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感到豺狼的包围,兀鹰的盘旋。他要斗争下去,“我是一个男人”,屈服是
可耻的。他感到自己受了侮辱,“那比我的生命还要重大? 。这颗珍珠已成
了我的灵魂,如果我放弃它,我就要失去我的灵魂。”
而且,他的茅屋,那为他们一家遮蔽风雨的破败的茅屋,被人放火烧
毁了。他的小船,他们一家赖以为生的古老的小船,被人砸坏了。在矮树丛
里还躺着一个死人,那是他杀死的。
他将被认为是杀人犯而受刑。每一条道路都被切断了。
他只有在黑夜中走向了新的途程,和他的忠实的、温顺的、坚强的妻
子胡安娜;和他们的亲爱的头生儿小狗子。他们将走向一个大城去出卖珍珠,
勿宁说,去寻找他们的命运。
那座大城会是他们的天堂吗,或者,那是另一座炼狱?我们不知道。
因为,他们并没有到达。通向新的命运的道路是艰难的,他们在草原和山丛
中小心翼翼地走着,不愿留下一点足印,但追踪的人还是紧随在后面。三个
猎户正像追猎野兽似地追猎他们。
两天以后,在金黄色的迟暮时分,奇诺和胡安娜归来了。他们并排走
着。胡安娜把她的披风像个口袋一样扛在肩上,那里面有一小包软绵绵、沉
甸甸的东西,那是小狗子的尸体,他被追踪者枪杀了。而奇诺杀死了那三个
追踪者。现在他的胳臂上挂着一支来复枪。
在围聚着的人群的紧张、惊奇的眼光中,他们沉着、庄严地走着,像
是悲哀的神,又像是复仇的神。他们走过他们的被烧光的茅屋的废墟,连看
也没有看它一眼。他们来到海边,站住了。奇诺放下来复枪,用微微发抖的
手在衣服里掏摸出珍珠,那丑陋的、灰黯的,像一个毒瘤的珍珠,他听到了
珍珠的走了调的、疯狂的音乐。他慢慢地转向胡安娜,把珍珠向她递出去。
肩扛着小尸体的胡安娜向他凝视着,柔和地说,“不,你。”
于是奇诺把胳臂往后一甩,使尽力气把珍珠扔了出去。在可爱的绿水
的深处,珍珠的音乐越来越低,逐渐消失了。但故事在我们心中所引起的音
乐却还在激荡? 。曲线完美的、有着柔和的光辉的珍珠是丑陋的么?不,丑
陋的是通过珍珠所映照出来的那种压榨、贪婪、欺骗、掠夺? 。丑陋的是那
些人的思想感情。
不是珍珠是邪恶的,而是人是邪恶的,而是社会制度是邪恶的。正是
在那样的社会制度下孕育出、滋生着那样的人。
奇诺斗争过,他失败了。他的四周包围着豺狼,他的头上盘旋着兀鹰。
无论他个人怎样勇敢,无论他有着怎样的斗争的决心,他是不能不失败的。
杀死了那三个追踪者,他原是可以走向那个大城的。而他没有去。因
为他已失去了他的儿子,那是他的爱,他的希望和未来。他不能用使他牺牲
了儿子的珍珠去换取他自己的幸福。而且,他也应当认识到了,珍珠可能为
他带来更大的灾祸。他和他的妻子带着儿子的尸体回到了故土。当着众人将
珍珠扔回到大海,这样来表示他的深重的悲痛和仇恨。
他曾经说过,放弃了珍珠他就会失去灵魂。现在他自己将珍珠扔进大
海中去了,他并没有失去灵魂,相反的,他的灵魂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他的梦想和愿望只有一项实现了:他得到了一支来复枪,那是从追踪
者手中抢来的,那是杀死了他的儿子的凶器,现在是在他的手中了。在实际
上那没有很大的作用,然而可以将那看作是一个意味深长的象征和启示。
作者在小说的引言中说:“如果这个故事是个寓言,也许各人都会从里
面领会他自己的意义,也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去读它。”是的,可以将它看作
是一个寓言。然而,作者并不是编造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生活道理。这原是
一个流传在印地安人中的故事,作者加以改造和丰富了。人物各有着自己的
血肉和性格,生活场景是真实的,文笔生动、细腻,充满了感情和诗意。作
者是从现实生活出发的,但又不是飘浮于生活的表面,而是将生活提到了寓
言的,或者说,哲学的高度。对照一下我们的某些“主题先行”的作品看看,
是不难受到启发的。约翰?斯坦倍克(J.E.Steinbeck,19
02—1968)是与海明威、福克纳等齐名的现代美国作家。他的代表作
长篇小说《愤怒的葡萄》在四十年代就翻译了过来。另外,《相持》、《月亮
下落》、《人与鼠》、《前进的客车》、《红马驹》等长短篇小说,也都早已有过
译本。不知为什么,近几年来却很少介绍他的作品。其实,我以为,比起海
明威、福克纳来,他在我们是更可亲的。他在年轻时长期过着流浪生活,从
事过多种职业。他常常以劳动人民的生活为题材,表现了他们的善良的品质,
歌颂了他们求生的反抗和斗争。斯坦倍克并没有一个明确的世界观,然而是
资本主义社会的暴露者和抗议者,对劳动人民有着同情和爱。从《珍珠》中
就可以看出这一点。这个著名的中篇也可以算是文艺瑰宝中的一颗珍珠。1
982年1月
为了介绍斯蒂芬?茨威格的著名的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
①让我们从一个值得研究的
问题开始:为什么有的作品制造了非常紧张的情节,描写了非常激烈
的场面,我们读起来却无动于衷,甚至感到读不下去;而有的作品叙述的只
是一件小事——譬如我们要介绍的这篇小说中一盘象棋的胜负,却引起了我
们这么深切的关注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是并不困难的。主要在于前一类作品没有写出有血有
肉的人物,作者只是在那里编造故事情节。如果人物的形象不是真实的生命,
如果人物没有成为读者热情地关切的对象(如同关切他的知心友人),那么,
无论怎样紧张的情节,怎样激烈的场面,都不可能激发读者的感情,不能引
起他的关注的。后一类作品则是塑造出了人物的真实性格,我们对情节如何
发展的关心,是出于对人物的遭遇和命运的关心。所以有一些看来是一般无
关重要的事,但由于和人物的遭遇和命运联系起来了,而取得了重要的意义。
这一道理,我们的作家们的理解是比这里的简略的说明更深刻和更完
整的。但理解是一回事,在创作实践上如何体现又是一回事。看看某些电影、
戏剧、小说,我们不能不常常想到这一问题。
而在人物的性格塑造,主要是心理刻画上,茨威格的长处是值得我们
注意的。《象棋的故事》不能算是他最好的小说,也不能代表他主要思想倾
向,然而是可以说明他的心理刻画技巧的例子。
那是一次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关心和兴趣的棋赛,虽然那不是一场正式
的比赛,而只是在轮船航行中旅客间的一次偶然性的活动。
交手的一方,是年轻的世界冠军米尔柯?琴多维奇。这是一个传奇似
的人物。在棋桌上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大师,曾经击败了许多世界著名的选手。
可是当他一从棋桌边站起来,就无可挽救地变成一个怪里怪气、近乎滑稽可
笑的角色:行动滞重,沉默寡言,而且,像他的恼怒的对手之一所刻薄地指
出的,“在任何领域都惊人地无知”。他原是一个贫困的孤儿。
他的象棋天才是偶然地为收养他的同村的一位神父所发现的,在稍加
训练以后,他很快就跻身于世界名手之列了。他从过去的手足失措一变而为
冷漠的、往往表现为极其笨拙的目空一切。而且他极其贪婪,依靠棋艺聚积
着钱财。
在这次航行中,他却遇到不可轻视的敌手了。而那不过是一名普通的
旅客,一个默默无名的人物。在昨天他和旁人对局时,由于那个无名人物的
指点,他本来一盘必胜的棋被逼成了和局。这不仅是使他少赢了两百五十元
美金而已,也损伤了他的自傲,也可能难得地引起了他的好奇。于是他主动
提出来要与这个无名人物比赛一次。
这也不能不引起读者的好奇心:这位无名人物是一位怎样的人呢?而
且,他说他二十或者二十五年没有摸过棋盘,又怎么可能有那么高的棋艺呢?
我是一向不大习惯于去研究和分析作品的布局的,认为那样往往容易
将一篇有生命的作品解剖成了一具僵尸。但对于《象棋的故事》的布局,却
想略略说几句话。小说是以第一人称的身分叙述的,首先由作品中的“我”
为我们介绍了那位世界冠军,他的经历和个性。那个“我”知道了那位传奇
般的人物和他同在一个船上后,他热切地想去结识,用尽了各种办法都没有
得逞,于是,就想起了猎人屡试不爽的策略:模仿山鸡发情的叫声来引诱山
鸡。他和他的妻子在吸烟室里对棋,想以此将象棋大师吸引过来。但首先吸
引过来的是一位因钻探石油赚了一笔大钱的名叫麦克柯诺尔的苏格兰采矿工
程师。这是一个自以为是、颇为得志的人,即使在最无足轻重的比赛中,也
把失败看作是降低自己的身分。他心里充满了特殊的优越感,以致把任何阻
力都看成是对自己极不应该的反抗,几乎就是对自己的侮辱。当他一听说著
名的象棋大师在这一艘轮船上,就冒昧去邀约他来下棋,而且接受了每盘赌
金二百五十元的约定。这是荒唐的,等于将钱向大海中扔。然而在输了一局
后他还不服气,要求下第二局。当他在第二局已陷入绝望时,一个偶然出现
的旁观者为他出了主意,使他得以下成和局。
茨威格生动地写出了在对棋时大师的那种骄傲自大,目中无人的性格。
他明显地让对手们感到他对他们的轻视。他随手地下一步棋,然后懒洋洋地
躺在安乐椅里翻阅画报。一直到将对方“将死了”,也不抬头看他们一眼。
茨威格也生动地写出了那位工程师好强、倔犟、死不认输的性格。他宁可损
失大笔金钱也要取得一次胜利,而这又是他绝对无力做到的。几位热心的参
与者也都愤愤不平,只想压倒那位大师的傲慢之气,却也一筹莫展。在这种
情势和气氛下,作者让一个无名者——真正的主角——出场,几句话就表明
了他棋艺修养的精深,在接受了他的意见后,挽回了败局。参与比赛的人和
旁观者都无比地激动了,而那位傲慢的大师也知道自己遇到了真正的敌手。
他第一次抬起头来,看了看那位无名者,而且主动提出来,愿意第二天与他
较量一次。
我只是想指出作者这种善于制造情势和烘托气氛的本领,而无意于推
广这种在“节骨眼”上让主角登场以吸引读者注意的创作技巧。事实上,这
种技巧在我们不少作品中都已运用了,而且往往运用到了这样的地步:损害
了艺术的真实感。而损害了真实感的技巧就不是真正的技巧。所谓技巧,应
该是力求表现生活的真实。离开了这一点,那至多也不过是雕虫小技。
茨威格比较欢喜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
奇去吸引读者,而是想去表现在一种特殊情势中,人物的心理状态。他说:
“我在写作上的主要志趣,一直是想从心理的角度再现人物的性格和他们的
生活遭遇。”《象棋的故事》中,关于那位无名者怎样在一种绝无仅有的情况
下学得了精湛棋艺的描写,是作品中最精彩的核心。
那原也并不是什么复杂的故事:他出生于奥地利一家古老的名门望族,
二次世界大战前,主持着一家律师事务所,充当法律顾问和管理一些大修道
院的财产,还受托管理皇室某些成员的资产。国社党徒早就注意到了他的事
务所,在那里安排了密探。在希特勒的军队进入维也纳的当天,他被党卫军
逮捕了。他们想从他那里获得皇族资产隐匿的情况。他被安置在一家旅馆的
单间里,被完全孤立起来,除了看守,看不见任何人的脸;除了审讯,听不
到任何人的声音。在一次提去审讯的等候中,他冒着生命的危险,从挂在墙
上的一件雨衣的口袋中偷到了一本小书。他怀着无限的喜悦回到了他的房间
里,使他失望的是,那是一本他读不懂的棋谱。他恼怒得几乎想将这本小书
扔到窗外,但后来他终于渐渐看懂了书上的那些术语,而且以有格子的被单
当作棋盘,用省下来的面包瓤子做成棋子,将小书上的一百五十盘名家棋谱
下了一遍又一遍。当他已烂熟这些棋局之后,他就自己和自己下棋。这是一
件不可思议的事,就像想跳过自己的影子一样的不近情理。一种人为的精神
分裂终于引导到精神上的崩溃,他变成了癫狂。最后一次的癫狂大发作却拯
救了他。他被送进了医院,渐渐恢复了神智,并在医生的帮助下,从法西斯
统治下逃了出来。
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