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知道点中国文学-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剧中最优秀的作品。剧情大略是这样:王文举和张倩女原是“指腹为亲”的未婚
夫妻。倩女的母亲嫌文举功名未就,不许他与倩女成婚。文举上京应试后,倩女
相思成疾,致灵魂离开躯体,追赶文举赴京。文举得官后和倩女回到家中,她的
灵魂和那卧病在床的躯体又合而为一,一家遂欢宴成亲。这一剧作不仅情节离奇,
而且在离奇的情节中表现了较为深刻的内涵。在根本上,它指出了人的天然情感
的不可抑制,正如倩女所唱的“你不拘箝我可倒不想,你把我越间阻越思量”,
伸张了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的权利。

    在艺术描写方面,《倩女离魂》具有浓厚的抒情气息,笔墨细腻但并不感纤
巧,文词精美却不显雕琢。第三折写倩女卧病相思,自怜自叹的曲子《普天乐》,
把诗词的意境同剧中人物的心情结合起来,用了活脱语言写出,清丽而流动,柔
情婉转,哀怨动人:

    想鬼病最关心,似宿酒迷春睡。绕晴雪杨花陌上,趁东风燕子楼西。抛闪杀
我年少人,辜负了这韶华日。早是离愁添萦系,更那堪景物狼藉。愁心惊一声鸟
啼,薄命趁一春事已,香魂逐一片花飞。

    《倩女离魂》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受到《西厢记》的启发。这些曲辞接受婉
约派词家的影响较多,它写出封建社会青年女子内心的幽怨,使《倩女离魂》成
为具有独特成就的爱情剧,对后来汤显祖的《牡丹亭》有相当影响。

    和《倩女离魂》同一类型的《刍梅香》,写诗人白乐天的弟弟白敏中和晋国
公裴度的女儿裴少蛮的恋爱故事,情节全属虚构。作者是模拟《西厢记》写成的。
全剧所表现的思想倾向远不如《西厢记》的鲜明。在主角婢女樊素的唱词和说白
中之乎者也,引经据典,带有更多封建文人的气味。剧中某些曲词虽然比较优美,
但缺点是过于典雅、工整,缺少生活气息。

    郑光祖的《王粲登楼》是根据王粲《登楼赋》虚构而成的,在王粲落魄荆州,
登楼作赋的场面中,抒发了游子飘零,怀才不遇的感情。

    雕檐外红日低,画栋畔彩云飞。十二栏干、栏干在天外倚。(许达云)这里
望中原,可也远。(正末唱)我这里望中原,思故里,不由我感叹酸嘶。(带云)
看了这秋江呵,(唱)越搅的我这一片乡心碎。

    ———第三折《迎仙客》

    泪眼盼秋水长天远际,归心似落霞孤鹜齐飞。则我这襄阳倦客苦思归。我这
里凭栏望,母亲那里倚门悲。(许达云)仲宣,既然如此感怀,何不早归故里。
(正末云)吾兄,怕不说的是哩。(唱)乍奈我身贫归未得。

    ———第三折《红绣鞋》

    这些曲文中所流露的流落他乡的感慨,特别容易引起封建时代失意的文士的
共鸣。明清以来,许多写文人轶事的杂剧,有不少是受到它的影响的。

    此外,他还有5 个取材历史故事的杂剧,以《智勇定齐》为较有特色。它写
无盐的采桑女钟离春,貌奇丑,但有超人的智慧和胆识。齐公子以其贤,纳为后。
在她的辅助下,齐国大治,战胜了秦燕,被尊为上国。作品歌颂了封建社会中一
个抵御外敌侵略的巾帼英雄,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郑光祖杂剧在曲词方面显示了不凡的功力。后人论元曲,因此将他置于关、
白、马之上,这虽然不合理,但说明他在元曲中的地位确实是很重要的。

    /* 73 */第四部分多少春秋,总上心头———纪君祥

    辄慕周勃安刘之计,庶几程婴存赵之忠。

    ———汪藻《宋高宗登基之表章》

    英雄未死心为碎,父老相逢鼻欲辛。夜读程婴存赵事,一回惆怅一沾巾!

    ———文天祥《无锡》

    2003年岁末,人民艺术剧院与国家话剧院同时将“赵氏孤儿”这一故事搬上
了话剧舞台,两位导演对于这一故事作出了各自的当代阐释,在观众中引起相当
反响,各种意见与争论随之而起,《读书》杂志还专门就之进行了座谈,集成《
多少春秋,总上心头》的座谈纪录。而《赵氏孤儿》的魅力并不限此时此地,《
赵》剧早在1735年就被译成法文,法国伏尔泰由之取材写了一部《中国孤儿》,
公演之后,轰动了整个巴黎。德国诗人歌德也曾将它改编为《埃尔佩诺》,而意
大利作家P。梅塔斯塔齐奥将之改编为《中国英雄》。这一部名闻内外,影响甚
至盖过《红楼梦》的戏剧究竟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赵氏孤儿》的故事最早出现于《左传》和《史记。赵世家》,元杂剧作家
纪君祥将之写成杂剧《赵氏孤儿》之后风靡一时。纪君祥,一作纪天祥,大都人。
生平事迹不详。作有杂剧6 种,现仅存《赵氏孤儿》一种,明朱权评其剧作的风
格为“雪里梅花”(《太和正音谱》)。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演述春秋晋灵公
时赵盾与屠岸贾两个家族的矛盾斗争,主要是根据《史记。赵世家》以及刘向的
《新序》、《说苑》所记载的历史故事敷演而成。

    《赵氏孤儿》的剧情是忠良赵盾满门被权奸屠岸贾抄斩,赵盾之子赵朔为驸
马,被逼自杀,公主亦被囚禁并在此时生下赵氏孤儿,然后围绕孤儿命运展开一
系列的斗争。为报平日的知遇之恩,门客程婴将孤儿偷带出宫,却被奉屠岸贾之
命把守宫门的韩厥发现,但韩厥不愿献孤儿以图荣进,遂放走程婴,自刎而死以
取信于屠岸贾。继而屠岸贾下令杀死全国出生1 个月至半岁的婴儿,程婴与赵盾
友人公孙杵臼商量,以自己的儿子冒充赵氏孤儿,然后出面揭发公孙收藏了孤儿。
公孙与程婴之子被害,赵氏孤儿得以保全。20年后,孤儿长大成人,程婴向他说
明真相,晋悼公即位,孤儿在大臣魏绛的帮助下,灭尽屠家,报仇雪恨。

    该剧通过屠岸贾的搜孤与程婴、韩厥、公孙杵臼等的托孤、救孤、抚孤和复
孤,既表现了屠岸贾的凶残与奸诈,又突出了程婴等的义烈与自我牺牲,构成一
部表现忠臣义士和权奸斗争的壮烈悲剧。把历史上一些重大政治斗争的原因解释
为“忠”与“奸”的对立,这当然是简单化的,此外强烈的家族复仇意识在剧中
表现得更为突出。在表现这种复仇意识时,作者又强调了弱者对于残暴势力压迫
的反抗。屠岸贾杀绝赵氏一门300 余口,又为了斩草除根而准备杀尽晋国所有婴
儿,这为程婴、公孙杵臼等人的自我牺牲提供了较之单纯的“忠”更具人情味的
道义根据。包括韩厥决定放走程婴和所携赵氏孤儿时的一段唱词,“子见他腮脸
上泪成痕,口角内乳食喷,子转的一双小眼将人认。紧帮帮匣子内束着腰身,低
矮矮怎舒伸”,也表达了对无辜的弱小者的同情。因而,他们或杀身成仁、或忍
辱负重以实现其自觉承担使命的行为,便有了人格完成的意义和崇高的悲剧美感。
而剧中程婴的行为,基本的出发点是报答赵朔的平日优遇之恩,这也很容易为统
治者所用,以激励臣民为王朝尽忠守节。宋代一再为程婴、公孙杵臼和韩厥修祠
立庙、加封爵号,正是出于这种目的。这些特点,对后来写“忠奸斗争”的戏剧
有较大的影响。

    1754年,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把它改编为歌剧《中国孤儿》,并注明“五
幕孔子的伦理”。这部剧作确实歌颂了中国的传统道德,但应该注意到,它吸引
人的地方还有剧中人物在道德完成中所表现出的人格力量。譬如:屠岸贾让程婴
棒打公孙杵臼一慕,写得惊心动魄,程婴与公孙两人的自我牺牲,那种前赴后继
的复仇精神,屠岸贾的阴险狡猾,表现得淋漓尽致:

    ' 屠岸贾云' 程婴,你不行杖,敢怕指攀出你么?(程婴云)元帅,小人行
杖便了。(做拿杖子打科)(屠岸贾云)程婴,我见你把棍子拣了又拣,只拣着
那细棍子,敢怕打得他疼了,要指攀下你来。(程婴云者)我就拿大棍子打者。
(屠岸贾云)住者!你头里只拣着那细棍子打,如今你却拿起大棍子来,三两下
打死了呵,你就做得个死无招对。(程婴云)着我那细棍子又不是,拿大棍子又
不是,好着我两下做人难也。(屠岸贾云)程婴,这只拿中等棍子打。公孙杵臼
老匹夫,你可知道行杖的就是程婴么?

    虽然并未过多直接描写程婴的心理活动,但是从俩人的对话中看出程婴极为
复杂、难堪的心绪,还有屠岸贾的奸诈和步步紧逼。而公孙杵臼的沉默则显示出
他对为救孤而自我牺牲的计划的忠诚。从这些细节处使人物的人格力量与形象特
色凸显了出来。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对历史材料进行了加工,作了很多改动,使得故事在
结构上显得精巧紧凑。在这些改动中,至关重要的两处是把他人的婴儿变成程婴
自己的儿子,另一处是让屠岸贾将赵氏孤儿纳为义子。这种改动使得剧中的3 个
主要人物程婴、屠岸贾、赵氏孤儿的关系之间充满了张力。在这样的情势下,戏
剧冲突尖锐激烈,矛盾连续不断,层层迭进,气氛始终紧张而扣人心弦,戏剧效
果特别强烈。

    /* 74 */第五部分万仞崛起———明代文学

    情乎?欲乎?———汤显祖的《牡丹亭》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
复生,皆非情之至也。……人生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格耳!

    ———汤显祖《牡丹亭题词》

    其款置数人,笑者真笑,笑即有声;啼者真啼,啼即有泪;叹者真叹,叹即
有气。杜丽娘之妖也,柳梦梅之痴也,老夫人之软也,杜安抚之古执业,陈最良
之雾也,春香之贼牢也,无不从筋节窍髓,以叹其七情生动之微也。

    ———王思任《评点玉茗堂牡丹亭词叙》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题引所道的这种能够
生死、死生的至情,读来就叫人叹绝。而这个美丽、绝叹的情爱故事就是在汤显
祖的《牡丹亭》中晰细展现了,怎不叫人对之心向神往?

    汤显祖,明代戏曲家,生于1550年,卒于1616年,字义仍,号若士,祖籍江
西临川。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进士,历任南京太常博士、詹事府主簿、礼
部祠祭司主事。十九年因抨击朝政,贬为广东徐闻县典史;二十一年被任命为浙
江遂昌知县,任职五载;二十六年眼见横行不法的税监到来,他在京述职后径直
返回故里。晚年以茧翁为号。汤显祖的思想比较复杂矛盾,他视科举为唯一出路,
又对科举、八股文字表示厌弃;30岁时潜心佛学,企图在宗教中寻求人生的意义,
又讥笑服食丹药的迷信者,并嘲讽佛学的轮回说教。汤显祖少年时受学于泰州学
派的罗汝芳,受到了反正统宋学思想的熏陶;在南京为官时,又受到李贽、达观
等人反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他思想中不同的侧面,都在他的戏曲创作中得到反
映。汤显祖作有《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
茗堂四梦》。《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汤显祖同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其诗
作有《玉茗堂全集》四卷、《红泉逸草》一卷、《问棘邮草》二卷。

    《牡丹亭》全剧共55场,杜丽娘游园伤春、梦书生折柳伤情,竟至一病不起,
死后魂魄不散,寻觅梦中情郎不止。3 年后,真等到书生柳梦梅来掘棺复生,共
结情缘。情节跌宕起伏,情思缜密。

    《牡丹亭》开篇即写情,情在汤显祖的笔下竟能生而死,死而复生。他说: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
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而《牡丹亭》中的“情”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很少有人
深究过。其实,与其说她表现的纯洁的爱情,不如说是火一般的青春欲望。杜丽
娘与柳梦梅的故事始终与性相连,他们俩的感情一直是在性关系的牵引下愈往愈
深,以至成为汤显祖所认为的至情。杜与柳的接触是性爱的接触。因此,他们彼
此虽没有太多的了解或理解,一切言语却似乎都是多余的。杜丽娘的闺中幽情,
是独处深闺的春愁而不是对某一个具体的情人的思恋。杜丽娘一梦而死生以之,
这个梦,是她青春欲望骚动的折射;丽娘在梦中与柳梦梅一见钟情,达到如痴如
醉的状态。这个梦,多少是她欲望被唤起的象征,欲望虽被唤起却未能得到继续
满足以致意欲阑珊,已而致病。使丽娘死而复生、生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