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狗所坠。望之如火光,炎炎冲天,其上锐,其下圆,如数顷田。见则流血千里,破军杀将。」汉史又云:「昭明下为天狗,所下兵起血流。」昭明,星也。《洛书》云:「昭明见而霸者出。」《运斗枢》云:「昭明有芒角,兵徵也。」《河图》云:「太白散为天狗。」汉史又云:「有星出,其状赤白有光,即为天狗,其下小无足,所下国易政。」众说不同,未详孰是。推乱亡之运,此其必天狗乎?
老人星
建元元年十一月戊辰,老人星见南方丙上。八月癸卯,祠老人星。
永明三年八月丁酉,老人星见南方丙上。
六年八月壬戌,老人星见南方丙上。
七年七月壬戌,老人星见南方丙上。
九年闰七月戊寅,老人星见南方丙上。
十年八月乙酉,老人星见。
十一年九月丙寅,老人星见南方丙上。
白虹云气
建元四年二月辛卯,白虹贯日。
永明十年七月癸酉,西方有白虹,须臾灭。
十一年九月甲午,西方有白虹,南头指申,北头指戌上,久久消灭。
建元四年二月辛卯,黑气大小二枚,东至卯,西至酉,广五丈,久久消灭。
永明二年四月丁未,北斗第六第七星间有一白气。
四年正月辛未,黄白气长丈五尺许,入太微。
永明四年正月癸未,南面有阵云一丈许。
五年四月己巳,有云色黑,广五尺,东头指丑,西头指酉,并至地。
十一月乙巳,东南有阵云高一丈,北至卯,东南至巳,久久散没。
六年二月癸亥,东西有一梗云,半天,曲向西,苍白色。
三月庚辰,南面有梗云,黑色,广六寸。
七年十月辛未,有梗云,苍黑色,东头至寅,西头指酉,广三尺,贯紫宫,久久消漫。
八年十一月乙未,有梗云,黑色,六尺许,东头至卯,西头至酉,久久散漫。
十二月庚辰,南面有阵云,黑色,高一丈许,东头至巳,西头至未,久久散漫。
十一年七月丙辰,东面有梗云,苍白色,广二尺三寸,南头指巳至地,北头指子至地,久久渐散漫。
赞曰:阳精火镜,阴灵水存。有禀有射,代为明昏。垂光满盖,列景周浑。具位臣辅,备象街门。灾生霣薄,祟起飞奔。弗忘人惧,瑜瑕辩论。若任天道,灶亦多言。
卷十四
志第六 州郡上
扬南徐豫南豫南兖北兖北徐青冀江广交越
扬州,京辇神皋。汉、魏刺史镇寿春,吴置持节督州牧八人,不见扬州都督所治。晋太康元年,吴平,刺史周浚始镇江南。元帝为都督,渡江左,遂成帝畿,望实隆重。领郡如左:
丹阳郡
建康秣陵丹阳溧阳永世湖熟江宁句容
会稽郡
山阴永兴上虞余姚诸暨剡鄞始宁句章鄮
吴郡
吴娄海虞嘉兴海盐钱唐富阳盐官新城建德寿昌桐庐
吴兴郡
乌程武康余杭东迁长城於潜临安故鄣安吉原乡
东阳郡
长山太末乌伤永康信安吴宁丰安定阳遂昌
新安郡
始新黟遂安歙海宁
临海郡
章安临海宁海始丰乐安
永嘉郡
永宁安固松阳横阳乐成
南徐州,镇京口。吴置幽州牧,屯兵在焉。丹徒水道入通吴会,孙权初镇之。《尔雅》曰:「绝高为京。」今京城因山为垒,望海临江,缘江为境,似河内郡,内镇优重。宋氏以来,桑梓帝宅,江左流寓,多出膏腴。领郡如左:
南东海郡
郯祝其襄贲利成西隰丹徒武进
晋陵郡
晋陵无锡延陵曲阿暨阳南沙海阳
义兴郡永明二年,割属扬州,后复旧。
阳羡临津国山义乡绥安
南琅邪郡本治金城,永明徙治白下。
临沂江乘兰陵承建武三年省
谯建元二年,平阳郡流民在临江郡者,立宣祚县,寻改为谯。永明元年,省怀化一县并属。
临淮郡自此以下,郡无实土。
海西射阳凌淮阴东阳淮浦建武二年省。
淮陵郡
司吾武阳建武三年,省泰山郡属。
甄城阳乐徐建武三年省
南东莞郡
东莞莒姑幕建武三年省。
南清河郡南徐州领冀州
东武城清河贝丘绎幕建武二年省。
南彭城郡
彭城武原傅阳蕃薛开阳洨僮下邳建武三年省
吕建武四年省
杼秋建武四年省
北陵建武四年省
南高平郡宋太始五年侨置,初寄治淮阴,复徙淮南当涂。二县侨属南豫,后属南徐。
金飨高平
南济阴郡
城武单父城阳建武三年省。
南濮阳郡
廪丘东燕会鄄城建武三年,省济阳郡度属。
榆次建武二年省
南鲁郡建武二年省
鲁樊西安建武二年省
南平昌郡建武三年省
安丘郡省,属东莞。
南泰山郡建武三年省
南城郡省,度属平昌,寻又省。
广平
南济阳郡建武三年省
考城郡省,度属鲁,寻又省。
豫州。晋元帝永昌元年,刺史祖约避胡贼,自谯还治寿春。寿春,淮南一都之会,地方千余里,有陂田之饶。汉、魏以来扬州刺史所治,北拒淮水,《禹贡》云「淮海惟扬州」也。咸和四年,祖约以城降胡,复以庾亮为刺史,治芜湖。芜湖,浦水南入,亦为险奥。刘备谓孙权曰:「江东先有建业,次有芜湖。」庾亮经略中原,以毛宝为刺史,治邾城,为胡所覆。荆州刺史庾翼领州,在武昌。诸郡失土荒民数千无佃业,翼表移西阳、新蔡二郡荒民就陂田于寻阳。穆帝永和五年,胡伪扬州刺史王浃以寿春降。而刺史或治历阳,进马头及谯,不复归旧镇也。哀帝隆和元年,袁真还寿春。真为桓温所灭,温以子熙为刺史,戍历阳。孝武宁康元年,桓冲移姑熟,以边寇未静,分割谯、梁二郡见民,置之浣川,立为南谯、梁郡。十二年,桓石虔还历阳。庾准为刺史,表省诸权置,皆还如本。义熙二年,刘毅复镇姑熟,上表曰:「忝任此州,地不为旷,西界荒余,密迩寇虏,北垂萧条,土气强犷,民不识义,唯战是习。逋逃不逞,不谋日会。比年以来,无月不战,实非空乏所能独抚。请辅国将军张畅领淮南、安丰、梁国三郡。」时豫州边荒,至乃如此。十二年,刘义庆镇寿春,后常为州治。抚接遐荒,扞御疆埸。领郡如左:
南汝阴郡建元二年罢南陈左郡二县并
慎汝阴宋安阳和城南顿阳夏宋丘《永元元年地志》无
樊《永元志》无
郑《永元志》无
东宋《永元志》无
南陈左县《永元志》无
边水《永元志》无
晋熙郡
新冶阴安怀宁南楼烦齐兴太湖左县
颍川郡
临颍邵陵南许昌《永元志》无
曲阳
汝阳郡
武津汝阳
梁郡《永元元年地志》,南梁郡领睢阳、新汲、陈、蒙、崇义五县。
北谯梁蒙城父《永元志》属南谯
北陈郡
阳夏西华苌平项
陈留郡
浚仪小黄雍丘
南顿郡《永元元年地志》无
和城南顿
西南顿郡寄治州,《永元元年地志》无
西南顿和城谯平乡
北梁郡《永元元年地志》无
北蒙北陈
西汝阴郡
楼烦汝阴宋陈《永元志》无
平豫《永元志》无
固始《永元志》无
新蔡《永元志》无
汝南《永元志》无
安城
北谯郡
宁陵谯蕲《永元志》属南谯
汝南郡《永元元年地志》无
瞿阳安城上蔡
北新蔡郡
鲖阳新蔡固始苞信
弋阳郡
期思南新息弋阳上蔡平舆
陈郡
南陈苌平《永元志》无
项《永元志》无
西华《永元志》无
阳夏《永元志》无
安丰郡
雩娄新化史水扶阳开化边城松滋《永元志》属北新蔡
安丰
光城左郡
乐安光城茹田
边城郡《永元元年地志》无
建宁郡
阳城建宁
齐昌郡
阳塘保城齐昌永兴
右三郡,永明四年割郢州属。
南豫州。晋宁康元年,豫州刺史桓冲始镇姑熟,后迁徙,见《晋书》。宋永初二年,分淮东为南豫州,治历阳,而淮西为豫州。元嘉七年省并。大明元年复置,治姑熟。泰始二年治历阳,三年治宣城,五年省。淮西没虏,七年,复分淮东置南豫。建元二年,太祖以西豫吏民寡刻,分置两州,损费甚多,省南豫。左仆射王俭启:「愚意政以江西连接汝、颍,土旷民希。匈奴越逸,唯以寿春为阻。若使州任得才,虏动要有声闻,豫设防御,此则不俟南豫。假令或虑一失,丑羯之来,声不先闻,胡马倏至,寿阳婴城固守不能断其路,朝廷遗军历阳,已当不得先机。戎车初戒,每事草创,孰与方镇常居,军府素正。临时配助,所益实少。安不忘危,古之善政。所以江左屡分南豫,意亦可求。如闻西豫力役尚复粗可,今得南谯等郡,民户益薄,于其实益,复何足云。」太祖不从。永明二年,割扬州宣城、淮南,豫州历阳、谯、庐江、临江六郡,复置南豫州。四年,冠军长史沈宪启:「二豫分置,以桑堁子亭为断。颍川、汝阳在南谯、历阳界内,悉属西豫,庐江居晋熙、汝阴之中,属南豫。求以颍川、汝阳属南豫,庐江还西豫。」七年,南豫州别驾殷瀰称:「颍川、汝阳,荒残来久,流民分散在谯、历二境,多蒙复除,获有郡名,租输益微,府州绝无将吏,空受名领,终无实益。但寄治谯、历,于方断之宜,实应属南豫。二豫亟经分置,庐江属南豫,滨带长江,与南谯接境,民黎租帛,从流送州,实为便利,远逾西豫,非其所愿,郡领灊舒及始新左县,村竹产,府州采伐,为益不少。府州新创,异于旧藩。资役多阙,实希得庐江。请依昔分置。」尚书参议:「往年虑边尘须实,故启回换。今淮、泗无虞,宜许所牒。」诏「可」。领郡如左:
淮南郡
于湖永明八年,省角城、高平、下邳三县并。
繁昌当涂浚遒定陵襄垣
宣城郡
广德怀安宛陵广阳石城临城宁国宣城建元泾安吴
历阳郡
历阳龙亢雍丘
南谯郡
山桑蕲北许昌《永元志》无
扶阳曲阳嘉平
庐江郡
舒建元二年为郡治
灊始新和城《永元志》无
西华《永元志》无
吕亭左县建元二年,割晋熙属。
谯建元二年,割南谯属。
临江郡建元二年,罢并历阳,后复置。
乌江怀德酂
南兖州,镇广陵,汉故王国。有江都浦水,魏文帝伐吴出此,见江涛盛壮,叹云:「天所以限南北也。」晋元帝过江,建兴四年,扬声北讨,遣宣城公裒督徐、兖二州,镇广陵。其后或还江南,然立镇自此始也。时百姓遭难,流移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为客。元帝太兴四年,诏以流民失籍,使条名上有司,为给客制度,而江北荒残,不可检实。明帝太宁三年,郗鉴为兖州,镇广陵,后还京口。是后兖州或治盱眙,或治山阳。桓玄以桓弘为青州,镇广陵。义熙二年,诸葛长民为青州,徙山阳。时鲜卑接境,长民表云:「此蕃十载衅故相袭,城池崩毁,荒旧散伏,边疆诸戍,不闻鸡犬。且犬羊侵暴,抄掠滋甚。」乃还镇京口。晋末以广陵控接三齐,故青、兖同镇。宋永初元年,罢青并兖。三年,檀道济始为南兖州,广陵因此为州镇。土甚平旷,刺史每以秋月多出海陵观涛,与京口对岸,江之壮阔处也。永明元年,刺史柳世隆奏:「尚书符下土断条格,并省侨郡县。凡诸流寓,本无定憩,十家五落,各自星处。一县之民,散在州境,西至淮畔,东届海隅。今专罢侨邦,不省荒邑,杂居舛止,与先不异。离为区断,无革游滥。谓应同省,随堺并帖。若乡屯里聚,二三百家,井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