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崛起-法国-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348年,猫,在欧洲大陆突然变得尊贵起来,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在欧洲往往与巫术和罪恶联系在一起的猫,何以在一夕之间,变得如
  此尊贵呢?
  因为一种被称为鼠疫的流行病开始在欧洲各地扩散。而猫,因它们具有捉鼠的本领而大受欢迎。
  1348年,黑死病相继在法国各地泛滥,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于瘟疫,个别地区死亡人数竟达半数。
  而英国这方面的损失,并不比法国差,瘟疫过后,劳动力大大减少,兵源不足,英国也只得暂停干戈。
  据说,黑死病是从中国沿着商队贸易路线传到中东,然后由船舶带到欧洲。也有人认为它来自非洲。黑死病使当时的欧洲人死去三分之一
  ,之后又猖獗了3个世纪,夺去了2500余万人的生命。
  瘟疫、战乱所带来的灾难只有农民体验得最深刻。战费和贵族赎金榨干了农民的血汗。但使农民更难以忍受的是英国侵略军和法国骑士、
  雇佣军的烧杀劫掠。
  在法国的英国军队似乎把抢劫作为自己的主业,1355年,“黑太子”从法国南方劫掠而回的队列有满满1000节车厢的战利品。
  一个叫作格利费特的法国贵族率军四处抢掠,使塞纳河与卢瓦尔河之间地区成为不毛之地。一些由退伍士兵组成的“劫道者”经常把农村
  劫掠一空,大量的村庄和良田荆棘丛生,成群的野狼出没其间。一位教士用凄凉的笔触描述了法国在百年战争发生后20年的景象:
  “葡萄园荒芜了;田地没有人播种,没有人耕作;牧场中再没有牛羊的踪迹;教堂和住宅经火之后满目荒凉,变成了一堆悲惨而仍在冒烟
  的废墟。再也看不到往日的欢乐景象。 往昔的绿色牧场,金黄色的田野,如今到处是荒草丛生……”
  而在巴黎这样的大城市,是一派的腐朽与坠落,贵族们成天忙于纵欲,而底层人们在寻求一口饱饭不惜出卖他们能出卖的一切,“世风日下
  ”是那个时代的结论,有人说:“我们是落在衰废的世界”,一位教士认为在30年的时间里,无人够资格上天堂。
  1358年,法国约翰二世国王和大批贵族被黑太子俘虏,为了筹措赎金,法国一再加大农工商各阶层的捐税负担,法兰西在沉沦的深渊中越
  陷越深。
  1358年2月2日,巴黎市民起义,在首领马塞的领导下,他们进入了皇宫,并当着皇太子的面,杀死了皇太子的两位侍臣。
  此时的农民走投无路,也只好揭竿起义。1358年5月,北部农民起义,推举吉约姆·卡尔为首领,史称“扎克雷起义”(意为“乡下佬起义
  ”),起义队伍达5000多人。其他地方农民也纷纷响应,毁城堡、杀贵族,以“消灭一切贵族,一个不留”作为起义口号,但他们认为国王是人
  民的保护者,旗帜上仍绘有王徽百合花。
  为了利用农民起义,艾田·马赛一度支持起义,并两次派出共800人的军队援助农民军。封建贵族们推举法王约翰的女婿、西班牙的那瓦尔
  国王“恶人”查理率军进入博韦地区镇压起义。“恶人”查理以谈判为名,诱捕并杀害了义军首领卡尔,起义军失去指挥,内部混乱,最后被
  封建贵族武装残酷镇压。
  扎克雷起义是中世纪法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起义打击了封建贵族势力。农民起义失败后,封建贵族集中全力围攻巴黎。
  1358年7月31日巴黎街头发生巷战,艾田·马赛被杀死。8月2日,太子查理率军进占巴黎,市民政权被推翻,大批市民被镇压,巴黎市民起义也

  最终失败。
  问题不仅是人民起义,国王被俘意味着贵族的春天来到了,原本一再受到打压的贵族势力蠢蠢欲动,拉帮结派,自立山头。千辛万苦凝结
  而成的法兰西四分五裂。
  面对危亡,约翰二世之子查理五世励精图治,再整山河,他任用廉吏,整顿税收,组建炮兵,并任用一位叫盖斯克林的统帅率领法国军队
  反攻英国人,此时的黑太子病体昏沉,已无法再上战场,而盖斯克林放弃骑士战术,诱敌深入的战略成效卓著,取得了胜利,到14世纪70年代
  英国人在法国领土上只剩下了几个港口。此时,法兰西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盖斯克兰宣称:“啊!可爱的法兰西,我要用简洁明快的语言为
  你歌唱。”
  但好景不长,国内的贵族势力又开始彼此攻讦。而查理五世之子查理六世于1392年开始精神失常,于是国内斗争日渐激烈,勃艮第和奥尔
  良两大门阀打得不亦乐乎,全然不顾近在咫尺的强敌的窥视。
  4。少女出,国运昌,查理王。
  1415年,趁着法国内部勃艮第、奥尔良两大门阀争斗,英国国王亨利五世率领一支只有6000人,包括1000步骑兵和5000长弓手的军队,向
  法国进攻,奋战兵力超过自己5倍的3万法军。
  这一次,又是长弓手发挥了作用。据统计,在敌人每次冲锋期间,1名长弓手可以发射5支箭,那么5000长弓手就需大约2。5万支箭。在阿金
  库尔战役中,法国人一共冲锋多少次无法统计,整场战斗大约用了多少支箭,具体数目也没人能统计出来。不过,后人形容战后的阿金库尔满
  地翎羽,如大雪覆盖。
  法国人恨长弓手入骨,威胁说一旦捉住长弓手,要么处决,要么剁去扣弦的手指。
  胜利使长弓手们骄傲地举起扣弦的两根手指,比划出一个“V”字。至今,我们还能在各种场合看到这种古老相传的胜利者的姿态。
  这一战役,法军阵亡7000人~10000人,包括一位王室总管,一位元帅,3位公爵,5位伯 
  爵和90位男爵。据说英军的伤亡仅113人,莎士比亚甚至在一部剧中说仅有29人。后有诗人哀叹:“这一天,是法国的灾难与英国的荣光。”
  亨利五世与结成同盟的勃艮第公爵占领了法国北部大部分领土,在此后几年,勃艮第派控制了法国宫廷,查理六世成了傀儡,而王后本人
  甚至承认太子并非国王的亲生骨肉。迫使法国于1420年5月21日在特鲁瓦签订丧权辱国的和约,英王亨利五世迎娶法王之女凯瑟琳为后,英王有
  权在法王查理六世死后继承法国王位。法国太子等于被剥夺了继承权。
  1422年,亨利五世和查理六世相继去世,亨利五世与凯瑟琳之子被宣布为英法两国国王。此时法国分成了两部分,北方是英国支持下的勃
  艮第派,法国南方仍在法国太子查理的控制下。1428年,英军南下,法国面临着从所未有的危机时刻,法国南大门奥尔良成了法兰西生死存亡
  的关键点,法国人注视着奥尔良,祈祷奇迹出现。
  在通常情况下,越是危急时刻,越会激发民族意识,在最危急的时刻一个危亡民族就会迸发出最耀眼的光芒。沉重的苦难使救亡图存成为
  法兰西的主旋律,对法国来说,战争已不再是两个国王的领土之争了,而是法兰西民族的解放战争。甚至在英国人统治下的鲁昂,人们最恶毒
  的谩骂是“英国人的儿子”。法国人民大量参战,游击战广泛展开,甚至一些好勇斗狠的地痞流氓也加入了战争。一个预言开始流行:“少女
  出,国运昌,查理王。”
  此时,王太子查理因为一支派去救援奥尔良的部队被歼而陷于绝望之中。除了“仁慈的上帝”还有谁能拯救法兰西、拯救自己?这个时候
  ,一个叫贞德的少女求见,她说上帝派她来拯救法国。
  贞德是一个农村小姑娘,出生在法国东部香槟伯爵领东雷米村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家庭。她从小深受宗教虔诚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双重熏陶。她在13岁时突然声称,她听到了圣徒的声音,要她拯救法兰西。

  1429年初传来奥尔良战事吃紧的消息,贞德立即采取行动。她首先来到邻近的库列尔要塞,说服那里的指挥官给了她一队扈从,让她得以到什农去晋见查理七世。
  据说在什农,查理的大臣们对这位“天使”将信将疑,为了考验她,他们把查理七世混在大臣当中,要她辨认。贞德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认出了查理七世,从而得到了众人的信任。这时奥尔良形势更加险恶,1个月前派去解围的军队刚被英军歼灭。贞德遂主动请缨率军去奥尔良再战。
  1429年4月27日,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王太子查理封贞德为“战争总指挥”,赐她战马盔甲。贞德旗绣“耶稣玛丽亚”,率兵三四千人,向奥尔良进发。
  贞德突破重围,带着粮食武器等物资冲入奥尔良,奥尔良军民士气为之一振。贞德致书英军,劝他们撤军回家,否则就要与法国军民血战到底。英军根本就不当回事,贞德带队突击,身先士卒,虽然受伤,却依然奋战不休,法军士气大振,于5月初攻占了英军的所有堡垒,成功解救奥尔良之围。
  此后,法军真正找到了战场的感觉,他们不再做正面冲撞的傻事,战术日益灵活,在帕提之战中,甚至俘虏英军指挥。那些投降英军的法国堡垒纷纷易帜。贞德率军乘胜追击,势如破竹,连克数城,7月,攻下了兰斯。
  查理终于在贞德的陪同下,于1429年7月17日在兰斯大教堂举行了加冕礼,而贞德高举着她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战旗护卫在国王身边。这一政治行动影响极其重大:涂油礼使文弱的 法国王太子成为法国国王查理七世,而贞德也被法国人称之为“奥尔良少女”,法国人突然发现英军并非不可战胜,而且他们又有了一位国王和一个上帝派出的英雄,收复失地的烈焰在人们心头鼓荡。
  贞德令英国侵略军恐惧,也招致觊觎法国王位的勃艮第派贵族集团的憎恨。同时,查理七世身边的大臣也对贞德的不世功勋备感忌恨,甚至查理自己也因贞德在民众中的影响力而心怀戒惧。
  英国人到处散布流言,说贞德并非圣女,而是女巫。1430年在贡比涅附近的战斗中,当贞德及其部队被英军逼退回城时,被贡比涅法军拒之城外。贞德被勃艮第人俘虏,最后以1万金币将她卖给了英国人。
  1431年5月30日上午,贞德在卢昂城的广场被活活烧死,骨灰被投到塞纳河中。死时,还不满20岁。
  贞德之死从某种程度来说是死于自己人手中,贡比涅法军将其拒之门外,任她被俘,按照惯例,查理七世完全可以用钱赎回她,而勃艮第人也提出了类似建议,但查理七世置之不理。于是慷慨的英国人买下了她,又任用法国人审判她,贞德被冠以女巫、异端之名,而这得到了巴黎大学神学家们的认可。
  后来,收复卢昂后,查理七世下令重审贞德案,那些曾裁定贞德有罪的人们转而开始赞美贞德,把贞德之死推罪于英国人。到20世纪初的时候,罗马教会追认贞德为“圣徒”。不过这一切对于19岁的女孩有什么意义呢?
  在历史上短短的而又无与伦比的风华,换得的是永远的荣誉。正如当年审判官问贞德为什么敢举着战旗参加国王的加冕礼,贞德回答说:“谁有一份功劳,谁就应享荣誉,这是理所当然的。”此言极富预言性,到今天,她的荣誉就意味着法兰西的荣誉。
  对于法国来说,贞德虽死犹生。对于贞德的价值,英国人远比法国统治者看得更清楚,据说英王的一位大臣在贞德死后不久就下了一个历史的论语:“我们完了,我们烧死了一位圣徒。”
  其实,查理七世也未必不清楚贞德的价值,但在他和他的大臣们看来,也许一个死去的“圣徒”要比一个活着的“英雄”对他们更有价值。政治就是如此卑劣。贞德算不上是一个军事家,她没有带来崭新的战术,可能因为身在战场却没有直接搏杀英国人,她更像一个上帝派来的使者而不是一个杰出的战士。 那些一败再败的法国士兵并不缺少实力,也不缺少头脑,他们缺少的是士气,是赢得胜利的自信,要知道在奥尔良之战中,其实法军的人数占优势,包围他们的不是英国人,而是自卑和迷茫。而贞德给了他们自信和斗志,虽然这种自信包裹着宗教的外衣,虽然贞德是以上帝的代言人出现的。但这依然成为贞德留给法国的最珍贵的财富。 这个没有死于战场却死于阴谋诡计的勇敢女子——贞德的胜利和死亡进一步唤醒了法国人反抗英国占领者的民族感情。
  贞德之死对促进法国各派势力之间的和解也起到了积极的影响。1435年,查理七世终于在勃艮第派的协助下光复了巴黎,1441年收复香槟,1450年夺回曼恩和诺曼底,1453年又收复基恩。1453年10月19日,英军在波尔多投降,法国收复了加莱港之外的全部被英国占领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