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他又迫不急待地要给汤姆与苏菲亚两人办婚事,这里不但没有出现性格的
分裂,反而表现了他一惯的性格,原因是汤姆的真正身份已经被提示,他也
是奥尔华绥的儿子,也可以继承财产。转变即有性格的根据,又有喜剧的滑
稽性。
小说的艺术结构颇为严谨,在小说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小说虽然也
采用流浪汉小说的结构形式,但不像流浪汉小说那样松散,具有19世纪小
说的结构形式特点。小说分为四条线索进行:一是汤姆的身世;二是汤姆与
苏菲亚相爱,经过种种波折,最终美满地结合;三是写汤姆与布利非之间对
比展开的生活;四是汤姆的绯闻史。表面看起来分成四线索不够严谨,其实
每一条都彼此相关,汤姆的身世不清,是其他线索的基础。由于汤姆的身世
不明,才使他与苏菲亚的爱情受到各种阻碍,也使布利非奸险地迫害他;又
因为汤姆的不检点行为,也构成汤姆的爱情磨难,同时也成为布利非的把
柄。全书把汤姆的身世作为基本的“结”,始终笼罩的阴沉气氛,构成情节
发展的悬念,情节的结局转变又以“结”的“解”为基础,他身世的真相大
白,也把另外的几条线索都归结到这一条线索上来。小说的结构布局精巧严
密,情节发展过程互为因果,环环相生,为很多作家、学者称道赞美。这在
18世纪的小说创作来说,是非常罕见的。菲尔丁之所以在小说结构方面取得
成功,是因为他把古典主义戏剧结构的严密性运用到了小说创作上,也与他
喜剧创作的基础不无关系。
在结构上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每卷的序章并不是直接叙述小说情节发
展,而是写了有关小说创作的理论等问题。这种写法在当时受到很多人指
责,但是对小说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叙述者与阅读者的关系,是以非常亲切
自然的方式构成,直接引出叙述者。第一卷序章中把作家即叙述者自喻为“饭
铺的老板”,从而叙述者与阅读者之间关系建立在彼此要求、兴趣互相迎合
的关系。有人把这种方法称为“极为个别的、不可重复的成功”①,但是这
种方式在现代派的小说创作之中得到成功运用。
3。卢梭
让——雅克·卢梭 (1712~1778年)是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文学家。
他出生于瑞士,但祖先是法国人。他父亲是小钟表匠,因为母亲早逝,父亲
… Page 38…
对他管束不严。很小的时候起,父亲便和他一起读小说,常常通宵达旦。那
些古代历史人物对他的自由思想的形成产生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形成了不甘
受奴役的个性。12岁时,卢梭便离开日内瓦,到法国萨伏亚一带开始了流浪
生活。在流浪之中,他在店铺里当过学徒。因为生活无着,曾被关进都兰的
宗教收容所。由于天主教的哄骗、逼迫,他改信天主教,但对天主教一直没
有好感。他还当过贵族的随从,但又放弃了。他也进过宗教学校,但不能忍
受没有自由的生活,因此离开了学校。流浪的生活,使他接触到社会底层人
民的苦难生活,也认清了统治者无情残忍的面目。他在流浪生活中,认识了
华伦夫人。从1732年起,他在尚贝里的华伦夫人家里生活了几年。在华伦
夫人的家里,他学习了音乐、数学、天文学、历史、地理等,还较为系统地
学习了唯物主义哲学。1741年,他携带着自己发明的音乐简谱法来到巴黎,
把简谱法呈给了法兰西学院,但是学院保守的学究们否定了卢梭的发明。他
曾就任驻意大利使馆的秘书,不久又因与上司冲突回到巴黎。这时他认识了
狄德罗等启蒙思想家,为《百科全书》编写音乐稿件。与狄德罗建立了深厚
的友谊。1749年,卢梭参加了题为“科学艺术的复兴对改良风俗是否有益”
的征文,他的论文《论科学与艺术》中选,由此一举成名。1755年,又举办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的征文,卢梭再次参加,但没有中选。参加征文的
论文《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成为千古名作。两篇论文在当时轰动
一时。1756年,他隐居于爱弥达日和蒙莫朗西,这时与狄德罗、伏尔泰等人
发生冲突,关系破裂。不过他写了创作活动中的主要作品。1762年出版《爱
米尔》后,作品被下令焚烧,同时还被通辑逮捕,于是卢梭逃往国外,直到
1770年才返回巴黎。晚年生活孤独贫困。
理论著作是卢梭著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著作强烈抨击了整个封建的
意识,在理论上提出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方案,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理论准
备。《论科学与艺术》否定了科学与艺术,认为古代神话与雅典文学都是道
德堕落的产物,私有制产生之后的文明不会给人带来幸福,所谓文化只是为
贵族服务,掩盖了社会罪恶,束缚思想。《给达朗贝论戏剧的信》重申了《论
科学与艺术》的观念,认为戏剧迎合观众兴趣,刺激感情,对社会只有弊端,
没有利益可言。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宣扬人生来都是平等的,私有观念与制
度的产生,才把人分成了等级,不平等的社会由此形成,也产生了战争、压
迫、奴役、贫困。而专制暴政是不平等的一种形式,推翻和杀死暴君是人民
的合法行动。他抨击私有制,但并不要求消灭私有制,而是主张建立限制财
产过于集中的法律。这篇文章里还提出了著名的“回到自然”的口号。《民
约论》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理想,认为国家是政府和人民自由
地订立的社会契约产物,因而必须接受社会契约的制约,否则人民可以否定
政府;如果公民没有服从契约,那么国家有权使其服从。由于社会契约人人
平等,虽然每个人丧失了“天然的自由”,但是拥有了“约定的自由”。卢
… Page 39…
梭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政权归民的思想写进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人
权宣言》和美国的 《独立宣言》之中。
《新爱洛绮丝》(1761年)是卢梭的书信体小说,其全名为《尤丽,或
新爱洛绮丝——阿尔卑斯山麓下一个小城市中两个居民所写的情书》。小说
标题借用12世纪爱洛绮丝的爱情故事,实际上写的是18世纪法国青年尤丽
与圣·普乐的爱情悲剧。贵族小姐尤丽与平民出身的家庭教师圣·普乐彼此
相爱。但是尤丽的父亲是一个具有顽固封建等级观念的贵族,他坚决反对他
们的爱情,不肯把尤丽嫁给并非贵族的圣·普乐,而把女儿嫁给了贵族德·伏
勒玛。圣·普乐带着痛苦离开了尤丽家。尤丽结婚后,向丈夫坦白了自己的
恋爱史,丈夫表示完全信任他们。因而圣·普乐回到他们家里。圣·普乐与
尤丽每日相见,极力压制感情,心中更加痛苦,最后尤丽死去。
卢梭首先对他们的爱情悲剧给予深切的同情,肯定了他们的爱情。卢梭
没有把他们的爱情仅仅作为爱情来写,而是把他们的爱情置于深刻的思想基
础上。卢梭提出“返回自然”的口号。卢梭正是把他们的爱情作为返回自然
的感情来写的,认为只有符合自然感情的爱情才是道德的。尤丽和圣·普乐
的爱情真诚自然,没有金钱势力的作用,也没有淫乱邪恶。他们的相爱是青
年男女正常自然的发展,合乎情理。圣·普乐是一个才貌兼备的青年,具有
很多优秀的品质,比他周围的青年出色得多,他完全值得被尤丽挚爱。尤丽
则美丽温柔,心地善良,连鱼鸟都不忍为人宰杀。但是,他们自然感情的敌
人是封建等级制度与观念,两个不同等级的人结为夫妻,在当时社会现实来
说是不可能的。其次卢梭反对封建等级观念时,仍然表现了天赋人权的思
想,认为年轻人相爱是天赋人权的一部分,他人没有权力扼杀。圣·普乐向
尤丽证明自由恋爱是人的基本权力,他们的恋爱是一种美德。他重视感情,
歌颂个性解放。但是,不仅他们的自然感情遭到封建等级制度与观念的扼
杀,连尤丽的生命也被夺去。在尤丽身上特别突出地表现了爱情与封建门第
观念、名誉、礼教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给她造成终身无法摆脱的痛苦。痛
苦并没有因为尤丽的结婚而结束,圣·普乐再次来到尤丽的家里,使尤丽一
方面渴望爱情,另一方面又为封建贤妻良母的意识所束缚,不能超越封建礼
教,内心之中极度痛苦,最终悒郁而死。他们的悲剧就是对封建等级观念的
控诉。圣·普乐与尤丽虽然具有反抗封建的观念,但非常有限,他们并不敢
私奔出走,终究成了牺牲品。小说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这不仅是因为小说
采用书信体形式,抒发感情有着比情节发展更重要的份量,还因为是卢梭的
解放感情的思想表现。小说中的自然景色描写极为清新优美,尤其是描写了
华莱山区、莱蒙湖畔以及克拉伦乡间的田野风光,极为迷人,也艺术地表现
了小说人物的自然感情。
《爱弥尔》(1762年)是论教育问题的哲理小说,小说副标题为“论教
育”。小说的主人公爱弥尔是一个贵族的孩子,以他婴儿、幼年、少年、青
年等四个时期的成长过程,阐明作者的教育思想。卢梭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
… Page 40…
返回自然状态的人,成为有用的人材,从而避免使人在恶浊的社会环境之中
变坏。卢梭的自然状态的人应当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崇尚理性,而不受封建
专制和反动宗教的精神奴役;具有自然朴实的作风,而不是贵族的矫柔造
作;要有强健身体,吃苦耐劳精神,是能够自食其力的人,而不是文弱而寄
生的贵族;要具有自然平等的思想意识,而摈弃封建的等级观念。卢梭认为
穷人是最接近自然状态的人,贵族、富人则因为其阶级偏见,远离自然状态,
因此卢梭把爱弥尔设计成贵族的孩子,让他远离城市,住在农村,与淳朴的
农民相处,参加体力劳动。爱弥尔在大自然中奔跑,呼吸大自然最清新的空
气。通过自己的亲身感觉来认识对象世界的冷热、重量等,体现了唯物主义
的思想。最后爱弥尔与接受过同他类似教育的苏菲结婚。卢梭在书中宣扬的
是启蒙主义的基本思想,试图建立一种与封建价值观念完全不同的新的价值
体系。
《忏悔录》(1778年)是卢梭的自传,回忆了从出生到1766年这50多
年的生活道路。卢梭本来没有写自传的想法,但是因遭到统治者的疯狂迫
害,被咒骂为“疯子”、“野人”,书被焚烧,人被通缉,过着到处流浪的
生活而不得不为自己辨护,于是写出了自传:“请你把那无数众生叫到我跟
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种种堕落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
种种恶行而羞愧。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前面,同样真诚地披露自
己的心灵,看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①自传在叙述自己
的历史之中,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精神丰富的平民形象。他朴实自然,热
爱知识,追求个性解放,具有丰富的启蒙思想。他蔑视当时社会不平等的封
建习俗、礼教、偏见,以个人的意志和兴趣作为生活的出发点,展现了维护
基本人权的个人奋斗过程。卢梭给自己作传追求绝对的真实,并没有美化自
己,以极其坦诚的态度叙述了自己的种种恶行与隐私。这不仅阐释了卢梭的
人性本善,由于社会恶浊才使人变坏的思想,也使作品中的平民形象更为真
实可爱。
卢梭与伏尔泰、狄德罗誉为启蒙运动三大思想家、文学家。从18世纪
当时来看,伏尔泰是启蒙主义领袖,而狄德罗在思想上超过了伏尔泰和卢
梭。从对后世文学发展来看,卢梭的影响最大。他不仅给美洲的启蒙运动以
重要影响,而且对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的产生、发展有着巨大影响。尤其
是他文学创作的三个特点,即强烈的个性解放精神,对感情的表现,对大自
然的描绘,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精神的主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