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军事谋略学-第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兵战为下,望丞相详察,愿早服南人之心,以收长治久安之效。马谡这番语,诸葛亮听后连连点头,说“甚合亮心”,并立即纳作“平南之策”。
     当时南中地区少数民族上层中有三个著名的势力大的叛乱首领,这就是雍辏А⒏叨ê兔匣瘛V罡鹆料群笳渡绷思渫绻痰挠宏'和高定后,于盘江上游(今云南曲靖地区)同孟获展开决战。孟获当然不是诸葛亮的对手,一交手即被诸葛亮生擒,孟部溃败。至此,军事讨伐、武装平叛的目的已经达到。但是诸葛亮并没有到此为止,决心对深得“夷汉所服”的孟获进行政治攻心,以使孟获和他影响下的大小头目及各少数民族心悦诚服,真心归顺蜀汉朝廷。为此,诸葛亮布兵营阵,让孟获观看。孟获看后不服,说道:原本不知你们的虚实,才打了败仗,今番承蒙赐观营阵,不过如此,若放我回去整兵再战定能打败你们。诸葛亮听后微微一笑,当即把孟获放了。这样反复了几次。在最后一次“亮犹遣获”,还打算放孟获回去整兵再战时,孟获不走了,他心悦诚服地对诸葛亮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就这样,诸葛亮只用了四五个月的时间,就把南中地区称兵倡乱经年的反叛势力剪除、平息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这么大的胜利,这显然是诸葛亮善于实行兵战与心战、军事付伐与政治安抚相结合的斗争方略的结果。
     这就是蜀汉末年史学家陈寿的名著《三国志》中关于诸葛亮五月渡沪擒纵孟获一事的记载。此事到了元末明初文学家罗贯中的笔下,就演化成了《三国演义》中脍炙人口的七擒七纵的长篇戏剧故事,这当然是艺术加工和艺术创造了。但不管是史笔还是文笔,不论是史学家还是文学家,有一点则是共同的,即两者都在通过诸葛亮又擒又纵的事迹,生动地表现诸葛亮军政两手相辅相成,通过军事征讨和政治安抚,达到稳固后方、巩固边疆的战略目的。
     诸葛亮所以能有如此高超的谋略思想和斗争艺术,原因在于诸葛亮首先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大战略家。他不是只考虑眼前利益,而是看到战争以后的政治大局和国家的常治久安。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这里再补充一点史实。诸葛亮征讨南中地区反叛势力的战事结束之后,在实行一些强制性措施的同时,果断地采取了“即其渠帅而用之”的政策,尽量录用当地拥护蜀汉中央政权的有影响的上层人物作南中地区各级官吏,还起用一些政治上可信赖的又在当地百姓中享有较高威望的头领和“夷帅”,作为蜀汉中央政权中的少数民族的代表人物。就拿被几擒几纵的孟获来说,后来被诸葛亮清到成都参加中央政权机构,成为职掌监察大权的“威慑百僚”的御史中丞。诸葛亮这样做,既是为了加强蜀汉中央政权同南中地区的联系,加强汉族同西南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也是为了改革东汉以来统治者对少数民族地区“只讨不抚”、实行残酷镇压的弊政。
     正是由于诸葛亮实行“抚而不弃武征,讨而不以力制”的正确政策,才使一向连年骚乱不已、动荡不安的南中地区出现了一个“纲纪初定、夷汉相安”的新局面。这一巩固边疆的正确方略,既为北伐中原解除了后顾之忧,创造了条件,也为后人治国平天下留下了宝贵经验。后代大政治家裴度对诸葛亮“不以力制而取其心服”这一点极为称道。的确,诸葛亮受西南各族人民崇敬,至今未减。
     清人赵藩在成都武侯祠作了一副对联:“能攻心者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是对诸葛亮的赞颂,同时也是对后来统治者的告诫:对各族人民务必采取正确的政策。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大陆肃清反革命残余势力时,采取军政并进剿抚兼施的策略,借鉴了诸葛亮的思想。
三、毛泽东的军政两手思想和伟大实践
     毛泽东是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一生领导和指挥革命战争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歼敌之多、胜利之辉煌,是中外战争史上少有的,是世界上罕见的伟大军事统帅和战略谋略大师。熔哲理和兵法于一炉、冶政治同军事于一体,是大战略家毛泽东的突出特色,是其军事思想和战争实践的精彩篇章,也是他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
     毛泽东的军政两手、相辅相成的谋略思想,基于“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毛泽东从他登上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舞台起就反复论述了战争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指出,世界上没有不带政治性质的战争,“当政治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再也不能照旧前进,于是爆发了战争,用以扫除政治道路上的障碍”,因而“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①毛泽东对战争同政治间的一致性与差别性的辩证论述,为把政治贯穿于战争的全过程提供了理论依据。
毛泽东的军政两手、相辅相成的谋略思想,基于人民革命战争的正义性
和进步性。战争的正义性还是非正义性,是人民革命战争还是反人民的反革
命战争,是符合人心还是违背人心,则是战争胜负经常起作用的决定性因素。
人民革命战争就可以凭借其政治上的优势逐步转变军事力量上的劣势,最终
战胜尽管在军事上十分强大但在政治上失道寡助的反革命势力。
     毛泽东的军政面手、相辅相成的谋咯思想,还基于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它所担负的历史使命。毛泽东指出:“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人民军队决不是单纯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担负着宣传、组织、武装群众并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任务;人民军队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人民军队既是战争的军事任务的承担者,同时又是战争的政治使命的执行者。毛泽东指导战争的艺术,生动地、创造性地体现在军事斗争同政治斗争相结合、武装斗争同其他各种斗争形式相结合上。
     正如陈毅所说:毛泽东不同于一般的军事家,“一般军事家只能就军事言军事,除军事以外看不到别的东西。毛主席一开始抓军事问题,就首先作为是政治问题,是社会问题,是人民革命问题,加以具体的理论考察,这样就透入本质,而能进行军事思想和战争实践的创造。”①  
     正因为毛泽东是一位不同于一般军事家的人民革命战争的伟大统帅和战略大师,因而,他所指挥的战争,既是同敌人进行军事较量的激烈场所,又是和反动势力展开政治斗争的生动舞台,既能够施展军事家的才华,又可以表现政治家的智慧;既有威武雄壮的武戏,又有脍炙人口的文戏。
 ①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447 页。
 ①  《星火燎原》选编之一第40 页。

     (一)以打对打,以谈对谈,用革命两手对付反革命两手
     历来的反动势力对付革命人民,总是软硬两手兼施,一手是武力镇压,一手是政治欺骗;一手是刽子手的职能,一手是牧师的职能。因而进步势力和革命人民也必须学会用革命的两手对付反革命两手。
     毛泽东的革命两手策略突出地表现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同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抗日战争中,蒋介石奉行“袖手旁观,等待胜利,保存实力,准备内战”的反动政策,把他的大批军队保存在大西南,龟缩在峨眉山上。抗日胜利后,蒋介石妄图通过内战消灭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独吞抗战胜利果实,以维护和巩固其独裁统治。但由于蒋介石尚未作好发动反革命内战的全面准备,由于全国各阶层人民强烈要求和平民主,所以,蒋介石在极其秘密地准备内战,在美国的帮助下加紧往华北和东北运兵的同时,打出和谈的旗号,连发三电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共商国是”。
     毛泽东非常清醒地分析了当时中国的形势,完全洞察了蒋介石的阴谋,明确提出用革命的两手对付蒋介石反革命的两手,以谈对谈,以打对打,针锋相对,寸土必争,核心是“针锋相对”。
     针对蒋介石加紧向东北运兵,以“接收”(当时东北处于苏联军事管制之下)之名行独占东北之实的图谋,毛泽东和党中央果断作出决定:调2万干部、10万大军和100个架子团迅速进入东北,放手发动群众,迅速扩大部队,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和民主政权。这样,既可在军事上破坏蒋介石的进攻计划,又可在政治上造成同蒋介石谈判的基础。这是因为,蒋介石在抗战胜利后就曾扬言,东北不存在共产党和八路军,不存在内战,东北只是政府从苏军手中“接收”问题,不存在同共产党谈判问题。
     针对蒋介石集团所散布的所谓共产党“只要政权不要和平”的谎言和人民中存在的对蒋介石的幻想,毛泽东毅然赴重庆同蒋介石谈判,以实际行动表明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和平诚意。蒋介石用和平谈判掩盖军事进攻,毛泽东则用和平谈判揭露其内战阴谋、配合军事自卫。在谈判期间,蒋介石派军队进攻山西上党地区的我军,妄图用军事打击要挟共产党在政治上作出让步,毛泽东则指示我军坚决打击进犯之敌,用军事上的胜利配合政治谈判。正是由于我军上党战役的胜利和全国人民的压力,迫使蒋介石同意签订和平协定。这样,既为共产党赢得了人心,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又为我军的备战和我军在东北的展开、扩大争取了时间。
     中国共产党同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和平谈判几乎贯穿了内战的全过程。继毛泽东同蒋介石的重庆和谈之后,又有周恩来同国民党政府代表及同美国总统驻华特使马歇尔之间的反复谈判。1945年底,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对华政策声明,宣称美国主张中国的内政与和平,应由中国国内各主要政党代表举行全国会议商定解决办法,并称美国政府认为“需要修改一党训政制度”,提出派马歇尔来华在国共两党之间进行调节。毛泽东、周恩来等经过认真考虑,决定接受美国政府的调解,欢迎马歇尔使华,恢复同国民党之间的和平谈判。
     这次谈判的核心是军队问题,亦即国共双方的军队如何统一整编问题。蒋介石坚持要共产党交出军队才能考虑实行国家政治的民主化,周恩来则重申中国共产党的一贯立场。即国家民主化是军队国家化的前提。两党之间针锋相对。马歇尔为了缩短两党之间的距离,竟提出用西方国家那种军队不干预政党政治的办法,来解决军队统一整编问题。这种办法实际上是想劝说我们党交出军队,当然被周恩来所拒绝。蒋介石也不同意交出国民党的军队。
     应当说,毛泽东和周恩来非常清醒,在军队这个要害问题上,国共两党之间是不可能达成具有实质性内容的协议的。毛泽东、周恩来所以同意就军队整编问题进行谈判,是为了配合军事自卫,开展政治攻势,用不损害革命人民基本刊益的妥协,去进一步揭露蒋介石力主内战的反动本质,为我党我军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结束蒋介石的独裁统治,作好政治上的准备。马歇尔对此十分明白。一次他对周恩来说:“周将军最近几个月来并不是为谈判而谈判,而是为宣传而谈判”,周恩来当即回道:“这句话有一半道理,但责任不在我,因为对方不愿解决问题嘛!所以,我们就告诉人民是他不愿意解决问题,用以教育人民”。周恩来这段话非常清楚他说明了和谈这一手的独特作用,说明了革命两手相辅方能相成的道理。正是通过周恩来同马歇尔之间的反复谈判,使我党我军掌握了牵制美国政府的一个特殊手段,利用美国的口头承诺和美蒋之间的矛盾,在中国人民面前和国际舆论上剥夺了美国立即援助蒋介石发动大规模内战的借口,推迟了内战爆发的时间,并且摸清了美国政府支持蒋介石打内战的企图,这对我党我军作好夺取人民革命胜利的准备工作是有益的。
     (二)军政兼施双管齐下,保证决战胜利
     大家知道,《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中有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题目是《敦促社幸明等投降书》,是毛泽东为当时正在同蒋介石军队进行淮海决战的我中原、华东人民解放军写的一篇广播稿。文章指出,在我人民解放军的层层包围和重重打击之下,国民党徐州“剿总”副司令杜幸明等部“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除了向人民解放军投降这唯一的一条生路以外,只能全军覆没,为行将彻底垮台、灭亡的蒋介石王朝作可怜的殉葬品。这是毛泽东为配合我军的强大的军事攻势而发动政治攻势的一篇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