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军事谋略学-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程中,必然性总是通过无数的偶然性表现出来;胜利的客观可能性变为现实
性,总是离不开主观能动性。
     古人的谋略思想中有许多可取的东西。“因敌制胜”的谋略原则是《孙子》提出的。《孙子》曰:“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孙子》的辩证法思想也是我们要着重吸取的。诸如虚实转换、奇正相生、我专敌分等等,无不充满机智灵活的谋略气息。
 ①  《孙子·虚实篇》。
 ②


〔明〕王鸣鹤《登坛必究·百战》。
 ①  《何博士备论,霍去病论》。
 ②  《历代名贤经武粹语》。
 ③  《战争论》第1 卷第179—180 页。

《孙子》说;“易其事、革其谋,使其无识。”即经常变换战法,更新
计谋,使人无法识破。《孙子》说的“践墨随敌”,即既要按照原则,又要适应敌情变化的意
思。
     战争的实践无不说明:按照辩证法用谋则胜,按照形而上学用谋则败。战国时代,齐国将领孙膑“减灶”赚庞涓;东汉末年,太守虞诩则“增灶”赚敌军。齐军势强,为了诱使魏军追击,故有孙膑减灶之谋;而汉军势弱,为了震慑敌军故有虞诩增灶之计。虞诩说:“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一减一增,说明了虞诩能够针对具体战争的特点灵活运用前人的谋略,因而夺取了战斗的胜利。
     相反,三国时期蜀将马谡照搬韩信破赵用的“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的谋略,违背孔明坚守街亭、依水安营的命令,扎寨于山顶这一绝地。马谡没有具体分析两次战争的不同特点和不同任务。韩信是要夺取一个要地,利在速决;而马谡是要坚守一个要地,利在持久。马谡违反军令,错误地将兵马“投之亡地”、“陷之死地”,当魏将张邰断其水源后,蜀军士兵即遭瓦解,结果痛失街亭。战争史一再证明,具体战争的军事谋略只能从对具体战争的分析中获得,照抄照搬别次战争的谋略是一定要失败的。
     战争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军事指挥员在筹划和运用谋略时决不能因循守旧、故步自封,既不可把前人的谋略硬套于现在的战争之中,也不可把预定的谋略计划硬套于不浙发展变化的战争实际进程之中。战争是发展变化的,因而军事谋略也必须适应战争的发展变化,真正做到敌变我变,以变制变。
二、着眼其特点和着眼其发展
     如果说,古人谋略思想中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光辉,那末毛泽东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指导战争,却是我们的典范。
     毛泽东不仅重视研究战争的普遍规律,吸取前人的经验(包括批判地吸取古人的和资产阶级军事学说中的合理成分),更重视研究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强调“按照情况活用原则”,反对教条主义。毛泽东说:“我们研究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各个不同性质、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战争的指导规律,应该着眼其特点和着眼其发展,反对战争问题上的机械论。”①  
     “一切战争指导规律,依照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依照战争的发展而发展;一成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②  
     这里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辩证法的发展观和形而上学的机械论的对立。纵横观察古今中外的谋略家之所以胜败,主要在于:能否正确处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前者是哲学的根本问题,后者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
教条主义之所以失败,就在于忘记了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
具体的情况。毛泽东的军事著作,无论在哪个历史时期,总要首先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①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57 页。
 ②  同上,第157—158 页。

“由此产生我们的战略战术”。①  
只有具体分析战争的特殊性,分析战争中矛盾双方的基本因素,深入揭
露这些因素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才能把握战争的特殊本质和规律,制定正
确的战略和谋略。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书中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
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
个决死的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据就在这里。”②接着详尽地分析了中日战争中
互相矛盾的四大特点:即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
助。综合起来看,敌有一长三短,我有三长一短,敌人强中有弱,我则弱中
有强。这些基本特点反映了中日战争这个特殊矛盾的内在本质的联系,抗日
战争中的一切规律性的东西都是从这里产生的。它规定了敌我双方的战略战
术,规定了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人民,规定了战争发展的三个
阶段: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据此有力地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
为中国人民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方向,抗日战争的发展证明了毛泽东
的科学论断。
毛泽东分析抗日战争以及国内革命战争的方法,深刻地体现了矛盾分析
的辩证法。谋略实例是举不完的,而这种矛盾分析的辩证法,其生命力永远
是常青的,是我们需要着重领会的。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因故、因时、因地制胜,机智灵活。这是谋略辩证法的精华所在。
     “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这不仅基于辩证唯物论的哲理: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且基于唯物辩证法的矛盾特殊性原理:因敌、因时、因地制胜。
我们在学习战史,剖析谋略实例中应注意“着眼其特点和着眼其发展”。
民族战争和阶级战争不一样。就国内战争来说,军阀与军阀不一样,中央军
与杂牌军不一样。讲斗智对象,蒋介石与白崇禧不完全一样。其中有一样的
东西,即共性的东西,规律性的东西;一般原则是共性,但它总是寓于个性、
特殊性之中。“一般”是从“特殊”中抽象出来的,一般只有与特殊相结合,
才有指导作用;否则这个“一般”就成了教条。我们应用心体会一般与特殊、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样才能提高谋略水平,发展军事谋略,指导未来战争。
三、用谋贵活
古今中外凡有见地的谋略家,都是摒弃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马谡不
仅中国古代有,现代也有,外国也有。中国有过王明的教条主义,法国有过
马奇诺防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还有其他类似倾向。这种形而上学的机械
论,是一种社会思潮,是一种世界观、方法论,今后还会出现新的花色品种
和新的代表人物。我们在研究谋略时,必须克服思想僵化,强调一个“活”
字。
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说过:“在作战中,指挥艺术在于懂得没有一个情况
 ①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75 页。
 ②  《毛泽东选集》台订本第415 页。

是相同的。每个情况必须当作一个全新的问题来研究,作出全新的答案。”①  灵活用谋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要求军事谋略者在战争的斗智中必须充分发挥创造才能,善于根据战争实际,灵活用谋。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指出:灵活性“就是具体地实现主动性于作战中的东西,就是灵活地使用兵力。”②战争充满着不确实性,敌对双方各自围绕着自己的目的,在战场上激烈地角逐,在一定的条件下,谁的谋略水平高出一筹,谁的用兵方法灵活多变,谁就可能多得分。毛泽东又说:“古人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个‘妙’,我们叫做灵活性,这是聪明的指挥员,基于客观情况‘审时度势’(这个势,包括敌势、我势等项)而采取及时的和恰当的处置方法的一种才能,即所谓‘运用之妙,”。③徐向前元帅也曾说过:“为阵之法,在于分合,所谓分合,指的就是兵力的分散和集中,亦即因时因地因敌因己制宜。”④综合毛泽东和徐向前的论述,灵活用兵有五个基本要素:因时用兵。自古以来的兵家,多重视时间因素。所谓“因时”,指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明代章婴《诸葛孔明异传·机形》一文中写道:“机道有三焉,一曰事,二图,非贤也;情机发而不能行,非勇也。善为将者,必因机以立胜也。”在战争的舞台上,善于用兵的指挥员一方面积极创造战机,另一方面当战机出现时又从不放过它。公元214年,曹操派庐江太守朱光在皖城发展生产,大开稻田。吕蒙向孙权建议,皖田适宜种稻,一旦丰收,魏军必扩其兵力,应早些拔除,孙权于是决定攻城。众将认为应先筑土山,准备筑城器具,宜缓攻。吕蒙不同意,认为缓攻城,敌军必有时间加强城防,援兵也必到达,加之雨季行将到来,届时水位高涨,我进退两难。应因机立胜,孙权采纳了吕蒙的意见,不久就攻下皖城。可见,用兵之妙,贵在因时制宜。“因时用兵”之二,包括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前人的经验,敢于抛弃过时的东西,反对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因时用兵”之三,还包含利用“天时”之意。“因时用兵”之四还须懂得“兵贵神速”的道理。否则,再好的用兵方略也不能发挥效力。俄国著名军事统帅苏沃洛夫有句名言:“一分钟决定战斗结局,一小时决定战局结局,一天决定帝国的命运。”①革命导师恩格斯认为,处于劣势的军队完全可以通过迅速的机动弥补不足,时间就是军队。拿破仑多数战役胜利都是通过神速机动,集中优势兵力向敌人发动迅猛进攻而获得的。由此可见,分秒必争、快速机动,对于集中兵力,井使之发挥最大的功效战胜敌人,是何等的重要。
     因地用兵。战争指导者要了解因地制宜地集中和分散自己的兵力。山地河川等复杂地形不便于集中过大兵力,平原开阔地地势平坦,利于大兵团作战,所以古人有“众者务易、寡者务隘”的说法。聪明的指挥员根据战场的地形状况,确定可能投入的兵力,并据此计算兵力对比,在科学计算的基础上确定兵力使用方案。鲁莽的军事家不晓此理,一味强调集中,实际上是在玩弄集中兵力的原则。齐魏马陵之战,孙膑选马陵险地作战场,大胜魏军;我军解放战争的许多战例,都有巧选战场的问题。
 ①  《蒙哥马利元帅回忆录》。
 ②  《毛泽东选集》台订本第461 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461—462 页。
 ④  《历史的回顾》第377 页。
 ①  引自《俄国军事史略》。

     从狭义上讲,因地用兵,还有一个战场价值的问题。对于重要的战场,作战时我集中兵力的借数宜大些,反之,可小些。解放战争,我军集重兵谋关外,并非事出无因。在一定意义上讲,与东北背靠苏联、进可瞰制关内、退可自保有关。从战役战术上讲,因地用兵中的“地”,实际上是指决定性的地点,如进攻作战的突破地段,防御作战的主要方向等。善于用兵的指挥员总是把重点用兵,同“因地制宜”联系起来。
     因敌用兵。“兵者谋也,因敌制胜”。①智者用兵,因作战对象不同而随机应变。对于强敌,集中兵力倍数要大,反之,则可小些。例如抗美援朝战争,我打英美军集中兵力多些,而打南朝鲜伪军相应少一些。《六韬》说,“势因于敌家之动”。此外,作战样式不同,打法也不同。打阵地防御之敌和打运动之敌,就有区别。历史上,因敌用兵,还常常指根据敌指挥员的特点用兵,韩信背水列阵败陈余,诸葛亮佯作待敌退司马,都是因故用兵并获得成功的战例,换个对象就不一定能成功。
因己用兵。参战部队的情况不同,战斗力也不尽一致,有的强,有的弱,
有的善进攻,有的善防御,特别是经过长期作战,各部队有不同程度伤亡的
情况下,更需要因己用兵。正如《司马法》上说的“用其所欲,行其所能,
废其不欲不能,于敌反是。”因己用兵,充分发挥各兵种、各部队的作战效
能,是用兵艺术的一种表现。1948年豫东战役第二阶段打区寿年兵团,华野
首长根据各部队特点和战场情况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部署和转换各部队作
战任务,充分体现了因己用兵的指挥艺术。当时华野外线兵团的几个主力纵
队,总起来说,都是能攻善守的部队,但各纵队在攻坚、野战、阻击等方面
各有其所长。第3、第8纵队在开封战役中损失较大,第10纵队经过长途跋
涉,比较疲劳,而第1、第4和第6纵队自渡黄河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