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什么欧洲最早进入近代社会——朱孝远
主持人:追求进步、学术倾听、世纪大讲堂问候您。一提现代化,我们就会首先
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现代化没有首先在中国兴起?这个问题相关的问题是什么呢?
“为什么欧洲最早地进入近代社会”,正是今天的讲题,讲题的主讲人就是北京大学
的教授朱孝远。好,有请朱教授上场。请坐。在咱们坐定以后首先拉拉家常话,听说
您是海宁人?
朱孝远:是啊。
主持人:海宁是一个净出一个大智慧的、大师的地方。
朱孝远:出了很多大师,不包括我。
主持人:为什么首先把您摘出去了呢?您今年多少岁?
朱孝远:我,47岁了。
主持人:觉得岁月太晚了是吗?
朱孝远:对,时不我待。
主持人:给我们介绍一下您认识的那些大师是谁?
朱孝远:金庸。
主持人:您认识金庸。好象王国维也是海宁人。
朱孝远:对呀,还有徐志摩。
主持人:您不想跟他们站在一起?将来我们写历史的时候把您也写进去。
朱孝远:我帮他们写历史,我是学历史的,我帮他们写历史。
主持人:好。咱们王国维先生47岁的时候好象已经自杀了吧?
朱孝远:听说过这个事。
主持人:咱们捋一下您的履历。您最早上大学是哪年。
朱孝远:我是77级上大学,应该是82年毕业吧。
主持人:77级,应该是82毕业吧。
朱孝远:对,82年毕业的。
主持人:好,从什么地方考到什么地方?
朱孝远:从上海考到上海。
主持人:那您不是海宁人吗?
朱孝远:海宁人,但是我在上海长大。所以我就进入到上海师范大学念书。
主持人:念什么呢?
朱孝远:念历史。念音乐,念外语。
主持人:有这么一个系,既能念英语,又能念历史,还念音乐吗?
朱孝远:是啊,因为那个时候比较奇怪,什么都可以。
主持人:是这样啊。您念音乐是念什么?是学声乐还是学作曲?
朱孝远:我就是特别喜欢音乐,当时入迷了。
主持人:哪些音乐让您入迷?
朱孝远:什么音乐都入迷。
主持人:77年的时候,所有的音乐好象都是革命音乐。
朱孝远:因为那个时代,对啊,音乐带给了美的感觉,因为没有美就没有革命。
主持人:革命是美的。
朱孝远:对,当然。
主持人:82年毕业了,毕业以后怎么办?
朱孝远:教书啊。
主持人:留校教书是吗?
朱孝远:对啊。
主持人:教什么?三个都教?
朱孝远:没有,教历史。
主持人:然后呢?教到什么时候?
朱孝远:教了几年以后,我就觉得,教大学不行,刚大学毕业就教大学生,误人
子弟。
主持人:那您怎么办?
朱孝远:读书啊。
主持人:怎么读书啊?
朱孝远:读书嘛,到处读,所以走了好多学校,一直去读书。
主持人:我突然想起来了,我在网上查您的信息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女生,这位
女生是北大的一个女孩子,我现在已经忘记她的名字了,她写的叫“大一印象”,这
个大一印象,第一句话就说朱教授讲演的时候是非常吝啬自己的语言的,多一个字儿
不说。
朱孝远:没这回事吧。
主持人:这就是这个节目一开场以后,我一直磕磕绊绊的原因,我以为你会像其
他的教授一样,我一个问题问出去,你会一连串地说出一大堆问题,结果经常我问完
以后,您的回答比我的问题还短。这个干脆不回答我了。好,读书是有好几种方法,
一种是躺在家里自己自修,还有一种方法留学,还有一种方法就本学校上研究生。
朱孝远:对。
主持人:您怎么办?
朱孝远:我过去读书是读四个小时就是读四个小时,现在读四个小时,就两个小
时读书,两个小时想一想。
主持人:我还是没有明白您读书的方式是什么?是自己用两个小时读书呢?还是
花两个小时时间跟您的导师说话?
朱孝远:不是,主要是自己的思想的流动。要把脑子里的思想给流动起来。大部
分人的脑子的思想经常不流动。
主持人:就像我这样。
朱孝远:没有,你流动,你太流动了。就是我自己经常不流动。
主持人:那流动到什么时候,开始觉得思想已经流动到了一个光辉的点,然后可
以做一些事情了。
朱孝远:对,流动到一种临界状态。
主持人:那是公元哪一年?
朱孝远:因为历史这个事情,实际上很难说时间的。我们实际上是在三维时间、
空间中生存,同时想到古代、现在、将来,所以人经常有一种撕裂感。
主持人:有一种什么感?
朱孝远:撕裂感。
主持人:失恋感?
朱孝远:不是失恋,是撕裂感。
主持人:撕裂感。你瞧我怎么这么庸俗啊。
朱孝远:没有,你这也对的,因为你这……,实际上是历史学的一个新的定义,
就是时空坐标中生命的关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失恋和撕裂差不多。
主持人:好,92年来了北大以后,好象您是带博士生?
朱孝远:对。
主持人:带博士生,还是带欧洲中古史?
朱孝远:对。
主持人:欧洲中古史什么意思啊?是不是我们知道的那个黑暗的岁月,中世纪?
朱孝远:因为欧洲中世纪,实际上这个说法很难说,因为中国和西方不一样,我
们的中
世纪是到1640年为止,这么来算的。
主持人:最近有一种说法说我们的中世纪是从1966年到1976年。
朱孝远:这也是一种说法吧。反正历史学总是觉得中世纪这个词主要是一个中间
期的意思,是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他们说的,说中世纪,就是古代的希腊罗马
是好的,近代也是好的,(中世纪是)当中那个中间期,所以这是一种贬称。
主持人:在您日常的学术研究当中,有谈到欧洲和近代社会的关系,这样的,早
就有这种研究方向吗?
朱孝远:对,因为我搞的主要是中世纪后面一段,所以就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就经常会涉及到那个过渡问题。
主持人:好,接下来咱们言归正传,朱教授马上给咱们带来的讲演是《为什么欧
洲最早进入近代社会》。好,有请。
朱孝远:今天要讲的一个专题,主要就是“为什么欧洲最早地进入近代社会”。
实际上,到凤凰卫视来讲,也是讲一个凤凰涅磐的故事,因为在古代,或者在东西方
都有一个关于凤凰的美丽的传说,就是说,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有一个关于
“不死鸟”的神话故事,据说那就是凤凰,它在危急的时刻能够积极地从火中更新,
而且那从火中更新的火凤凰,不仅是更加的艳丽,而且更加充满生机。所以我今天就
把这个美丽的凤凰的传说,来比喻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再生。想说明1848年,那时
欧洲有一场黑死病,那个充满危机的欧洲是如何通过发扬理性和科学,由中世纪转变
为近代社会的。
所以哪怕是最谨慎的、最冷静、用最客观的目光来注视人类活动的历史学家,他
们在面对全球现代化的进程中,都不禁要为一个历史现象动容,那就是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
,为什么是欧洲最早地成功地进入到近代社会。欧洲在其近代化过程中,所反映出来
的那种复杂的变化,究竟又包含着什么具体的普遍的价值和意义,或者真理,可以为
我们当今跨世纪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用的借鉴,今天就把我的一些想法向在座的同学们
汇报。
当我们注视欧洲历史的时候,首先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历史对我们的反问,首先就
有四个问题想不明白,第一个问题,就是唯有在欧洲,中世纪和近代才显示出如此巨
大的反差。中世纪欧洲的风貌,无论从建筑上来说,有修道院,有教堂,还是从政治
文化上来说,有地方割据,有私战,有私人执掌军权和司法权,还有从生活态度上来
说,有悲观主义、禁欲主义、圣物崇拜,还有从各方面来说,雕塑、绘画、艺术,等
等来看,都与近代的那些主权国家,民权至上,理性公益、国际贸易,形成了巨大的
反差,这是特别明显的。
第二个疑问就是在欧洲有过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却不曾有过高度发展的繁荣昌盛的
封建社会。整个中古欧洲,政治方面凭借的是领土与附庸之间私人的忠诚纽带,私战
普遍,宗教耀眼,但知识分子主要是被排挤在仕途政权之外。社会是由业余的法官,
行政官兼顾着,生产力极其低下,既没有正常的赋税,也没有常备军。所以西方的所
有度量衡都要比中国的度量衡要大,就是不能以这种情况来算,我们的亩产多少,他
们一定算不清楚,这怎么能养活他们呢。这就是因为他们的产量低。所以它的封建社
会,像中国这样科举取士、县吏办案、主权国家,文化鼎盛,大唐盛世,这样一些都
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在欧洲却没有,所以我们说中世纪
欧洲没有一个比较发达的中世纪的社会。
第三个令人大惑不解的就是15、16世纪欧洲发展神速,非常之快,反差非常惊人
,即使是一个短暂的时期,社会节奏变化也令人感到惊奇,比如1535年,整个英国的
学术界,都在因为国王亨利八世处死了托马斯。莫尔,就是乌托邦的作者,感到悲愤
。但是到了十六世纪的末期,英国人民又在敬佩莎士比亚,在迎创一个文艺复兴高潮
的来临。到1558年,伊丽莎白女王一世继位的时候,国库完全空虚,但到了1588年,
英国的舰队就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成为一个谁也无法忽视的欧洲强国。所以这
样快速的变化,就使人感到这里面包含着多少的流血灾变,包含了多少的令英雄们长
叹的业绩,又包含了多少的人类的曲折,也就说人类文明这朵妖艳的花呢,仍然要鲜
艳开放,而火的凤凰就要在其中诞生。这是第三个问题。
第四个最令人惊奇的,就是唯独在欧洲,在向近代转变的时候有一个过渡期,出
现过长达450年的过渡期,而其它的民族在时间上也许要稍晚于欧洲,却不曾有过这
么长久的过渡时期。欧洲的过渡期,大致是起于1348年黑死病,以后的450年,到
1800年以后才可以算是进入到了近代社会。所以,我们必须发问,这种现象从何而来
,它的出现与欧洲最早转型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为什么中国在向近代社会过渡时
,没有出现过这么长久的过渡期,这些问题就是我们开始,历史向我们的追问。
那么关于欧洲过渡的问题,学术界有过无数的探索,就当今,我们最感兴趣的有
几种反思。这几种反思,就是可以让我们知道,我们是在哪里,在朝哪个方向走,又
能走多远。有三种研究,都是西方学的研究,特别引起我的注意,一种是德国学者叫
富兰克,他写过一本书,最近印出来了,叫做《白银资本》他里面提出了一个观点,
他就是发现,在14、15世纪,中国的生产力,商品传播的能力,远程贸易的程度,都
比西方要好,然而,却没有向近代过渡。他还提出,在那个时候是东方,而不是西方
,乃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世界体系的中心。
第二个研究是一个美国教授,叫做布朗热提出来的,布热那就提出一种农村阶级
斗争推动社会变化这样一个看法。他认为是一种阶级斗争,而不是一种生产的发展程
度导致了中世纪的封建关系与农奴制的瓦解,尽管这种结构的变化,并不一定有利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