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朽的时间史册;随着社会的发展,阿Q 的精神应当而且必然会被埋葬。
鲁迅作品最具价值的在于其改造“民族灵魂”和中国社会的思想。鲁迅是中
国现代文学的两大题材———农民(包括市镇平民)和知识分子题材的开拓者。
他是中国几千年文学史上第一个真正写普通劳动人民的小说家;他全身心关注的
不是这些下层民众所受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而是精神上所受的毒害,所表现
的不是他们物质生活的困苦,而是精神的痛苦与病态,从而尖锐而深刻地提出
“改造国民性”的主题。比如大家熟悉的作品《药》,华家经济上的拮据仅用一
床“满幅补钉的夹被”暗示了一下,正面展开的是他们一家及茶客们精神的愚昧。
鲁迅认为,在封建社会长期统治下,吃人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已经渗透到民族意识
与心理之中,成为历史的惰性力量,而且是多数力量,形成“不见血的虐杀”,
他在更深刻的意义上否定支配大多数人思想与行动的统治阶级的伦理道德观念,
这更能产生震撼麻木国民灵魂的力量。鲁迅对知识分子的了解更加深切,他笔下
既有孔乙己等受科举毒害的酸腐文人,他们还属被吃掉的一类,也有假道学者这
类吃人帮凶;但最重要的是现代知识分子,鲁迅在肯定他们的历史作用的同时,
也着重揭示他们的精神痛苦和自身的精神危机,他们是时代的孤独者,这也是先
觉者鲁迅内心矛盾的写照。
/* 103 */ 第六部分文海中奔腾的激流———巴金
(巴金是)当代世界伟大的作家之一,……自由、开放与宏博的思想已使他
成为本世纪伟大的见证人之一。
———前法国总统密特朗
巴金是个身世很神秘的作家。
他原名李芾甘,根据他的作品,我们勉强知道他是四川一个大家的子弟,家
里似很有钱。“他虽然生下地便被黄金般幸运包裹着,虽然可以在大观园式的园
亭里,享受公子哥儿的豪华尊贵生活,他却偏爱和一班轿夫仆人做朋友,因而知
道了许多下等社会的事,而对他们发生浓厚的同情”(《家》及《将军》自序)。
“他有一个孟母般贤淑的母亲,给了他一颗无所不爱的心,她还给了他沸腾的热
血和同情的眼泪;她教他爱人、祝福人,她这样地教育着他一直到死。然而他长
大以后却来诅咒人”(《光明》自序〉。“他在悬崖上建筑了他理想的楼台,一
座很华丽的楼台,他打算整天坐在里面,然而暴风雨来了,这是时代的暴风雨。
这风是人底哭泣和呼号,这雨是人底热血和眼泪。在这暴风雨底打击之下,他的
楼台终于倒塌了。幸而他在楼台快倒塌的时候,跳了出去”(《新生》自序)。
这就是巴金的自状,读者一定要明白了这些,才了解他整个的人格和他整个作品
的思想。
巴金(公元1904年—2002年)现、当代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
竿、余一、王文慧等。四川成都人。从1929年到1937年中,他的主要代表作是长
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是《激流三部曲》之首。
《家》描写了在一个封建仕宦家庭里的一群年轻人,以及他们在封建礼教的
束缚下各不相同的命运。高家是一个古老的封建家庭,高老太爷是这个家庭的最
高权威,他主宰着所有人的命运。觉新是高家的大少爷,性格善良而懦弱,他接
受了一定的新思想,希望把新思想和旧家庭“毫不冲突地结合起来”,然而在面
对现实的时候,他却不能真正地站出来反抗。他和表妹梅青梅竹马、两情相悦,
但是由于两家家长在牌桌上的龃龉,活活拆散了他们,觉新只能接受父母给他安
排的婚姻,梅最终也郁郁而死。在觉新的妻子瑞珏临产之时,正好是高老太爷归
天的时候,高家的人说是孕妇生产会引起“血光之灾”,于是逼迫瑞珏到破庙里
去生孩子,瑞珏终于凄惨地死在破庙里,觉新连保护妻子和未出生孩子都不能够,
甚至没有见妻子的最后一面!二少爷觉民比他的大哥勇敢,他在新思想的鼓舞下,
敢于向腐朽的封建制度挑战,追求个性的解放和婚姻的自由,终于获得了婚姻自
主的胜利。三少爷觉慧和聪明伶俐的丫头鸣凤真心相爱,但是身份的悬殊决定了
他们爱情的悲剧,鸣凤被高家嫁给比她大40多岁的地头蛇;为了反抗封建制度的
凌辱,她投湖自尽,她的死是对这个等级森严的封建家庭公然蔑视和抗议,她以
死唤醒了觉慧的觉悟,觉慧毅然脱离旧家庭,投身到革命之中,从此这个家庭内
部不断地出现叛逆者,高公馆也渐渐走向分崩离析。
巴金曾经说过:“我不是为了要做作家才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
笔来。”《家》这部小说的创作与巴金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巴金出身于四川成
都一个官僚地主的大家庭,正如他自己所说,他在二三十个所谓“上等人”和二
三十个所谓“下等人”中间度过了童年。在这个森严的封建家庭里,他“眼看着
许多亲近的人在那里挣扎,受苦,没有青春,没有幸福,终于惨痛地死亡。他们
都是被腐朽的封建道德、传统观念和两三个人一时的任性杀死的”(《文学生活
五十年(代序)》)。年轻的巴金像“甩掉一个可怕的黑影”一样从旧家庭里挣
脱出来,来到巴黎,“想找寻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路”。在巴黎,他阅
读了卢梭、雨果、罗曼。罗兰、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高尔基、狄更斯等作家的
大量作品,开始用写作来宣泄自己的情感。他掘开回忆的坟墓,他所熟悉的亲人
的悲剧一幕幕浮现在脑海里,这些不堪回首的往事令他感觉内心似乎有一团火焰
在燃烧,于是,他将这些家庭的惨剧连同自己悲愤的心情一起写进了《家》里。
巴金说:“我并不要写我的家庭,我并不要把我所认识的人写进我的小说里
面。我更不愿意把小说作为报复的武器来攻击私人。我所憎恨的并不是个人,而
是制度……我所要写的应该是一般的封建大家庭的历史……我要写这种家庭怎样
必然地走上崩溃的路,走到它自己亲手掘成的墓穴。”的确,《家》就是通过描
写高家这个封建家族的没落,来揭露封建统治者虚伪残忍的面目,揭露封建礼教
对年轻人的摧残和迫害,反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浪潮冲击下,中国社会发生的
剧烈的动荡,觉悟的年轻人从封建制度的禁锢中冲出来,寻找着新的生活的希望。
这在当时有着重要的进步意义。
此外,《家》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情节的安排上,以及文学语言的运用上
都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巴金的语言充满了浓厚的抒情气息,他内心饱满的情
感和丰富的人生体验使这部作品令无数人感动落泪,很多读者十分关心书中人物
的命运,他们给巴金写信,探询这些人物的下落。甚至在《家》问世26年后,还
有读者写信给巴金,要求他“介绍他们跟书中人通信,他们要知道书中人能够活
到现在,看见新中国的光明才放心”。(《和读者谈〈家〉》)由此可见《家》
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永恒的生命力。
/* 104 */ 第六部分中国的莎士比亚———曹禺
一个垂死的阶级的文明往往就像熟透的深秋,参天大树上每一片叶子飘零着,
腐烂着,带着人类的心智一同消沉,可是,能够流传百世的文学巨著往往也诞生
在此时。远看《红楼梦》,近看《雷雨》,莫不如此。
———沈从文
当我们步入21世纪后,把曹禺剧作放到百年戏剧、百年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
之中,可发现其不容怀疑的经典价值和经典地位。随着时间的逝去,它们的经典
意义愈发凸现出来,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瑰宝。可以说,曹禺的《雷雨》、《日
出》、《原野》、《北京人》等,都是经典之作。曹禺作为一位戏剧大师,不仅
是中国话剧艺术的奠基者,而且是20世纪世界话剧艺术发展的一个杰出代表。
曹禺(公元1910—1996年),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原名万家宝,字
小石。祖籍湖北省潜江县,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其父曾任总统黎
元洪的秘书,后赋闲在家,抑郁不得志。曹禺幼年丧母,在压抑的氛围中长大,
个性苦闷而内向。3 岁即随继母看戏,是一个小戏迷。1922年,入读南开中学,
并参加了南开新剧团。导师张彭春对他格外器重,他则以扮演娜拉等角色而闻名,
绽露表演才华。少年时,喜写新诗,常吐露着感伤和凄婉的调子。1928年,入南
开大学政治系,翌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在校期间,继续演剧并攻读了大
量的中外剧作。1933年毕业前夕,年仅23岁,即完成了处女作《雷雨》。继而又
发表了《日出》(1936年)、《原野》(1937年)。他的三部曲,犹如一座座丰
碑,矗立在中国的剧坛上,从而决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发展上,特别是话剧文学
上的奠基地位。
《雷雨》是一部纠缠着复杂的血缘关系和聚集着许多的巧合但却透露着必然
的悲剧。也许,它写得太像戏,但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令人惊心动魄的艺
术震撼力。
周朴园,虽曾留学德国,又是一个现代厂矿的董事长,但他的性格冷酷、自
私、虚伪,在家庭里,像一个黑暗王国的统治者。故事就围绕他而发生。30年前,
他的家庭为了给他娶一个名门闺秀,硬是把他所爱的,并为他生了两个儿子的女
佣侍萍逼走了。他以为她投河自尽,不想侍萍却为人所救,嫁给一个下层的佣人
鲁贵。岂料,30年后,鲁贵不但在周家当差,而且,他们的女儿四凤又像她的母
亲当初一样,来到周家作佣人。她同周家的大少爷周萍(周朴园和侍萍所生之子)
相爱,并已有孕在身。但他们的爱情却带着内心的隐痛,因为周家年轻的太太繁
漪,不肯放弃曾与她私通的周萍,而四凤却又要面对周家二少爷周冲(周朴园和
繁漪所生)的爱情。侍萍由于寻找女儿来到周家,在这里,她最不愿看到的事发
生了:她与周朴园再度重逢,而昔日之情却已覆水难收;女儿重蹈了她的覆辙,
与其同母异父的哥哥相爱并已有了身孕;她的两个儿子周萍与鲁大海本是同根生,
而今却因身份不同而水火难容;所有的人都蒙在鼓里,只有她知道,她感到老天
太不公平了。当一切血缘的谜底被揭穿时,一场大悲剧发生了:四凤触电自杀了
;周冲为救四凤也触电身亡;周萍开枪自尽;繁漪疯了;侍萍呆痴了。好像周朴
园就是一切罪孽之渊薮。
周朴园是《雷雨》中的成功艺术形象,他是悲剧的制造者,也是这一切的承
担者。一切罪孽都来自他的专制统治。《雷雨》的深刻之处在于,在周朴园这个
人物身上,曹禺揭示了中国的资产阶级同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有着政治的、思想
的紧密联系,揭示了中国资产阶级的封建性。在他那纠集着复杂矛盾的心理和似
乎具有人性的外观中,让人看到一个恐怖的封建暴君的黑色灵魂。《雷雨》以高
度的艺术成就和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
开始走向成熟,几十年来成为最受观众欢迎的话剧之一。
1935年曹禺又写成剧本《日出》,深刻解剖了30年代中国的都市生活,批判
了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罪恶社会,曾获《大公报》文艺奖。它与《雷雨》
前后辉映于剧坛,奠定了曹禹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1936年曹禹任教于南京戏
剧专科学校,写了他惟一的涉及农村阶级斗争的剧作《原野》。抗日战争爆发后,
曹禺随校迁至四川,编辑戏剧刊物,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和电影厂编
剧等职。著有《全民总动员》(合写)、《正在想》、《蜕变》、《镀金》等剧
本,创作有淳厚清新、深沉动人的优秀剧作《北京人》,并将巴金的小说《家》
改编成剧本,还译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等。1946年赴美国讲学,翌年初回国,
任上海文华影业公司编导,发表剧本《桥》,写了电影剧本《艳阳天》,由他导
演摄成影片上映。
解放后的曹禺创作了话剧《明朗的天》(获全国第一届话剧观摩演出剧本一
等奖)、历史剧《胆剑篇》(执笔)、《王昭君》,出版有散文集《迎春集》及
《曹禹论创作》、《曹禹戏剧集》等。他的一些剧作已被译成日、俄、英等国文
字出版,《雷雨》虽出现得最早,但却是中外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