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
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
则庶人不议。 (《论语·季氏》)
与反对政权下移相联系,孔子反对违反周礼的僭越行为。八佾(每佾八
人)的乐舞只有天子才能用。而身为大夫的季氏竟用了八佾,孔子生气地说:
①
他连天子的乐舞仪仗都忍心僭越,还有什么越规的事情干不出来呢 ?在法律
方面,孔子反对封建制度的成文法公布;在赋役方面,孔子反对封建制的田
① 见《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Page 68…
赋;在经济方面,孔子反对新兴的富有者。从孔子一生的活动来看,凡是当
时发生的动摇现有统治者地位的重大事件,他都表示反对,从而表示出他在
政治上的保守立场。然而他的“仁”的学说却有宝贵的人民性因素。
②孔子的“仁”学。孔子在政治上虽然采取保守的立场,但这种立场辅
助于以“爱人”为基础的“仁”的学说,便具有了生命力,因而使儒家学说
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本质就是爱人。所谓“仁者爱人”。这种
“爱”不是虚伪的、恩赐性的给予,而是由衷的、统一于自身与他人的真诚
爱护。他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又说:“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论语·颜渊》中的这些话都反映出孔子赋予“仁”这个概念中的
深刻内涵。孔子认为如能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就是“仁”的极致。
孔子的学生用“忠”“恕”二字概括“仁”的含义,换句话说,就是一个人
要达到“仁”的标准,就得凡事以身作则,体谅别人。由此可以看出,孔子
的“仁”是一种制约社会全体成员的伦理道德原则。
贯彻“仁”采用什么方法呢?在维护社会安定、维护社会等级的前提下,
必须靠“礼”来辅助。《论语·颜渊》记载,颜渊向孔子请教如何达到“仁”
的高度,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这是说,一个人只要能自觉地克制自己的非份欲望,遵守礼
法,就可以达到仁的境界。颜渊又问具体做法。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
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表现出孔子的仁政思想与保守立场的统一。
仁与富贵并没有根本性的矛盾。孔子也愿意富贵。只是他不愿意违背
“仁”的原则去获取不义之财。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
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仁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
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
仁》)这是说,富与贵虽是人们的正常欲望,但是非“仁”不取;贫与贱虽
是人们不愿承受的处境,但是没有正当的途径也不轻易离开。君子须臾之间
不可违仁,否则便会做出造次的行为,流于颠沛。这就会社会稳定奠定了道
德伦理基础。从总体看,民要以“仁”为纲守礼,君要以“仁”为纲爱人,
二者结合,就可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孔子还把“仁”作为一种高尚的道德修养。作为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乃至仁人志士指导生活,处理事务的最高原则,所谓“无求生以害仁,有杀
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而这全靠自身的修养。从哲学观点看,
属于唯心主义的体系;从“仁政”内容与其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标准看,孔
子的“仁政”思想却有其明显的人民性。古今社会,虽然也有“为富不仁”、
“假仁假义”的丑恶现象存在,但“仁政”作为一种理想的政治标准,“仁
义”作为一种理想的道德规范,千百年来,却早已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民族的
政治理想与传统美德。孔子的“仁政”思想目的是维护最高层的统治,协调
人际关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生的安定,其影响远及亚洲各国。
③孔子的天命观。孔子哲学思想中的“天”是有人格、有意志的“神”,
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主宰者,这一点与道家哲学不同。他把自己的活动、行
为归结为上天的意志,因此现实与遭遇奈何不了他。有一次,他受到匡人的
围困,生命危急,他却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
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论语·子罕》)意思说,上帝要毁灭
这传统文化,我就不该作这文化的继承人;上天如果不是要文化毁灭,匡人
… Page 69…
能把我怎么样;孔子的学生子夏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颜渊》)
也反映出孔子的唯心主义的天命观。
但是儒家着重“仁政”与进取精神,因此在实践中又对上帝和神鬼持怀
疑态度。 《论语·阳货》篇说:“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
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一种观点认为这是孔子以有意志的“天”不说话为榜样,自己也不想说话。
一种观点则认为这是孔子在遭遇不顺的情况下,对天发生了怀疑,说“天”
也不过是一种四时运行的自然现象,世界百物自然生长,天能说什么话呢?
孔子对鬼神采取了将信将疑的态度。他的学生子路问他关于鬼神的问
题,他回答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路又问关于死后的问题,他又
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孔子还说:“敬鬼神而
远之,可谓知 (zhì)矣。”(《论语·雍也》)从这些言论中可以看出孔子对
鬼神采取怀疑远离的态度。儒家的祭礼鬼神,更多的成份是一种孝敬怀念的
感情。所以他称赞大禹“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论语·泰伯》),反对祭礼
自己祖先以外的鬼神。所谓“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论语·为政》)并且
他“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这说明,孔子对鬼神持一种似
信非信的态度,由于他重视民生疾苦与社会实践,天命观对他一生的活动并
没有太大的影响。
④孔子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公开讲学的教
师。他自己“学而不厌”,对弟子“诲人不倦”。在他的手下,涌现出一批
品学兼优的学生,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以“文、行、忠、信”教育学生,希望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在他的教育思想中认为品质教育是首要的,文化知识是从属的。所以他经常
教育学生要学“礼”,认为“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礼”
就是当时社会的政治道德规范。他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tì),谨
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都是把
品德修养放在根本位置的。由于其阶级地位的局限,孔子轻视农业生产知识
的学习和实践学习。他的学生樊迟向他请教农业知识,他在背后说樊迟是小
人。他主要以《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
经”教育学生。
在教育方法上,孔子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首先,孔子不盲
目信赖传闻的知识,而重视实证。他说,夏代的制度、殷代的制度我能说得
出,但是文献材料不足,没有法子证实它。而且认为应该“多闻缺疑”,即
一方面多了解知识,同时又不轻信,这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其次,孔子提
倡端正的学习态度,一方面老老实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一方面要敢于向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做到“不耻下问”。
第三,对于学习规律,孔子也有许多中肯的了解。如“温故而知新”(《论
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吾尝终
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不愤
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等,
都是对学习规律的科学概括。第四,孔子认为教育可以使人得到正确发展,
否则便会出现问题。他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
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
… Page 70…
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论语·阳货》)仁、知、信、直、勇、
刚,在孔子看来,这些本来的优秀天性,如果不辅助于教育,则容易蜕化为
愚、荡、贼、绞、乱、狂的恶德。最后,孔子还通过教育实践,总结出“毋
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教育方法,主张看问题不要从
个人的私意猜测出发,不要主观地认为一定怎么样,不要固执已见,不要以
“我”为主,而应该“因材施教”,从实际出发,培养人才。这些都是孔子
留给后世的宝贵经验。
⑤孔子的历史地位。孔子与老子作为春秋末期出现于中国大地上的两位
哲人,都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尤其是孔子,在生前虽不得志,死后却一直
被历代推崇为至尊的圣人,儒家学派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与主流。孔
子的名字,在中国几乎妇孺皆知,这是与他对中华民族文化事业的巨大贡献
分不开的。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典章制度,图书文物都收藏在官府宫廷里,
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学文化的特权。贵族以外,还有少数世代相传、为贵族
服务的巫、吏、卜、祝有点文化知识。春秋以后,周天子失势,许多有文化、
有知识的巫、史、卜、祝流落民间,使知识的传播范围扩大了。到了孔子,
又开始讲学授徒,而且“有教无类”,贡献是巨大的。孔子以“六经”教育
学生,保存了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文学、文献资料,直到今天它仍是我们
研究中国上古历史和文化的依据。
孔子建立了儒家学派,这是孔子在历史上的又一重要贡献。老子虽是道
家的始祖,但其主张清静无为,故而在他活着的时候并无道家学派。而孔子
则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去实行他的仁政。他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建立起
观点相同的学术团体,把学说变成改造世界的活动力量,这是很可贵的。到
战国中期以后,儒家出现了以孟子为代表的唯心主义流派和以荀子为代表的
唯物主义流派,从不同的角度宣传孔子学说的某一方面,从而扩大了孔子学
说的影响。
孔子在传授知识中,开创了死书活读的方法。儒家解经,固然有许多穿
凿附会之处,但借用经书传其儒家之道,却也有借鉴意义。《论语》记载子
夏读到《诗经》的“巧笑倩兮”这首诗时,发挥引申出实行礼要有它的客观
条件。孔子称赞他懂得了读诗的方法。孟子、荀子解释《诗经》也都运用这
种象征影射的取义方法。孔子说,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
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他
认为学习《诗经》,可以感发志气,考见得失,团结大家,发抒悒郁;其中
有些原理可以用来事父、事君,并可从中学到草木鸟兽方面的知识。
总之,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人,一位着重研究人生伦理道德的哲
学家,其政治倾向是保守的,其认识论观点是唯心的,但他在教育与文化方
面的贡献却是巨大的。
… Page 71…
2。战国初期与中期的百家争鸣
中国春秋时期完成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社会由周王朝的统
一走向霸权的分裂;到了战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