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郑国恩,1930年1月5日生于黑龙江安达市,祖籍山东蓬莱。
1948年参加革命,入东北电影制品厂第三期训练班。1954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俄语系。同年随中国电影实习团赴前苏联莫斯科电影制片厂实习。1955年回国后留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任教至今。曾任北京电影学院摄影艺术教研组组长,系主任等职。曾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电视摄影师学会前会长,现任名誉会长。1992年获学院金烛奖。1995年获得中国电影电视摄影师学会颁发的学会奖。1996年获得广电部离退休干部局、人事局颁发老有所为个人先进奖。1998年发表《20年光影回顾》获得“98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改革开放20年中国电影研讨会优秀学术论文奖。1999年《影视摄影构图学》获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学会论文一等奖。
拍摄故事片《碧海洪波》、《九龙滩》。导演拍摄故事片《冰山脚下》,指导拍摄故事片《姑娘坟》、《苦藏的恋情》、电视连续剧《红土情》等。
内容简介
电影从诞生开始后,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的发展过程。声音和画面构成了电影的全部,一些经典影片中的宏大场面、精美画面、独特的拍摄制作手段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我们在欣赏电影艺术的时候,往往会只注重故事情节的发展演变,而忽视镜头语言的欣赏。影视摄影中摄影技巧的变化、光线的变化、运动方式的多样化往往会使观众对影片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一种独特的欣赏效果。
要说电影怎么看,好像这个问题提得没什么道理,因为大家都喜欢电影,都会看电影,那么还有什么问题?怎么看,这个就好像多余了。实际上并不是这么简单,就像我们识字、读小说,我们经常去看话剧,但能不能够欣赏得更好,涉及到一些知识问题。如果我们知道这些知识,可能对这个作品的理解,就不会停留在表皮的层面上,就可以更深一步地理解。任何一个艺术都有它的存在形式,我们要知道它的存在形式,对它进行欣赏,才能够悟到它通过形式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内容。告诉我们什么是情感性的东西、审美性的东西、历史性的东西、社会性的东西,包括哲理性的东西,我们就能够理解得更深。
电影和电视的第一要素什么呢?是声音和画面,声音、画面、表现对象。我们通过一个对象在什么状态,它在干什么、在什么心态下干什么,我们就能够知道它的目的、愿望、动机,甚至知道他的情感变化。 运动是电影美学核心,如果电影还有一个美学的话,它的美学可以归结为两个字:运动。因为电影的运动一是表现对象行为动作、速度、状态、节奏,另一方面体现人观看对象的方式。走近、走远、走高、走低,而运动的方式,带来的一些速度和节奏,能够加强或者是减弱对象本身具有的含义强度。
《百家讲坛》栏目9月30日邀请我国著名电影摄影教育家、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郑国恩为您精彩讲述《电影摄影的语言》。
《电影摄影的语言》(全文)
要说电影怎么看,好像这个问题提得没什么道理。因为大家都喜欢电影,都会看电影,那么还有什么问题?怎么看,这个就好像多余了。实际上并不是这么简单,就像我们识字、读小说,我们经常去看话剧,但能不能够欣赏得更好,涉及到一些知识问题。如果我们知道这些知识,可能对这个作品的理解,就不会停留在表皮的层面上,就可以更深一步地理解。任何一个艺术都有它的存在形式,我们要知道它的存在形式,对它进行欣赏,才能够悟到它通过形式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内容。告诉我们什么是情感性的东西、审美性的东西、历史性的东西、社会性的东西,包括哲理性的东西,我们就能够理解得更深。
电影发展有这么几个阶段。第一个是无声阶段。没有声音,是黑白的,我们只能够看到行为动作,听不到声音。1935年左右,就出现了声音。等到二十世纪30年代末就开始出现了彩色片,不但使我们听到声音,我们看到的行为、动作、对象有了色彩。因为色彩是物体存在的一种标志,我们实际上生活在色彩世界,所以看黑白片我们就觉得它缺了很多东西,一旦色彩出现了,我们觉得它丰富了,我们看到的几乎等于自然世界,等于我们所观看的那个对象本身。当电视出现的时候,开始也是黑白的,它是和声音同时出现的。因为它接受了电影的某些东西,但是它的画面比较窄小,为了竞争,实际上也是发展了电影艺术。于是出现了宽银幕,还有立体电影。这样越发地造成了一种视觉的真实感。
电影它是随着科学发展而发展的,不断地提高,手段不断丰富来表现现实世界,逐渐地接近我们对于现实世界的视觉感受,包括听觉感受。另外它到底以什么东西传达内容?到底它是一个什么东西?说简单了,电影和电视是一样的,就是一种媒体,一种载体,它承载了情和意的信息。但是这个情和意的信息通过什么来表达的呢?通过声音和画面。在电影里边,引起人们视觉感受是通过画面传达信息,是最重要的。我们说看电影,实际上我们同时也在听。我们说按照人的常理,根据生理学、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它次于视觉。但在电影里头,这两种手段的运用,常常是互替的。有的时候以画面为主,有的时候就以声音为主。电影《沙鸥》有一个段落就是圆明园,女主人公到圆明园去,因为她的身体坏了,准备结婚,她的爱人又牺牲了,那么她的事业和生活遭到双重打击。这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这是最沉重的,所以她决定解脱自己。比如从家里走出来到圆明园,她看到圆明园废墟之后受到触动,废而不毁,就是中国人。中国劳动人民用巧手创造的艺术给她一种启迪,她觉得应该生存下去。在这个片断里头,没有对话,但是有两段声音特别重要,那就是没有对话,基本上以行为动作为主,但是有两段是以声音为主了。一段就是她回忆起了她跟她爱人一起到圆明园去过,她就问圆明园什么时候被英法联军毁的,而且她爱人也说,成功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上。后边有一个段落,声音是什么呢?就是她走着看到两旁的枫树,于是耳边响起:“再来一次”,就好像教练在指挥别人打球、纠正别人打球。这种声音在她脑子里徘徊,画面没有告诉我们什么信息,但是她心理想起的声音却是她要追求的,就是她自己不能打了,她把自己的未来放在教练上,我将来在教练这个岗位上发挥我自己的作用,把女排技巧提高,在世界上能够争夺第一。
声音和画面是两个基本构成元素。电影的语言就是画面和声音,就像我们自然语言,我们用文字表达的自然语言,它可以成为文学的第一要素。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就是语言”。那么,电影和电视的第一要素什么呢?是声音和画面,声音、画面、表现对象。我们通过一个对象在什么状态,它在干什么、在什么心态下干什么,我们就能够知道它的目的、愿望、动机,甚至知道他的情感变化,这是第一方面。但是必须有第二个方面,就是对象的表现。光有对象没有对象的表现,这还不行。就等于在现实世界当中,大家都在这儿坐着听讲,但是我闭上眼睛没看到你们,我就不知道谁怎么样听讲,有多少人听讲,这个信息就没有,这是我直接的感知。但是电影不是直接感知,我们是通过画面和声音来感知的。知道它要告诉我们什么。因此怎么表现这个对象,就成了非常重要一个方面。
那么第三个方面从审美的角度说,我们要问一下它表现得怎么样,表现得如何?我们就带着这三个问题看一个片断。这是英国的影片叫《法国中尉的女人》。
我特意选了这个片断,它没有对话、没有声音。我们通过画面来看告诉我们什么?它明显地告诉我们,这是一个摄制组在拍戏。但是整个的表现,并没有限于现场拍戏。整个镜头连续下来,从头到尾它表现了两个时空,第一个时空是摄制组在现场拍戏。因此那个镜头板一打,所有的化妆师走掉,那个拿个话筒的副导演走掉,后边远远的一个小汽车走掉。而这时候进入戏剧场面,另外一个时空。而这个时空和拍戏这个时空是不一样的,这是现实时空,这是1973年拍的影片。就是说它的现实时空是1973年,而戏的时空呢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英国的一个小镇,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这儿。简单地说是一个什么故事呢?就是有这么一个女孩子,年纪很轻,也会画画,也点学问,但是她是属于底层的人,下层的人,做家庭教师,陪陪老太太,做这个事的。有一次,她们的村子路过法国的伤兵,她也就照顾了伤兵。她跟一个伤兵大概有点暧昧关系,英国人可能在观念上比较保守、比较封建,就是不能够和外国人好,交个外国的朋友,或者嫁给外国人,如果这样别人都用另外一种眼光来看你。他们好像那时候就有这个,所以给她取了一个外号叫“法国中尉女人”。实际上就是说她是妓女,叛变了民族,一直歧视她。这个女人跟别人交往,也觉得难以交往,于是乎就与世隔绝,显得非常孤独。最后呢,几乎是神经都要崩溃了。故事是比较曲折的,现在是一个序幕,序幕给我们表现的这个女人孤独,走到海边,去跟世界分开,不跟别人接触,来发泄自己内心积郁。也没有给她任何特写,但是叫你理解她这个人孤独,它把环境表达出来了。
那么在电影里头,也和人感受现实世界心理变化的不同是相一致的。第一个是具象的影像形态,就像我们刚才看到的,具象的。镜子、人、修妆,当镜头完全拉开向了大海,气氛占主导地位的时候,开始投射进去情感,作者就叫你来领悟、来体验它构成一种什么样的情景、什么样的气氛、什么样的意境,这个意境显示什么样的情感,让你理解这个东西。因此,它成了一种意向性的影像形态。还有,我们带着一种强烈的感情喜欢她,情人眼里出西施;我们憎恶她,可能你觉得她最丑,变形了。因此,电影里头也有变形的影像形态。还有一种就是抽象。我们电影里头有这么四种影像形态,具象的、意向的、形变的、抽象的。它是用什么手段来建构的呢?构成画面的摄影,因为这个影像形态就是语言,一会儿我们再看片断来证明它,这是电影的视觉语言。而这个视觉语言是由什么东西建构的呢?我们有四个手段,第一个是光学;第二个是运动的;第三个是色阶的,第四个是光线的。我们刚才看到那个运动的,是不是?一个变焦距的运动,从一个大特写拉出去,两个人变得很小。那个人走出画面,又进来很多景物。镜头就等于人的眼睛,但是它超乎人的眼睛。人的眼睛受感情支配,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可能是客观的,可能是有主观色彩的,可能有强烈主观情感色彩的,那就使对象变形了。所以镜头比我们人看现实世界变化更大,它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现在我们再来看这个片断。(电影《雁南飞》)
大家看这个片断,这在汽车上拍的。我们知道汽车没有多大空间,空间是有限的。但它现在告诉我们的是,那个女孩子在汽车上坐立不安的,时而往外看,时而身子探出车。这是用什么镜头拍摄的呢?用广角镜头,镜头就是聚焦成像的,就像人眼睛,有了它才有影像。我们人有眼睛才看到对象,所以第一个要以镜头聚焦成像,它使得我们看见那个女孩子,但是它用的镜头是广角镜头。在有限的空间里头,人物运动很小,但是构成了一种大幅度的摆动,那就是坐立不安。两次摆动,坐立不安的这样一个含义,就被广角镜头体现出来了。如果你用长焦距,你看电影《沙鸥》片头,女排从远处走来,大全景,整个字幕完了,还没有走成中景。大家有没有这个印象?就是走啊走,好像原地踏步似的,景别基本上没什么变化。我们知道要是我们人的视觉,从一个全景走到我们这儿来,也没有多长时间,不会像影片那样。影片用了长焦距,在片头。片尾也用了长焦距,也是人们从远处走来,女排,但是人换了。由于镜头的运用,走而不动,好像原地踏步似的,那么看完了以后,我们是不是感觉就是女排从远处走来,是不是就这么一个含义?恐怕不是,因为我做过实验,我曾经问过同学们,你们看完了有什么感觉?他们的感觉告诉我们,要单独看,做字幕衬底,就像女排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