书名。它是我国包容古代到当代、立目最多的第一部文学家辞典,在社
会上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它问世以后,在中国竟出现了一股“文学辞典
热”。
最早引进的文学辞典
最早引进的文学辞典,是《世界名著鉴赏大辞典》。它由150 多位专家
学者通力合作,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国际知识分子名人录》入选者、幽
州书院副院长王志远副教授任主任编译兼总审校,具有国际公认的权威性和
实用性。它忠实原著,可读性很强,为传播和普及世界文学知识提供了很大
方便。
最早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的辞书
最早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的辞书,是当代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外国
文学作品提要》。它是一部以提要形式大规模地系统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的知
识性辞书。它囊括了世界70 个国家中包括60 多位著名作家在内的1000 多部
作品,分属于几十种语言。共4 册,230 多万字。它对我国人民概括了解世
界名家名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外国部分
印 度
最早的诗歌总集
印度最早的诗歌总集,是在前10 多世纪至前6 世纪编订成集的《吠陀》。
它和中国前6 世纪以前成集的诗歌总集《诗经》一样,在世界文学宝库中闪
射着绚丽的光辉。《吠陀》一词来源于词根“知”,意为知识的总汇。它包
括4 部本集,通称为“四吠陀”:《梨俱吠陀》,主要是颂诗;《娑摩吠陀》,
主要是歌曲;《耶柔吠陀》,主要是祭祀仪式;《阿闼婆吠陀》,主要是巫
术咒语。四吠陀中最古的是《梨俱吠陀》,其中有些诗歌是原始社会末期的
作品。其它三种吠陀的主要内容均来自《梨俱吠陀》。其中主要的两部是《梨
俱吠陀》和《阿闼婆吠陀》。前者意为“赞颂吠陀”是祭祀时期读的颂神诗,
共集诗1028 首,约4 万行。这些诗中充满了浓厚的宗教情绪和异想天开的神
话形象,反映了原始社会末期的社会生活,歌颂原始社会劳动人民的劳动和
发明创造,体现了古代印度人民对大自然的惊异和赞叹。后者收诗731 首,
其中很多是用以驱邪或求福的咒语,表现了古代印度人民对自然力的迷信和
恐惧的心理,同时也表达了古代印度人民控制和征服自然暴力的意图。《吠
陀》对印度后世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最早的著名叙事史诗
印度最早的著名叙事史诗,是古代梵语叙事诗《罗摩衍那》。标题意思
是“罗摩的漫游”,即“罗摩的生平”或“罗摩传”。它大约是前4 世纪或
稍晚的作品,最初为民间口头创作,后在长期流传中又屡经增润。有人认为
它是印度古代有名望的隐士蚁蛭(约前4 世纪左右)所作,但实非一人一时
之作。全诗共7 篇,24000 颂(1 颂2 行,1 行16 个音)。它主要叙述印度
高萨罗国的王子即史诗中的英雄罗摩冒险的经历。罗摩因遭老王妃的嫉妒而
被放逐,致其妻悉多被魔王劫掳,后幸得群猴帮助,打败了魔王而得救,夫
妻终于团聚,罗摩恢复了王位。它的基本思想是歌颂战胜艰难困苦和强暴势
力的英雄,即歌颂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氏族上层集团中进步势力的
代表。在罗摩身上,体现了古代印度社会的道德,如英勇、尽职、孝顺和夫
妇忠贞、兄弟友爱及宽宏大量等美德。而悉多的形象则更为成功,在她身上,
几乎集中了女子应有的一切美德。她敢于反抗恶魔,不怕任何艰难困苦,始
终保持着坚强的意志和斗争精神。十首王劫她到手后,用贵族的各种享受诱
惑她,并要立她为皇后,她却坚决拒绝并给以严正警告。她那坚持正义和勇
敢坚强的精神,在古代社会确是难能可贵的。其诗描写细致,与后世古典长
诗颇为相似,是印度叙事诗最早的典范,故被称为“最初的诗”。它与稍晚
的长篇史诗《摩诃婆罗多》并称为印度“两大史诗”,对印度后世文学产生
了很大的影响。
最长的叙事史诗
印度最长的叙事史诗,是古代著名的梵语叙事史诗《摩诃婆罗多》(即
“伟大的婆罗多王后裔”)。又译《玛哈帕腊达》。它在前10 世纪初,主要
以故事形式在民间流传;前6 到5 世纪,有人开始加工;前3 世纪趋于定型,
加上了作者毗耶娑的名字(又名“广博”仙人;一译“维雅萨”)。全诗共
18 篇,附录1 篇,10 万余颂(1 颂2 行,1 行16 个音),相当于荷马史诗的
8 倍,是古代印度人民的伟大创造。它以印度北方婆罗多族王国后裔班度族
和俱卢族争夺王位的斗争为线索,描写了牵涉整个印度的一场纷战,反映印
度奴隶社会的生活,并涉及当时的哲学、宗教和法律问题,是古代印度社会
生活的百科全书。它的基本思想是对战胜艰难困苦和强暴势力的英雄的歌
颂,也是对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氏族上层中进步势力的代表的歌
颂,肯定“法”在王国的“乱”和“治”中的作用。史诗着力刻画了毗湿摩。
这位老英雄集各种矛盾于一身:他反对难敌的行为但又要帮他作战;他同情
坚战一方但又不得不和他为敌;他是全族中年岁最大和辈分最高的人,理应
制止这场战争,但他又是俱卢族元老而又不得不为之效忠;他英勇无敌,受
到尊敬,然而又被逼着去屠杀不应该杀的后辈,他为逃脱这一罪名只好自寻
死路,最后被射杀而不还手,实际以自杀逃出了这场无谓的战争。他既聪明
又糊涂,既勇敢又软弱,充分体现了奴隶主和奴隶王朝老臣老将的特点。史
诗具有突出的艺术成就,它高度概括了一个时代的社会面貌,其结构完整,
对印度后世文学的影响一直很大。长诗包含着丰富的民间传说、寓言、神话、
童话,是印度上古文学的艺术高峰,是印度文学的宝贵遗产。它与蚁蛭所著
被称为“最初的诗”的《罗摩衍那》,并称为印度两大史诗。印度古代文学
和现代戏剧、电影大多从中取材。
最著名的爱国作家
印度最著名的爱国作家,是近代著名文学家、社会活动家泰戈尔(1861
—1941)。他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度过了一生,曾留学美国,1921 年创办国
际大学。其创作颇为丰富,有50 多部诗集,12 部中、长篇小说,100 多篇短
篇小说,20 多种戏剧,还有哲学、游记、书简等多卷。他较著名的作品有诗
集《暮歌》、《晨歌》、《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
集》,小说有《沉船》、《戈拉》等,戏剧有《修道士》、《国王和王后》、
《摩吉多塔拉》、《邮局》、《红夹竹桃》等。他的作品对在英帝国主义统
治下的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