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民党军队800万。这又是为什么呢?其根本区别就在于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
尽管许多人都学《孙子》兵法,都知道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一条基本规律,但对不懂(或装懂)唯物辩证法的人说来,仍然不可避免地吃败仗。唯物辩证法是一门关于外部世界运动和人类思维运动一般规律的科学。军事领域中的斗智运动,同社会生活和自然界其它任何领域一样,都有唯物辩证法的一般规律和范畴起作用。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一斗智规律,就是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在特殊领域中的特殊表现。
(一)斗智的胜负首先取决于能否坚持主客观一致
毛泽东指出,要做“智勇双全的将军”①。“那就是熟识敌我双方各方面的情况,找出其行动的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于自己的行动。”②“这样的军人指导战争或作战,就比较地有把握,比较地能打胜仗。这是在长时间内认识了敌我双方的情况,找出了行动的规律,解决了主观和客观的矛盾的结
① 《毛泽东选巢》合订本第162 页。
②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62 页。
果。”③然而,在赛谋斗智过程中,并不是每个指挥员都能做到主观和客观相一致的。在军事历史上,那些战争疯子,反动的将帅,他们虽然在某一个战争阶段,某一个战役、战斗上,由于种种特定的因素,也能暂时做到主客观一致,取得局部的、暂时的胜利,但最终逃脱不了失败的结局。因为他们的反动的阶级立场,侵略扩张的野心,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决定了他们的主观世界在总体上根本不可能如实地反映敌我双方的客观实际。唯意志论驱使他们总是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过低地估计对方的力量。因而,他们的军事谋略常常建立在主观与客观相脱离,错误地判断敌对双方情况的基础上。
即使在革命军队中,也不是所有的指挥员都能做到主、客观一致的。在我军战史上,毛泽东曾多次批评过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冒险主义和保守主义,拼命主义和逃跑主义等等,都有其主观片面性的认识论根源。他们不是失败于战争中的唯心论,就是失败于战争中的机械论。
(二)斗智的胜负还取决于能否辩证思维
谋略,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它一刻也离不开辩证思维。毛泽东说:“指挥员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和必要的侦察”,并“将侦察得来的敌方情况的各种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① 毛泽东这一至理名言,包含着识谋、定谋的思维程序和科学的思维方法。这两者构成了斗智的创造性思维规律。
在斗智中,最最使人头痛的是“识谋”。因为敌我双方指挥员为了隐蔽
自己的真实意图,往往不择手段地在它的外面蒙上层层假象,有时真真假假,
虚虚实实。克劳塞维茨说过:“战争中行动所依据的情况有四分之三好像隐
藏在云雾里一样,是或多或少不确实的。因此,在这里首先要有敏锐的智力,
以便通过准确而迅速的判断来辨明真相。”①正因为如此,侦察得来的各种情
报,也往往是虚实交织、精粗混杂,真伪难辨,真好似进入了一座迷宫一般。
但是,只要按照辩证思维规律思索、分析,就能剥去种种伪装,发现其优中
之劣,利中之弊,虚中之实,实中之虚,真中之假、假中之真,高精度地识
破其隐藏在深层的阴谋诡计,把握其真实企图。比如,美国在侵略朝鲜战争
中,曾再三声明,他们决“不越过三八线”,决不越过所谓的“麦克阿瑟线”。
他们制造了种种假象,以麻痹朝鲜人民和我国人民。他们侵略朝鲜的真实意
图是什么?毛泽东和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把当时发生的种种怪事联系
起来进行了一番考察:美国为什么在侵略朝鲜的同时派第7舰队进驻我国台
湾;为什么派飞构轰炸我国东北边境城镇;再联系到他们一贯敌视社会主义
制度的阶级本性,经过一番分析,美国的诡计被我们识破了。他们“不越过
三八线”是假,妄图把刚刚诞生的社会主义中国扼杀在摇篮里是真。据此,
党中央、毛泽东立即作出了抗美援朝的英明决策。
辩证思维包括灵活用谋的主观能动性。斗智的胜负,不仅在于识谋,还要看用谋,而用谋的关键在于是否充分发挥了人的自觉能动性。如果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能最太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敌变我变、计高一筹。相反,如果只知照抄照搬条条,不会结合实际灵活运用,最终也要招致失败的。
③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65 页。
①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63 页。
①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 1 卷第83 页,解放军出版社1964 年版。
当然,用谋的灵活性离不开计划性。计划性是统筹全局的,各个局部指挥员必须在计划性允许的范围之内,根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灵活用谋。如果原计划全部或部分的已不适应战场变化了的情况,这就要视情况灵活处置。但这种灵活性必须自觉的服从全局的利益。施计用谋的灵活性和计划性都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三、军事谋略规律与兵民为本
兵民为本是唯物史观和战争的正义性在斗智问题上的集中表现。
古往今来的军事家。在赛谋斗智的过程中都发现人民群众是不可缺少的
因素。《管子》认为,“凡兵之胜也,必待民之用也。”《淮南子》中写道:
“举事以为人者,众助之:举事以自为者,众去之。众之所助,虽弱必强;
众之所去,虽大必亡。”剥削阶级的军事家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民众
的因素不可忽视,但唯心史观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从根本上认识到人民群众在
战争中的作用,非正义战争决定了他们脱离群众。因而,他们的计谋再高明,
也终因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而宣告破产。
马克思主义者对民众在战争中的作用的认识,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认为人民群众是战争的主体和根本力量;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正义的战争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群众把参加战争看作是解放自己的神圣事业。毛泽东军事谋略思想,正是建立在人民战争基础上的。这也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战争中以谋制胜,创造奇迹的根本所在。
从实践上讲,兵民为斗智之本,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人民群众是智慧的源泉。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陷敌于灭顶之灾。“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等,反映了军民结合智斗日寇的动人景象。尽管日本帝国主义武器精良,狐狸一般狡猾,但在足智多谋的中国人民面前,变成了丧家之犬,处处被动挨打。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斗智的主体性,军事谋略就能发挥巨大作用。毛泽东说:“发动所有一切反对敌人的老百姓,一律武装起来,对敌人进行广泛的袭击,同时即用以封锁消息,掩护我军,使敌人无从知道我军将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去攻击他,造成他的错觉和不意的客观基础,是非常之重要的。”①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进行的第三次反“围剿”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把不确实性留给敌人,使敌人在苏区乱碰乱担20多天找不到红军主力。后来当敌人兵分三路,形成月牙形包围圈,向红军主力集结地高兴圩一带逼近时,在群众的掩护下,红军主力在两股敌人20里的间隙中巧妙地跳出了敌人的重围。在敌人尚未明白之时,红军在莲塘、良村、黄陂三战三捷,忽然东去。当敌人发觉之后,以密集兵力对红军实施大包围时,红军针对敌人害怕我主力北出临川的心理,使出一计:以一部兵力向安乐方向佯动,将敌主力向东北方向牵引。蒋介石果然中计,而红军主力在群众的掩护下,乘机再次钻“牛角尖”,从两路敌军相距十余里的大山之间,巧越过去,又回到了兴国地区。后来蒋介石再次西进寻找我红军主力决战,红军则利用良好的群众条件,调动和疲惫敌人,又向西转移到以均村、菜园岗为中
①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459—460 页。
心的山区,以逸待劳。这时敌人为寻找红军主力已在崇山峻岭中来回奔跑了两个月,拖得人困马乏,不得不结束“围剿”。我军乘敌仓促退却之机,实施追击,取得了黄土坳、方石岭战斗的胜利。上述谋略的成功,均是建立在人民战争这个优势之上的。这个优势,是革命战争所独有的,反革命的战争想要也办不到。毛泽东曾说,蒋介石曾多次集训他的将校,将我们的军事书籍和从战争中获得的文件发给他们研究,企图寻找对付我们的办法。但是这些努力,都不能挽救蒋介石军队的失败。
四、军事谋略范畴
范畴,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的概括和反映。军事谋略范畴,是
对斗智规律的本质及其不同侧面的概括和反映。军事谋略学除了“保存自己
消灭敌人”这一根本范畴之外,还有其它一系列范畴,常见的有:居安思危,
有备无患;知彼知己,优势与劣势,主动与被动,利与害;上策与下策,伐
谋与伐兵,心战与兵战;先发制人,后发制人;全局与局部,战略与战术;
进攻与防御,内线与外线,持久与速决;虚与实,奇与正;众与寡,分与合,
集中与分散;进与退,走与打、劳与逸等等。它们作为斗智规律的补充,各
自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敌我双方斗智的对立统一关系。在这些军事谋略范畴
中,使用最普遍的主要有攻和防、进与退、虚与实、奇与正、分与合。这里
重点讲一下攻防、进退。
(一)攻与防进攻和防御不仅是战争的基本运动形式,而且还是军事谋略的一对重要
范畴。
第一、它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一斗智基本规律的必然反映。毛泽东指
出:“进攻,是直接为了消灭敌人的,同时也是为了保存自己,因为如不消
灭敌人,则自己将被消灭。防御,是直接为了保存自己的,但同时也是辅助
进攻或准备转入进攻的一种手段。”①《孙子》说:“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
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②这清楚地说明,斗智必须既
善攻又善防,这样才能达到既保存自己又消灭敌人的完全胜利。不论进攻还
是防御都离不开施计用谋,所以《孙子》独篇专论谋攻,《尉燎子》卷第二
开篇专讲“权攻”、“权守”即谋攻、谋守,把谋与攻守结合起来,交互运
用。
第二、攻与防是最普遍、最基本的斗智形式。斗智是主观能力的竞赛,
一切谋略实施之前还只是一种可能性,要使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就要通过攻
与防这种客观形式或载体体现出来,自古以来,尽管斗智花样不断翻新,但
总是展现在攻、防之中。可以说,没有不用计谋的攻防,也没有离开攻防的
谋略。同时,攻与防本身在斗智中又互为条件,互相渗透。攻、守相反相成,
有时以守为虚,以攻为实,有时以攻为虚,以守为实等等,就是两者相互渗
透的生动体现。
第三、军事汁谋是攻防转化之机。当然,攻防转化是要有条件的,这里的条件,既有客观方面的条件,主要是依据敌我力量的消长、强弱变化;又
① 《毛泽东选集》合订木第450 页。
② 《孙子·形篇》。
有主观方面的条件,主要是指战员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主观能动性当然离不开施计用谋。毛泽东在谈到当年红军由防转化为攻所具备的条件时,曾列举了6个方面:1、要有积极援助红军的人民;2、要具备有利的阵地;3、红军主力的全部集中;4、发坝敌人薄弱部分;5、要使敌人沮丧;6、要让敌人发生过失。这6条之中除前面两条外,其余四条都属于施计用谋的范畴。
毛泽东是善于运用攻防转化的斗智高手。最精彩的是他对积极防御(攻势防御)的运用。他长期以来,把积极防御作为我军的战略方针。并据此先后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谋略思想和原则。比如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十六字诀”;抗日战争时期的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年线中的外线;解放战争中的“十大军事原则”;抗美援朝中的阵地反击,“零敲牛皮糖”的计谋等等,都是巧妙运用攻防斗智范畴指导战争胜利的艺术珍品。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这一宝贵思想,用于指导未来战争。
(二)进与退
进与退以机动为基本特征,同进攻和防御密切相关。进与退是军事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