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部分
“卫生”的由来
医学史研究证明,“卫生”是个医学名词,义犹“养生”。《黄帝内经》
这部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基础理论著作由《灵枢》、《素问》两书组成,《灵
枢》中有一篇名为《营卫生会》,这里出现了“卫生”这个词。《黄帝内经》
一书托名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以回答形式写成。其成书年代目前医学界公
认为约在战国时期,其流传则当在战国以前很多年。因此,“卫生”一词可
藉的最早的历史文献可以认为是《黄帝内经》(一说是源于《庄子·庚桑楚》)。
在现代,“卫生”一词已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一般指为增进人体健康,
预防疾病,改善和创造合乎生理要求的生产环境、生活条件所采取的个人和
社会的卫生措施。
“环境”的由来
“环境”一词我国早在斯宾塞(1820—1903年)以前500多年就已使用
了。比如《元史·余阙传》中有这样一段话:“乃集有司与诸将议屯田战守
计,环境筑堡寨,选精甲外扦,而耕稼于中。”在这里,环境指的是环绕全
境、环绕所管辖的区域的意思。现在所使用的“环境”一词,用的是引申义,
其内涵和外延都较本义宽泛得多。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
环境又可以分为天然的和人工的两种。现代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主要是
指自然环境 (当然,它不可能同社会环境相脱离)。它是环绕着人类的各种
自然因素(比如阳光、大气、水、生物、土壤、建筑物、各种工具和用具等
等)的总和,即相对于人这一主体而言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
的物质基础。
医院的由来
“医院”一词来自拉丁文,原意为“客人”,因为最初设立时,是供人
避难。还备有娱乐节目,使来者舒适,有招待意图。后来,才逐渐成为收容
和治疗病人的专门机构。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设置医院的国家。远在西汉年间,黄河一带瘟疫流行,
汉武帝刘彻就在各地设置医治场所,配备医生、药物,免费给百姓治病。汉
平帝元始二年 (公元2年),“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似现在
的隔离医院。以上两则史实,均为《汉书》所载。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 (公元497年),孝文帝曾在洛阳设“别坊”,供百
姓就医用。隋代有“病人坊”,收容麻疯病人。唐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
年),设有“患坊”,布及长安、洛阳等地,还有悲日院、将理院等机构,
收容贫穷的残废人和乞丐等。
到了宋明年代,医院组织渐趋周密,当时,官方办的医院叫做“安济坊”,
私人办的有“养济院”、“寿安院”,慈善机构办的“慈幼局”,分门别类
招收和诊疗病人。南宋理宗宝祐年间(公元1253—1258年),有个叫刘震孙
的人,在广东建立过一所“寿安院”。“对辟十室,可容10人,男东女西,
… Page 2…
界限有别”;“诊必工,药必良,烹煎责两童”,此外,治好了则资助之使
归家,死亡了则予以掩埋。
欧洲最早的医院组织,为基督教妇人建于罗马的医疗所,晚于我国5个
多世纪。法国的里昂和巴黎两地分别于6世纪和8世纪建立医院。英国伦敦
是7世纪。中世纪后,中东与欧洲都大量修建医院。18世纪末叶的资产阶级
革命,使医院组织从宗教中有所解脱,获得新发展。
西医传入我国,对我国的医药卫生事业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元代,阿拉
伯医学传入我国,1270年在北京设立“广惠司”,1292年又建立“回回药物
院”,为阿拉伯式医院,也是我国最早的西医院和西药房。1828年,英国传
教士高立支在澳门开设了第一个教会医院。1834年11月,美国传教士伯驾
又在广州举办了眼科医院,后改称博济医院。鸦片战争以后,教会医院猛增,
至1949年共达340余所,遍布全国各地。
解放后,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我国的医药卫生事业也得到了
迅速发展。
中药店称“堂”的由来
中国各地的中药店,大多称“堂”,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出自汉末医圣
张仲景“坐堂行医”的典故。
张仲景从史书上看到扁鹊为人治病的故事,心里很感动,就拜同乡名医
张伯祖为师,尽得其传,加上本人勤奋好学,很快超过了他的老师。后来,
他官至长沙太守。当时伤寒等疫病流行,为了拯救黎民百姓,他身为太守仍
孜孜不倦地钻研祖国医学,为民治病。尤其是,他公然打破官府清规戒律,
坐在办公的大堂上行医,为病人诊脉开方,办公行医两不误。后来,他还常
在自己的名字前冠以“坐堂医生”四字。这种称呼至今还在沿用。
“郎中”之称的由来
郎中是南方人对医生的尊称。何以称医生为“郎中”?溯其源,郎中本
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
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尊称医生为郎中是南方方言,由唐末五代后官衔泛滥所致。
“大夫”之称的由来
大夫是北方人对医生的尊称。何以称医生为“大夫”?溯其源,大夫本
是官名。周代时,天子及诸侯皆设之。分为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三级。
秦汉以来,有御史大夫、谏议大夫、太中大夫、光禄大夫等。清代文官阶自
正一品至五品,亦称大夫。旧时,太医院专称大夫。加之唐末五代以后官衔
泛滥,以官名称呼逐渐形成社会风气,所以,北方人尊称医生为“大夫”。
为了区别于官名,将称医生为“大夫”的“大”读成dài,而不读dà。
中医“悬壶”的由来
… Page 3…
过去,我们可以经常看到中药店或中医门前悬挂一个药葫芦作为标记,
人们称为“悬壶”。
为什么中医门前要悬挂药葫芦呢?据传,很久以前发生了一场瘟疫,死
去不少人,都是因为没法医治。有一次一个集镇上来了个神奇的老翁,在集
上开设了一间药店,门前悬挂一个药葫芦,专治这种瘟疫,凡来投医者,老
翁就从药葫芦里倒出一粒药丸,给病人吃下去,病就痊愈了。后来中医和中
药店门前都挂一个药葫芦作为标志,表示来此看病和买药可以“药到病除”,
这就是中医“悬壶”的由来。
“看病”的由来
中医为病人治病,讲究的是“望、闻、问、切”四个字。望,就是看气
色;闻,就是听声音闻气味;问,就是问病情;切,就是号脉。这四种技能,
尤其能够显示出医术高明的是头一个“望”字。“望”者,“看”也。所以
如今人们请大夫治病都称之为“看病”。据说,“看病”是从神医华佗那里
传下来的。
华佗四方游走为人看病,他医术高明,谁有病没病,他搭眼一看就能看
出来。一天,华佗来到豫南一个镇上,见一个体壮如牛的汉子迎面而来。华
佗对他望了两眼,眉头一皱,迎上去说道:“喂,壮士,你有病啊!”
壮士不解地问:“你说谁呀?我长得这么结实,哪来的病啊!”
“你别问了,快回家吧。你得的是个急症,现在治来不及了。要是赶快
走,还能死在家里。”
壮汉一听大怒,以为是华佗欺侮他,挥拳就要打。谁知刚扬手便觉头晕
眼花,差点栽倒。这才知道华佗不是跟他闹着玩的。他也顾不上再说什么了,
扭头就往家里跑。到家不久便死了。这件事一传开,大家都知道华佗会看病。
有了什么不舒服的病症,都老远跑来让华佗瞧瞧。“看病”也就这样传了下
来。
悬线诊脉的由来
悬线诊脉也叫走线切脉,是我国古典小说和传统戏曲里常出现的太医为
皇帝后妃们诊脉辨症的情节。具体方法是:后妃和太医各居一室,由太监或
宫女将一条红绒线拴在后妃的手碗上,另一端交给太医,让其通过绒线辨别
病情。这样做,是为了维护宫廷礼制,以防乱了宫闱。
人的搏动能否通过绒线传递给太医?为了证实这一诊断法的真实性,有
人在1968年曾请教过施今墨老先生。施老先生是清末四大名医之一,曾给皇
室内眷看过病。他介绍说,这走线诊脉,实是亦真亦假。真者,确曾有其事;
假者,走线诊脉纯粹是一种形式。原来,大凡后妃们生病,总要有贴身的太
监介绍病情,大夫也总是不厌其烦地询问详细情节,诸如胃纳、舌苔、二便、
症状、病程等。当这一切问完,太医也就凭自己丰富的经验,成竹在胸了。
到了悬线诊脉时,太医要屏息静气,沉着认真。这样做,一是谨守宫廷礼仪,
表示臣属对皇室的恭敬;二是利用此时字斟句酌,腹稿处方,准备应对,唯
恐一药不当、一言不慎而罹祸。
由此可知,悬线诊脉只不过是一种被蒙上了神秘色彩的骗人形式而已,
… Page 4…
如果不是太医事先已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了详细的病情察问,那么,再高明的
神医圣手,也不会看好后妃们的病的。
病历的由来
病历,亦叫病史、病案,是医务人员对病人患病经过和治疗情况所用的
文字记录。它是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依据,是医学科学研究的很有价值的
资料。
据记载,汉初医学家淳于意,是我国最早发明和使用病历的医生。他籍
贯山东临淄,曾任齐太仓令,故又称仓公。《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他
辨证审脉,治病多验,并悉心治学,从名师公孙光学得“妙方”、“禁方”,
并从公乘阳庆学得黄帝、扁鹊的脉书和五色诊断方法,医术日渐精深。汉文
帝时,因为人所告获罪下狱,其女淳于缇萦上书皇帝,请作宫婢代赎父刑,
皇帝看后很怜悯她,于是就免了淳于意的罪。
在行医的过程中,淳于意感到为了有效地治愈疾病,对病人的姓氏、里
居、病症、用药、诊疗日期等很有记载的必要。于是,他行医时便注意及时
详细地登记下来。同时,把治愈的和死亡的病例也详为记录。当时,称这种
做法为“诊籍”。《史记》中还记载了他的25则医案 (诊籍),分属内科、
妇科、外科和牙科。这些医案忠实地记录了他诊治疾病的成败经验,是我国
现存最早的病历记录。
“病人膏肓”的由来
我国古代医学上把心尖的脂肪叫膏,心脏和膈膜之间叫肓,认为是药力
达不到的地方。因此,“病入膏肓”原义指病势严重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
后来用以比喻事情严重到不可挽救。
“病入膏肓”源出(左传·成公十年):晋景公得了重病,叫人到秦国
请名医为他治病。在病榻上,晋景公恍惚见到两个小孩,其中一个说:“名
医快来了,咱们赶快逃跑吧!”另一个说:“怕什么,咱们躲到膏之下、肓
之上,任他良医用什么妙药,都到不了那里,奈何我们不得!”说完就不见
了。后来名医来看,也说:“晚了,病已经到了膏肓之间,药力达不到,治
不了啦!”结果,晋景公不久就死了。“病入膏肓”一语因此而来。又因晋
景公病中梦见两个孩童,古称“竖子”,后人因此把生病也称作“二竖为虐”。
解剖学的由来
关于解剖学知识的记载,可追溯到古代中国、希腊和埃及的许多著作中。
人们最初是在祭祀、制备食物、打猎和战争