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书屋2004-06-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肯写,领导说:“不写的话,罪加一等。你不要不吃敬酒吃罚酒!”因此,五十万“右”派分子大军中,有不少就是这样被戴上“右”派帽子的。
  《百年沧桑》的一章“座中多是豪英”中有这么几段:“在《大公报》所谓的‘右派记者’中首推萧乾。……萧乾一再讲,他与杨刚具有深厚的友谊。……但萧乾可能并不会想到,将他划为《大公报》内‘右派记者’的始作俑者竟是杨刚。我们并不应责怪杨刚,在那样的思想时代,从另一个侧面说,不但证明杨刚的活学活用,也足以证明杨刚‘不徇私情’,包公式的‘铁面无私’。将萧乾划定为‘右派记者’,或许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郭沫若怒斥他为:钻进《大公报》反动堡垒里的鸦片!第三个还是鸦片!(见1948年3月1日香港《大众文艺丛刊》“斥反动文艺”一文)。……尽管如此,萧乾是《大公报》诸记者中最幸运的。……萧乾是《大公报》诸记者中罕见的最少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6〕
  诚哉斯言。比起杨刚、范长江、刘克林来,萧乾能在改革开放后活上二十年,写了二十载,是天大的幸运。1957年10月7日,杨刚在北京家中自杀身亡。1970年12月23日,范长江在河南确山干校寻了短见。孟秋江于1966年“文革”方起的“红八月”突然坠楼自尽。而这三位都被公认为《大公报》的“左派记者”。
  萧乾在格各庄农场被“监督劳动”达三年三个月之久。所谓“监督劳动”,只比“劳动改造”略胜一筹,实际上也没有人身自由。他害牙病,如果允许到唐山的大医院去治,他的牙根本不用拔。然而他只能听任小镇上的江湖骗子去摆弄,到头来拔掉了十来颗牙齿。盐碱地水质差,他的肾也出了毛病。1969年到五七干校时,他年届六十,被当作壮劳力使用,抢场时患上了冠心病。他驾鹤西去后,台北出版家陈信元撰文说,如果萧乾的身体好一些,会写得更好。此言不虚。陈信元每次来北京,都赶上萧乾正在住院。家中所存萧乾与陈信元的合影,都是在病房中拍摄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杨义用这样一段话来概括萧乾复出后的成就:“改革开放以后,巴金大无畏地提倡讲‘真话’,萧乾也提出:‘尽量说真话,坚决不说假话。’这是他尝尽人生滋味的真诚心声。他以胆识和智慧对待人生,又以笃实的态度和顽强的精神进行大量的文学创作和翻译工作,在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年,从心所欲不逾矩地写出《搬家史》、《负笈剑桥》、《北京城杂忆》、《这十年》、《八十自省》、《未带地图的旅人——萧乾回忆录》、《中国当代名人随笔:关于死的反思》、《我的年轮》、《我这两辈子》、《玉渊潭漫笔》等百万余字的可以同巴金《随想录》南北辉映的‘萧乾式随想录’,为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留下了不少妙文。”〔7〕
  萧乾沦为次等公民后,“是福是祸很难讲”就成了他的口头禅。今天回过头来看上世纪四十年代至世纪末的经历,这话确实有道理。1998年9月15日,萧乾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写了篇《我这辈子》,用八百字概括了一生。关于第三次婚姻,只写了寥寥八十字:“我当时〔8〕慌张无生策。幸梅韬前来协助,后结为夫妻。梅当时以为解放后我会任要职,在港时还很好。抵京后我并未如她所希望之高升,遂即冷淡,四出交际。终于分手。”
  倘非遭到郭沫若的笔伐,萧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概不至于坐冷板凳。他说,自己本来无意第三次离婚。从1951年11月起,萧乾在湖南参加土改,这期间给梅韬写过一万多字的信。1953年梅韬摊了牌,说:“告诉你吧,我从来也没爱过你。过去不爱,现在不爱,将来也不爱。”一言既出,二人协议离婚。
  受冷遇导致第三次婚姻破裂,这是祸,然而第四次婚姻是福。我跟萧乾结婚的目的是对他做奉献,绝非图享受。他成为“贱民”后,我们二人同甘苦共忧患。最后十几年,他动了大小五次手术,健康恶化,每次住院,都由我护理,而且立即把病房改成书房。因为对他来说,最好的康复治疗就是工作。最终他实现了“写到不能拿笔的那一天”这一愿望。
  十年浩劫期间,我在“牛棚”中的两位难友的遭遇,真是触目惊心。一个是张铁弦,曾任北京图书馆馆长。在任期间,他接待一位苏联专家时不知给那人看过什么。后来中苏关系恶化,受审查时,惟一的见证者已去世,他只得被罢官,调到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译所,就与此事有关。他天天念叨:“我没有起死回身之术。”接着,妻子丢下一对小儿女,也与他离了婚。另一个是《天方夜谭》的译者纳训。他随团访问埃及时私自去见开罗的一个老友。按当时的庸俗观看,这可就成了大问题了。我记得他曾被当时管理我们的厨师左右开弓地打嘴巴。
  然而,张铁弦和纳训的遭遇都比杨宪益强。因为二人均未入狱。杨宪益和他的英国夫人戴乃迭却度过足足四年(1968~1972)的铁窗生涯,导致这对伉俪的儿子精神失常,最后自焚。他们的罪名仅仅是被怀疑“是在(前驻华使馆武馆)伊文斯手下工作的一名间谋”〔9〕。倘若萧乾的“洋太太”没有在1948年回英国,类似的灾难也完全可能会落在他头上的。
  唉,中国的知识分子!
  注释:
  〔1〕见2004年2月4日《中华读书报》。
  〔2〕傅光明编:《解读萧乾》,大众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23~124页。
  〔3〕〔5〕〔6〕见《未带地图的旅人——萧乾回忆录》,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243、323~324、148~149页。
  〔4〕王芝琛:《百年沧桑——王芸生与〈大公报〉》,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年版,第134~135页。
  〔7〕见杨义:《“未带地图的旅人”——记萧乾》,《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4月12日、19日。
  〔8〕指1948年3月,萧乾的第二任妻子(“洋太太”)跟他离了婚,撇下七个月的婴儿回国。
  〔9〕杨宪益:《漏船载酒忆当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230页。是在病房中拍摄的。

  存在的品质

  
  ——读《活出意义来》
  ? 郑晓江
  奥地利著名精神医学家、维也纳精神治疗法第三学派的代表人物维克多·弗兰克在行医时,经常问那些经受了极大痛苦的病人:“您为什么不自杀?”既然能够坐在弗兰克的诊所中看病,这些人当然是战胜了他们面对的人生困境,可以回答他的问题了。有的人说完全是因为考虑到子女的问题使其没有步入死途;有的人说是因为自己还有某项才能没有发挥出来阻止了选择死亡;还有的人则说是因为保存一个珍贵的回忆才使自己没有自杀。弗兰克医师从长期的科学研究中,逐渐地发展出了他独创的“意义治疗法”,也就是说,给那些在生活中受到巨大打击者寻找出意义与责任,让他们能从死亡的边缘上走回来,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所以,弗兰克医师发展出来的“意义治疗法”,从本质上来说即是让无法活下去者也能拒斥死亡,让他们能从“鬼门关”转回来,重新步入世间的正常生活。
  弗兰克医生为何能发展出这样一种造福于人类的精神治疗法呢?除了他深厚的学养和刻苦之外,与他是纳粹德国集中营里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之一有很大的关系。
  一、“末世脸”
  二次世界大战中,弗兰克医生因为是犹太人而被关进了令人恐怖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它代表着煤气室、火葬场和大屠杀。刚到集中营的四天中,他与另外一千五百多名俘虏被关在一间只能容纳两百人的库房内。大伙每天只有一片面包果腹,寒气袭人,连蹲的地方都没有。死亡之神已在众人的头顶上盘旋,但是,弗兰克医生在《活出意义来》中写道:“我们这一梯次的每个人,差不多都有个痴想:料想自己可以逢凶化吉、消灾解厄。”可实际上,他们每个人都已经与死神碰过一面了,许多人已经丧失了生命。
  还在下火车时,他们就被命令分成男女两列,以便逐一从一个队的长官面前通过。俘虏们一个个蓬头垢面,脸色灰黑,缓缓地走着。这个纳粹军官“摆出一副满不在乎、悠然自得的姿态,左手托着右肘,右手直立,并用右手食指悠闲地指向左,或指向右”。大多数的人都不知道这左或右意味着什么,而弗兰克医师却被人告知:指向右边表示你还有工作能力可以活着,而驱往左边的人则意味着无力工作或有病在身而必须处死。也就是说,这实际上是俘虏们到集中营以后的第一次生死判决。仅仅是这第一次,就有约百分之九十的俘虏被判死刑,并在几个钟头之内便由火车直接送往火葬场。在一栋巨大的建筑物的门上,用欧洲各种文字写着“洗澡间”的字样,进去的每个人在脱光所有衣服之后得到一块肥皂,然后进到巨大的沐浴室内。不过从莲蓬头里喷出来的不是水,而是毒气。然后,大批的尸体就被运往焚尸炉里迅速地处理掉了。
  包括弗兰克医师在内的少部分人成为第一次选择的幸存者。在经过一次真正的清洗之后,他们所有的财物都被掠夺一空。弗兰克医生最痛心的还不是那些被没收的物品,而是他费尽心血撰写的一部手稿。虽然当时的情形确实令人无法忍受,可这次的没收实际上成为了日后挽救其生命的一个契机,因为他念念不忘自己的科学研究工作。
  如果说,弗兰克医师和他的同伴们在被运抵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第一天便与死神擦肩而过的话,那么,他们从此以后便天天要与死亡为伍了。
  他们完全不被当作人来看待:晚上睡的是一层层搭起来的硬木床。每张床宽约六尺半到八尺,却要睡下九个人,且只有两条毯子。“当然,我们只能侧卧着彼此紧挨着身子。这倒有个好处,因为天气实在太冷了。”他们每天要干十几个小时的活,或挖冻土,或搬运沉重的木头等。这些人身上穿着单薄的破衣烂裳,两腿大都被冻肿,鞋子往往套不进去,可每天天不亮便被赶起来,像驱牲口一般被赶往工地,稍一迟缓,监工的皮鞭就呼啸而下。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做着如此重的苦工,他们每天吃的又是什么呢?一小片面包,一小碗稀汤,另加一点人造奶油(或者一片劣等腊肠,或一小块乳酪,或一些人造蜂蜜,或一匙稀汤似的果酱,每天都不一样)。这些就是他们全部的食物了。这些东西对保持一个人起码的营养水平是绝对不够的。而且不要忘记了,这些人每天还要做繁重的体力劳动。
  日复一日,集中营的俘虏们在饥寒交迫中日渐衰弱:“当最后一层皮下脂肪消失净尽,我们便活像是披上皮肤和破衣的骷髅,眼看着自己的身体一天天萎缩下去。身体消耗着体内的蛋白质,肌肉渐形消失,而后身体便毫无抵抗力。茅舍内的难友,一个个相继死去。每个人都能够精确地算出下次会轮到谁,自己又将在什么时候撒手西归。”弗兰克医师在刚入集中营时,一难友告诉他所谓“末世脸”是什么意思:“一个人如果脸色黯淡,形容憔悴,一副病恹恹的样子,而且无法再胜任吃力的苦工……这人就是个‘末世脸’。迟早──通常是快得很──他就会进入煤气间。”
  “末世脸”者,实际上就是人们丧失了活下去的信心之后,在外观上显露出的死亡气息。在非人的待遇下,在令人无法忍受的苦役里,在饥寒交迫中,无数的囚徒死去了;还有的虽然没有被折磨致死,但因为丧失了生存下去的意志,而采取了自杀的行为。在纳粹的集中营中,就是自杀也可分为两种:一是主动的自杀,即自己采取某种行为了结自己的生命;而另一则是消极的自杀,即故意早晨不起床,故意违反有关规定,从而遭折磨至死。有许多俘虏,早上醒来后,不肯穿衣起床,无论如何求他、恐吓他、揍他,他就是躺在那里一动不动,并拒绝任何帮助。此时,他已是决心一死了──而且他的愿望会百分之百立即实现。
  死亡,死亡,还是死亡,在集中营里,可以说无时无处无日没有死亡。但毕竟还是有人活了下来。这并不是说他们的身体碰巧特别的好,或者说他们的运气特别的佳,或者他们得到了更好的待遇,而是因为他们有某种特别的保护机制。
  它们究竟是什么呢?这是弗兰克医师在集中营里寻找并实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