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戴先生在《二战岂儿戏,焉能乱弹琴》一文中许多分析都相当雄辩,遗憾的是所引资料都没有出处,尤其是多次引用德国低级别将领齐默尔曼的言论,如果能说明出处,就更有说服力了。因为德军将领为了抬高德军的形象,在战后多故意把自己的实力说得很低,这样,就越能为德军的败局挽回名誉。
此外,两个数据间接证明西线德军的数量也应不下两百万。一是“德军在诺曼底战役中损失的兵力总数逾四十万(其中有一半被俘)”〔2〕。一是巴顿第三集团军从诺曼底一路打进德国所歼灭(包括俘虏)的德军人数竟达一百四十余万。“一百四十万”!半个多世纪后仍为人们所赞叹,“一百四十万”成了巴顿军事天才有力的例证。不过这里有个疑问,难道西线就巴顿一个集团军在打?其他布雷德利、蒙哥马利以及法国、加拿大的集团军就不消灭德军了?综合相加,西线德军超过两百万决不像戴先生所说的“在梦境中”。
西线德军有没有“几千辆坦克”?我们且看一组数据:在诺曼底登陆前,德军总共拥有三十二个装甲师,“在德军三十二个装甲师中,有十八个师继续对付着俄国人,十二个师准备迎击英美联军对法国的入侵”〔3〕。按德军的编制,一个装甲师拥有一百五十辆坦克、三十至四十门自行火炮。当然戴先生可以说“东线的德军装甲师都是满员的,西线的德军装甲师都是不满员的”。那么我们再来看另外一组数字,在诺曼底战役中西线德军“损失坦克一千三百辆,军车二万辆,大炮一千五百门……”〔4〕阿登战役后期,希特勒把西线第六装甲集团军调往苏联战场(这是戴先生承认的),其所属八百辆坦克随之调走。留下的德军部队战败,最后“损失坦克七百辆”〔5〕。不必去搜寻其他坦克数量,仅就这几个数字相加,就与笔者所述“西线德军拥有几千辆坦克”相距不是太远。
西线德军有没有“几千架飞机”?应该说诺曼底登陆前没有。这正是戴先生对拙文批评中确实正确的地方。当时德国(包括占领国)生产的飞机确实大部分调到东线去了。但诺曼底登陆后情况就不同了,西线德军拥有的飞机很快超过了千架。空军原来是德军最强大的军力之一(另一个是装甲部队),尽管日薄西山,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1944年8月6日德军出动一百架飞机援助受围困的坦克部队,遭受很大损失,“德军的三百架歼击机无法改变自己坦克集团的命运:它们或是在起飞时即被击落,或是受敌歼击航空兵优势兵力拦阻”〔6〕。四天后希特勒“下令把即将建成的拥有两千架战斗机的帝国航空队调往西线”〔7〕,从而大大地增强了西线德军的空军力量。1944年12月中旬,希特勒发动阿登战役,德军先期投入八百架战机,此后陆续增补到一千多架。1945年1月1日,西线德军“对敌人在比利时和荷兰的机场进行了有九百余架飞机参加的规模最大的一次空袭。大量美国和英国飞机被消灭在地面上,敌歼击机在空中战斗中同样遭很大损失。但是,参加空袭的德军飞机也损失了三分之一”〔8〕。很多资料记载阿登战役德军飞机损失的总数字是相同的,那就是一千六百架。例如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画史》(第482页)这样记述:“在阿登战役中,德军损失十万人以上,损失飞机一千六百架、坦克七百辆。盟军损失八万人,其中七万七千人是美国军人。”综合以上资料,笔者认为西线德军在诺曼底登陆后拥有飞机数量达到两千架没什么奇怪。
原德军集团军司令K.蒂佩尔斯基希上将在其战后所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说,其实二战后期不论东线、西线德军均不缺飞机。“1944年的飞机产量达到四万余架,也就是达到了整个战争期间的最高水平。”〔9〕德国军备部长施佩尔在其战后的回忆录中披露,1944年7月至12月,德国飞机每个月的产量一直维持在二千三百架左右〔10〕。施佩尔写道,即使到1945年,“在战争的最后阶段,我们在六个月内总共交给部队一万二千七百二十架战斗机,而我们在1939年发动战争时,总共只有七百七十一架战斗机”〔11〕。
很容易产生一个疑问,如此庞大数量(两万架以上)的战斗机,怎么东线、西线鏖战时,不见它们出来夺取制空权?德军的两万架战斗机藏到哪儿去了?
戴先生在《二战岂儿戏》一文曾提到二战后期德军“飞行员奇缺”。不过飞行员奇缺只是次要的,德军飞机上不了天的主要原因是燃料奇缺,德国的燃料工厂(这种工厂不容易隐蔽)几乎全部被盟军飞机炸光了。
既然没有燃料,造那么多飞机干什么,放着挨炸?这里又要说到希特勒混乱指挥了。德国本来可以延缓二战的失败(最终失败是难免的)。早在1942年德国就研制出了喷气式飞机,德国的航空工业若能及时转型,将能夺取制空权,飞机燃料工厂也不至于后来大部分被炸毁。希特勒先是对制造喷气式飞机不感兴趣,胡诌什么喷气式飞机速度太快,与盟军螺旋桨低速战斗机格斗时灵活性不如后者,而后又要求航空设计师研制“喷气歼击轰炸机”,研制这种非驴非马的飞机浪费了很多宝贵时间。翻来覆去,到1944年德国终于制造出成批喷气式歼击机时(许多资料称制造出两百多架,《第三帝国的兴亡》说制造出一千多架,参见该书第1501页),已经没有燃料可用了。后来这些飞机连同专用跑道也全部被炸毁了。
再者,西线德军有没有“数万门火炮”?笔者诚恳地在此承认:达不到数万门!这是笔者的失误。笔者著文时参考德军步兵每百人拥有的迫击炮、无后座力反坦克炮数量来累加统计,然后加上德国陆军大量拥有的八十八毫米高射炮(德军专门用它打坦克),才得出西线德军拥有数万门火炮的结论。应该说迫击炮、无后座力炮不能算大炮,似乎也不算火炮。但是不算火炮,它们算什么炮呢?笔者不很清楚。总之称西线德军拥有数万门火炮这个结论笔者下得太轻率了。
说实话,笔者更希望戴先生能讨论些有意义的问题,比如二战初期美英逢日必败苏军逢日必胜逢德必败有没有什么内在规律。哈桑湖战役、诺门坎战役,发动突然袭击的一方是日军,而且他们做了长期的军事准备,怎么苏军胜得如此轻松?后来苏军遇兵力装备对等的德军为何一下就输了?新加坡战役、菲律宾战役英美军早做了迎战准备,在兵力装备上英美军比日军占优势,根本不存在日军突然袭击一事,怎么没打几天就投降了?
什么是“克”?笔者理解“克”多少带有一点反常性。被“克”往往指本来具有的某种军事优势发挥不出来了,很别扭。罗马帝国军队勇猛无比,兵器装备、战略战术皆属一流。但是它碰上汉尼拔率领的小小的迦太基军(实际是雇佣军、杂牌军),突然变得不会打仗了,这是什么道理?迦太基军一缺根据地,二补给困难,三无援军,四无民心(打到别人国家里去了怎么会有民心?);罗马军队与其交战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怎么连续八九年打败仗,还几次全军覆没?汉尼拔的弱军对罗马强军是不是一种“克”?同时我们还应该认识“克”也不是“一克到底”。当条件变化之时,“克”可以转化。卫国战争初期苏军素质不如德军,那时是德军克苏军。后期苏军综合素质提高了,就渐渐转化成苏军克德军了。
戴先生对“美国若提早全面介入战争,插在1941年与德军交战,德军估计要输”一说非常反感,称“这些说法完全违背史实”。当然违背史实!若符合史实,还需要什么“设想”?戴先生说:“纳粹德国进攻波兰、法国以及苏联的时候,正是它气焰最嚣张的时候,取胜靠的就是空中优势和装甲部队的优势”。言下之意是说,美国若提早全面介入战争,面对的是强盛的德军,对付强盛的德军,美国打不赢。笔者的看法与戴先生不同,美国若提早转入战争,对付“气焰最嚣张”的德国正当其时。战争很大程度是打生产力,由于美国自私、短视、没有远见(这也正是它后来一直拖延开辟第二战场的原因),延误了介入战争的最佳时间,后来才吞下太平洋战争惨重损失的苦果。
1941年12月,美国遭到珍珠港偷袭后手忙脚乱地开始经济转型。1943年美国完全进入战争,当年美国的战时经济显示出强大威力,一国的军工生产量竟比德、意、日三国(包括附属国、占领国)全部的生产量加在一起还多二分之一。根据《世界现代史大事记》记载,1943年美国生产各类舰艇总吨位二千一百八十万吨,飞机八万五千九百架,坦克二万五千九百辆,大炮一万六千七百门……
设想美国提早两年转入战时,将这些军工生产力量用于对付德国,它不需要生产二千一百八十万吨舰艇(因为不需要对付日本海军了)。它只需拿出一半(一千一百万吨)生产舰艇的一些材料用于生产飞机、坦克,坦克的年生产量就可达到二十万辆,飞机年生产量可达到三十万架。试问什么样的纳粹德国经得了这样的打击?那时恐怕美国也要面临“飞行员奇缺”的问题了。不过这个问题容易解决,二十多个盟国可以提供人员。戴先生花了大量篇幅反复论证西线德军是“二流部队”,为什么不动脑筋想一想“美国经济转型”的意义,在三十万架飞机、二十万辆坦克的洪流面前,德军的“二流部队”、“一流部队”、“超一流部队”又有什么区别?
当美军与德军作战之时,苏联可动用半国(只需半国)军力进入中国,协同中国抗日军队全歼在华两百万日军。侵华日军被中、苏两国全歼后,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就失去了意义,它的海、空军将全部退缩本土,防备苏联经朝鲜进攻。
第二次世界大战若按“二战的最理想进程”进行,1941年年底就可望获得胜利。不过这也许属——一种设想!
最后指出戴先生文章中的两个小错误。
戴先生称阿登战役“美军有两万多人被围困后投降”不知从哪个资料看来的。阿登战役美军确有四个战斗力不强的师被击溃,也有零星被德军俘虏的,不过两万多人投降“真是天外奇谈”。美军第九装甲师与第一百零一空降师确实在巴斯托尼被德军围困,但美军顽强坚守到巴顿坦克部队来解救为止。围困期间德军第四十七装甲军司令冯·卢特维茨将军写信给第一百零一空降师师长麦考奥利将军,要求巴斯托尼守军投降。他后来收到流传很广的只有一个字的回答:“屎!”
戴先生说苏联先设计了T…34型坦克,“后来苏联又生产出了更厉害的NC…2重型坦克”。这也是太缺乏军事常识的说法。NC系列坦克转动不灵,慢吞吞的,只能让人家当活靶子。它怎么会比T…34更厉害?这种NC系列坦克早就被苏联淘汰了。
话说回来,戴先生的文章还是有不少分析合理的地方,笔者凡读到这些地方都深受启迪。“论战”之余,再次在此向戴先生致谢。
注释:
〔1〕〔2〕〔3〕〔4〕(英)亨利·莫尔著、尚钢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大战役》,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392、427、392、428页。
〔5〕郑志国等编:《第二次世界大战画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482页。
〔6〕〔8〕〔9〕(联邦德国)K.蒂佩尔斯基希著、赖铭传译:《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517、625、603页。
〔7〕〔10〕〔11〕(德)阿尔贝特·施佩尔著、邓蜀生译:《第三帝国内幕》,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445、447、445页。
“李国文体”发微
——兼与张宗刚先生商榷
? 马大勇
一
近披览《书屋》2005年9期,很欣喜地读到张宗刚先生的宏文《落叶满街无人扫——2000年以来的散文阅读》。
张先生在本文花了大约两千字篇幅论述李国文的散文创作,在承认李氏散文“嬉笑怒骂,言之有物,对历史知识驾轻就熟”的同时,更多是提出严厉的批评。总其要义,焦点在于指出李氏“在对人物的随意调侃臧否中,流露出历史观的虚无与价值观的错位。他那些借古讽今的文字,颇多‘嬉皮’色彩,而往往丧失了宽厚与包容”。
既然张先生明白李国文在“借古讽今”,矛头对准的不是古圣先贤,那么就应该知道“含沙射影”是其必备的刺杀技术,就应该读懂其“心火”并非“莫名其妙”,而“怨怼之气”的“浓厚”、“澎湃”也事出有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