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批评的魅力-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物,它们要求具体的、现实的体验,要求主体至少进行生动的想像。只有当 

  图像得到具体的体验,它们才能发挥其使特定的感知对象显现出来的功能。” 

  ①他把这些图像称为“轮廓化的”,是因为它们仅仅提供了对象所处的情境的 

  一般状态或典型状态:“作品中的图像只是一些轮廓,它们作为稳定的结构, 

  并不随着感知方式的变化而变化。一旦被读者现实化,它们就会以这样或那 

  样的方式变得具体,即被某些具体成分所补充,但补充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 

                   ② 

  取决于读者。”通过图像的具体化,被表现对象的直观性大大增强,其形像 

  变得更加清晰、生动,仿佛直接出现在读者面前,读者可以直接“看到”对 

  象,“听到”它们的声音。 

       与此同时,英加登又指出,由于文学作品提供的图像仅仅是轮廓化的, 

  并不能显现对象的所有方面和性质,因而包含了大量的“未确定点”和“空 

  白”。换言之,图像仅仅描写了对象在某一状态下的主要性质和特征,其次 

  要性质和细节大多被省略。正因为如此,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自 

  己的想像力,填补这些未定点和空白,使对象更加完整、清晰地显现出来。 

       在对文学作品基本结构中的四个层次及其相互关系作了具体分析之后, 

  英加登指出:“图像的现实化不仅加强了被表现对象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而 

  且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具有审美价值的成分。这些成分的出现常与笼罩在 

                                                      ① 

  作品的整体或某一部分之上的气氛密切相关。”这种“笼罩在作品之上的气 

  氛”即他所说的“形而上质量”。英加登虽未把它作为文学作品基本结构中 

  的一个层次来论述,但却十分重视它的作用,在他看来,“通过这种方式体 

  现出来的形而上质量,才是作品最本质的因素,在作品的具体化过程中,它 

  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② 

       所谓形而上质量,是指读者可以从文学作品中感受到的一种气氛、情调 

  或特性,如崇高、神圣、悲壮、恐惧、震惊、伤感、哀惋、怪诞、凄凉等。 

  它们并非事物本身的属性,也不是主体的心理状态或特征,而是从作品所描 

  写的情境与事件中显露出来的的艺术质量。英加登认为,形而上质量有以下 

  性质:一、它在日常生活中很难显现出来,因为日常生活的平凡和琐细往往 

  掩盖了它,只有文学语言的描写才能使它呈现出来。一经呈现,无论它本身 

  具有正面或反面的性质,作为一种艺术质量,都会给人以强烈的美的享受和 



① 英加登《论文学作品的认识》,第23 页。 

② 英加登《论文学作品的认识》,第23 页。 

① 英加登《论文学艺术作品的认识》第29 页。 

② 英加登《论文学艺术作品的认识》第29 页。 


… Page 13…

  情感的冲击。它将使暗淡无光的日常生活放射出灿烂的光芒,揭示其深层的 

  意义并使人感受到生活的奥秘和价值。二、这种质量不能以纯理性的方式去 

  感知和把握,而必须用情感的方式去体验,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处在特定 

  情境下的人才能深切地感受到。三、它揭示出生存本身所包含的隐蔽价值, 

  并且本身就构成这种价值的不同方面。当人们感受到它时,就进入了“本真 

  的存在”。四、人们不能把握到它的全部内涵,而只能部分地、程度不同地 

  领会它。但是,每个读者都有感受它的深切渴望,一旦体验到这种质量,他 

  便会得到最高的审美享受,获得对作品的真正认识。 

       英加登认为,文学作品形而上质量的存在是由于它所表现的对象具有一 

  种“非实在性”,这种质量是作者对世界和人生的洞察以及艺术修养和创造 

  性才能的最本质的体现。同时,形而上质量也是文学艺术作品最高的审美价 

  值,它与作品各层次的质量一起构成作品价值属性的“复调和谐”,体现了 

  作品内在关系的完美协调。 



                           文学艺术作品的“具体化” 



       英加登认为,文学作品不象物理实体可以外在于人的意识,虽然它与物 

  理实体一样是人的意识的意向性对象,但它并不能自满自足地存在,而必须 

  经过阅读,即读者意识的意向性投射,才能真正地显现和实现它的存在。未 

  经阅读的作品只是一种“潜在”,即可能的存在,通过阅读,它才会变为现 

  实的存在。为此,他把文学作品称之为“纯意向性客体”,以区别于物理实 

  体。文学作品的这种独特的存在方式在其基本结构中有着客观的依据:它所 

  表现的对象层和轮廓化图像层包含了大量的“未确定点”和“空白”,有待 

  于人们在阅读过程中予以填补和消除。 

       关于不确定性和空白,英加登写道:“凡是人们从作品的语句中无法断 

  定某个对象 (或对象的环境)究竟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时,都属于这种情 

  况”,“因此,我把读者从文本中无法确切地了解到表现对象的某一方面或 

                                                                 ① 

  某种处境具有何种性质之处,一概称之为 ‘不确定性’。”他举例说,托马 

  斯·曼的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关于参议员布登勃洛克的描写没有提到他 

  眼睛的颜色,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没有说明哈姆雷特的身高和体形, 

  便是作者留下的“不确定点”和“空白”。文学作品描写的每一事物、人物 

  和事件,尤其是人物的命运和事物的变化,都会留下许许多多不确定点和空 

  白,因为,一部作品永远不可能通过语言的叙述把每一个对象的所有特征都 

  描写得非常细致,即使通过语言描写已经确定的方面也不是所有细节都很明 

  确,大多仍有待于进一步确定。此外,从艺术角度来考虑,只有对对象某些 

  重要的特征和状态详细加以描写,而忽略那些并非本质的性质和状态,或仅 

  仅对它们稍加暗示,才是可取的。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要避免它们起干挠作 

  用,而且在于使那些最本质的方面突出出来。对于诗歌来说,不确定性的存 

  在尤为重要,愈是“好的”诗歌,文本中正面提供的东西便愈加难以确定。 

       此外,由于作品所描绘的对象必须通过图像来显现,而这些图像仅仅是 

   “轮廓化的”,它们就需要读者的想象来加以补充,即在这种“轮廓”的暗 

  示下,用各种细节去填充图像的轮廓,使图像变得丰满、生动、具体。在这 



① 英加登《论文学艺术作品的认识》,第33 页。 


… Page 14…

  一过程中,读者将把作品提供的轮廓化图像同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用 

                                                                 ② 

  自己在生活中形成的世界图像去想象作品所表现的世界”。即使作品中出现 

  了陌生的图像,他也会本能地用他所熟悉的方式去体验和描绘它。这对于文 

  学作品的审美理解以及在阅读活动中重建作品的艺术价值无疑是十分重要 

  的。 

       英加登把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不确定性和空白的填补称为文学作品的 

   “具体化”,并解释道:“所谓具体化是指文学作品所表现的对象以及使这 

                                                                  ① 

  些对象得以直观显现的图像为更加精细的确定所取代。”但他同时又强调, 

  因为文学作品并不是从读者的阅读中产生的,所以必须把它同读者对它的具 

  体化区别开来。具体化只是单个读者对作品进行个别阅读的结果,不同的具 

  体化方式对作品中不确定性的填补往往是不同的。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通常并不注意到不确定性的存在,而总是下意识地 

  用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去填补它们。这是因为,文学作品所表现的对象具有现 

  实的假象,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把它们与现实中存在的事物联系起来。这样做 

  一方面是接受作品文本提供的暗示,另一方面则是受到本能倾向的影响。因 

  此,“文学作品通过句子意义的意向性投射,再现了一个被作者的经验和想 

  象改造过、重构过的世界,而读者在具体化过程中,同样要经历一个对作品 

                                   ② 

  进行意向性再构造的阶段。”也就是说,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具体化,读者会 

  使作品所表现的事物染上自我经验和想象的主观色彩。但具体化的方式尽管 

  千差万别,各种审美理解却仍然保持着某种同一性。因此,英加登指出,文 

  学作品既是可以再构造的,又是主体间可理解的。换言之,它是一种具有主 

  体间同一性的意向性客体。 

       在具体化过程中,读者自身的创造性开始起作用:通过想象,用许多从 

  所谓可能的或可以允许的性质中选择出来的内容去填补作品的对象层和图像 

  层中的各个不确定点。一般说来,这种选择是不自觉的,只是任凭自己的想 

  象自由发挥,用一系列新的性质使作品的文本获得充分的确定性。虽然“补 

  充”后的作品实际上仍然存在许多未确定的地方,但在读者看来,它们似乎 

  已被全面确定。英加登认为,读者在阅读一部文学作品时,必须用生动的想 

  象材料创造性地体验对象,并进而将它转化为感观知觉的对象,即直观的对 

  象。实际上,他为作品所表现的对象披上了一件具有一定质量特征的“形象 

  的外衣”,他将在想象中“看见”对象,仿佛对象正以自身真实的面目出现 

  在他的眼前。英加登指出:“这种单纯被体验的(而非涉及对象本身的)特 

  性在阅读过程中始终在起作用,并常常对作品的审美理解以及对象被具体化 

  后获得的最终形象产生决定性影响。”① 

       轮廓化图象的具体化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理解同样是不可缺少的,因 

  为,不能通过想象将图像具体化的读者将无法把握有关对象的特征并进而全 

  面地认识作品。作品总是通过强烈的暗示,对人和事进行可以感知到的特征 

  或性质的描写,迫使读者想象出直观的画面,使对象显现出来并变得清晰、 

  生动。英加登认为,轮廓化图像唤起读者的想象并被读者具体化的可能性极 



② 英加登《论文学艺术作品的认识》第41 页。 

① 英加登《论文学艺术作品的认识》第33 页。 

② 英加登《论文学艺术作品的认识》,第183 页。 

① 英加登《论文学艺术作品的认识》,第71 页。 


… Page 15…

  其丰富,但这种具体化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本的约束。图像的具体化不仅 

  加强了被表现对象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而且还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具有审美 

  价值的成分。这应该被看作读者参与作品艺术创造的活动,但他所创造的这 

  种审美价值并不总是与艺术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相符,因此,并非所有的审 

  美理解和具体化方式都是正确的。无视作品文本的暗示,完全依照自己的经 

  验和自发倾向将图像具体化,将可能导致对一部作品的“不恰当理解”以及 

  对它的“偏离”。 

       英加登认为,文学作品未经阅读和具体化仍是未完成的,只有通过读者 

  创造性的意向性再构造,即阅读过程中的具体化,才能最终完成。当然,这 

  种完成在不同读者那里不仅方式不同,其结果也有很大差异。由于在个别阅 

  读中读者的经验世界、想象力以及阅读时所处的状况各不相同,具体化带来 

  的直接结果首先便是:不但不同的读者将作品具体化的方式有所差异,而且 

  同一个读者即使阅读同一部作品,每一次对它的审美理解和体验也会发生变 

  化。 

       英加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