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现代后期文化教育史-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陶行知开办的晓庄师范在当时颇有影响,全国各省也都开始创办乡村师 

范。 

    ③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的定县试验区。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成立之 

初,主要在城市中进行识字教育。  1930年10月,平教会成立定县试验区, 

并系统地提出了乡村教育观点。他们认为中国农村的问题是农民的“愚、穷、 

弱、私”,为了改变这些,就要实施文艺、生计、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其 

中最主要的是公民教育。教育方式采取学校式、社会式和家庭式。定县试验 

区调查了当地历史、地理、人口等社会概况,创办了平民学校,还建立了农 

场、合作社、卫生院等。1932年,晏阳初替国民党政府拟定《县政改革方案》, 

这以后平教会的乡村改革实验就与国民党政权结合起来,为蒋介石实验管、 

教、养、卫的“新县制”服务。 

    ④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梁漱溟十分重视农村问题,他认为中国的命 

运取决于“乡村建设”。在他看来,中国不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中国社会 

是以伦理为本位,靠伦理维持的社会,因此,维持社会秩序不在政权而在礼 

俗,以此为出发点,他提出实行“乡村建设”的主张,通过政教合一的途径, 

用乡农学校去实行对农民的精神陶冶、自卫训练和生产知识等的教育。 

    1929年,由河南省政府决定,梁漱溟在河南创办“河南村治学院”,设 

农村组织训练和农村师范两部,培养基层政权人员和乡村教育人员。后来又 

在山东邹平、荷泽办实验区。具体作法是:由县政府下办学公文,在各区组 

织乡农学校校董会,开办乡农学校。乡农学校分初高两级,对象为18岁以上 

的成年人,时间在冬季3个月。内容主要是精神陶冶,以《三字经》、《弟 

子规》、《朱子治家格言》为初步教材,从而在农村恢复了尊孔读经的封建 

教育。 

     (6)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在教育上的应变措施 

    抗战期间,由于国民党战场的失利,从1937年7月到1938年10月国民 

党统治地区的高校108所被破坏91所,40%的中学陷入沦陷区和战区。 1939 

年到1941年华中、华南大片国土沦丧。在这种形势下,国民党政府在教育上 

采取了一些应急措施。 

    ①南迁和调整高等学校。国民党政府将一批重点高校迁往内地,并加以 

调整。如将北大、清华、南开迁到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北平师范大学、 


… Page 79…

  北洋工学院、河北省立女师一部迁到陕西城固成立西北联合大学;南京中央 

  大学迁到四川重庆;东北大学迁到四川三占等,使师生不至流散,以保存高 

  等教育的实力。到1938年底,共有55所高校迁移和调整。还将部分私立大 

  学如厦门大学、东北大学等改为国立,以维持校务。 

       ②救济战区师生。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在战区设立了儿童教育团和国立 

  中学,收容12岁以下失去亲人的难童和流亡中的中等学校师生。据统计,抗 

  战期间共设立了国立中等学校48所。为了解决战区流亡学生的生活问题, 

  1938年对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设立贷金;同时允许战区各类学校的学生向非战 

  区的学校转学、借读,专科以上经济困难的学生可申请贷款,中小学生可申 

  请减免费。此外,为了配合抗战的需要,在学校教学中增加了兵役、防空防 

  毒、救护训练等战时所需课程;对参加战时服务的师生规定了若干奖抚办法。 



                    6。蔡元培、陶行知、杨贤江的教育思想 



        (1)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 (1868—1940年),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我国近现代 

  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1889年应乡试,中举人,1892年应殿 

  试,中进士,1894年被授职翰林院编修。“戊戌变法”失败后,他弃官归籍, 

  任绍兴中医学堂监督、嵊县剡山书院院长。1901年任上海南洋公学特班总教 

  习。1902年,他同章炳麟、蒋智由等发起创立中国教育会,任会长。同年, 

  又组织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并任校长。1904年,他与龚宝铨、陶成章等组 

  织光复会,任会长。1907年,他赴德留学,在莱比锡大学研究哲学、文学、 

  美学和心理学等,曾编写《中国伦理学史》,并翻译了《伦理学原理》。1911 

  年武昌起义后回国。1912年,蔡元培担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他发表了 

   《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并主持召开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宣布废除忠 

  君尊孔读经的封建学制,主持制定并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修改各级学 

  校课程,增加自然科学与工、农技术的课程,规定小学实行男女同校。这是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改革,对近现代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作 

  用。1912年7月,因不满袁世凯的专制统治,他辞去教育总长职务,再次赴 

  德留学,1913年又去法国考察教育,从事著述。1916年底回国。1917年1 

  月,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职务。他在任北大校长期间,实行“囊括大典、 

  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引进西方的教育制度和方法, 

  对学校进行了全面改革,使北大面貌焕然一新。 

       1927年,蔡元培参加南京国民党政府,担任教育行政委员会常务委员、 

  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后,他坚决主张 

  对日抗战。  1932年12月,他与宋庆龄、杨杏佛等在上海组织中国民权保 

  障同盟,并担任副主席。“七七”事变后,他拥护国共合作,主张抗战。淞 

  沪沦陷后,他移居香港,于1940年3月5日病逝。毛泽东同志曾发唁电,称 

                                        ① 

   “孑民先生、学界泰斗,人世楷模”。①关于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 

  育方针。蔡元培在哲学思想上受康德二元论的影响,把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 

  实体世界两部分。以此为基础,他认为教育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属于现象 

  世界,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一部分属于实体世 



① 《新华日报》,中华民国二十九年三月八日。 


… Page 80…

  界,包括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他说:“军国民主义、实利主义、德育主义三 

  者,为隶属于政治之教育,”“世界观、美育主义二者,为超轶政治之教育”, 

                                                ② 

   “五者,皆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者也”。对于普通教育的目的,他认为应 

  该“养成健全的人格”,为此要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四个方面的教育, 

  受完普通教育,就要使四育“平均发展”。 

       他认为,军国民教育,即体育,一方面是适应当时形势,举国强兵之需 

  要,另一方面又是养成完全人格所必需;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包括各种 

  普通文化科学知识,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而且要训练学生思维细密, 

  对事认真的科学态度;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其内容包括自由、平等、亲 

  爱等,是完足人格之本;美育是一项有着特殊意义的教育,课程包括音乐、 

  美术、游戏等许多方面,它可以引人进入一种“自美感以外,一无杂念”的 

  意境,可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 

  损人之思念,以渐渐消沮者也。”① 

       蔡元培提出的关于德、智、体、美平均发展的教育方针符合当时历史的 

  要求,是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宗旨的否定;在人才培养上,它符合 

  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是教育上的一个重大进步。 

       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在兴办教育、发展学术方面,蔡元培 

  一贯主张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各派主张可以兼容并包。他认为,“大学者, 

                         ② 

  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聘请教员要“以学诣为主”,其他条件如思想、派别、 

  年龄、资格、国别等都是次要的条件。他反对中国长期封建社会钳制思想, 

  独尊儒术,造成思想界一片死寂的现象,主张“思想自由”。在大学内要允 

  许有不同学术观点的人同时任教,使各种学术派别“常樊然并峙于其中,此 

                                                 ③ 

  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 

       蔡元培的这种主张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在当时具有冲破封 

  建专制思想的作用,是进步的,积极的。按照这个原则,他对北京大学进行 

  了改造。他聘请《新青年》杂志主编陈独秀到北大任文科学长,请在学术上 

  有突出造诣的胡适、李四光、马叙伦、马寅初等到北大任教,同时也留用了 

  业务上有一技之长但思想比较保守的人。对没有业务能力者,不管依仗何种 

  权势,也坚决辞退。经过整顿,北大面貌焕然一新,成为一个网罗众家的高 

  等学府。 

       在学生中,他极力提倡并亲自发起很多学术团体,本着学术自由原则, 

  举行演讲会,辩论会,办各种刊物,进行学术研究。北京大学成为马列主义 

  最早传播的重要基地之一,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这些都和蔡 

  元培的改革有着密切关系。 

       ③关于教育应该独立的主张。1922年,蔡元培发表《教育独立议》和《非 

  宗教运动》,阐述了他关于教育独立的主张。 

       他认为,教育是一种发展个性,培养人才的工作,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 

  必须经过长期的积累才能见成效。而当时政权极不稳定,教育权在政党手中 

  频繁更换,甚至有人根本不懂教育,致使教育不见成效。另一方面随着帝国 



② 《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蔡元培教育文选》,第5 页。 

① 《以美育代宗教说》,《蔡元培教育文选》,第30 页。 

②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蔡元培教育文选》,第22 页。 

③ 《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蔡元培教育文选》,第59 页。 


… Page 81…

  主义的文化侵略,教会学校极力诱惑未成年的学生信奉基督教,他认为这是 

  一种“侵犯人权”的行为。因此,他提出了“教育独立”的主张,认为“教 

  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 

          ① 

  影响” 。 

       实施教育独立的方法,他提出从行政管理上,把全国分成若干个大学区, 

  每区设一中心大学,管理区内各种学校及教育事宜,政府不得干涉学区工作。 

  每一大学区内,由教授组成教育委员会主持学校工作。学校内不得设神学科, 

  不许传教士任教。 

       蔡元培关于教育独立的主张,反映了他希望按教育规律办好教育,反对 

  军阀分子控制教育,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愿望,但是让教育完全脱离政 

  治、脱离政党,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④“尚自然”、“展个性”的思想。蔡元培反对封建教育对个性的束缚, 

  主张应使学生个性得到自由发展。他批评中国旧教育“是教者预定一目的, 

  而强受教者以就之;故不问其性质之动静,资禀之锐钝,而教之上有一法, 

                                                       ① 

  能者奖之,不能者罚之,如吾人处置天机物然”。他认为新教育应懂得儿童 

  身心发展的规律,用适当的方法教育之,教育者不要事先有个固定的办法, 

  去约束受教育者。他说:“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 

                   ② 

  毋宁展个性”。他反对注入式教学,提倡发挥儿童个性,要学生自动、自学、 

  自助,教师的责任只是在学生感到困难时,去帮助他们。他特别提倡要研究 

  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教材教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