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现代后期文化教育史-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民代表大会,如广东、湖南都通过了《农村教育决议案》,对农民教育作了 

  许多具体规定。从这以后,工农教育在全国各地更为广泛,更大规模地发展 

  起来,形成了中国教育史上从未有过的工农教育运动。 

        (4)第一次国共合作下的革命教育 

       ①广东国民政府的教育。  1925年7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广州正式 

  成立。1926年2月广东国民政府设立教育行政委员会。许崇清任教育行政委 

  员兼广东教育厅长,他拟定了一个“教育方针草案”,提出了14条具体纲领: 

   “一、教育行政组织的改良及统一;二、义务教育的励行及教育经费的国库 

  补助;三、中等学校的扩张及其设备教学训练的改善;四、产业教育组织的 

  建设;五、乡村教育的改造;六、民众教育事业的扩张;七、贫困儿童就学 

  的补助;八、优良教师的养成;九、大学教育内容的充实;十、军事训练的 

  实施;十一、宗教与教学分离;十二、外国人经营学校的取缔;十三、革除 

                                                                            ① 

  偏重书本的陋习励行学校的社会化;十四、打破学科课程的一元主义”。教 

  育行政委员会还积极推行“党化教育”。他们要求在各校课程中加授三民主 

  义,教师要加入国民党。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还通过决议,规定每星 

  期举行纪念周,宣读总理遗嘱;建立中山大学。 

       1926年3月,教育行政委员会决定设立教材编审委员会,4月成立教育 

  法规委员会,准备编审教材,制定教育法规。由于时间短促和北伐战争的影 

  响,这些纲领和计划未能实现,但它反应了这一时期革命教育的基本要求。 

       ②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第一次国共合作后,革命形势迅速发展。为了 

  领导革命武装,进行北伐战争,在共产党人的积极参与下,国民政府建立了 

  几所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其中著名的有黄埔军校、农民运动讲习所、上海 

  大学等。 

       1924年5月,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在广州黄埔创办。 

       1926年3月更名为中国国民党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校总理为孙中山先 

  生,校长蒋介石,党代表廖仲恺。  1924年秋周恩来任军校政治部主任,后 

  由熊雄继任,军事顾问为加伦将军。黄埔军校的基本任务是培养能指挥作战, 

  能做政治工作的革命军官。从第二期起学校分设步兵、炮兵、工辎、宪兵等 

  科,1925年设政治训练班和军官政治研究班。军校有潮州、武汉、长沙、南 

  昌、洛阳5个分校,并附有两个教导团。黄埔军校4期共培养军事干部4981 

  人,成为保卫广州国民革命政府和进行北伐战争的一支骨干力量。第五期以 

  后,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黄埔军校便成为蒋介石培养嫡系部队的军事学校 

  了。 

       农民运动讲习所是1924年7月为培养从事农民运动的骨干而设立的。第 

  一期的主任为彭湃。讲习所招收革命知识青年,从事工农运动的工人和农民。 

  学习课程有革命基础知识,农民运动的理论和方法,军事训练等。学习期限 

  大致为1到3个月。第一期到第五期,讲习所主要培养广东省的农运干部。 

  1926年为适应全国农民运动迅速发展的需要,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倡议下,中 

  国国民党农民部农民运动委员会决定将农讲所扩大,招收中学程度的学生, 



① 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史料补编》,中华书局1928 年版,第8 页。 


… Page 70…

  培养全国农民运动干部,由毛泽东任所长,肖楚女为专职教员。  1927年1 

  月,由于北代战争的胜利,广州革命政府迁到武汉。在毛泽东倡议下由湘鄂 

  赣三省农讲所扩大成立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学员达700多人,1927年6月 

  结业。这时蒋介石已发动反革命政变,原定继续举办的农政训练班未能继续, 

  学员撤离武昌参加了伟大的“八一”南昌起义。 

       上海大学是1922年10月由原东南高等师范学校改组成的,由于右任担 

  任校长,他去广州后由邵力子代理校长,教务长是陈望道。上海大学设社会 

  科学院、文艺院和附属中学三部分。社会学系的创办人是著名共产党人瞿秋 

  白,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许多共产党人曾在此任教。这是一所 

  有广泛影响的革命学校,曾屡遭帝国主义的破坏。  1925年“五卅”运动中, 

  帝国主义派海军陆战队包围学校,强令解散,上海大学被迫迁校。1927年4 

  月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封闭了上海大学。 



       3。反对帝国主义文化教育侵略和反对封建复古主义教育的斗争 



        (1)收回教育权运动 

       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凭借不平等条约开始在中国传教、办学 

  校,进行文化侵略。清朝末年,学部颁布《咨各省督抚为外人设学无庸立案 

  文》,这以后,各帝国主义国家更是毫无顾忌地在华办学,不受中国教育行 

  政当局的管辖,不在中国政府立案。教会学校用种种手段强迫学生信奉宗教, 

  压制学生参加爱国运动。 

       面对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中国人民一直进行着反“洋教”的斗争。1922 

  年,“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要在中国清华学校举行第11次大会,以此为导 

  火线,爆发了空前的非基督教运动,进而发展为收回教育权运动。“世界基 

  督教学生同盟”是由美帝国主义分子穆德组织的。”早在1901年他就透露了 

  企图通过控制中国学生的办法在中国培养代理人的意图。  1912到1913年, 

  他在中国11个城市布道,并提出要在北京举行下届“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 

  大会。 

       针对这个新的侵略行动,1922年3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上海发起“非 

  基督教学生同盟”,发表宣言,通电全国。宣言指出,基督教和教会是英、 

  法、美等国侵略中国的“先锋队”,这次会议是一次“强盗会议”,所以“愤 

  然组织这个同盟,决然与之宣战”,通电中揭露帝国主义利用宗教为“殖民 

  之先导”,“挟金铁之威以临东土,金铁奴我以物质,福音奴我以精神”, 

  并呼吁“吾爱国青年之血泪未干,焉能强颜以颂上帝?”① 

       通电发出后,全国立即响应。北京发起组织全国“非基督教大同盟”, 

  李大钊、蔡元培、陈独秀、胡汉民、汪精卫、吴虞等都参加了。蔡元培在“非 

  宗教同盟”第一次大会上发表演说,他提出:“(一)大学中不必设神学科, 

  但于哲学科中设宗教史,比较宗教学等; (二)各学校中,均不得有宣传教 

                                                                                ② 

  义的课程,不得举行祈祷式;(三)以传教为业的人,不必参与教育事业”。 

  除北京外,全国30多个地区也建立了类似的组织。 

       1924年以后,特别是1925年“五卅”运动前后,教会学校中的帝国主 



① 《非基督教学生同盟通电》,《先驱》第八号,1922 年5 月。 

② 《非宗教运动》,《蔡元培选集》,中华书局1959 年,第193 页。 


… Page 71…

  义分子破坏学生运动,迫害进步师生,甚至公开叫嚣:“已入教会学校读书, 

                                                      ③ 

  应该断绝国家关系,爱国二字断无存在的余地”。对此,各学校的师生针锋 

  相对,纷纷举行罢课,示威游行以致全体退学,并提出收回教育主权的口号, 

  将运动推向高峰。1924年7月,“广州学生收回教育权运动委员会”提出了 

  4条收回教育主权的具体办法,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三届年会讨论通过了收回 

  教育权的决议案。同年10月,全国教育联合会开会通过“教育实行与宗教分 

  离案”和“取缔外人在我国办理教育事业案”两个提案及11条具体办法。东 

  北三省也掀起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斗争。收回教育权运动给帝国 

  主义的文化侵略以沉重打击,教会学校被迫关门改组,数量急剧下降。1925 

  年,“中华基督教教育会”不得不承认“应向政府注册,遵守政府之规定, 

                           ④ 

  受政府之监督、指导” 。同年12月,北洋政府公布了“外人捐资设立学校 

  请求认可办法”,规定外国人捐资办学应作为私立学校向中国政府请求认可, 

  校长需为中国人,学校董事会中中国人应占董事名额之过半数,学校不得以 

  传播宗教为宗旨,课程必须遵照部定标准,不得将宗教科目列为必修课等。 

  至此,外国人在华所办学校形式上要向中国政府注册,按统一课程标准进行 

  教学。 

        (2)对教育上封建复古主义的反击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对封建主义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随着 

  革命形势的高涨,为了压制革命运动,1923年起,北洋军阀政府掀起了一股 

  封建复古主义的逆流。 

       在教育上,章士钊是推行复古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在“五四”后就极力 

  反对新文化运动,宣传复古主义。1924年,他出任段祺瑞执政府的司法总长 

  兼教育总长。上台之后,即宣布“整顿学风”,对敢于蔑视政令者,依法从 

  事,决不姑贷。接着就发生了震惊全国的镇压女师大风潮事件。1925年7月, 

  章士钊出版《甲寅周刊》,鼓吹古文,宣扬封建思想。  1925年10月,在 

  修订中小学、师范学校法令的会议上,通过了恢复读经科和文言文的决议, 

  要求高小以上国语读本兼采古文,初小从四年级开始诵经。教育部还通令禁 

  止女学生到市场、公园,以免发生有伤风化事情,等等。地方军阀的封建复 

  古主义也很猖獗。张作霖在东北禁用国语教科书,不准学习注音字母。山东 

  省张宗昌通令小学一律添设读经班,要中小学生读完《四书》、《五经》。 

       与此同时,胡适也劝学生“踱进研究室”,“整理国故”。1923年,他 

  发表《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开列以孔学、佛学为主要内容的古书200 

  多种、共1000多册供青年研读,要学生钻到故纸堆中去“读书救国”。 

       这种教育上的倒行逆施遭到教育界进步人士和青年学生的坚决抵制。女 

  师大师生与章士钊、杨荫榆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并取得了胜利。1925年 

  8月,北京大学批判章士钊“思想陈腐、行为卑鄙”,反对他任教育总长, 

  同时宣布独立,与教育部脱离关系。1925年12月,江苏、浙江、安徽三省 

  师范附属小学在无锡第三师范举行仪式,焚毁初小文言文教科书,并发表宣 

  言。当时的《民国日报》、《中国青年》等进步报刊也纷纷发表文章,批判 

  封建复古主义。在教育界和广大学生的坚决抵制下,随着北代战争的胜利发 

  展,这股封建复古主义逆流在章士钊下台后即宣告破产。 



③ 《洋人势力下宜昌学生与上海学生》,《向导周报》第二十六期。 

④ 《中华基督教会之自辛率》,《上海民国日报》1925 年4 月10 日。 


… Page 72…

                               4。革命根据地的教育 



       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建立了十大农村革命 

  根据地,抗日战争八年中,党在敌后又建立起十四大抗日民主根据地,这些 

  根据地都建立在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政治、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偏远 

  山区。根据地建立后,四面受到敌人的包围、封锁,处于严重的“围剿”与 

  反“围剿”、“扫荡”与反“扫荡”的战争环境。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就是在 

  这种背景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1)教育方针与政策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工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