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现代后期文化教育史-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战士和后备军的作用。为卫国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战争的突然爆发,严重影响了苏联体育的正常发展,很大一部分运动员 

和体育活动积极分子走上前线,各体育组织都把主要力量放在对居民进行普 

遍军事训练和劳卫制的组织工作上面,战争期间没有举行过全苏或加盟共和 

国范围的大型锦标赛或传统体育竞赛,但是,苏联的体育活动并未停止。尽 

管战时体育活动规模比战前大大缩小,但仍然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优秀成 

绩。 


… Page 63…

                        七、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1。“五四”新文化运动下的教育改革与探索 



    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教育战线就开始了反对封建主义旧教育 

和帝国主义奴化教育的斗争。19世纪90年代,随着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资 

产阶级开始进行具有旧民主主义性质的教育改革,辛亥革命后,这种改革有 

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由于辛亥革命的失败,最终未能改变中国教育的半 

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对我国教育的改革起着重大推动作用。在民 

主与科学的旗帜下,涌现了各种教育思潮,出现了许多教育团体和革新教育 

的办学活动,并进行了教育上的多种改革。 

      (1)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 

    ①民主与科学教育受到重视。袁世凯统治时期,学校里毫无民主与科学 

教育的地位。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学校教育逐步排除了封建性的内容,开 

始重视科学教育。1916年9月,教育部颁布通知,撤销1915年袁世凯颁布 

的“教育纲要”。10月,教育部颁布“高等小学校令施行细则”,删去了“读 

经”及有关内容。1917年5月,宪法审议会否决了将孔教定为国教的提案, 

并撤销了 1913年宪法草案中所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体”的条 

文。学校教学开始重视科学教育,在中小学加强了自然科学教育和职业教育, 

大学增设了一些自然科学系,不少学校还设立了实验室和科学馆。同时,教 

材中增加了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方面的内容,教学上开始重视学生个性的发 

展。 

    ②争取男女平等教育权。1912年颁布的学制规定,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 

学,高等小学仍分别设立。到1915年,袁世凯公布的《国民学校令》中,规 

定只准许小学一二年级男女合班上课,三年级以上男女只可同校,不准同班。 

新文化运动对这种男女教育不平等的状况进行了猛烈抨击,他们积极宣传男 

女平等、个性解放等思想,主张男女有平等享受文化教育的权利,主张男女 

同学。1917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三届会议向教育部提出推广女子教育案。 

1920年,北京大学首次招收女生,随后各大学都陆续招收女生,一些比较进 

步的中学开始男女合校,甚至同班。这些措施,改变了自有学校教育 3000 

多年来男女不平等的状况,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1922年颁布的 

新学制,取消了男女中学之间的差别。至此,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教育权, 

从教育制度上得以肯定下来。 

    ③学校教学采用国语和白话文。在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教育界强烈要 

求学校教学采用国语和白话文。1917年10月,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决议通过 

 《推行注音字母以期语言统一案》,要求教育部选定国语标准,并设法将注 

音字母推行到各省区,以为将来在小学实行国语教学做准备。1918年,教育 

部正式公布注音字母。在文学革命的推动下,1920年,教育部明令公布,全 

国各 

     国民学校先将一、二年级国文改为白话文,并规定到1922年止,凡旧时 

所编的文言教科书一律废止,改为白话文。中学教科书、高等学校的讲义也 

随之采用了白话文。这样,大、中、小学文言文教材逐步被淘汰,在教学上 

使语言文字更接近人民生活实际,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 Page 64…

    ④各种教育团体的建立和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改革。“五四”时期在新文 

化运动“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下,教育界思想十分活跃,由于教育改革 

活动的开展,全国建立了许多教育团体。主要有:1914年建立的“中国科学 

社”,1915年由各省教育联合会及特别行政区教育会派代表组成的“全国教 

育联合会”,1917年成立的“中华职业教育社”,1921年由实际教育调查社、 

新教育共进社,新教育编辑社合并成的“中华教育改进社”,1923年成立的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等。这些教育团体,集中了当时教育界的一些知名 

人士,他们各自从不同的方面发动教育改革运动。在这些教育团体和一些教 

育家的推动下,各级各类学校都进行了教育改革。高等教育方面,1917年蔡 

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后,提出了“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兼容并收”的办学 

方针,对北大进行了全面改革,这以后全国各大学都纷纷按北大的制度办理, 

从而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改革。中小学教育方面,加强了科学教育与职业教育。 

同时,引进了许多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如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蒙台 

梭利的儿童教育、凯兴斯坦纳的“劳动学校”,以及设计教育法、道尔顿制 

等。最后,对学制进行了一次全面改革。 

      (2)1922年学制改革 

     1912年教育部颁布的学校系统,基本上沿用清末采用的日本学制。以 

后,留美学者增多,美国教育逐步引入中国,不少人开始提倡美国学制。1919 

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五届年会开始讨论修改学制系统。经过三届年会讨 

论议决,1922年9月教育部召开全国学制会议,对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提出的 

学制草案稍加修改,于11月1日以大总统的名义公布施行,这就是壬戌学制。 

一般称这个学制为“新学制”。 

     “新学制”根据七项标准制订。这七项标准是:“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 

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 

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这次学制,采用美国“六三三”制。 

初级小学四年,高级小学二年,小学教育共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 

学四至六年。与中学平等的有师范学校和职业学校。学制系统在总说明中提 

出,要以儿童身心发达时期为依据,采取纵横活动主义,教育以儿童为中心, 

顾及学生个性及智能。高等、中等教育采取选科制,初等学校升级采取弹性 

制。 

    在推动学制改革的同时,全国教育联合会还组织了“新学制课程起草委 

员会”,着手研究课程改革。1923年,该委员会颁布了《中小学课程纲要》。 

纲要规定,小学开设国语、算术、卫生、历史、地理、公民、自然、园艺、 

工用艺术、形象艺术、音乐、体育等科;初中采用学分制和选科制,必修科 

目有公民、历史、地理、国语、外国语、算学、自然、图画、手工、音乐、 

生理卫生和体育;高中采用综合中学制度,分设普通科和职业科,公共必修 

科目有国语、外国语、人生哲学、社会问题、文化史、科学概论和体育,此 

外还设有选修课。纲要还对师范教育除高等师范外的课程标准作了规定。 

     1922年“新学制”的颁布,结束了辛亥革命后教育上的混乱状态。学制 

缩短了小学年限,有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延长中学年限,取消大学预科, 

高中增加职业科,这一方面提高了中等教育的水平,满足了社会对中等教育 

水平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减轻了大学负担,有利于集中精力进行专业教育 

和学术研究;初中可以单独设立,有利于初级中等教育的普及。学制规定, 

大中学校课程采取学分制,选科制,这有利于发展青少年不同的个性。在课 


… Page 65…

  程设置中没有男女差别,小学国文改为国语,修身改为公民,增加了手工和 

  图画方面的课程;中学加强了人文科学和理科课程;职业教育单成系统;重 

  视提高师范教育水平,这些都反映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教育改革的基 

  本要求。“新学制”比较适合中国当时的情况,以后除在学分制和综合中学 

  制等方面有所改动之外,基本上沿用到全国解放。 

       这一学制也有它的局限性,在许多方面盲目搬用美国的做法,如采用综 

  合中学制,开设大量选修科目,虽有许多优点,但在当时的经济基础上是不 

  可能实现的;另外,该学制也明显受到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从“五四” 

  时期起,一些教育工作者大力宣传美国教育,使我国教育从仿效日本转向仿 

  效美国,从而缺乏独立性和独创精神。 

        (3)陈嘉庚的办学活动 

       陈嘉庚(1874—1961年)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他在海外从事工商业, 

  对当时中国经济的贫弱,教育的落后感受颇深。他主张以办企业促进国内教 

  育的发展,办教育促进国家的富强。1913年,在家乡厦门市集美镇办起集美 

  两等小学堂。为了解决师资问题,1918年兴办集美学校师范部和中学部,并 

  大力从事普及教育工作。1924年在集美学校设推广部,到1932年已对全省 

  28个县市,73所中小学给予了经济帮助和业务指导。他非常重视教育与经济 

  的相互作用,积极兴办职业教育。在他的主持下,1920年集美水产科开学, 

  1925年又增设航海科。 

       1919年,陈嘉庚第五次回乡时,正值“五四”时期,受新文化运动的鼓 

  舞,他发起创办厦门大学。经过两年的筹备,1921年厦门大学正式开学。到 

  1927年,他兴办的学校有幼稚园、男女小学、中学、厦门大学、国学专门学 

  校;中等教育中又包括普通中学、师范和各种职业学校;此外,还设有图书 

  馆、科学馆、体育馆、医院等。就学的除国内学生外,还有大批华侨子弟。 

       陈嘉庚非常重视办学质量。他说:“学校得失者,率别质量”,而保证 

  质量的关键是领导和教师,“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在教学中,他主张学 

  校“不但教其识字而已,其他如知识、思想、能力、品格、实验、体育、园 

                                                                 ① 

  艺、音乐以及其他课外活动,均须注意,与正课相辅并行。”他很重视校舍、 

  图书馆、实验室等教学基本设施的建设。 

       陈嘉庚一生大力投资兴办教育,除在国内办学外,还在南洋举办各种教 

  育事业。他为祖国一生办学所捐之款以当时金价折算,约为一亿美元。毛泽 

  东同志评价他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2。新民主主义教育的产生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许多国外教育思想被介绍进来。俄国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一些早期共产主义者开始用马克 

  思主义观点考虑中国的教育问题,这样产生了新民主主义教育的萌芽。1921 

  年7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工作, 

  把它作为革命总战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了一系列的纲领、方针、政策, 

  使中国教育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阶段。 

        (1)早期共产主义者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① 《陈嘉庚兴学记》,福建教育出版社1981 年,第93 页。 


… Page 66…

       ①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杂 

  志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Bolshevism的胜利》,欢呼俄国十月革命的 

  胜利。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用马克思列宁主义 

  和俄国的革命经验重新考虑中国问题。在教育方面,他们根据马克思历史唯 

  物主义理论和关于国家的学说,批判了当时一些资产阶级教育家和知识分子 

  所热衷的“教育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